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变迁和非遗背景下茂腔剧本的创作

2015-03-20周秀梅

文化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剧本创作红高粱花灯

周秀梅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时代变迁和非遗背景下茂腔剧本的创作

周秀梅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茂腔是山东土生土长的民间戏剧之一,在山东地方戏曲剧种是被列为“肘鼓子系统”的六个剧种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剧本创作出现三个高峰时期,分别是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后非遗时代,其剧本创作与外界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变迁都有密切关系。本文就三个高峰期的代表作进行论述。

茂腔剧本;创作;社会政治环境

茂腔是山东土生土长的民间戏剧之一,在山东地方戏曲剧种是被列为“肘鼓子系统”的六个剧种之一,长期生存在山东半岛民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源流、多声腔的稀有剧种。茂腔号称有传统剧目一百多个,其中代表剧本为“四京八记”。新中国成立以来,茂腔剧本的创作及繁荣有三个创作高峰期,分别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和后非遗时代(2006年至今),不同时期的剧本创作都受到外部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其中,《花灯记》《盼儿记》《支书张玉刚》是典型的代表剧作。

一、五六十年代的剧本创作及代表

茂腔《花灯记》是1958年吴杰根据《聊斋志异》中《冤狱》改编创作的剧本,主要写朱二郎于元宵夜观灯时,见李菊红貌美,追踪至家,将其夫刘文传杀死,嫁祸于书生陈华章。蓬莱县令于广恩私访不明,轻议误断,将陈华章、李菊红、王妈定罪收监。医生周少陀不服,为陈、李等鸣冤叫屈,结果反被判为包揽词讼,钉镣收监。于广恩擢升知府,由赵寒秋继任县令,重新调查审讯,终于查明真凶,赦免无辜。青岛市茂腔剧团首演,李玉香饰演寒秋,李兰香饰李菊红。1959年7月赴京演出。196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

茂腔《花灯记》情节曲折复杂,高潮迭起,扣人心弦。十三场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一出篇幅有限的戏剧中,将复杂的案情和曲折的破案过程演义得清清楚楚。《花灯记》加进许多现代性要素、现代社会的执法观念。其中赵寒秋人物已不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清官”,而是一个有理想抱负且具有现代理性精神的执政者形象。著名戏曲作家翁偶虹曾撰文《看茂腔〈花灯记〉》,评价《花灯记》演出了一个为真理而斗争的故事。[2]文化大革命期间,《花灯记》被扣上“恶毒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等莫须有罪名,在报纸上公开点名批评,使得茂腔剧种遭受蹂躏。“文化大革命”后,青岛市文化局报请中共青岛市委员会批准,为《花灯记》彻底平反。[3]

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剧本创作及代表

1990年3月8日,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由牟家明创作高密茂腔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茂腔戏《盼儿记》晋京演出,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副部长高占祥等领导观看演出并接见演职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演出消息,中央电视台在3月9日晚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演出情况,并专门介绍茂剧。《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中国戏剧》等十几家新闻单位先后发表剧评及报道。中国剧协召开《盼》剧座谈会。晋京演出历时12天,演出共计七场。时任文化部长的贺敬之亲笔为《盼》剧题写剧名,受到文化部、国家计生委、中国剧协的表彰和奖励,并荣获全国“第二届人口文化奖”二等奖。《盼儿记》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成故事片,于1994年前后在全国公开发行放映。晋京演出后在高密县各地巡演3个月,共100多场,观众多达22万人次,经济收入8万元。场次、观众人次、经济收入都创历史新高。

著名戏剧家苗六乙曾观赏并撰文评价此剧:虽然《盼儿记》是“宣传戏”“社会问题剧”,但绝非缺乏艺术感染力,为通俗戏曲范畴。还指出:《盼儿记》的创作演出,是以“订货”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剧作家和剧团应某个部门,如公安、司法、税收、教育、煤矿或计划生育等部门要求,编写反映这些领域的矛盾斗争生活。而这些部门则给剧作家和剧团以经济上的资助、政治上的指导,甚至包括宣传和组织观众。这种合作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创作方式和经营方式,但却是一种成功率比较高的方式。目前既有成功实例,也有失败实例。这种方式或许能给剧团带来某种生机。[4]

三、后非遗时代剧本创作及代表

(一)大型纪实现代茂腔戏《支书张玉刚》

2014年,由中共青岛市黄岛区委宣传部、青岛市黄岛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社主办,青岛市黄岛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演出的大型纪实现代茂腔戏《支书张玉刚》演出并取得成功。该剧是以2002年至2013年5月任青岛市黄岛区灵山卫街道北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张玉刚为原型,其因忘我工作,身患肝癌,年仅38岁便去世。在任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十一年间,其舍小家为大家,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光棍村”变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栏目《走基层—寻找最美村官》等进行报道。为宣传和塑造这一典型人物,中共青岛市黄岛区委宣传部、青岛市黄岛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邀请了由名师名家组成的创作团队,由青岛市黄岛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排演,并于2014年元旦初进行首演,3月11、12日,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全国“两会”期间,在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是两会期间山东省唯一晋京演出的文艺作品,在北京两天演出时间里,先后有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青岛市委宣传部等部门领导现场观看演出,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均对演出盛况进行多角度报道。

2014年7月,《支书张玉刚》获得“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桂冠,并将包含“优秀剧目奖、编剧金奖、导演金奖、表演金奖、音乐设计金奖、舞台美术金奖、最佳制作人、优秀组织单位”等高含金量大奖在内的13个奖项揽入怀中。从首演到7月份,已在北京、济南、青岛、黄岛等地累计演出50余场,并被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重点剧目在全区高校和镇、街道表演点巡演,创作演出单位表示还将邀请国内知名表演专家对此剧进行进一步打磨提升,争取将该剧打造成具有广泛时代意义与教育意义的茂腔经典巨作。

(二)大型茂腔现代戏《红高粱》

2012年,山东高密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于对家乡戏剧的爱好,莫言成为茂腔形象代言人,参与茂腔的推广和宣传,其小说《檀香刑》中多次提到茂腔。因为莫言,更多人知道了山东的地方小戏茂腔。其小说也被改编成茂腔剧。2014年,改编自莫言原著《红高粱》,由70余人参与演出的大型茂腔现代戏《红高粱》在第五届红高粱文化节上进行公演。

王华莹的观后感中提到:“莫言对茂腔现代戏《红高粱》很满意。他几次抹去激动的泪水。他认为这是在众多版本中相对较好的一部用舞台艺术阐释《红高粱》的艺术作品。他说:‘导演对原著的理解很准确,把握得很好,舞台呈现也不错。但剧本有些硬伤,需要修改,我要亲自动手。’”[5]

四、结语

从以上三个时期茂腔剧本创作可以看出,剧本创作与时代和外部政治环境的结合非常密切。新中国成立后的剧本创作更多地受到外部政治环境、社会变迁等因素影响。[6]五十年代末的《花灯记》虽不是现代戏,但通过传统小说改编的戏曲故事反映现代执法观念,且因为这种反映而导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批斗,掺杂很多政治色彩。[7]九十年代的《盼儿记》是计划生育部门“订货”且取得很大成就的作品,反映高密地区计生情况,与全国计生政策宣传,带有很强的政治宣传性,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类似的“订货”作品还有《根的呼唤》《公仆颂》《瓜园情》《亲上加亲》等十几出戏。与之情况类似的是,2014年在两会期间,走群众路线带有政治目的的《支书张玉刚》,虽然《盼儿记》《支书张玉刚》两部作品创作最开始目的为政治宣传需要,但也取得了一定艺术的成就。

[1][3]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M].北京:中国 ISBN中心出版社,2000. 164.106.

[2]翁偶虹.看茂腔《花灯记》[J].中国戏剧,1960,(9).

[4]曲六乙.乙亥集[A].曲六乙.曲六乙戏剧论文集[C].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248.

[5]王华莹.茂腔现代戏《红高粱》观后感[J].戏剧丛刊,2014,(6).

[6]孙守刚.山东地方戏丛书:柳腔茂腔[M].济南:山东出版集团,2012.79.

[7]青岛市艺术研究所.柳、茂腔传统剧目集[M].济南:戏剧丛刊社,2010.55.

【责任编辑:周 丹】

J825

A

1673-7725(2015)09-0094-03

2015-06-15

周秀梅(1981-),女,山东诸城人,讲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中国古代戏剧与地方戏研究。

猜你喜欢

剧本创作红高粱花灯
高粱地里走出的艺术大家
——刘铁飞
看花灯
挂花灯
做花灯
闹花灯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田汉南国社时期剧本创作论
走近红高粱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微电影叙事中的平衡与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