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荟萃《史记》文学精华再现经典阅读价值
——《史记精华》解析

2015-03-20张瑞芳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眉批评点精华

王 豪,张瑞芳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荟萃《史记》文学精华再现经典阅读价值
——《史记精华》解析

王 豪,张瑞芳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评点作为一种读解方式,符合中国人的阅读欣赏习惯。《史记精华》是中华书局辑校的《史记》选本,专以人物为中心的《本纪》《世家》《列传》,其所选评点往往注重原著的叙事技巧、文章结构及风格风貌。而在《表》《书》中,所选评点多以突显原著之史学特性为主要内容。同时,评点对于原著之史学骨骼、文学血肉、文史结合之魂魄的展示,也是《史记精华》的一大亮点。评点所展示的《史记》意蕴风貌等,都表明《史记精华》对于再现经典阅读价值的意义。

《史记精华》;评点;文学性;史学性;文史合一

《史记精华》是中华书局辑校的《史记》选本,最早发行于民国三年(1914)。作为一部中华书局创办之初最先出版的“教科自修适用教材”,该书对精华、文采、眼目照应、关键主意、点缀、提缀、字法、纲领都有标记,便于鉴赏习读。民国二十六年(1937)再版,采用了现代标点,取消了原有的句读符号,并进行分段,更加清晰醒目。

2013年,渭南师范学院史记研究团队整理编选“《史记》选本丛书”系列,时值《史记精华》初版问世即将百年之际,该书再次被列入整理范畴,由渭南师范学院王麦巧副教授负责,商务印书馆排印发行,以新的面目呈现在学界面前。此次整理,以民国二十六年中华书局版《史记精华》为底本,同时参照民国二十二年中华书局版《史记精华》。标点、断句以中华书局1982年版《史记》为标准。整理者尽可能保持原书风貌,保留了该书所荟萃的众多学者丰富、精彩的评点文字,如茅坤、凌稚隆、邓文洁、刘须溪、董允均、王允宁、唐应德等30余人的精华评点。

对《史记》的评点,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从汉代的扬雄、班固,到唐宋的刘知几、司马贞、张守节、韩愈、苏轼以及明清的评点家、近现代的研究者,多如繁星,不可计数。《史记精华》作为辑录选本,虽然没有著录明确具体的编选者姓名,却通过对篇目整体眉批与字里行间随文评点批注等方式,反映出史记学人心目中的精华所在,帮助读者跟随编选者的阅读兴趣与思路,再现经典阅读之价值。

一、评点方式及评点内容

《史记精华》所萃选的评点,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眉批(在书中统一用【眉批】来标示),通常标注在文章正文版面最上方。第二种,夹批或者旁批,在文中位置灵活、不固定。这两种形式在重新排印的版本里,都紧跟文篇,随文切近。此外,还有一种对《史记精华》勾勒性的成分,尤以《本纪》《世家》反映历史进程的文篇勾勒最为突出,标有段落始末以还原历史真面目。在评点的数量上,一般而言,篇幅较长或全部选录文章的评点数量多于选节文章,其中包括只选取序言的《表》、体制相对较短的《书》。体制较长的篇目,透过评点更能够全面地领略司马迁“以文运事”等文章艺术。此外,新版对夹批、眉批的位置,一律采用随文标注的方式,以应合切近评点需要,使研习者阅读更加顺畅、高效,充分领略评点者在诸多方面所闪现的艺术火花。

作为一种“精华”荟萃,本书所选评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史记》作为经典之阅读价值的再现。笔者简要将其梳理归纳为四类。

(一)对人物、历史事件的评点

这一部分评点大多出现在《本纪》《世家》和《列传》这些以人物为中心行文的篇目中。这类评点的内容长短不一,但作为赏读语句有其特点。“一个句子中的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1]151评点作为一种表达意义的句子,我们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把每条评点细化为“话题”和“说明”。当然,这种细分是在评点凝练和概括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正因此,我们在对评点的剖析中用“话题侧重”或“话题倾向”以别于对普通句子的分析。评点话题可以是侧重人物的,也可以是侧重历史事件的,而除话题外的成分相同,即说明的部分。事实上,对人物的评点和对历史事件的评点不可分,因为历史事件都是有人物主导发生的,评点事件很难撇开人物去进行,反之亦然,因此本文将这两部分归为同一类。

前人评点语约义丰,在评点中可供挖掘和玩味的东西很多。评点话题侧重历史事件的如:“【眉批】前既详叙弃之事,此复结以‘初欲弃之’一语,接下‘因名曰弃’,文势紧俏有力。”(《周本纪》)[2]4该评点是侧重姜原弃子这个事件过程的,也是对司马迁用词准确、行文紧凑艺术的评点,评点中不无对司马迁行文用语的赞赏。侧重历史事件的评点如:《项羽本纪》中“【眉批】项梁事终于此”[2]23。本条评点提点了项梁从教授项羽学习兵法到项梁定陶之死的事件。评点话题侧重人物的如:“【眉批】此记首提后稷,曰‘天下得其利,有功’;而继于公刘,则曰‘复修后稷之业’;于古公则曰‘复修后稷、公刘之业’;于公季则曰‘修古公遗道’;于文王则曰‘遵后稷公刘之业’;于古公、公季之法于武王,则曰‘修文王绪业’:势如蝉联不绝。及锁束处,又俱以‘怀之’、‘戴之’、‘顺之’、‘归之’、‘来决平’‘会孟津’等语结之。见得周家世德相承,人心固结,所以培八百年之基业,实在于此,此皆关键处。”[2]4(《周本纪》)本则评点点醒了有关后稷和其他历史人物的不同之处。又如 “【眉批】太史公作颇、相如传,而附之奢、牧,赵之兴亡著焉。一时烈丈夫英风伟概令人千载起兴,而史笔之妙,开合变化,又足以曲尽形容。奇哉!”[2]279突出《廉颇蔺相如列传》记事侧重廉颇、蔺相如的技巧。

这一类围绕人物及事件展开评点,其功用和意义是多样的,有些在文中起点醒的作用,有些在文章中是对叙述历史事件述说方式的赏赞。对不同特点之评点的荟萃,正体现出编选者希望读者关注史公在人物塑造和历史事件叙述方面所独具的“匠心”。

(二)对行文运事之关合的评点

司马迁在《史记》成书之前,历时19载整理搜集文献、佚事,又师从古文经学家孔安国等学习。这些都影响着《史记》的行文,而评点家在细节上的分析,也成为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原著、窥探这种影响的一把钥匙。同时,早于《史记》的文典对司马迁著述的影响,晚出的典籍与《史记》的区别,也在评点家的点化之下更加清晰,《史记精华》对于这些评点的辑录,对后学厘清文学史对《史记》的影响和借鉴意义非凡。

评点早出于《史记》的文典对其影响的例子如:“【眉批】此篇严肃而温厚,与《汤誓诰》相表里。”[2]6(《周本纪》)“【眉批】此传借用《国策》语,至其摹写孟尝君养士而得养士之报,则太史公手笔也。”[2]238(《孟尝君列传》)本则点出了《战国策》对太史公行文的影响。

评点晚出之文典和《史记》的区别之处的例子如:“【眉批】《汉书》‘召平’下无‘于是’二字。”[2]6(《项羽本纪》)本条评点点明了《史记》和《汉书》在相同的人物传记中的不同之处。这样的例子在《封禅书》中如:“【眉批】‘始未尝’二句,于《功臣表》‘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二句文法同。此书虽主封禅,其间兼言事神等事,故又以‘始未尝’二语关缴之,而历代事神之盛衰皆包括其中。”[2]67又如《吴太伯世家》中“【眉批】此段全用《左传》语,但增点数字,而文字便觉舒徐”[2]99等等不可枚举。以上这些都是评点所展现的与其他文典关合的例子。

透过评点文字来解析司马迁行文艺术运用之妙,我们愈加清晰地了解我国文化典籍的文学思想及艺术手法的演进和发展趋势。评点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史记》原文的这种深入探讨求证,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认识《史记》的思想艺术风貌对于后世创作的影响。

(三)对司马迁著述思想揭示的评点

《史记精华》还汇集了多处对著述思想进行解析的评点。对历史事件褒贬态度阐发和揭示的评点如:“【眉批】太史公叙羽立义帝以后,气魄一日盛一日;杀义帝以后,气魄一日衰一日:此是纪中大纲领主意。其开合驰骤处,真有喑呜叱咤之风。”(《项羽本纪》)[2]23《项羽本纪》中对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立体化去塑造英雄形象的评点:“【眉批】太史公复揭“项梁起东阿”数句,正见项氏轻秦骄色之故,且为下文败军张本。”[2]23对司马迁著述体例的评点如《十二诸侯年表》中,“【眉批】孔子作《春秋》,而太史公因得之,以表十二诸侯本末盛衰之迹。”[2]53在《乐书》中对司马迁潜在态度挖掘的评点如:“【眉批】此书谓功成作乐,本于至德,故能移风化,助政教。后世正乐废而新声作,虽孔子正乐犹莫之化,遂陵夷以至于亡秦,盖由之亏缺也。自高帝始有过沛之章,而今上作十九章,乃因讲读能通其意,然未知其于德何如也。太史公虽隐微其词,可概见已。”[2]62

无论再精华性的评点都只能逼近且无限逼近司马迁对《史记》如是这样做的意图。也许只是平平写出,但是后世可能在儒家功利主义批评理念之下求证成偏离原意的情形,当然也不排除类似于或是道家那种疏离政治、追求文艺特质批评的出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属于再创造,在阅读赏鉴中会出现四种情况:“正解”“误解”“正误”“反误”[3]336。从《史记精华》所辑对司马迁著述思想的评点可以看到司马迁严肃认真的态度。历史是不可改易的,把历史事件如实地叙写就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一种严谨的态度。也正因此,《史记》“史”的特性是一个谈及包括人物、事件、语言等在内的文学特性时所撇不开的话题和参照点。

(四)对字法、文法及叙事等艺术层面的评点

《史记精华》所入选的文篇具有典型意义。其选节的特点,除过大段的节略或全部选取外,更多地还是表现在字法、文法及叙事等艺术层面的评点里。历史线条性显得更加分明、文学思想性和历史严肃性愈加突出。这也就应和了我们借由评点去观照和探窥原著本身特点的合理性。这种选节方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突出了字法、文法及叙事等艺术层面特色,这一点在本书所有选录的评点中所占比重相当可观。评点关于虚词在文中提点的例子如:“【眉批】发句连用四‘其’字。”(《五帝本纪》)[2]3在《项羽本纪》中,评点关于文法及叙事技巧结构安排的例子如:“【眉批】不籍年月滚去,尤见笔力。”[2]21《六国年表》中“【眉批】六国具为秦所并,故以读秦记发端。”[2]55则是对《六国年表》文起始段落为何这样写起所做的评点。

二、评点所展示的《史记》意蕴风貌

(一)评点展示了“史”作为《史记》“骨骼”的特点

作为一部史书,《史记》首先作为“史”被肯定和认同,然后才是作为文学著作被识认。因此,《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是其他各种特征得以生发的基质、“骨骼”。而从文学史发展演进的历时过程来看,《史记》和早出于它的文学有着特别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晚出于它的历史的写作、文学的创作。由最初的萌芽形态的政府文告、占卜卜辞和简单历史记事到记载史事的《春秋》等历史散文的时代,“史”的记事方法和叙述文体的发展是一贯的。借助《史记精华》所选之评点,《史记》之史的“骨骼”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辨。

1.透过评点,《史记》“史”的线索明晰、“史”的态度严肃、“史”的评价公正

“史”作为一种记录的载体,对历史现实的真实性有着自身的要求。作为一部史书,《史记》的历史线索是分明的,同时由于这种不可改易的历时性,顺向产生了《史记》的严肃和公正的特性,可以说这两者是形和质的关系。《史记精华》这种“史”的评点,前举有关于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部分,所摘录的关于历史事件的眉批等,其线条性是很明显的,而且这也是《史记》文学艺术性的表现之一。其文学性和史学性的契合亦由此可见。

此外,评点还不失其真地点明了原著中对历史事件褒贬的态度,如《封禅书》中关于严肃性的评点:“【眉批】此书直书其事而其失自见,有讽意,无贬词。读之乃见太史公手笔。”[2]66体现严肃性态度的例子又如,《六国年表》中“【眉批】六国具为秦所并,故以读秦记发端。”[2]55

2.透过评点,《史记》的体例新变更加明显

回顾史学发展的历史,纪传一体由《春秋》《左传》编年体史、《国语》《战国策》的国别体史基础上发展而来,“伟大的史传文学著作就吸收了《左传》《战国策》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一些史实略加改动便加以运用。少数特别精彩的篇目,甚至能不加改动就直接录入”[4]86。司马迁吸收并继承了种种优秀的因子,并将其发展成新的体制。《史记精华》对这类强调体例新变的评点也进行了选录,如在《吴太伯世家》中:“【眉批】此段全用《左传》语,但增点数字,而文字便觉舒徐。”[2]99再如,《孟尝君列传》中“【眉批】此传借用《国策》语,至其摹写孟尝君养士而得养士之报,则太史公手笔也。”[2]238《史记》对早出于它的文献的艺术手法上的继承与新变一目了然。纪传体作为一种记录历史的格式,与编年体别无二质,但纪传写人,且以突出以人物为中心,这是由有别于编年体体例的特质变易演进而来的。因此,这种新变的体例正是纪传体作为记录历史一种格式的本质,同时又以写人为中心为基质、“骨骼”。

(二)评点展示出“文”作为《史记》“血肉”的特点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经典评价,强调史学性评价的同时,兼及文学性评价。这种显在的顺序实际上也是《史记》被认知的前后顺序,符合实际的状况。《史记》首先是一部历史,然后才是在历史基础上的文学,这种实际状况是《史记》叙事特点根源性所在。史记“以文运事”和其他小说“因文生事”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根源即在于其“史”的本质。史及史学性是《史记》的“骨骼”成分,文及文学性则是其更加饱满、有生气的“血肉”成分。这种饱满、有生气的特点体现在很多方面,评点也为我们指明了这一点。

1.透过评点,文章结构分明、叙事线索清晰

《史记精华》所选在结构和叙事线索方面的评点可以分两类,一类出现在眉批之中,如“为……张本”“承上文……”“伏”“应此”“相应”等评语。另一类出现在夹批中,如“结”“又结”“提”“又提”“应”“伏”伏案“了案”“了前案”“未了案”“掺入”“纲”“目”等评语。例如,在《吕后本纪》中对后文中绛侯、灌侯和诸吕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提点评点:“【眉批】突然提出绛、灌,为后两人谋诸吕张本。”[2]42再如“【眉批】提此一段,见吕氏盘固”[2]43。又如“【眉批】此纪食其为相、免相、复相独详,太史公有微意在”[2]44。以上都是对《吕后本纪》叙事线索提点的评点。眉批、夹批两种评点样式配合起来,使得赏读全面且流畅,将事件原委向读者一一展露,严密而张弛有度。

2.透过评点,《史记》文本所体现的史公之情感表露无遗

史公行文风格往往是透过比较有可操作性的叙述方式、文法、字法的运用来实现的。这也是《史记》无尽感染力生发之处。外在的文法、字法及叙述方面的特点直接是内在情感意志、风格的外化。韩兆琦在《史记讲座》中,引述郭沫若在其诗论《论诗札记》中的论述:“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短长,也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5]182这些在本书所选评点中也清晰可见,且看《伯夷列传》中“【眉批】传体前叙事,后议论。此以议论代叙事,传之变体也。势极曲折,词极工致,若断若续,超玄入妙”[2]185,对于情感揭露是十分精彩的。揭露更为明显的例子如:“【眉批】自此以下,上下千古,无限悲歌感慨之情。”[2]186又如,“【眉批】始言天道报应差爽,以世俗其见闻者叹之也。中言各从所好,抉择死生轻重,以君子之正论析之也。一篇之中,错综跌宕,极文之变而不诡于圣人,可谓良史矣。”[2]186“【眉批】此篇连用‘怨’字、‘命’字、‘天’字、‘名’字为眼目处,妙在杂引经传,较若出诸己,而纵横变化,莫测其端。”[2]186

(三)评点展示出“文”“史”二者的完美融合,是《史记》“魂魄”的特点

史的线条性和叙事的技巧达成了史学性、文学性二者特性的契合,前文已有所涉。除这种契合外,评点还进一步通过抽象与概括,帮助我们对原著之文史融合的特征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也是评点作为我们研读原著之重要辅助的体现。

评点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展示。举例来说,本书所选《项羽本纪》中,有一则评点为:“【眉批】太史公叙羽立义帝以后,气魄一日盛一日;杀义帝以后,气魄一日衰一日:此是纪中大纲领主意其开合驰骤处,真有喑呜叱咤之风。”[2]23点评中“以后”便是划定界限的标志,后半句便是意用所在。这种划定界限的“实”是真实之实、准确之实,也正是《史记》史学的严肃性特征最为有力的佐证。因其严肃,故而在一条评点中,划定界限的部分便清晰、不含糊。推演而得出的意用的“虚”是《史记》感染力、艺术魅力所在,也正是《史记》文学性特征最集中的体现。由以上关于“虚”“实”的论述,我们已然发现文、史二性的契合正是前人思维方式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是属于评点者自身的、也是属于著者司马迁的。

三、结语

从《史记精华》评点看《史记》特征,在论及史的线条性时,并未囿于显在的评点形式和内容,而是深刻挖掘隐性的评点形式及内容——通过《史记精华》99篇题目后面注释性的提要文辞,进而达到全面观照的目的和初衷。通过以上对《史记精华》中前人评点的梳理和玩味,专以人物为中心的《本纪》《世家》《列传》,评点往往在叙事技巧、文章结构及风格风貌较为突出。同时,在《表》《书》中,评点多以史学特性为主要内容。如前所述,文学性、史学性两大特性在叙事、体例等方面达到了完美融合。该书文学性评点数量明显在史学性特色评点之上,遴选者对于突出《史记》文学性意义的意图也十分明显。经典阅读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作为辑录前贤评点的书籍,《史记精华》的再次整理出版,正是契合时代精神,再现经典阅读之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需要。

[1]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汉]司马迁.史记精华[M].中华书局,编纂.王麦巧,整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韩兆琦.史记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王炳社】

Commenting onEssenceofHistoricalRecords

WANG Hao, ZHANG Rui-fang

(School of Humanis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Reading comments on classic works is a traditional habit for Chinese people. Essence of Historical Records as a comment book of Historical Records paid more attention on the writing technique,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style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part ofBenji,ShijiaandLiezhuan. But in the part of Biao and Shu,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historical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lso, it show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the work that how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ic were combined perfectly. The republication of Essence ofHistoricalRecordsrecoversthe worth of classics reading.

EssenceofHistoricalRecords; comment; literary; history;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K207

A

1009-5128(2015)03-0034-05

2014-09-11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史记》选本提要(201210723014)

王豪(1990—),男,甘肃成县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瑞芳(1982—),女,山西灵石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眉批评点精华
《日知录》研究的新材料
——《日知录》陈澧批语辑录
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
“精华”之说欠妥
踏花归去马蹄香
以眉批式评语促写作能力提高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巧用一句话书评串点课文复习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