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安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5-05-06王全林尹宏林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教应用性安徽

王全林,尹宏林



对安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若干思考

王全林,尹宏林

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具有“名词”、“动词”、“动词+名词匹配”三重意义的理解,内涵意蕴不同,则高等教育强省的参照系也是多维的。自2010年安徽省正式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方略、实施“双百”发展方针以来,普通高校数、在校普通本专科生数等指标名列前十强,毛入学率已超全国均值,初步成效明显。今后,重任在肩的安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至少应在以下三大领域发力:顶层设计——进一步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彰显省域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长远规划——以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为龙头,引领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基本实现;近期行动——以地方高水平大学分类推进为突破口,强力推进高教强省建设。

安徽;高等教育强省;成效;行动与思考

201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皖发[2010]9号),以“双百工程”和“质量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并将建设目标锁定为“初步建成能够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处于中部省份领先水平”。为切实推进高教强省建设,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出台皖教办[2013]8号文,以计划项目推进方式全面启动“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省内一般简称“两个计划”)。

那么,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如何理解?以何为参照系?其初步成效如何?地处中部的安徽,其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今后当如何发力?笔者试对此问题做些思考与应答。

一、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探讨

在通常意义上,“强”一般与“弱”相对指称,即在一定时间段、一定范围内某些事关事物发展质量或状态的关键指标名列前茅者,我们谓之强;置身后位者,我们则谓之弱。此乃相对而言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某种能够明确度量的硬性指标予以度量,如以部委属院校数量衡量,在全部113所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校中,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四川六省市分别以35、10、10、8、6、6、6所在册而名列前六强,成为国内公认的高等教育强省(市)。具体就高等教育强省而言,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对其内涵做三重理解与界定。

第一重理解——“名词”意义上的理解,即高等教育实力“强”的省

其一,横向国内比较意义的理解,指某省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当下走在全国前列,名列前茅(如名列十强或前1/3),即“标志高等教育发展数量( 主要是按人口计的均量)和质量(水平)的主要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达到公认的先进标准”[1];其二,更具长远战略意图的横向国际比较意义的理解,即某一省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水平达到国际、洲际先进水平或国际洲际影响力,如美国加州大学系统的国际影响力;其三,纵向发展过程意义上的理解,即相对于某省过去高等教育实力的中等发展水平乃至不强水平,通过某些较长期的跨越式发展举措,已经处于很强或较强态势。

第二重理解——“动词”意义上的理解

其一,通过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来实现“强”省。以安徽的高等教育强省为例,即通过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大力实施,推进科教兴皖与区域创新,强力引领与支撑安徽“三个强省”建设,成为加快中部崛起与创新安徽建设的引擎,这是就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度而言的;其二,通过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强”身。即通过高等教育自身的综合发展与内涵提升,做强一个省的高等教育,从而使一省的高等教育从过去的不强走向强(或曰成为“列强”),这是就高等教育纵向发展比较而言的。若就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而言,前者是就高等教育的外部发展规律而言的,后者是就高等教育的内部发展规律而言的。

第三重理解:“动词+名词匹配”意义上的理解

即通过省级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与内涵提升,省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量大质优,国内领先,有国际可比性。这是就安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目标而言的。

二、高等教育强省的参照系问题

对高等教育强省内涵意蕴理解的多重,同时也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参照系应该也是多维视角的。在笔者看来,某一省级区域的高等教育能否忝列“强”者之林,至少有以下五个参照系可资判断与取舍:

其一,量化视角参照系,即相对较大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快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尤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高的高等教育发展层次;其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参照系,即某省级区域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与能力足以支撑乃至引领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三,省际综合比较领先水平参照系,即省域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与水平位居31个省、市、自治区的前列(名列十强、前1/3,成为高等教育的“列强”之一);其四,国际比较影响力参照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份额中国内有较大影响,国际洲际占有一席之地,有一定的洲际乃至国际影响力,即“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参照系应该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先进水平”[2];其五,在省际若干可资比较重点领域领先水平参照系,当然该重点比较突破领域究竟该如何取舍,是取法传统通行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纵向科研成果还是采用新生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产学研合作能力、横向科研成果,尚值得推敲。

多维度、多视角的参照系,可使我们在追赶国内高等教育先进省市的发展进程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动态跟踪,分步赶超,最终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发展、领先发展的目的。

那么,我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当下发展水平究竟如何呢?

三、安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初步成效

首先,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政策举措前,安徽的高等教育发展究竟处在何种水平?

根据蒋莉莉、赵宏斌2008年对高教大省与高教强省所做的定量研究[3],“高教大省”根据高校在校生数占全国的比例与每万人口在校生数两项指标综合,北京、江苏、湖北、山东、上海、陕西、天津、辽宁、江西位居一类高教大省,安徽位居二类地区,名列第18位;“高教强省”使用教育规模、学生结构、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学科层次、科研水平等六个一级指标予以测算,结果北京、上海分列第一、第二类区域,湖北、江苏、天津、陕西四省位居第三类地区,安徽以第17名位列第四类区域。由此可见,在安徽高教强省战略发力之前的“十一五”期间,安徽高等教育位居全国中游偏下水平。

其次,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之后,当下安徽的高等教育在全国省级区域究竟处何种状态,是否已位居前列与领先地位?这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领域进行观察:

其一,从省内纵向发展看安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初步成效。以1999年高校扩招为参照点,分别取扩招前的1998年及之后五年、十年的2003年、2008年数据和2010年提出高教强省战略之后历年数据,从表1数据看,安徽高等教育的纵向发展成效非常明显,发展速度较快。2013年与1998年相比,15年间普通高校数、在学普通本专科生数、在学研究生数增幅分别达到3.12、10.03、12.16倍,尤其是2010年启动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以来,普通高校数当年达到100个,2012年在校本专科生数首次突破百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并超过全国毛入学率,成功实现弯道超越。

表1 安徽近15年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注1:全国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安徽数据根据安徽省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其中1998年数据根据1999年安徽统计年鉴);注2:表中普通高校数未包括独立学院。

其二,从全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域横向比较看安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初步成效。在此,笔者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年鉴与教育部网站2014年公布的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就常驻人口数、普通高校数(含独立学院)、在校本专科生数三个指标分别列出全国“十强”,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部分指标“十强”排名一览

注:本表普通高校数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包括独立学院在内。

从表2我们不难发现,从全国相对位次看,就常驻人口数、普通高校数、在校本专科生数这三个外延式规模发展指标而言,安徽携手江苏、山东、广东、河南、湖北、湖南、河北、四川九省雄踞全国十强,安徽分别名列第8、第8、第10位,高校数与在校大学生数双双过百,“双百”方针成效明显,就总体规模而言,高教强省建设成效是明显的。

四、重任在肩的安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如何发力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步晚、高等教育底子相对薄弱的缘故,安徽的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同时面临做大与做强的双重压力,可谓前有标兵(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北、陕西等省市),后有追兵(如湖南、吉林等省)。那么,重任在肩的安徽高等教育在“十三五”期间及以后将如何突破,如何突围,如何发力?

(一)顶层设计:进一步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彰显省域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

安徽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17所(含11所独立学院),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两所中央部委属高校外,其余115所皆为地方院校,地方高校占98.3%。现有44所普通本科高校,冠名“大学”者13所,冠名“学院”者31所(含独立学院11所),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定位者约1/4到1/3,其余2/3以上者皆为教学型定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体的省区,高等教育如何整体定位,部分省区、学界正在发力,国家也正在谋划发力。对于省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定位而言,安徽的“声音”在哪里?

当下安徽高等教育的区域省情现实,内在决定着其必须坚持走与传统研究型大学定位、学术性人才培养相并行的地方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此举务实而明智。

所谓应用性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学术性高等教育而言的一种高等教育发展属性,它突出“应用性、地方性、现实性”,强调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发展战略,其质量的根本评价标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对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4];而学术性高等教育体系则主要聚焦“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其更为关注服务于知识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正式基于此认知定位,2008年安徽省教育厅率先行动,指导主要新建本科院校组建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201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文件中,正式提出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可以说,以省级文件形式正式提出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目标,这在全国属于率先之举[5]。

安徽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方略,其在全国的示范效应是明显的:2013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吉发[2013]10号),其主要目标定位同样锁定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即“形成办学特色鲜明、布局结构合理、学科专业优化、以应用型为主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2014年,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对具有安徽区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经验及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其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如能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领域发扬光大,势将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上一个新台阶[6]。

今后,安徽的高等教育应进一步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彰显省域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并在做强做实“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对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这三个“度”的同时,做好经验总结与宣传推介工作,争取教育部高层更多的积极肯定与中西部更多省区的积极响应,将这一安徽版“好声音”,打造成中国“好声音”。

当然,在重点打造具有安徽省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的同时,以下四个发展问题也必须有机融入与科学应答:第一个问题: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如何在经济新常态发展中主动作为?第二个问题: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与国家与省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如何有机对接?第三个问题: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如何无缝衔接?第四个问题:面对新的城镇化发展进程,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在服务地方中如何通向城镇,带动乃至引领城镇化的科学发展,这是一个更为长远的战略命题。

(二)长远规划:以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为龙头,引领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基本实现

根据“十一五”、“十二五”末期安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笔者看来,安徽的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将按照“前期补偿发展→中期追赶发展→后期跨越发展”三步走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见表3)。

表3 安徽高等教育“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前期补偿发展阶段。由于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阶段发展滞后,我省在“十一五”初的2006年启动了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发展方针(即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2010年普通高校数(不含独立学院)首次突破100所,2012年在校本专科生数首次突破100万大关,达到102.3万,毛入学率首超全国平均值,以“双百工程”为核心标志的补偿发展战略一举奠定了高等教育大省的发展事实,整体夯实了高等教育强省的建设根基。

第二步:中期追赶发展阶段。时间为2013年至2019年前后。通过“提升计划”、“振兴计划”等省域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推进,以省级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狠抓内涵建设,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第三步:远期跨越发展阶段。时间为2020年之后。在前期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基础上,在中西部人口大省强力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率先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并以此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即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为龙头,持续巩固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成效,并有序推进职教强省建设与基础教育强省建设,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打通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立交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终身学习体系。

在安徽“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尤其在其中后期,以下三个问题必须提前规划与统筹兼顾:

第一,提前布局谋篇,未雨绸缪地做好2020年之后几年(约在“十四五”中期)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应对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安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追赶发展状态,高等教育强省真正的“弯道超越”当在普及化阶段发力。

第二,切实做强做实高等教育发展的底盘问题,即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普及问题。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根基在于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发展。2010年以来,安徽高考录取率依次递增,2012年安徽高考录取率首次突破80%。2010-2014年五年录取率依次为67.3%、76.7%、80.8%、82.3%、84.4%,目前接近85%左右的录取率,一方面说明了近五年高教强省建设的强力拉动效应,另一方面也说明我省高教强省建设的“底盘”还不牢。若高中阶段教育不普及、不发达,则高等教育强省势将是“跛腿畸形”的。

第三,以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提质增效问题。在职教大省建设战略驱动下,我省职业教育成效明显。2014年,《安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出台。今后,我省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与现代职业教育如何对接,有效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在笔者看来,除继续巩固传统中职、高职教育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其提质增效的突破口。

(三)近期行动:以地方高水平大学分类推进为突破口,强力推进高教强省建设

虽然高等教育强省有多重意蕴,但是做强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是其最为基础性的保障。为此,安徽在“十一五”中后期,倡导提出“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16字”高等教育发展方针,坚持走“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发展道路;在2012年在校本专科生突破百万、毛入学率超全国均值,外延发展取得标志性成效后,2013年省教育厅与财政厅以“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有特色高水平高校建设计划”项目为突破口,科学构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体系,分期分批予以立项建设。截止2014年,前两类高水平大学共立项建设14所,其中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八校入选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学院、皖西学院、滁州学院、黄山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等六校跻身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

那么,三类地方高水平大学究竟将以何为标杆来推进发展定位?第一类以重点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为重心,以地方“211工程”院校乃至国内外一流大学为标杆推进;第三类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重心,以国家级示范高职(或骨干高职)院校为标杆推进。标杆最难抉择者当属第二类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将如何建?在笔者看来,那就是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高水平”四大核心,科学定位,统筹发展,重点突破,争创一流应用型大学。有鉴于国内暂无可资借鉴的标杆予以参照,笔者试以皖西学院、滁州学院两所地处皖西、皖东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为参照,做点初步概括。

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如何建设,皖西学院的建设举措是八大任务推进:1、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2、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3、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能型”队伍实现新突破;4、工程化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实践育人能力;5、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育人工作;6、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7、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培育应用型大学文化软实力;8、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应用型大学治理能力。滁州学院的对策是应用型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科学研究、校园基础能力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六大任务推进。

综合上述两校共性的建设举措,从中不难窥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略之端倪:第一,对接区域产业链,打造应用型专业群;第二,立德树人,培养造就应用型人才;第三,以“双能型”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第四,以服务区域创新能力和支撑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双轮驱动”为指导,积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第五,以应用型大学治理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再具体就两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及其与之对应的应用型专业群而言,从表4、表5比较看,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表4 滁州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与重点发展专业群

表5 皖西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与重点发展专业群

表6 皖西学院、滁州学院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布局比较

本表数据来源: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情况分析报告》(2014年7月),见安徽高教网。

首先,从重点建设专业的学科门类分布看,滁州学院6个专业分别为工学4、理学1、管理学1,这与其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分布的前三强高度契合;皖西学院5个专业工学4、管理学1,这与其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分布的前两强高度契合。

其次,从相同学科门类的专业大类分布看,两校机械类、计算机类、化工与制药类完全相同,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及物联网方向高度契合。

第三,从两校重点建设专业对接支撑的专业群看,由于两校所处皖东、皖西的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定位不同,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外,其余相近专业的专业群定位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如同为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大类,皖西学院的制药工程锁定的是六安市生物制药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而滁州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则对接当地的化学化工类产业,这恰恰说明两校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定位的个性化,非常“接地气”。

[1] 卢铁城.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内涵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5):1-4.

[2] 丁晓昌.关于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8-11.

[3] 蒋莉莉,赵宏斌.我国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评价与分类[J].高教探索,2008(6):21-26.

[4] 程艺.强化省级统筹,全面提升地方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30-33.

[5] 李和平,储常连,方明.转型提升,科学构建地方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2-14.

[6] 张大良.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7,13.

责任编辑:李应青

Some Reflections about Building Powerful Anhui Province in Higher Education

Wang Quanlin,Yin Honglin

There are several meanings and connotations about building powerful Anhui Province of higher education. Different meanings and connotations mean different reference frames. Since Anhui Province implemented the goal of building powerful Anhui Provin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2010, the initial results of the program has been promising, with the number of Anhu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 students ranking the top ten among provinces and the gross enrollment rate exceeding the national averag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from top layer,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of Anhui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realized in the long run; the local high-level universities should b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ar future.

Anhui;powerful Anhui Province in higher education;initial results;acts and thoughts

王全林,皖西学院本科教学评估中心主任,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尹宏林,皖西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学(安徽 六安 237012)。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2010sk389zd);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352);安徽省省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zdjy103)

2014-12-18

G640

A

1673-1794(2015)01-0076-06

猜你喜欢

高教应用性安徽
高教明星“猎鹰”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TD-LTE无线通信系统在核电应用性探讨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人的行为方式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
重视学校结核病暴发的应用性研究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