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以安徽滁州职教集团建设为例

2015-03-20齐巧云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区域性集团化职教

齐巧云,穆 松



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以安徽滁州职教集团建设为例

齐巧云,穆 松

区域职业教育集团能积极整合区域职业教育和技术服务资源,把区域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统一起来,搭建区域产、学、研结合和校、行、企、所高度融合平台,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

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做出重要批示:“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行集团办学制度。《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的重要作用。”为了整合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服务资源,加快区域职业院校办学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连锁化、集约化发展,逐步构建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成立区域性的职业教育集团迫在眉睫。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是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融通、共享的有效组织形式。

首先,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有利于密切和强化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有效地提供区域内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同时,职业院校也可以为区域内的行业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职人员培训、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等。

其次,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依托学校或重大企业的专业或培训优势,也可以充分发挥牵头学校的示范带头及辐射作用,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技能训练及教育安置等反面根据产业和教育的需求全面统筹,促进产业与专业的连接和互动,从而即发展了地方教育,即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又服务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一)区域性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协同理论。协同论(Synegetics)是为了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目标,各子系统或部门之间相互协作、配合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理论[1]。区域性职教集团化办学是由区域内牵头的职业教育院校、相关参与的职业院校、主要的行业企业等在自觉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以合作契约为纽带组织形成的,充分利用区域职业教育集团这个平台,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减少教育资源浪费,提高区域内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减少行业企业内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本的交易成本。

2.利益相关者理论。由Freeman 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所影响的个人和群体。”[2]区域性职教集团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牵头的职业院校、参与的相关职业院校及行业企业。协调区域性职教集团内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键是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中,职业院校的利益诉求是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行业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建立基于利益整合的管理机制,强化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之间的合作办学利益纽带,使各个成员不断分享到集团化联合办学,技术革新和职业培训等各个方面的成果,形成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态势。

(二)区域性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根据《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模式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反应某国教育制度特点的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办学模式是教育模式的下位概念,那么办学模式即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格式规范。”[3]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指在某一个行政区域内由政府部门引导和协调,一所或若干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院校,以专业为纽带,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集团的规模优势,从而达到多分共赢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4]。区域性职教集团依托行业企业,加强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职业教育改革的长效机制。

区域性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包含五大构成要素:

1.投资和办学主体。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投资及办学主体是职业院校。集团内牵头的职业院校及相关参与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及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的主体,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起着引导、协调和监督作用,行业企业则是在合作协议框架下参与到合作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2.办学理念。区域性职教集团化办学理念是相关职业院校在合作协议框架下,在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下,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服务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充分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办学目标。为了加快职业院校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连锁化、集约化发展,逐步构建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4.办学条件。政府通过政策优惠,专项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等措施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中来;职业院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职业教育的不可替代作用;在积极参与到区域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过程中,行业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拓展了投资渠道,在培养行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训企业员工,及打造学习型企业方面得到实惠,从而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5.管理及运行机制。区域性职教集团是区域性、紧密型的职教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由中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成的,以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社会组织。集团实行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以理事和专业委员会的形式开展工作,接受政府领导和监督管理的非盈利性组织。职教集团既不是政府职能部门也不是经济实体。

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安徽滁州职教集团建设的现状及成绩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创业和致富能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而且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滁州市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在安徽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下,积极推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给予多种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历经两年多的时间,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于2013年7月24日成立了安徽滁州职业教育集团。

1.职教集团发展的现状。安徽滁州职业教育集团为省级、区域性、紧密型职教集团。集团第一届理事会共有102家理事会单位,其中行业企业76家、医院4家、职业院校14所、研究所和行业协会8家,南京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7家顾问单位,专业委员会若干,主要有职业院校合作委员会及医疗卫生、家电信息、机械制造、食品、汽车、旅游、模具等专业委员会,涉及滁州区域内的主要支柱产业。各个委员会积极开展了探索性、建设性的工作,强化了同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相应专业、专家、教师的交流。院校合作委员会组织了全市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汇编成册工作,开展了暑期专业课师资培训,建立了集团成员院校师资信息库;医疗卫生专业委员会承办了滁州市第七届卫生类四个专业中职学生技能操作大赛,卫生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2014年卫生类毕业生双选会;家电信息专业委员会组织了2014年滁州家电企业座谈暨技术交流会,家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研讨会;机械制造专业委员会调研了滁州奥凯装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和滁州市经纬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承担了滁州市中职学校机械类教师暑期培训工作,组织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并承担了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人才培训部的调研课题“皖东地区模具人才培养现状和实际需求”等工作。

2.职教集团建设取得的成绩。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安徽滁州职教集团在服务中深化改革,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以省级示范校建设项目为引领,强化专业、课程、师资和优质教学资源等内涵建设,改革招生制度,增强办学活力,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集团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密切与企业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目前长电科技、博西华家用电器、扬子空调器、东菱电器、盼盼食品、康佳电器等数十家规模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实习实训、就业安置、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合作。职业院校在技术研发、优秀毕业生推荐、战略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企业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发展对其自身成长的重要价值,积极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在合作中不讲条件,态度积极。在今年暑期开展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师资培训中,鲲鹏装备、精华模具、富达电子等企业主动为教师赴企业锻炼提供场地和技术指导,并安排专门的师傅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受训教师。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尚和智能科技、丽普机械、金裕数控等企业进驻校园,为学生生产性顶岗实习提供了便利;与企业合作开设的长电班、德力班、东菱班、德鸿班等企业冠名班,培养的毕业生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公司技术与管理骨干。

(2)师资队伍建设引入新模式。集团按计划组织全市职业学校教师参加省培、国培、脱产培训和下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今年暑期集团组织开展了首期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分别就计算机和机械两个专业进行专项培训,共有50名学员参加。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训、赴企业锻炼感受企业生产氛围,还包括送到天津全国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实习,参加多场与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科研、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紧密相关的前沿讲座。培训得到了省教育厅充分认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深受学员喜爱,学员普遍感受到此次培训管理严、教法活、收益多、质量高。

(3)职业教育资源全市统筹取得新进展。中高职衔接教育实现新突破。2014年上半年,省教育厅同意我市7所职教中心举办普通中专教育,至此,我市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所市属普通中专学校,打通了中职学校与市属高职院校合作举办五年制专科教育的渠道。中高职联合办学,极大地提高了县(市、区)中职学校办学吸引力,扩大了中职学校生源数量,也为高职院校稳定了部分生源。为保障集团内各校人才培养质量,集团组织专家对13个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统一了专业与课程标准,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要求。集团还会同市教育局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方案得到贯彻落实。

统筹专业建设,统筹师资配置。根据各县(市、区)产业布局状况,对全市县级职教中心骨干专业进行了统筹规划,作出了初步调整。不仅使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突出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而且避免了各校专业多而全、部分弱势专业因教师和教学设备等资源严重不足带来的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师资库建设和全市范围内的师资互派互聘工作。为实现集团内优质师资共享,使专业开设必需而师资相对不足的学校缓解了师资压力,降低了职业教育办学人力资源成本。通过对全市职业学校各专业教师分类摸底和汇总统计,完成了教师信息库建设,为实现校际间的教师互派互聘工作奠定基础。

改革招生制度,招生就业取得新业绩。集团对全市各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实行统一谋划,统一宣传,协调推进,有效排除了招生宣传和生源抢夺的恶性竞争,净化了招生环境,提升了家长和考生对我市职业教育的信任度。集团改革招生就业工作机制、多措并举,使本地考生就读本地学校比例和毕业生在本地企业就业比例明显提高。

(二)职教集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职教集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与产业不对接。职业院校从招生、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要求专业必须与产业结合,因此,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必须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相统一上来。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失去优势,而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又与这些中小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合同,以确保就业,由于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进行很好的调研,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追逐热门专业,而忽视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没有很好地与地方产业对接,导致校企人才供求产生偏差,“结构性失业”[5]。

(2)职业院校实力不具优势。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方向虽然多,但是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职业教育需要较多的实践教学和实训技能训练,需要更多的投入,但是,目前的职业教育以政府为办学主体,投资渠道狭窄,资金不足导致师资队伍单一、课程和教材建设缺乏时代感;学校的办学条件如实训实习基地设备落后等因素导致职业院校的专业实力不具优势。

(3)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集团部分成员企业对职业教育关注不够,参与集团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与我们建设“紧密型”职教集团的初衷还有较大差距。我们深切体会到,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2.职教集团建设发展趋势

(1)构建紧密型职教集团,加强集团成员内在

联系。推动校企紧密合作,加强“订单”“定向”教育的研究与探讨,以校企联动的方式,实现集团内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优质资源共享,共建专业培训基地,积极推进学生在企业定岗实习,探索新型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放宽职业院校教师聘用政策,弥补职业教育“先天性”不足。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的重要作用。”考虑到职业院校办学的特殊性,对于职业院校紧缺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引进,要采取特殊的办法,在程序合规、加强监督的前提下,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对于引进的特殊专业人才给予政策优惠、经费支持。建立职业院校编制内聘用兼职教师财政补贴政策,按照学校所缺编额或编制内教师缺额,由财政给予保障,学校自主聘用。支持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任教师20%比例设立特聘教师岗位,不受学校岗位职数限制和人员学历、身份限制,吸收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行业专家担任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并由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

(3)加强集团机制体制建设,做好集团发展的制度设计。未来集团品牌化发展需要提升“五力”:加强效能化服务,增强集团凝聚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强集团辐射力;加强规模化扩张,增强集团影响力;加强品牌化运作,增强集团竞争力;加强区域化合作,增强集团助推力。

[1] 喻小敏. 非盈利教育中级组织绩效改进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2008:61.

[2] 江若玫,靳云汇.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2-40.

[3] 唐林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论纲[J].河北师范大学(教科版),2010(5):45.

[4] 匡瑛,石伟平.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08(3):15.

[5] 徐丽华. 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8.

责任编辑:李应青

齐巧云,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穆松,滁州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高级就业指导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3SQRW134ZD)

2014-10-02

K249.3

A

1673-1794(2015)01-0089-04

猜你喜欢

区域性集团化职教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引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高原MCS 特征分析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透析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
区域性综合管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分析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