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互补”理念研究综述①
2015-03-20梁润萍
梁润萍
(晋中学院,山西晋中 030619)
“共生互补”理念是许宪隆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的,他把“共生互补”作为构建我国散杂居地区和谐社会的实践理念。经过许宪隆教授及其率领的散杂居民族研究团队的多年研究,“共生互补”理念的理论构建和实践认知正在日趋成熟和完善,引起了民族学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了构建中国民族关系理论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视角。
一、“共生互补”理念的内涵阐述
对“共生互补”理念内涵的理解,我们需要从其定义、本质、倡导原因、实践目标以及实践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定义及其本质
“共生”本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基本学术语,具体体现在民族关系上的“共生”,是一种族际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是各民族基于对彼此不同生活形态的承认而相互拥有相对自由的活动和彼此参与活动的机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结合。“互补”一般蕴含差异中的趋同内涵,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不同事物之间因某种趋同而相互达成特殊的一致性,弥补单个存在的不足。“互补”意味着在与“他族”的比较中,更突出了本民族的特点,意味着“我族”与“他族”通过相互吸收彼此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故“共生互补”的定义可理解为: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要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共生、优势互补、协同进步和发展,它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共生互补,又包括人类世界中的共生互补(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的关系等等)[1]。
从社会共生论角度理解,共生单元间应该是一种竞争合作的动态互动关系,一方面要突出互相理解(尊重彼此文化、风俗习俗、宗教信仰等)、互补共赢的特点,而另一方面又要突出建立在一定良性机制基础上的竞争关系,只有这种有效竞合状态下的共生关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由此而形成的共享领域才是一种共生互补的生命空间。因此,可以说,民族共生的领域是广泛的,是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多个方面的共生关系,在协作共存的本质性上去建构民族互补共赢的局面是完全可能的。
(二)倡导原因
从民族关系的发展史来看,多民族社会关系总是在“互补”中实现“共生”,从不断的失序中走向有序调适转变。我们现在在建设散杂居地区多民族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倡导“共生互补”理念的原因就在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不可分割,任何民族,不论人数多少,历史长短,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高低,都是共生体系当中自主的共生单元,只有平等相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提高共生的关联度、亲近度,即民族团结,才能协调多元民族关系,减少共生阻力,加快缩小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差距,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走向繁荣与富强[2]。“共生互补”理念既是对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肯定,又充分彰显了民族个性存在的价值,也是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内涵的一种共生学意义解读[3]。
(三)实践目标
“共生互补”理念针对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现状、特点、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多民族与多元文化的生存场景,各价值主体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生存文化与价值理论,把“多元共生”作为各民族的存在方式和法则,自觉遵循“互补共赢”的原则,在实现各民族自由平等、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基础上,共享自己所创造的社会文明和社会成果[4]P58。“共生互补”理念的核心价值就是“共生”与“双赢”,各民族在共存中彼此借鉴和吸取优点,从而达到共赢的理想状态。
(四)实践方式
散居化是一种民族格局变化的必然趋势,散杂居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构建和谐的散杂居民族关系,就意味着各民族必须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革,需要重新认识人类对外在因素的重要性认识,而“共生互补”理念,就是要倡导承认每个民族都有生存的权利和不同生活诉求的存在,各民族之间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存在合作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要兼顾弱者的利益。所以,“共生互补”理念在具体践行方面要做到:一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族间以及各民族内部、经济与文化之间等诸共生互补关系;二是逐步完善五项民族关系调控机制,即民族政策调控机制、法律调控机制、民族意识调控机制、民族关系协调机制及民族矛盾预警机制,使这些机制在民族关系发展的不同态势中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并产生正面和良性导向作用[5]。从而建立符合新型民族关系并有效观照“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内涵的民族社会秩序。
二、“共生互补”理念的思想渊源
关于“共生互补”理念的思想来源,可以说是一种跨学科思维的结果。一方面基于生物共生学的意义扩展是该理念提出的最初释义,但真正的中国化的思想渊源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互助和谐”内涵的延伸,其中以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直接的启发。正如许宪隆教授认为,“共生互补”思想在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是呼之欲出的观点凝炼,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共生思想”,应该从各民族共生空间、政治共生态、经济共生态、文化共生态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6]P46。沈再新还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共生互补”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共生互补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手段和过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共生互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散杂居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倡导“共生互补”的理念,以务实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引导散杂居地区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认为“共生互补”理念不仅是从社会共生理论的新视角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而且还是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离不开”思想的科学性所作的逻辑证明和必要补充[7]。
同时,“共生互补”理念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一个实践性理念,其思想的萌生与社会现实需要是分不开的,因此沈再新认为倡导“共生互补”的实践理念,并以此来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引导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不仅是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真正的当务之急,而且可能会成为解决民族关系现实难题的一把钥匙[8]。袁年兴则认为:共生不仅是一种民族关系的进化过程,也是民族社会发展必然遵循的法则,在多民族国家,民族共生发展是民族政策的首选策略,民族交往过程中的共生互补关系是中华民族“总体性事实”存在的内在秩序规则,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和一体化不断演变是民族间共生运动的必然规律[9]。这些观点一方面照应了现实,也从内在逻辑中回应理论来源。
三、“共生互补”理念的理论构建
理论的建构需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在多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当前语境下,中国民族学学科也需要有符合当前国情的民族理论。郝时远曾提出:在应对西方话语霸权方面,应该发掘和梳理我们自身的传统,构建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10]。应时而生的“共生互补”理念的宗旨就在于丰富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话语体系。
从目前对“共生互补”理念的研究情况看,在理论构建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民族共生性的理论认知。袁年兴等人《民族共生理论:散杂居民族关系及目标范示研究》一文,以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为参照,基于生物共生理论的理念范畴和分析方法,结合生物共生理论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考察了我国散杂居民族的共生关系,提供了民族共生目标范式以及实现途径,认为民族共生现象是一种社会自组织现象,其共生过程也是一个组织过程,是共生单元同步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体现协同作用和创新活力的共生能量,以共同优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为共生的本质意义(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是民族共生关系的高级形式)[11]。基于对民族共生性的认知,袁年兴还试图对民族关系本质特征进行必要的逻辑关系梳理,倡导在民族关系研究中关注“进化”、“共同”、“合作”、“互惠”以及“平等”的理念视角[12];认为共生哲学视野中的民族关系所包含的民族平等、互惠合作、成果共享和共生优化四个基本理念,其逻辑关系是:民族平等是民族共生的前提和基础,互惠合作是实现理想共生模式的根本方式方法,成果共享则是共生民族的现状诉求以及共生系统持续的动力源泉,而共生优化是民族共生的最终日标和结果,而且构成衡量民族共生关系的四个评价指标体系[13]。
二是共生互补理念的文化生态内涵解析。张成等人《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路径对“共生互补”理念在散杂居民族社区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解读,认为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文化生态学通过人类文化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可以找出我国民族格局和民族关系流变的原因,这为“共生互补”理念的理论前提提供了有力参考,据此,多元文化的生态关联、系统论的分析脉络是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新内容,“共生互补”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本视野、方法论和话语体系,并对散杂居民族关系作出逻辑上的推演,提出多元民族文化共存与相互尊重、各民族在共生中发展互补性竞争与规则性合作的观点[14]。
三是民族共生理论方法论的构建。袁年兴《民族共生理论(方法论)的构建——基于社会生物学的学术共鸣》一文,从社会生物学(生物共生理论)的角度入手,建构起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转型期的民族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实现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价值诉求,用共生互补的理念和思维分析民族关系核心内容、表现形式、本质特征、实现方式以及实现过程的方法论[15]。不过笔者认为其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建构适合我国现实民族关系的理论,从而改变我国民族关系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薄弱现状,实现我国民族关系的现实变化与理论建构的同步性。
四是民族共生发展实践模式的构建。袁年兴和谭晓静《共存与共赢:民族共生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一文认为,构建民族共生发展模式是针对我国传统民族发展模式而提出的一理想范式,其回应了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和民族和谐的本质内涵,其核心是“共存”和“共赢”,民族共生发展模式是多元一体格局中民族发展的行为模式、组织模式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综合运作模式[16]。
袁年兴在“共生互补”理念的构建方面,还有《从多元走向一体:民族关系演变中的共生学取向》[17]、《民族共生发展的形成理路及运作机制》[18]、《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19]、《民族共生关系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试论民族关系的概念及内涵——对民族关系理论框架的共生学考察》[21]等学术论文,都紧紧围绕民族共生,结合生物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展开探讨与论述,落脚点在于我国散杂居民族的共生关系,并对其进行了逻辑推演,为“共生互补”理念提供了基本研究思路。
四、“共生互补”的实践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种理念或者理论的提出,最初或多或少都带有假设或者理想的成分,“共生互补”理念也是如此,它究竟适不适合用来分析和指导我国现实的民族关系,只有将其付诸我国民族关系的具体实践中检验。目前,“共生互补”理念在民族关系实践中的运用重点体现在民族关系上,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宏观层面民族关系运用上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许宪隆等人《我国民族政策的象征秩序与科学实践》,认为中华民族主体的象征秩序不是一个静止的象征符号或符号系统,也不完全等同于民族认同或民族发展,中华民族的象征秩序对主体统一性的介入主要是通过民族政策以及相关实践活动来完成的,但在民族政策的总体性实践中,中华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互补关系,主要还停留在中华民族各民族共生互补的第一层面——物质的、经济的共生互补,总体性社会事实存在的精神机制还没有持续建设,中华民族的象征秩序也没有得到均衡确立[22]。还有袁年兴等人《族群杂居区族际互动的结构性特征——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研究视域》一文认为在动态的视阈中,族群共生格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共生互补”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逻辑基础,论文通过对哈巴村族群共生结构不同层面主体属性的考察与分析,提出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思维和分离主义的人类存在方式及对应的认知范式[23]。
二是在中观层面民族关系运用上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岳雪莲《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一文,以“共生互补”理念为出发点,从民族构成、居住地域、民族意识、社会交拄、风俗习惯、民族竞争和民族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为正确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做好散杂居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24]。成果还有徐光有等人的《散杂居民族的共生和内生》[25]等。
三是在微观层面民族关系运用上的研究,代表性成果相对较多,如沈再新和程芳《构建共生互补型城市民族关系的思考——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基本人文理念和实践目标诉求》,此文将“共生互补”理念引入到城市民族关系的研究中来,对现代城市民族关系进行了共生属性分析,以期从城市多元文化与多民族的生存场景的考察中,把和谐共生作为现代城市的存在方式和法则,提出了构建各族人民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共生互补型城市民族关系[26]。张丽剑《从族际接触、多元一体到共生互补——对湖南桑植白族“连理会”文本的人类学解读》一文,通过对湖南桑植白族“连理会”文本的文化解读和反思,认为族际接触理论和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文化自觉”理论是研究民族关系的两种重要指导理论,对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研究应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倡导“共生互补”理念,以务实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27]。洪兵《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共生形态及发展趋势—以南阳回汉民族关系为例》一文以南阳回汉民族关系为例,从政治系统的共生形态、经济系统的共生形态和文化系统的共生形态三个方面来分析南阳回汉民族的共生形态,以此来探究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从而得出了回汉杂居程度不断提高、族际交往口趋密切、文化趋同化现象明显、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是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的结论[28]。
“共生互补”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还体现在一些其他方面,如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方面的成果有谭晓静《共生与共赢: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大背景下,以三亚为主要研究场域,对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二者之间的共生与共赢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将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文化旅游的开发置入同一条跑道上,可实现互利双赢的目标[29]。再如省际结合部的研究方面的成果有郭福亮等人《论省际结合部的社会管理》一文,认为省际结合部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单元,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省际结合部与“民族走廊”相交错,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文化区域,所以它又是一个特殊的共生单元,加之经济相对落后,居民生活贫困,对现存制度和社会规范认同减弱,易受到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势力的蛊惑,可能会做出不利于民族和谐发展与团结的事情。故不仅要加强省际结合部有效的社会管理与省际合作,实现省际结合部多民族间的“共生互补”,还要调整省际边界,促使省际边界趋于合理,从而完善省际结合部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实现多民族间的和谐发展[30]。
综上,各位学人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探析了“共生互补”理念在民族关系、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现实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共生互补”理念其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为我们解决散杂居民族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结束语
对于“共生互补”理念的阐释和研究,是对源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引而未发的内在思想的概括,是实现多元一体的过程和手段,是基于历朝历代调适民族关系的历史启示。本文通过对“共生互补”理念的内涵、思想渊源、理论构建、实践运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关于“共生互补”理念的研究成果正在逐渐增多,研究进程已经由理论走向了实践,理念研究正在向更学术更精细的方向扩展。
[1][7]许宪隆,沈再新.共生互补:构建散杂居地区和谐社会的实践理念[N].中国民族报,2008-08-29,(6).
[2][5]许宪隆,李小林.共生互补:构建和谐的散杂居民族地区——访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许宪隆[J].中国民族,2008,(1).
[3]许宪隆,沈再新.构建共生互补型多民族和谐社会的思考[J].学习月刊,2008,(10).
[4][6]许宪隆,沈再新.共生互补:走向多元一体的必由之路——重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几点认识[A].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院主编.新疆民族研究论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8]沈再新.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到“共生互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9]许宪隆,袁年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各民族的共生互补——兼论“第二代民族政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10]郝时远.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民族问题[N].中国民族报,2007-01-19(6).
[11]袁年兴,许宪隆.民族共生理论:散杂居民族关系及目标范示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9,(1).
[12]袁年兴.共生理论: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角[J].理论与现代化,2009,(3).
[13]袁年兴.民族共生关系逻辑结构及量化评价研究[J].前沿,2009,(4).
[14]许宪隆,张成.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15]袁年兴.民族共生理论(方法论)的构建——基于社会生物学的学术共鸣[J].东疆学刊,2009,(4).
[16]袁年兴,谭晓静.共存与共赢:民族共生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新疆社会科学,2010,(1).
[17]袁年兴.从多元走向一体:民族关系演变中的共生学取向[J].学术月刊,2010,(9).
[18]袁年兴.民族共生发展的形成理路及运作机制[J].学术探索,2009,(2):76-81.
[19]袁年兴.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J].湖北社会科学,2009,(2).
[20]袁年兴.民族共生关系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1]袁年兴.试论民族关系的概念及内涵——对民族关系理论框架的共生学考察[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4).
[22]许宪隆,袁年兴.我国民族政策的象征秩序与科学实践[N].中国民族报,2012-04-13(5).
[23]袁年兴,许宪隆.族群杂居区族际互动的结构性特征——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研究视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24]岳雪莲.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J].广西民族研究,2010,(2).
[25]徐光有,袁年兴.散杂居民族的共生和内生[J].咸宁学院学报,2011,(9).
[26]沈再新,程芳.构建共生互补型城市民族关系的思考——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基本人文理念和实践目标诉求[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5).
[27]张丽剑.从族际接触、多元一体到共生互补——对湖南桑植白族“连理会”文本的人类学解读[J].铜仁学院学报,2012,(6).
[28]洪兵.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共生形态及发展趋势—以南阳回汉民族关系为例[J].魅力中国,2010,(12).
[29]谭晓静.共生与共赢: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3).
[30]郭福亮,许宪隆.论省际结合部的社会管理[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