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诗人、画家刘商生平创作简论

2015-03-20王增学

文化学刊 2015年9期

王增学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唐代诗人、画家刘商生平创作简论

王增学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中唐诗人、画家刘商为刘邦远裔,大历年间曾做地方官,后于滑州、汴州做军幕,目睹了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满目疮痍和民生苦难,写下不少反映民生疾苦和反战的作品。晚年流落江南,结交僧侣和道士,多写修炼心性之作。他的诗歌题材丰富,有认识价值。诗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不少诗作富有画境,诗画交融。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有审美价值。

刘商;生平;创作;艺术价值

刘商,字子夏,中唐诗人、画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两《唐书》无传,生平不详,约生于玄宗开元末年(741)前,约卒于宪宗元和初年(806年)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认为,唐代彭城刘氏为汉高祖刘邦后裔,出自汉宣帝四世孙居巢侯刘般。此表记载刘商世系较详:刘德威为刘般之后,生刘延景,刘延景生刘瑗,刘瑗生刘为辅,刘为辅生刘商。[1]刘禹锡《高陵令刘君遗爱碑》有云:“君讳仁师,字行舆,彭城人,武德名臣刑部尚书德威之五代孙,大历中诗人商之犹子。”[2]“犹子”,兄弟之子,即从子。刘商为刘德威四世孙,且在大历年间已是有名诗人。唐宪宗朝宰相武元衡在《刘商郎中集序》中对刘商生平事迹有所概述,并对其诗其画进行评价:“有唐文士彭城刘公讳商,字子夏。……矧公遐情浩然,酷尚山水,著文之外,妙极丹青。……获者宝之,虽楚璧南金,不之过也。……”[3]所记刘商生平迷离惝恍,带有神秘色彩,为后世有关刘商的入仙传说张本。后世记载刘商的有关文献,如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及《太平广记》等,所说皆含糊模棱,且多有矛盾之处。我们只能根据这些文献,大致勾勒刘商生平事迹与诗歌创作的概况。

刘商约于肃宗上元年间(760-761年)中进士,代宗大历初(766年)任合肥令。唐代散文家李华在《淮南节度使尚书左丞崔公颂德碑铭》中称颂崔圆下属刘商:“合肥令彭城刘商,先后之族,临人惠和”。[4]其中所谓“先后”意为前朝的皇后,指刘商的老姑为唐睿宗的肃明皇后,可见刘商出生官宦世家,与皇家有亲密关系。刘商合肥县令任满后辞官,在中原一带游历,其时安史之乱平定不久,他目睹兵燹后满目疮痍的山河和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写下成名作《胡笳十八拍》。武元衡说他“早岁著胡笳词十八拍”(即《胡笳十八拍》)。敦煌写本刘商《胡笳十八拍》诗前署名:“承议郎、前庐州合肥县令刘商”。[5]南唐沈汾《续仙传·刘商传》说:“少好学强记,精思工文。有《胡笳十八拍》盛行于世,儿童妇女,咸悉诵之。”[6]此诗之所以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流播于妇女儿童之口,绝不仅因为此诗重复了文姬归汉的故事,而是诗人借蔡文姬没于南匈奴的不幸故事,侧面描写了中唐时期被回纥、吐蕃等异族抢掠而去的中原妇女的悲惨遭遇,曲折地反映了中唐时期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才引起人们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强烈共鸣。安史之乱后,西北异族乘机入侵唐境,掳掠人畜财物。据史载,肃宗宝应元年(762),唐政府引回纥兵平叛,“回纥入东京,肆行杀掠,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代宗广德元年(763)“回纥登里可汗归国,其部众所过抄掠。”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大掠男女数万而去,所过焚庐舍,蹂禾稼殆尽。”刘商当时正在中原一带,耳闻目睹民众所受苦难,奋笔写下此组诗。稍后诗人戎昱写有《苦哉行》《听杜山人弹胡笳歌》,直接写异族抢掠中原妇女之祸。元稹、白居易都写有《缚戎行》,皇甫松有《怨回纥歌》,这些诗歌均受刘商《胡笳十八拍》的直接影响。后来,此歌一直流传到西域,晚唐被掳至吐蕃的中原“落蕃人”还在传唱此歌,甚至“落番人毛押牙遂加一拍,因为十九拍”。[7]由此可见刘商的《胡笳十八拍》影响之大、流传之广。

刘商中年长期供职于滑州、汴州任军幕,汴州观察判官、检校虞部郎中。中唐时这一带正是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最烈之地。“万里榛芜迷旧国,两河烽火复相连”(刘商《送刘南史》),刘商参与了唐政府军与叛乱军阀的战争,目睹了百姓的深重灾难,写下一些反映时事的军旅之作。《行营即事》是就当前军营中发生之事表达见解之诗:“百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前二句概括了动荡不安的时局,指出百姓的反战情绪。后二句以细节揭示战乱不息的原因,矛头直指以滥杀邀功请赏、升官进爵的将军,也隐指为刽子手赏功之最高统治者。史载,德宗建中二年(781),李希烈破叛军梁崇义,大加杀戮,朝廷“加李希烈同平章事”。《旧唐书·李希烈传》记其“性惨毒酷,每对战阵杀人,流血盈前而言笑饮馔自若。”[8]德宗建中三年(782),马燧等讨伐叛军田悦,“悦军乱,赴水溺死者不可胜记,斩首二万余级,捕虏三千人,尸相枕藉三十余里。”后朝廷加河东节度使马燧同平章事。《行营即事》:“风引双旌马首齐,曹南战胜日平西。为儒不解从戎事,花落春深闻鼓鼙。”写官军的一次胜仗,诗人为胜利而欢呼,为不能亲身参战而遗憾。据史载,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淄青叛军李正己发兵万人占曹州,后李纳遣李克信等戍南华以拒官军。此诗很可能写的是李勉对叛军的一次反攻胜仗。《观猎二首》约写于诗人任汴州观察判官时,“梦非熊虎数年间,驱尽豺狼宇宙闲。传道单于闻校猎,相期不敢过阴山。”诗人希望具有宰辅德才的将帅平息战乱,使天下太平。《行营病中》写自己“心许征南破虏归,可言羸病卧戎衣。”他本打算与征南将军共破叛贼,未曾想到却因病而未成行,十分遗憾。诗中的“征南”可能指诗人的幕主李勉。建中四年(783年),朝廷“加宣武、河阳都统李勉淮西招讨使”,讨伐反叛朝廷的李希烈。[9]刘商的军旅诗皆写亲历之时事,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可作信史看,亦可补史籍之不足。

刘商中年后多与僧人道士交往,对禅道体会颇深。后辞官南下,在扬州、苏南一带游历。“晚岁摆落尘滓,割弃亲爱,梦寐灵仙之境,逍遥元牝之门。”[10]隐居于宜兴一带,“好神仙,炼金骨。后隐义兴胡父渚,结侣幽人,世传冲虚而去。”[11]特殊的经历使他对禅道体味精深,见解独到。《酬问师》:“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此为酬赠僧人之诗,先说问师的原诗意境空灵无边,精美的语句似琉璃般闪烁明灭。《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心如虚空,名之为大。”[12]问师的诗作境界广大无边,是因为他的心量广大。后面说如此空灵的诗境无人达到,而禅心又超越诗境,即真正的禅意在诗外。中唐时,文人普遍认为诗境的创造离不开心,离不开禅,禅高于诗,作诗是修禅途径之一。刘商在诗中首先提出此观点,可见他的禅学修养之深。《题道济上人房》:“何处营求出世间,心中无事身自闲。门外水流风叶落,唯将定性对前山。”诗人强调的是心灵高于一切,空寂宁静的心能应对人世与自然的种种变化,即佛教主张的“心灭种种法灭”。它如《赠头陀师》通过对少壮从戎、老年出家僧人的刻画,阐释佛禅勇猛精进的修为方式;《送濬上人》描画“手持寒锡”远行的行脚僧形象;《酬濬上人采药见寄》写禅僧的采药养生。《题水洞二首》,通过水、洞、花、人的转换,表达对隐居生活与仙家自由的向往。他说自己经过常年修道“年来渐觉髭须黑”(《寄李俌》),“花开花落人如旧”(《不羡花》),对道家养生修炼、延年益寿体会颇深,也很自信,但他头脑清醒,对道家升天成仙、长生不死之说予以否定,在《谢自然却还旧居》中暗砭成仙传闻,在哀悼姚仓曹时认为“花前饮足求仙去”即是“长做九泉灰”(《杂言》)。“东风三月黄陂水,只见桃花不见人”(《题黄陂夫人庙》),也暗指神仙不死之说不可信。他接受道家任纵自然的天性之道,却抛弃神仙异说。后世民间传说他在扬州与一道士交往,“得九粒药,如麻粒,依道士口诀吞之,顿觉神爽不饥,身轻飘然……遂于胡父渚葺居,隐于山中……而莫知所止,已为地仙矣”。[13]《唐才子传》亦云其“世传冲虚而去,可谓江海冥灭,山林长往者矣”。这些说法应是道教徒自神其教的杜撰之词,不足为信。武元衡在《刘商郎中集序》已明确说明:刘商死后其孤搜集诗文作品,从江南到万里之外的四川,求其为之作序。[14]刘商现存诗作中没有中唐人热衷的道教“步虚词”和“游仙诗”,也未描写仙人形象,更未涉及道教的斋醮科仪,因而可以这样说,刘商是一位对乱世深感厌恶却对人生怀有热情归山修心的隐士,是接受道家、道教影响(同时也深受佛禅影响)的士人,而非接受道教戒律约束的道士,更非长生不死的“地仙”。

刘商的画名与其诗名一样著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历代名画记》记:“刘商……工画山水树石,初师于张璪,后自造真为意。”此书并刘商与王维、朱审等名画家相提并论,称“又若王右丞之重深……刘商之取象,其余作者非一,皆不过之”。《唐朝名画录》把刘商列为“能品上”,称其“爱画松石树木,性格高迈……刘郎中松树孤标……”[15]武元衡称赞刘商善画山水,时人争相求之。刘商之画宋时尚有真迹流传,苏轼《题李伯时临刘商〈观奕图〉》:“余所藏刘商《观奕图》,由唐迄今二百年,绢素剥烂,粉墨萧瑟。伯时为余临之,茅君篆勒之,皆绝笔也。噎!刘商之画,非伯时则失其真;伯时之笔,非茅生则不能寿;茅生之名,岂以余言而遂传欤!”[16]元明时刘商画作世传,仅有石刻存世,有不少诗人歌咏刘商《观弈图》,如揭傒斯有《题刘商 <观弈图 >,李伯时临,苏子瞻跋,茅君彦刻》。[17]

刘商诗文作品的流传,武元衡在刘商逝后不久写的《刘商郎中集序》中记载:“今所编录,凡二百七十七篇,及早岁著胡笳词十八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商诗集》十卷,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十卷,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刘商:“有集十卷,今传,武元衡序之云。”[18]明代其十卷本诗集散佚,清朝刘云份编《唐代刘氏诗集》仅存《刘商诗》一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二卷,一百一十五首又三句,《全唐诗补遗》补一首。《全唐文补编》有其文《送弟归怀州旧业序》,仅余两句而已。刘商的诗名、画名皆著称于当时,并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遗憾的是,清朝以后,刘商之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几乎无人问津,时至今日,学术界很少有人研究其诗,有关文学史和专著也极少提及,这与他的实际诗歌创作成就不符。其实他的诗歌题材丰富,有较大的认识价值。他的诗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不少诗作富有画境,诗画交融,诗歌风格也丰富多彩,在艺术上有较高审美价值,值得今人重视与研究。

[1]欧阳修,宋祁,范镇,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512.

[2][4]董诰,阮元,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6151.3228.

[3][10][14]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A].董诰,阮元,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5389.5377.5252.

[5][7]张锡厚.全敦煌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710.2700.

[6][13]沈份.续仙传[A].李昉,扈蒙,李穆,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289.265.

[8]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509.

[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136,7145,7212.

[11][18]辛文房.唐才子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200.205.

[12]法海.六祖坛经[M].净因,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30-31.

[1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A].唐朝名画录[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80,312.

[16]苏轼.苏轼文集编年笺注[M].李之亮,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11.638.

[17]李福顺.苏轼论书画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306.

【责任编辑:周 丹】

I207.22

A

1673-7725(2015)09-0212-04

2015-06-15

王增学(1957-),男,河北石家庄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