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团委在推动“青马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及途径
2015-03-20潘业旺
潘业旺
(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自2007年5月共青团中央号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称“青马工程”)启动以来,许多高校纷纷响应,陆续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高校团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党建设的助手和党发展的后备军,在培养学生成才和引领学生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应该注意到,高校以“青马工程”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实施方案、培养路径和评价体系等实证研究方面,对高校团委在“青马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还不是很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一、高校团委在推动“青马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1.搭建理论平台
青年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兴衰,加强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青少年通过多种平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动“青马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但是,理论平台的建设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较高的经济社会成本,像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讲座、专题教学、专题研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书籍、视频影像等活动和资料所需的人力、物力及经费不是学生个人可以承受的。因此,高校团委可以将第二课堂作为“青马工程”理论学习的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同时依托社团定期组织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共同开办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座或学术研讨会,增加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也可以集中购买书籍、影像资料等,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
2.实践砥砺作用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导向、凝聚、调适、整合等多种功能。组织青年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团委近年兴起的一种崭新的教育青年学生的活动形式,也是高校团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在“青马工程”建设过程中多组织有主题、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我修缮、自我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团委可通过广泛组织和开展各种学术、文化、娱乐、科技、体育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群众、了解社会、磨练意志,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培养青年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青马工程”建设的发展。
3.提供前进动力
高校团委作为“青马工程”建设的重要部门,可以通过人力支持、资金支持、组织支持三个方面来推动和保障“青马工程”的顺利实施。在人才方面,高校团委能为“青马工程”建设进行人才输送,挖掘和吸收有潜力的学生成为“青马工程”学员;在资金方面,高校团委从活动经费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活动和学员进行社会实践提供支持;在组织方面,校团委、院系团委和班级团支部三级组织为推动全校“青马工程”建设的顺利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高校“青马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各高校开展“青马工程”至今,培养学员数量众多,社会影响范围较广,培养方式灵活多样,培养内容与时俱进,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我们应该看到,高校在“青马工程”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青马工程”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大多数高校的“青马工程”教师团队由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组成,整体素质不高。一些教师只注重理论灌输,不注重教学生如何做人;一些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深、责任心不够,没有认识到“青马工程”的真正意义,培养流于形式。二是培养组织机构单一,没有形成教育合力。“青马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学员的选拔和管理、课堂教学、网络教育、社会实践和成果研究等环节,需要多部门分工负责、联动实施。各部门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才能积极开展和推进“青马工程”的建设;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校开展“青马工程”工作的任务只让一个职能部门来抓,其他部门没有参与,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三是培养方式单一,缺少实践砥砺和课题调研。大多数高校在“青马工程”学员的培养方面采取课堂集中授课或者专家讲座的方式,对青年学生只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没有互动交流和实践砥砺,缺少理论平台的构建和志愿服务的开展,结合学员专业特色开展课题研究更无从谈起。
三、高校团委在“青马工程”建设中的实施途径
(一)理论学习
1.依托班级和社团,开展理论学习活动
高校团委可将全校“青马工程”学员按年级和人数分成若干个班级,选拔优秀的团委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学员中选拔有一定政治水平并且热爱政治理论学习的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担任班主任助理,策划和制定学员理论学习方案,并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特殊指导。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学术沙龙等形式对学员进行理论培养;同时,高校团委可指导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开展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有关的研究活动,并指派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教师做社团指导老师。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定期举办与“青马工程”相关的公益活动,开展学术研讨会,确保“青马工程”逐步朝制度化的方向展开。
2.通过扎根学科,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教育培训、理论学习等行之有效的活动。高校团委必须对各级团干部、辅导员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挂职锻炼、访问学者、实际考察、社会服务和出国培训等方式,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政策理论水平的重要意义;还应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办面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讲坛,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势,选派有经验、有水平的教师在学校开设专题研讨、理论分析等活动,帮助大学生自觉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意义。如开设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给予一定学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
(二)实践砥砺
1.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实现培养教育的最优效果
高校团委应发挥其组织社会实践职能优势,利用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引导和鼓励学员参加实践砥砺,将理论内化为人文精神和人生信念。例如到基地挂职锻炼、青年志愿者服务、民心体验活动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意义,增加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实干精神。有条件的可以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班主任和学员一起进行义工服务。班主任应该率先垂范,引领学员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社会砥砺应该长期坚持,让学员在长期活动过程中感受人生、感受社会,感受为他人服务所带来的喜悦,让学员真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知识。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施“青马工程”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部署。高校团委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使高校团委和“青马工程”的建设工作之间形成紧密联系,一起组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高校团委要教导学生党员自尊自强,在“青马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表率作用,从而影响更多的学生拥护马克思主义。
3.利用网络载体,积极探索理论学习的互动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也应该与时俱进。网络是大部分学生每天要接触的传播媒介,能够更加方便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少年中的推广,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例如,可以开设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专题网站;教师通过QQ或微信群与学员进行在线交流,在群里发布有关“青马工程”建设的理论教育信息、社会实践信息等,让学员第一时间了解并及时参与其中。
(三)社会研究报告
高校团委在开展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活动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培训时间结合个人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每次培训结束后,学员需完成不少于800字的培训心得。培养结束后,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与互动交流,并提交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不少于3000字,与毕业论文(设计)挂钩。学校将优秀的研究报告编辑成册并存档保留,目的是让学员从实际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检验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意义的理解程度并提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高校团委在“青马工程”建设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合作,帮助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人文精神和人生信仰。在推进“青马工程”有效开展的同时,高校团委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上应积极探索先进的培养教育模式,勇于承担、开拓创新,走有特色的培育之路。
[1]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Z].中青发[2007]27号.
[2]李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杨忠学.探索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