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5-03-20李滟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环境大学生

李滟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河南 济源 459000)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李滟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河南 济源 459000)

摘要:针对90后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自私、冲动、极端等消极特征,主张用积极的、欣赏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提出了通过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激发人的积极潜能、培养人的积极人格、营造更加积极的社会环境等四个环节,加强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90后大学生是指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大学生。2008年,首批90后大学生走进了高校校园。目前,他们已经迅速变成了高校校园的主体。因此,关注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不仅仅是个体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关系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主张从“积极”入手,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1]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索,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价值理念

积极心理学思想由来已久,于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度大会上正式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Martin E·Se1igm an)提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的幸福生活为主旨,用积极的、欣赏的、鼓励的视角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倡导用积极的心态生活,帮助人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谢尔顿(Kennon M·She1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对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2]。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幸福感、快乐、希望等,是指能够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感。[3]P86积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主张消除或抑制人格中的消极力量,培育积极的、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度。积极的个人品质包括宽容、智慧、勇气、仁爱、公正等一切美好的品质。积极的组织系统是利于个体获得较多积极情感体验和形成积极人格的环境、文化、制度等共同构成的系统。[4]P17如民主和谐的社会环境、利国利民的国家政策、优良的教育环境、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等。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实现价值回归和坚持科学实证的学科。首先,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所有优秀品质,倡导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培养和激发个人的积极潜能和积极力量,实现更加幸福的生活。其次,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价值,重点体现的是人文关怀和个人价值回归。再次,积极心理学采用了调查问卷、实验访谈等方法进行测试论证,同时还借鉴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等学派的基础理论,是一门经过科学实证的心理学科。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90后大学生生长在我国经济改革快速发展时期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政治生活稳定、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造就了90后大学生独特鲜明的时代个性。他们个性张扬、敢闯敢拼、独立性强,但同时也存在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理想信念淡泊、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特征。这些思维和行为特征使他们对人生迷茫、对社会不满,具有明显的自私、冲动、极端、脆弱等消极心理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强,但缺乏奋斗精神

90后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的,特殊的家庭结构造成了全家人以孩子为中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90后大学生养尊处优、唯我独尊。一方面,他们习惯了被照顾,心安理得地享受家人的呵护,不知不觉中养成了重自我、轻他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他们有主见又叛逆,主观意识强,不太顾忌别人的感受,不太重视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依赖性强,索取多,奉献少。90后大学生出生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的时代,父母为他们提供了比较好的物质环境。他们乐于享受生活,缺乏奋斗精神。

(二)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但抗挫能力差

90后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敢闯敢拼,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他们喜欢挑战的性格特征使他们经常遭遇失败和挫折。由于90后大学生生长在政治、物质环境都比较好的时代,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一帆风顺,很少经历苦难。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父母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社会,在遇到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能力明显不足。有调查显示:“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已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5]

(三)获取信息渠道多,造成了价值观念不稳定

90后大学生成长在我国改革发展最迅速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海量的没有经过筛选的信息、西方价值观念、多元经济等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他们理想信念淡泊、对生活没有信心、善恶是非混淆、道德观念缺失。一是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给90后大学生的判断带来了很大影响。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混文凭论”、“上学无用论”、“金钱至上论”等价值观念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判断。二是海量的网络信息给他们的判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有的信息甚至只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低俗的、虚假的信息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三是道德观念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善恶的认知。尤其是贫富差距过大、离婚率的提高、缺乏诚信等社会现象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很大冲击。

(四)迷恋网络,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造成了90后大学生对网络过分依赖。据调查,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了90后大学生赖以生存的主要媒介,QQ、微博、微信、短信等是他们交友的主要方式。他们几乎是在虚拟世界中生存,喜欢宅在家里,通过虚拟网络交朋友。这代人在网络朋友圈中生活得游刃有余,到了现实生活中却自我封闭,不善交往,不懂礼仪,缺乏团队意识、没有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同时,网络的不真实性、欺骗性等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伤害,使他们的心理受到较大的冲击,引起他们对社会不满,对交友失去信心。另外,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也是造成他们不善与人相处的一个原因。

(五)感情丰富,但易冲动

90后大学生像所有时代的青年人一样,情感热烈,爱憎分明。但随着社会节奏的逐渐加快,社会上贫富差距的不断增大,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给这代年轻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冲动、极端、脆弱、极易叛逆的思维特征。而且由于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把情绪带到生活、学习中,使他们对喜欢和热爱的事情更加狂热,对不公平、不满意的事情更加愤怒,有的甚至因为愤怒而选择去麻痹或戕害自己的情感,他们对情绪的表达程度比90年代以前出生的大学生更为强烈,这已经成为90后对待情感的一种趋势。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途径

从90后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情况来看,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悲观、抑郁、不满、冲动、自私等消极情绪。积极心理学就是要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感,使个体处于一种幸福、乐观、愉悦的状态,使人格达到积极、健康、和谐的境界。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要从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塑造和积极的环境构建四个环节进行教育引导。

(一)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意识

1.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认知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全面客观的认识,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积极态度。有调查显示,能够用积极的、快乐的、正面的方式对自我进行认知的人,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相反,悲观的、自卑的、懦弱的等消极情绪进行自我认知的人,幸福感水平较低,是不健康的心理认知。因此,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意识,使他们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体产生的重要影响。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认识,不可过度悲观,也不可妄自菲薄。其次,要善于发现挖掘大学生个体的优点和潜质,引导他们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和认知。

2.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对待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

近些年来,因为对社会不满,心怀怨恨报复社会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如复旦大学投毒案、上海海归机场刺母事件、19岁小伙杀害祖父等,这些负面事件给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极端事件发生后铺天盖地的信息、评论等各种声音迅速出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基本判断。因此,消极事件发生后,第一,高校要在第一时间,运用BBS论坛、QQ群、微信圈等网络媒介做正面引导,帮助大学生做出积极认知。第二,要组织辩论赛、研讨会等对消极事件进行讨论,使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正确理解。第三,要运用《形势政策教育》课程,把积极心理培养和消极情绪的消除融入到课程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对待。

(二)引导90后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1.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向上、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良师益友。积极健康的兴趣一方面可以缓解学习以及生活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生活热情,通过健康有益的活动陶冶情操,充分享受兴趣爱好带来的乐趣,提高生活品味。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等学生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学生组织的吸引力。同时,要吸引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信心,提高愉悦感。

2.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进行自尊、自信、自爱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Laura A.king对生活目标与快乐、幸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能够努力向个人目标奋斗的人比没有向目标前进,甚至根本没有生活目标的人更加快乐和健康。因此,要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并指导他们一步一步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努力使他们更加快乐和健康。这就要求从进入大学初始,坚持不懈地利用主题教育、开设职业规划教育指导课程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大学生在实现目标后,个人的成就感、自豪感,也会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受自尊、自爱、自信的积极情绪体验。

(三)激发90后大学生进行积极人格塑造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塑造大学生感恩、坚持、勇敢、谦虚、诚信的健康人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认可并积极践行的价值观念,是积极的价值观。因此,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深入地对90后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要加强感恩教育。要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教师节等节日,在大学生中开展写感恩信、做一件感恩事等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二是要培养团队精神。积极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团队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集体荣誉感。三是要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勇于面对,敢于承担。四是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一种敢于承担的品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美德。通过学习典型等方式,持续开展诚信教育,使大学生成为诚实守信的楷模。

2.参加志愿者活动,塑造大学生奉献、宽容、快乐的个人美德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净化心灵、感恩社会的有效方式。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重大赛事服务、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行之有效的活动把大学生的知识有效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要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感受奉献的快乐、感受帮助别人的愉悦,发现更多的真善美,不断修正自己的个人修为。

(四)构建积极的成长环境

1.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类成长的重要因素,积极的社会环境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当前来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是我国社会环境的总体建设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层面的具体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国建设的力度,从法律层面保障积极的社会环境的构建。另外,要进一步加强道德意识领域的建设力度,使人们自觉地去遵循和践行,从主观意识上保障积极的社会环境的构建。

2.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情感、心态以及幸福感悟能力等。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等。要营造积极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一要注重孩子积极人格的培养。父母要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要注重孩子培养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独立生存能力,杜绝大事小事全部包揽的现象。三要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始终保持平等。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要理解和感谢父母,尊重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在理解中感受幸福与快乐。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阵地,校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要体现学校的办学思路、文化底蕴等,温馨、自然,使用便捷,使大学生在校园内感受亲切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二要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关注点是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群,尚没有把积极心理学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因此,高校要转变观念,开展力量和优秀品质的研究,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三要建立情绪疏通机制。情绪疏通机制包括正向情绪的积攒和负面情绪的疏通。大学生要树立积极的心态,持续积攒正能量,寻求适当的负面情绪发泄方式。学校要合理地设置心理辅导机构,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和心理辅导,有的放矢地进行情绪疏通。四要培育积极向上的校风。校风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代表着一种风尚,能够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积极向上的校风能够使大学生在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干扰时保持一定的抵抗能力,帮助大学生适时地调整思路、修正行为。

4.引导大学生营造互敬、互助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

目前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因此,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着力构建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人际环境。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指的是与师长之间、与同学之间、与社会人之间的交往。一是构建大学生与师长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人际环境。教师、家长要克服自上而下命令式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要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大学生要尊重师长,理解师长。二是要构建大学生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相互包容的人际环境。要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建立同学之前的信任感,增强集体荣誉感。三是要构建大学生与社会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宽容的人际环境。当前,社会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人与人之前的不信任,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弘扬爱、理解、宽容等积极理念,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提升归属感、提高价值感。

运用积极心理学对90后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不断减少负责情绪,增加正能量,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更加健康、幸福地成长,努力使他们成长为优秀的新一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9(7):171_175.

[2]Kennon M·Shek1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1_org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1ogist.2001(3):25_27.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86

[4]黄静茹.积极心理学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运用[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4.

[5]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_11_12(6).

(责任编辑:陈虹)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_2109(2015)07_0056_05

收稿日期:2015_03_14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项目(2013_MYB_092)。

作者简介:李滟(1975_),女,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orn in 1990s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LI Yan

(Propaganda Department,Jiyuan Vocationa1 Co11ege,Jiyuan,Henan 459000)

Abstract:Due to the effect of factors such as society and fami1y,the co11ege students who were born in 1990s own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 Times in the psycho1ogica1 aspect.In different degrees,they show the negativ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e1fish,impu1se and extreme. Positive psycho1ogy advocates us to face our 1ife with the positive attitude.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heory that these students’menta1 hea1th education and guidance shou1d be strengthen by three 1inks which arestimu1ating the positive potentia1 of peop1e,cu1tivating peop1e's positive persona1ity and creating a more positive socia1 environment.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1ogy;co11ege students born in 1990s;menta1 hea1th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心理学环境大学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