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燕起在史学领域的探索

2015-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史学司马迁史记

阎 崇 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杨燕起在史学领域的探索

阎 崇 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

杨燕起先生的《史记》研究成果丰硕,其研究注重基础工作,着力探索《史记》史学价值。在基础研究方面,杨先生参编出版的《历代名家评史记》《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史记精华导读》等著述,注重学术资料性、目录提要性及普及性,促进了《史记》研究的发展;《史记的学术成就》通过对《史记》背景、体例、思想等方面的论述,汇通“史记学”研究并基本建构“史记通论”的规模体制,对《史记》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在《〈史记〉的体例与通变》《司马迁的〈史记〉与中国史学的自觉》等文章中,杨先生对《史记》的体例、中国史学的自觉等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司马迁;《史记》;杨燕起;史学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史记》研究进入了繁盛兴旺时期。也就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国内学界活跃着一支人数不太多的《史记》研究队伍,他们对推动《史记》研究的繁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杨燕起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时至今日,他所取得的研究成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杨燕起的《史记》研究是从注重基础工作开始的。他先后与陈可青、赖长扬、阎崇东、俞樟华、李润英等合作,编辑出版了《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史记精华导读》(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白话史记》(岳麓书社,1994)等4种学术资料性、目录提要性与普及性的著述及读物,助长了《史记》研究的声势,促进了《史记》研究的发展。

《历代名家评史记》的问世,为学人所瞩目。它虽是一种资料性的出版物,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一,它从宏观的广度与深度上极大地拓展了《史记》研究者的视野。《史记》的产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它开始传播以来,两千余年间,各个历史时期,各类文化学人都对它发表过无数高深的议论,这些议论的目的、性质、深浅度、影响力,都从他们各自传世的古籍中流传下来。《历代名家评史记》将这些议论中的精彩内容搜集在一起,使学人借以从中初步探知过往《史记》研究的经验,从而体味历代研究成就的辉煌,因之,这种视野的开拓,是一种有益的收获。其二,在了解这些过往的评论之后,学人会受到启发,依据各自研究状况的实际,经过缜密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其课题的方向以恰当的引导。其三,对许多较为缺乏古文献的地方,可以提供思想资料的直接引述。其四,该出版物的最后,附录的“本书所录作者、书名及版本”中,依时代顺序收录420位历代著述人的资料,大体上可以提供一种促人研判的《史记》研究发展史的粗略线索,应该说也是对《史记》研究的贡献,更可见某些基础性的工具书工作的价值。

《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迄于1986年底),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出现的同类型出版物。研究资料索引,是一种层累型、递进性的文献储存方式,时效性比较强,在研究工作蓬勃发展的情况下,索引的适时编定非常重要。该书的索引,上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57年编印的《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并参考了各种文史论文索引及台北学海出版社1976年出版王民信所编的《史记研究资料与论文索引》,下启徐兴海1995年主编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论著专题索引》等著作,学术工具书的作用清晰明确。该书为新中国成立后至1987年,见诸报刊的122位学人的《史记》研究论文作了提要介绍,反映了其间国内《史记》研究的基本趋向、总体面貌及重要成就。介绍取一人一文为原则,尽可能地扩大观察面,重要的是诸多学界泰斗及文化名人与《史记》研究人物均位列其中,是考察这一时期《史记》研究学术发展成果不可或缺的平台。群星璀璨,意旨辉煌,其特殊文献价值应予重视。该书还为68种自古迄今之《史记》研究著述撰写了提要。无论著述篇幅之大小,均以千字左右为限,故提要大体有整齐划一之感。然所撰写,于撮其意旨、申其流派、总其特色、述其影响诸多方面,均有独到的识见。运思精深,逐笔铿锵,可畅撰著之神韵,能启今人之思窦,故其后徐兴海所编《论著专题索引》能转载其中之54种,自是没有忽视其可供选择的学术依据的。

《史记精华导读》(杨燕起、阎崇东编著)。关于此编,张新科、高益荣、高一农主编的《史记研究资料萃编》下册第788页作了如此评述:

作者在《序言》中说:“编写目的是既为大学文史专业开设《史记》研读课找到一部教材,也为其他文史爱好者更好地从不同角度择《史记》之精华而读之提供方便。”本书在吸取以往有关著作长处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构建了新的体制。有明显的特点。其一,撰有“《史记》学习纲要”,引导研习者思考。纲要就《史记》的写作情况,全书内容,思想价值以及“史记学”发展史等方面,从学术的角度,综合表现出一些较为普遍的看法,同时也提出了编著者的见解。如:在“《史记》所表现的社会结构及人的主体作用”题目下,编著者提出:“1.对‘人’认识的历史发展”;“2.社会结构与人物地位”;“3.‘三立’观念与人的价值”;“4.英雄业绩与人的主动精神”;“5.人物形象塑造与‘实录’原则”。见解新颖,发人深省,在纲要中,还列有“学习时的一般参考文献”,引导研读者广涉博览。其二,撰有研读指导。对《史记》五种体例及130篇进行评价,说明该体例及各篇的主旨及其在《史记》全书中的地位,表现手法等,以史为主,兼及文学。如作者说:“《项羽本纪》形同一篇列传。通过记述项羽一生事迹,既表现了秦楚之际自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皇朝,到经过楚汉战争,刘胜项败建立汉皇朝的历史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篇是‘八年之间,号令三嬗’时纲纪天下的主要史篇,这也正是项羽入本纪的原因。同时本文表现了项羽这个人物叱咤风云,勇敢豪放的英雄本色,通过钜鹿之战、鸿门之战、垓下之围三个主要场景,塑造出一个令人敬佩而又非常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本篇又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其三,选篇具有全面性、可读性,兼有思想性和准确性。注释准确精当,通俗明白。取众家之长也坚持自己独到见解。纵观全书,体现了编著者的创造精神。

应该指出,第一,迄今为止,本书是唯一或很少见的编写有《史记学习纲要》的著述,这是很可贵的。第二,关于《史记》以“人”为历史主体的论述,现在已逐步形成为学界的共识。第三,本书是较早将《史记》五体及130篇集中分别加以评论的著述。在说明五体本旨,注意揭示在历史发展的总体形势中,各类人物在政治、经济、军事、学术等方面的作用,各个文篇的特点及司马迁的认识倾向等方面,作者是投入了自己的认真思考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的。因此,就整体而言,这些内容可以作为独立的评论来阅读、来欣赏的。

杨燕起还主编了《白话史记》。以上这几部书构成了一个系列,极具实用价值,表现出作者一步步治学深入的足迹,也自然形成一种蓄势待发的基础,为以后的前进作了铺垫。

此外,杨燕起在诸多同仁的支持下,还注译出版了210万字的《史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996年7月,杨燕起的专著《史记的学术成就》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他较长时期对《史记》研读与教学的结晶。该书约27万字,由8部分组成。一是绪论,评司马谈的作史和《史记》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是评《史记》是通史;三是评《史记》的体例;四、五、六、七是分别评司马迁的哲学、政治、历史、经济的思想;最后是简述《史记》学的发展史。

《史记的学术成就》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史记》产生的时代背景,最早追溯到商周的统一,探寻得比较深远。

第二,第一次在学术著作中正式提出关于《史记》写通史的问题,并分成5个阶段叙述其撰通史的内容,这是其他一般研究著作所不涉及的;同时,还对它的文献整理及“实录”原则进行了评述。

第三,从历史的纷争及近代学术的发展中受到启发,对《史记》的体例,从较新的角度进行评述,强调本纪是关注“时势主宰者”,史表是提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并展现天下大势,“八书著立政之纲”,世家的立意是拱辰共毂等,研究思想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第四,有些表述别出新意。如说司马迁的哲学思想,不讲一般的天人关系,而是从《公羊传》讲到公羊学及董仲舒,再讲到司马迁的态度,不落俗套;以通、变、理、势来概述司马迁的历史思想,也很有新意;从生产与财政两方面结合起来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其思考也是较为全面的。

尽管如此,杨著还是显示有三方面的缺略。一是在《史记精华导读》的“学习纲要”中曾经提出的关于《史记》以“人”为主体的思想未见深入阐发,可见作者思想上的滞疑;二是《史记》为文史结合的著作,而杨著对于它的文学成就及语言艺术等未置一词,似现偏颇;三是从注意于史学发展来说,《史记》对我国后代学术的深刻而具体的影响,这个重要而可贵的主题,还有待作深入的探讨展示。这三方面的内容,如有恰当的表述,杨著可能更臻于完善。

杨著问世约半年后,著名《史记》研究专家张大可先生,以《构建“史记通论”的学术专著》为题(收入《张大可文集》第六卷《史记二十讲》之末,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主动在当时的《天人古今》(1997年第1期)上发表评论,对杨著称赞之余,还发表了他关于《史记》研究的某些认识,引人关注。评论开篇说了这样一席话:

人们赞誉《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蕴含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学术思想。如果将《史记》喻为大江大河,研修者如临河饮水,各充其腹而已。迄今为止,历代研究《史记》而立名成家的人数以百计,当代也有数十人之多。凡取得突出成绩者,基本立足于某一角落,阐发《史记》某一侧面的内容或思想,即可获得丰硕成果。全面探索《史记》的学术成就,作出会通的阐释与归纳,也不乏有人尝试,但取得成绩,反不如专论某一侧面深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推出杨燕起先生的《史记的学术成就》一书,可以说是一部“史记学”的会通之作,基本构建了“史记通论”的规模体制。这既是杨燕起先生的一部力作,也是他立身的代表作。全书27万字,我一气读完,有赏心悦目之感。杨著体系博通,内容丰富,创意颇多。

一番议论之后,具体的评论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会通。“杨著在融会本义、他义、我义于一体的论述中完成得非常出色……在全书结构的章节目录标题中鲜明地反映了作者融会贯通的本领和精熟手法,行文的论述更是如此,表现了作者研究的深入”。“杨著钻研《史记》内容,综核历代研究成果,条分缕析,层层深入,然后归纳总结,凝缩结论为标目……没有一番深入的思索钻研,是不可能提出来的”。其二,新颖。“杨著阐释《史记》,力透纸背,新意迭出,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杨著对《史记》通史内容具体清晰的阐释,给读者勾画了鲜明的轮廓”。“杨著立论,角度新颖,总是独辟蹊径而又脚踏实地,所以结论中肯……第六章讲司马迁的历史观,用‘通’‘变’‘理’‘势’四字概括,使人耳目一新”。其三,踏实。“作者在研究中,又总是在分析中立论,运用材料说话,脚踏实地而立于无可置疑的不败之地,使人信服”。杨氏一书,“是学术研究的结晶,是立身之言,表现了作者的独创个性”。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张大可借对此著的评议,发挥而为一篇如何构建“史记通论”的惊人的学术意见。他提出:

怎样构建“史记通论”,笔者认为至少展开八个方面的主轴内容,并把握三个层次的论述。八个方面的内容是:《史记》成书的背景与历史条件;《史记》载述三千年通史的历史内容;《史记》创新体例的价值;对司马迁诸多思想几个方面的把握与阐释;抉发《史记》以人为中心的历史主体地位;司马迁作为一代宗师的语言文学成就;《史记》在学术上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研修《史记》的学术史轨迹的评述与总结。三个层次的论述内容是:吃透本义,即全面准确地阐释《史记》的内容与思想体系;会通他义,即披沙拣金,总结两千年来《史记》研究学术史成果;灌注我义,既赋予时代精神,升华新义,提出作者个人的独到见解。八个方面的主轴内容与三个层次的论述要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是一部有见地的“史记通论”。

评述最后说:“我们以此为尺度,审视杨著,尚有某些方面的缺略,但基本上构架了‘史记通论’的格局,这正是杨著的过人之处。”这是对杨著成就的肯定,杨著所提出的构建“史记通论”格局的认识,尽管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其对推动《史记》研究的总体发展应该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价值的。学术研究难免会有意见分歧,在难以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大可先生的意见可视为“一家”之言,然其真知灼见,实可引人思考。

杨燕起写的《史记》研究论文并不太多。然而因其具有较敏锐的观察力、较深邃的思考力、较凝练的表述力,他还是写出了少数几篇带有一定理论意义的文章,可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司马迁关于“势”的思想》(《人文杂志》1985年第5期)。杨燕起在研读《史记》时感觉到,司马迁在对总体的历史事势的观察中,意识到有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发挥作用,在推动着事物发展前进。人们的主观努力,如果是顺着这种事势的发展,事业就会成功;反之,事业必然遭受失败。然而众多人们的不断努力,又促成了这种事势的发展。这种事势的存在,有时使人感觉如同“天”的力量,“势成即为天”(刘咸炘语),所以在《史记》中它又是认识“天”的一部分的内容。“势”,一方面是指带有纲领性、规律性的事势发展的总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指某些政治人物在他活动期限内作为其历史背景的具体时势。由此《史记》同时亦强调人的智谋对于促成事势、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人们完全可以发挥其积极进取精神,顺应事势,在历史上建立功勋。这篇文章的发表,以其突破传统模式,第一次揭示出司马对于历史发展的宏观把握和总体驾驭的高度审视能力,极其有力地提升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辨力的认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新华文摘》随后也转摘了此文。

《〈史记〉的体例与通变》(《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体例是史书记载的相对固定的模式,通变则是历史运动规律,一般来说是不会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而杨燕起独具识见,不仅将二者放在同一个观察点来加以考量,而且以此深入地揭示出《史记》撰作的主旨,从而能加强对《史记》体例创造性价值的认识。文章提出本纪突出记述某一历史阶段时势主宰者事迹的纲领性作用,十表能经纬纵横地明晰揭示天下大势,八书反映出国家政治、经济重要制度中的“天人”思想,及“物盛而衰”的经验,世家强调的国家统一与集权并注重社会安定的特色,列传主要通过不同时期人物的行为作用对历史产生的作用。彼此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而融为一体地综合表现出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的光辉思想,显现出《史记》记载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意蕴。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两篇文章,正是在杨燕起参编了《历代名家评史记》之后,以其所能开阔的视野及获得学术启示的方向指引下而撰就的,亦以此证明某些学术性的基础工作,对成就事业是不无影响的。

学术自觉对学术发展史的研究来说,当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般以为,中国文学的自觉实起于刘勰的《文心雕龙》,而司马迁的《史记》肇其端。而史学自觉起于何时?是刘知几的《史通》还是司马迁的《史记》,这在学界是有争论的。20世纪90年代初,杨燕起从接触这一论争开始,经过两年的思索,于《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1期发表《司马迁的〈史记〉与中国史学的自觉》一文,就中国史学的自觉起始于司马迁的《史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从6个方面加以论述:(1)《史记》开创五体就是一种在“史学领域里有意识地要成‘一家之言’”的明确表现;(2)在历史资料的选取与利用上,司马迁也是有着明确要求的;(3)《史记》的撰著宗旨,最为集中地表述了他的史学思想,是过去时代文化思想在史学领域第一次最富创意的概括与升华;(4)对史学功能的认识,司马迁也有着自己的明确见解;(5)司马迁在《史记》中突出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6)中国史学的自觉不是起始于刘知几的《史通》。谈史学自觉涉及《史记》,在学界应该是第一次,此文的撰写因此可说是提出了新题,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此后出现的相关索引及资料萃编之类,均不见收集此文的信息,更不用说撰写提要或评介,可见其编写者学术见解之偏颇及认识的陈旧与滞泥。

关于《史记》之以“人”为历史主体,系梁启超发声于先,有翦伯赞继议于后,改革开放以来,肖黎、邹贤俊、黄新亚、李少雍、赵生群、程生田、高巨成、张大可等,在其著述中均有讨论。这些讨论,文字加起来虽并不太多,但其议论可称蔚为大观。杨燕起也参议其中,与上述这些讨论不同的是,在形式上他专发两文以申论之。其一,《〈史记〉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其二,《〈史记〉所表现的社会结构及人的主体性思想》(袁仲一、张文立、张新科主编《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3辑)。就其第一文而言,所论及:(1)历史认识上神人关系的必然变化;(2)《史记》整体上以五体有层次结构的体现人在历史发展中的群体活动之作用;(3)《史记》全方位地叙述了社会历史中人活动的创造性与主动精神;(4)从追求、品格、奉献、情感四侧面形象说明,《史记》认识作为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的人,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风格的真实个人。末尾,杨燕起将之概括为“主体史观”的四个原则:必然原则、整体原则、全方位原则、形象原则。其第二文,实际是第一文第二部分的扩展与阐释。讨论《史记》之以“人”为社会历史主体,不仅是一个关于《史记》的记述方法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人类发展在历史记述中所处的地位问题,是历史哲学问题,重要的是如何认识司马迁的历史观的问题。杨燕起认为,进一步讨论此一问题,还需要更细致地在四方面加以研究:神人关系的变化;先秦诸子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先秦史籍对“人”认识观念的价值转变;春秋以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展现等。

现在的《史记》研究有一个趋势,认为归根结底《史记》是一种论“治道”的书,那么,在本质上而言,《史记》表现的就是司马迁的一种国家学说。徐兴海、张大可提出,《史记》是中国人民、中华文化的“根柢书”,最终也是就“治道”而言。基于这样的认识,来思考《史记》的本纪,杨燕起提出一个看法,认为本纪就是“本天地之法则,建帝王之纲纪”。诱发他产生这个想法的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之《五帝本纪》的提要:“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许多论者均以为《五帝本纪》就是表述了《史记》全书的主旨纲领,既然如此,从这个提要看,本,就是后世遵循天地法则之意;纪,则为纲纪,因此,本天地之法则,建帝王之纲纪,正符合《史记》撰述本纪文篇的本质特征,杨燕起的发掘,只是赋予了它以时代特征的新义。文章发表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从天地与纲纪,天子与纲纪,德、力与纲纪,人心与纲纪四方面加以论说,表现出司马迁在深入考察社会历史进程中,注意到自然与社会的特定规律,是司马迁关于国家学说最为集中而具纲领性的意见表达,并是其治史宗旨的综合熔铸,使本纪在内容上成为《史记》全书的主体架构,具有统领全局的学术品质。意见是否成立,有待讨论。

现在的《史记》研究,从专门的史学角度入手,较之于文学,力量要薄弱得多,原因在于史学研究具有更强的深广度,故其著述成果也不多。一般的史学工作者,大都要涉猎《史记》,撰写过研究的精彩文篇,但驻足于《史记》进行长期深入研究的却很少见。故此,杨燕起表示,他期望更多有志向、有才华的中青年史学工作者能更专注地从事于《史记》的研究。

【责任编辑 詹歆睿】

Probing into YANG Yanqi’s Exploration in Historical Field

YAN Chong-d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Yang Yanqi has achieved greatly in 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e stresses on the basic work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Historical Records. In the basic research, Yang was devoted to compiling the books such asHistorians’CommentsonHistoricalRecords,HistoricalRecordsResearchDataIndexingandPapersMonographs

,andAGuidancetoEssenceofHistoricalRecords, which focuses on the academic values, the simplicity of the contents and the books’ populariz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The book,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Historical Records,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style and thoughts in Historical Records, combining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ts style of comments on Historical Records to make the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Records. In his research essays, such asTheStyleandItsChangesofHistoricalRecords,SimaQian’sHistoricalRecordsandChineseHistory’sConsciousness, Yang expounds his unique views about Chinese history’s consciousness.

Sima Qian; Historical Records; Yang Yanqi; historical research

K207

A

1009-5128(2015)03-0076-05

2014-12-25

阎崇东(1947—),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和《史记》研究。

猜你喜欢

史学司马迁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