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楚剧文化地位的思考与建议

2015-03-20

文化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孝感戏曲创作

殷 伟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 430000)

加强楚剧文化地位的思考与建议

殷 伟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 430000)

楚剧对孝感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不是因为孝感是楚剧发源地,是孝感市的唯一剧种,更因为楚剧作为地方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承载着地方文化振兴的重任。在发展地方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地方传统文化的价值,然后才能围绕价值实现和服务群众来逐步完善各类政策措施,还要着力推动各种文化资源整合和培养后继人才。在楚剧自我完善发展的同时,建立起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与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相匹配的营销机制。

楚剧;传统文化价值;资源整合;戏曲营销

孝感地处鄂东北,以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而得名,是著名的“孝子之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楚剧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孝感是楚剧的发源地,目前有7家楚剧团仍在排戏演出,同时在街头广场、社区村镇还活跃着大量民间楚剧戏班。楚剧对孝感的文化发展和孝感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深远影响。

一、认识地方传统文化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世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品。楚剧的前身是 1850年以前形成于黄陂孝感一带的黄孝花鼓戏,1926年,正式改称楚剧。黄孝花鼓戏原为灯戏,是民间酬神祈福的歌舞。在历经了由业余转向半专业化、由农村走向城市之后,楚剧渐趋于成熟,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正如习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楚剧带来了新的生态环境,是在博物馆里作为历史遗迹展览,还是作为传统文化在民间活态传承成为了楚剧发展过程的转折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让祖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散发光辉、传递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地方文化振兴的时代价值

孝感作为楚剧发源地,是湖北省地市州中独有的以楚剧作为唯一剧种的城市。楚剧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贴近生活的题材、短小精炼的情节、激烈尖锐的冲突和轻松俏皮的喜剧风格,受到群众喜爱。百年来长盛不衰,涌现出大批经典剧目和表演大师,至今仍有7个楚剧团、数百个以楚剧为主打的节目和民间戏班活跃在孝感社区和乡村。楚剧剧目主要以孝文化为主题,如《云梦黄香》《可怜天下父母心》《孟宗哭竹》《孝子情》《冬日荷花》《三个媳妇》《妈妈呀!妈妈》等。孝文化题材在孝感既具有深厚的群众根基和文化基础,又具有选材提炼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孝感具有孝子之乡的美称,又是中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城市,楚剧剧目中对孝的张扬与歌颂正是对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讲话精神的呼应。

(三)地方艺术种类平衡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北境内有楚剧团26个(湖北地方戏甚多,如黄梅戏在黄冈,荆州花鼓戏在荆门,南戏在恩施,鄂西北则是豫剧),欣欣向荣。到了20世纪末便减少到19个,而近年则剩下十余个,剔除名存实亡暂定运作的剧团,能组建完整班子剧团的已所剩无几,散布在民间的众多的业务剧团数量更是急剧下降。

在党的“百家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孝感专区(大冶专区和孝感专区合并一个专区)的戏曲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孝感共有专业剧团18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巴陵戏等多个剧种。发展到今天只剩下楚剧一种,剧团7家。楚剧艺人展示精湛技艺,创造宝贵的精神财富,给当地群众留下深刻印象,流传下“吃菜要吃白菜心,看戏要看陈苟金”“看戏不看白莲花,心中好似鸡爪抓”“不怕你唱的喉咙出血,唱不倒郭何峰的《董永分别》”等脍炙人口的歌谣。楚剧的兴亡与否不仅决定孝感市剧种生存生态环境的消亡,更是对广大戏曲观众的“在场性观看”产生重大影响。

二、完善楚剧发展政策措施

(一)构建合理政府财税支持格局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孝感市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 239亿元,财政总收入127.6亿元;全市文化事业支出2.5亿元,比上年增加1 720万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1%。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全市文化人才培养、文艺创作奖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等专项资金。在已设立各类专项资金、扶持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资金使用办法,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法,支持剧团创排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现代戏。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符合条件的转制型文化企业事项收受减免和有关规费减免,支持文化改革发展。

(二)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保障体系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是完善政府主导的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也是一个新的领域。第一,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戏曲创作的平台。平台缺失导致社会力量想参与创作但找不到合适的渠道;需要社会力量补充的创作项目得不到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参与创作不需要考虑演出场所、演出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在创作过程中精打细算、控制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能显著提升投入产出比。

第二,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创作的评价体系。在管理方面积蓄了深厚的社会力量,演出经营运作更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剧目创作符合市场需求,但对社会力量在职称评定、荣誉授予等方面较少倾斜。

第三,完善人才流通渠道。专业创作人才储备方面是社会力量在参与戏曲创作过程中的短板。社会力量带来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企业化管理提高了戏曲创作演出的成功率。通过市场调节作用,也使得优秀创作人才合理流通,促进创作质量不断提升,因此,楚剧创作演出必须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推动创作主体多元化,完善评价体系,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楚剧创作演出融资平台,出台措施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楚剧创作。

(三)搭建文化部门牵头的楚剧创作交流平台

1.多方联合创作推出精品佳作

汇聚多方力量,形成创作强大的创作动能,从而保证剧本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准确的价值导向性。如由福星集团总裁谭功炎和李云经联合创作的楚剧《可怜天下父母心》《人在福中》;由湖北省艺术研究所编剧尚造林和孝感市艺术创作研究联合创作的《冬日荷花》;由湖北省艺术研究所国家一级编剧和孝感市艺术创作研究联合创作的《特别部队》等。在现有联合创作的基础上,走向省外,邀请国内著名编剧、创作室参与合作,推出能代表楚剧文化精髓、深入孝感文化传统的作品。

2.办节参演拓宽戏曲创作平台

近年来,孝感市连续举办九届“楚剧展演”,同时开展多届楚剧新人新作比赛;承办第四届、第五届湖北省“福星杯”楚剧艺术节;承办第十届湖北省戏剧牡丹花颁奖活动。“楚剧展演”得到了省内国家级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的亲临指导,楚剧艺术节和牡丹花颁奖活动荟萃全省戏曲艺术精英,都是孝感戏曲艺术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学习提升的机会。但这种互动交流主要集中在楚剧艺术工作者圈中。湖北省“福星”楚剧艺术节和牡丹花颁奖活动都是三年举办一次,并不能完全满足孝感大量楚剧艺术工作者的交流需求。这种交流的局限性导致楚剧并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营养,因此,以多剧种互动演出来汲取艺术营养,不同艺术品种相互借鉴融合非常必要。戏曲创作的编剧、导演、音乐等各个专业省内、省外互动交流学习更是提升楚剧发展“内功”的重要渠道。楚剧必须齐步走,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短板都不利于楚剧发展,政府搭建的发展平台应在有所侧重的同时,照顾剧种发展的方方面面。

三、推动优秀文化资源整合

(一)扩大戏曲演出辐射,增强楚剧影响

2006年起至2014年,孝感市成功举办九届楚剧展演。每届持续8~10天,演出大戏十余台、折子戏数十出,吸引观众十多万人次。楚剧展演成为广大戏迷热切期盼、踊跃参与并交口称赞的公共文化盛事。2014年第九届楚剧展演孝感主会场分为大型传统剧目展演、青年演员小戏折子戏比赛、“中国梦”精品剧目展三部分,共11场,惠及群众近10万人。剧团大戏展演上演《穆桂英招亲》《三娘教子》等七出大型古装楚剧;两场青年演员小戏折子戏比赛,共有《赶会》《断桥》《楼台会》《失子惊疯》等12个折子戏;“中国梦”精品剧目展是邀请武汉楚剧院演出的《两道菜》《百日缘》《山乡网恋》3个小戏折子戏,其中《山乡网恋》系第六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决赛入围剧目。楚剧展演是孝感市各县(市)区专业剧团艺术创作的大练兵、大比武,是一次专业艺术团体的同台竞技和切磋交流。各剧团纷纷将获奖大戏、保留剧目等优秀作品青年演员小戏折子戏比赛,是孝感市近年来在培育楚剧新人成果方面的一次舞台实践检验。应城市2014年文化惠民楚剧展演活动演出17个场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大悟县楚剧展演演出17个场次,惠及群众近10万人;孝昌县楚剧展演演出16个场次,惠及群众8万余人;安陆市楚剧展演演出20个场次,惠及群众近15万人;孝南区楚剧展演演出17个场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福星楚剧团在汉川连演三个月,共演出90个场次,惠及群众近40万人,另外邀请湖北省各大剧团精品剧目展演10场。云梦县楚剧展演从2014年10月15日正式开启。孝感楚剧展演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楚剧展演的辐射范围要逐步深入孝感市县乡村三级。

(二)增加楚剧表现内容,弘扬时代精神

孝文化题材在孝感既具有深厚的群众根基和文化基础,又具有选材提炼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因而这种类型的剧本在近年的创作中占较大比重。如《云梦黄香》《可怜天下父母心》《孟宗哭竹》《孝子情》《冬日荷花》《三个媳妇》《妈妈呀!妈妈》等。历史人物和时代英模是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典范。这类题材也是孝感人民所熟悉的人物,他们的事迹经过艺术加工,以最具孝感特色的艺术形式为载体搬上舞台之后,成为经久不衰的保留剧目。如《云梦黄香》《孟宗哭竹》《圆梦村支书》《特别部队》等。孝文化题材、革命历史人物和时代英模在孝感具有大量的文化资源储备,这些都是具有正能量、能激发群众向善的文化认同。

(三)丰富涉戏艺术形式,实现多元发展

在楚剧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先是在20世纪初由农村走进城市,艺术上也趋于成熟;50年代在“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指引下步入辉煌时期;到80年代逐渐跌入谷底。楚剧在80年代跌入谷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电影电视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冲击。电影、电视、互联网视频等极具视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新兴娱乐方式压缩了戏曲艺术的生存空间。今天戏曲的生存环境和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截然不同,寻找戏曲在夹缝中的立足之地刻不容缓。当前,人民的审美趣味多层次、多样化,而戏曲对此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因此,尝试将戏曲与新的娱乐方式和传播媒介相融合,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角度呈现在观众面前,对戏曲的生存不失为有益的探索。如以楚剧为主体,推出楚剧小品、楚剧音乐、楚剧电影、楚剧动漫、楚剧歌剧、楚剧舞蹈等艺术形式。楚剧的改革不必拘泥于戏曲传统的程式化、虚拟化等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适应当下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在内容上创作新编现代戏、复排经典大戏,在形式上不违反艺术美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他艺术形式。

四、楚剧人才引进培养的方法

(一)以服务为宗旨树立人才观念

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求人才服务于创作,创作服务于人民群众。给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营销等各类文化人才的宗旨。文化人才优先发展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追赶、文化繁荣的成功经验,也是发达国家、先进地区长期保持文化经济科技领先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确立开放式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文化人才工作理念,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使文化人才真正成为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坚持把人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子,做到文化人才资源优先发展,文化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文化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才能实现文化的发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调节人才流动

戏曲专业人才的流动必须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专业创作对人才需要匹配的趋势,只有在遵循市场规律的情况下,人才的最大价值才能得到发挥、人才的使用效益才能得到提升。以编剧为例,孝感市编剧人才老龄化严重,后继力量匮乏。近年来活跃在创作舞台上的编剧年龄主要集中在47至65岁。以多产编剧胡大力为例,2008年创作《云梦黄香》时60岁,2012年创作《民意如天》时64岁。胡晓峰创作《孝子情》时65岁,胡道发创作小戏《三个媳妇》时63岁,创作《妈妈呀!妈妈》时64岁。因此,需要大力引进年轻编剧人才,人才的价值在流动中才能实现、提高。在流动的过程中发现、创造新的价值,不断增值。在保持固定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增加编剧等核心人才队伍的流动数量,固定人才队伍和流动人才队伍形成互补。

(三)以剧目为中心形成人才聚集

全市戏曲艺术创作实施市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统筹分配。目前,孝感的戏曲创作比较散乱,各个剧团在自己的业务框架和能力范围内自行开展创作。人力、物力都比较分散。建议设立戏曲创作协调委员会,其有权对各个剧团的编剧、演员、剧本题材统一调度,先是集全市艺术力量推出新剧目,然后授权各个剧团排练演出。在全市范围内协调演出范围,在市外则凭演出水平抢占演出市场和观众。上述方法可能会减少创作剧目数量,但艺术水平则会提高。

剧目是一个剧种繁荣与否的标志之一。剧目创作是剧种发展的核心环节。剧本是一剧之本,但时下却极度匮乏,是目前戏曲创作的当务之急,这既需要文化管理层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全面布局,也需要戏曲编创人员共同努力。孝感近年来尝试以剧目为中心汇聚多方力量,形成创作强大的创作动能,从而保证剧本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准确的价值导向性。在与省艺研所著名编剧联合创作的行为中,我们只是拥有了剧本编排及推出的名,而无创作之实。这种联合创作对锻炼孝感本土编剧来说欠缺力度,各方面人才在创作结束后创作团队自行解散达到的仅仅是短期聚会效应,因此,在联合创作中,应由孝感本土编剧实施创作,聘请知名编剧指导修改,或开展编剧研讨班,聘请编剧指导集体修改。最终以良好的创作环境,以剧目为中心聚集人才、吸引人才。

在肯定和嘉奖老一辈编剧继续坚持创作的基础下,鼓励他们推荐新生代编剧进入戏曲创作部门工作。破格引进真正有创作才能的编剧人员。不仅年龄破格,更要学历破格、专业破格。高学历不如高水平,专业对口不如创作精通。艺术创作必须打破条条框框,艺术创作人员也必须摆脱束缚。同时实施老帮青、老带幼,艺术创作除了要有一定的悟性和灵感,也需要传帮带。对现有的青年编剧实施跟踪培养,摒弃文件培养、口头培养等形式化的教育。让编剧以创作为生存养家的方式、以创作为生命的价值所在、以创作成为立足社会的落脚点。真正让创作成为营生的手段,编剧才能在内力和外力的推动下发展。对于青年编剧,鼓励其以项目的形式申报市级创作项目,限定结项时间,即最终剧本完成的时间。能登上舞台则尽力争取,不能则全力修改,作为剧本储备。促成青年编剧去省级剧院跟团跟戏,拜师学艺。在实践中掌握和消化编剧技巧,并转化成编剧能力。由主管机构对青年编剧的剧本实施市场化购买,智力成果的货币化转变将极大地推动创作自信和行业自立。

五、建立戏曲市场营销机制

(一)组建专业营销团队,实现专事专干

戏曲演出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因而戏曲演出的营销与其他商品的营销也存在差异。在市场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组合因素中,产品质量的高低、票价定位合适与否、渠道选择是否合理、促销手段是否有效决定音效的成败。楚剧演出和其他商品的买卖不同之处在于,楚剧演出是一次性的精神消费,其消费成果的根本在于观众是否得到精神享受。长期以来,国有文化资产经营需要大量人员,且效率低下。部分国有剧团配有兼职营销人员,但营销心态、手段和策略不专业,营销方案不系统,整个营销活动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戏曲在市场受到严重挤压的阶段必须正视营销的作用,重视市场的开辟。营销团队培养票务销售人员的沟通技能、服务技巧,同时也进行市场调查、受众分析,为楚剧的演出市场准确定位。

(二)开发楚剧衍生商品,形成次级市场

戏曲衍生品是戏曲艺术符号化、形象化、产品化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戏曲衍生品能使观众与戏曲的黏合从剧场内持续到剧场外,更为戏曲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便捷的途径。可以从戏曲音乐、戏曲乐器、戏曲道具、戏曲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戏曲衍生品在功能上具有实际用途,要特别注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和特性;在工艺上要适当采用科技手段和接纳新材料工艺等,选取能吸引消费者的文化元素进行产品设计。楚剧在戏曲衍生品开发过程中可以尝试联合开发,邀请工艺设计企业对楚剧概念范畴内的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用品进行设计生产,也可以尝试授权企业特许生产经营楚剧衍生品。楚剧衍生品的开发不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是薄利多销,从而拓展剧场观戏以外的次级市场。

(三)创新演出营销模式,实现多重覆盖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戏曲营销要打破传统媒体宣传及售票形式,采用新媒介手段来更加有效地推广戏曲。虽然楚剧在孝感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年轻一代对楚剧的了解较为有限,对戏曲市场行为也非常陌生。通过建立剧团官方微信,定期发布剧团演出售票信息及经典唱段欣赏;实行会员制,发放会员专属打折卡片,定期为会员举行互动活动、戏曲讲座、走进后台、走进化妆室等活动;利用豆瓣网、人人网、58同城、赶集网、百姓网等进行票务宣传和剧目介绍,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来聚拢人气,形成潜在观众群;针对年轻观众,可以选择演出一个月前在超市、广场、公园发放宣传册,同时展开现场售票,以买一张送一张情侣套票、未成年人看戏家长免票陪同等形式;在票价定为上,为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了解和观看楚剧,实行5~10元低票价来吸引观众,免费让买票的观众加入会员。

六、结语

楚剧剧目创作依赖于编导演等各方面人才储备,楚剧文化发展与传播必须于楚剧演出营销结合。剧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又与剧目创作相辅相成。不论是出于非遗保护还是地方文化振兴发展的角度,戏曲在当下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为文化发展所搭建的各类平台。文化发展平台建设或许将成为楚剧创作及楚剧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柱。

【责任编辑:周 丹】

J825

A

1673-7725(2015)09-0097-06

2015-06-25

殷伟(1984-),男,河南信阳人,主要从事戏曲编剧、戏曲电影研究。

猜你喜欢

孝感戏曲创作
湖北孝感 一条短信让救助更暖心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兴安加油——致敬赴孝感医疗队
孝感令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一墙之隔》创作谈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