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方法
——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
2015-03-20杨影
杨 影
(长春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3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方法
——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
杨 影
(长春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32)
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阵地。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总结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法的实践经验,探究国内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方式。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法
2007年10月,共青团中央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培养知识面广、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强而有力的后备军。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坚定了国人的信仰,也为高校党委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自然而然成了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营地。为了更好地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长春师范大学在党委领导下开展了“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者培养工程”(以下称“百优青马工程”),摸索出一套多层次、多角度的“七位一体”培养模式,即由理论教育、实验训练、特殊指导、实践砥砺、自我修缮、网络交流、行为养成七个环节共同组成的完整的培养体系。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法及长春师范大学的实践经验
1.榜样示范法与因材施教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都很强,将生动的、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很容易使他们了解具体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守则,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习惯。长师“百优青马工程”也采用榜样示范法来激励学员,每半年对全体学员进行一次考核,将考核成绩前15名的学员定位为“优秀学员”。2013年6月,学校将一期“青马工程”的优秀学员带领到革命圣地井冈山。学员们在那里深刻领悟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普通学员树立了标杆,对优秀学员自身也有一定的督促作用。
因材施教法主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实行导师负责制,将5~10名学员分到同一个导师组。导师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指导,既提高了时效性,又体现了教育公平;既让学员学到更多知识,又增进了导师与学员之间的感情。
2.实验训练法与从容讨论法
实验训练是指针对理论困难、现实困扰、成长烦恼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评判的实验训练活动。其前提是实训选题的设计要与理论教育的内容相匹配,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同时需要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的保障。实验训练法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述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从容讨论法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生对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在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的方法。从容讨论法促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从而增强主动思考能力及表达能力。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中的理论实训环节就采用了“从容讨论法”。几组学员组合到一起,就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教师的点评能起到提高的作用,使每个学员都对理论知识有深刻的印象。
3.灌输教育法与自我教育法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最基本任务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理论教育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灌输教育法。灌输教育法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有力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增强了学生抵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良思想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可避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人们过度追求物质利益。高校应通过灌输教育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丰富其精神追求。
第二,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各国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在全球范围传播尤为广泛。一些发达国家更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文化入侵,借机向我国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加上不良媒体的舆论导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受到挑战。面对这样的处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尤为重要。社会主义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培养和灌输力度,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
第三,有利于全面促进人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终极目标。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注重自我价值,同时也敢于质疑和批判。但他们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识薄弱,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在这种情况下,灌输教育法对于统一思想、强化他们的政治意识尤为重要。
二、长春师范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方法的启发
1.重视理论实训
高校青年群体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实训是在基础理论学习基础上,结合专题讲座等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的实验训练教育。这一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实训过程中,观点与观点之间的碰撞不仅有利于学员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实施人才多途径选拔,强化考核制度,重视实践经验总结与反馈
高校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营地。高校“青马”学员应通过个人申请、基层党组织推荐、教师或同学举荐等多途径报名。由一批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较高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校内外资深专家对学员进行把关,保证实现人才的高质量选拔。
要强化考核制度,为学员建立档案,对学员的出勤、表现、取得成果等方面进行记录。培养完成后结合学员的考试成绩、导师评定、院系评定和各项活动的出勤情况,清除表现不积极的学员,并对表现优异的学员进行嘉奖,保证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实力。
要高度重视实践中的经验反馈,根据实践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逐步探索、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方法。将实践经验有效转化为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之中,提升学员的思维逻辑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三、结语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选择高效率的培养方法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高校要高度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总结培养经验,创新培养方法,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水平人才。
[1]章剑锋.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2]李廷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与党的执政资源配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9).
[3]纪立群,李淑颖.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014-10-12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197);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213号)。
杨 影(1970- ),女,吉林农安人,长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G64
A
2095-7602(2015)01-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