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的研究新进展 ※
2015-03-20吴正芳,时燕萍,许家莹
中医药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的研究新进展※
吴正芳时燕萍△许家莹1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9)
【关键词】新生血管化,病理性;病理学;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生物合成;中医药疗法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5.054
【中图分类号】R-05;R711.710.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5)05-0790-04
通讯作者:△江苏省中医院妇科,江苏南京210005
作者简介:吴正芳(1989—),女,学士,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研究。
收稿日期:(2014-05-31)
※项目来源:2013—2014年度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编号:LN13059)
1江苏省中医院妇科,江苏南京21000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在育龄妇女中有10%~15%的发病率,且有明显上升趋势,有“现代病”之称。8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有盆腔疼痛,50%合并不育,是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多发病、常见病[1]。
尽管现代医学发展迅速,科研成果丰硕,但目前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异位的子宫内膜侵袭人体的腹膜需要经过“黏附—侵袭—血管生成”3个过程,黏附和侵袭的过程很短暂,而血管发生过程更为人们所关注。目前,新生血管生成已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的病因学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血管形成主要是刺激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与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活化内皮细胞。活化的内皮细胞分泌蛋白酶,降解血管周围的细胞基质;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形成新的血管;新生血管成熟,形成成熟的血管。当新生血管达到正常机体要求后,血管形成刺激因子形成减少或抑制血管形成物质增加,则血管形成终止。通过各种途径阻止血管生成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治疗方法,当今中医药抗异位内膜新生血管形成也多是从此入手。
1中药对促进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促进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如成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使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增生、迁移和浸润,诱导血管新生,这已得到人们的共识。
1.1VEGFVEGF是一种结合肝素的二聚体糖蛋白,能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移动、增殖及分裂,并增加微血管通透性,VEGF是针对内皮细胞特异性最高,促血管生长作用最强的有丝分裂原[1]。倪婕等[2]用不同剂量的紫草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结果显示各剂量紫草素均能抑制VEGF表达,降低血清VEGF的含量,抑制异位内膜血管新生,阻止其种植和生长而达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目的。陈景伟等[3]观察女金胶囊(药物组成:肉桂、延胡索、没药、赤芍药、当归、白芍药、香附、熟地黄、党参、白术等)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发现VECF、缺氧诱导因子-α(HIF-α)、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中均有表达,女金胶囊和丹那唑均能够抑制腺上皮细胞VEGF的表达,使微血管密度(MVD)下降,从而促进异位内膜的萎缩,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曹阳等[4]观察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低、中、高剂量红藤颗粒剂对异位内膜VEGF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中、高剂量的红藤颗粒剂能显著降低VEGF RNA 在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中的表达可能,其疗效与米非司酮相当。
1.2IL-8和TNF-αIL-8和TNF-α都属于细胞因子中的单核因子,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IL-8具有趋化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作用,同时具有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TNF-α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炎症介导、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等作用,同时是血管活性因子之一。很多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IL-8和TNF-α水平升高。汤永玖等[5]研究发现香桂丸(药物组成:桃仁15 g,三棱10 g,莪术10 g,牡丹皮12 g,赤芍药12 g,桂枝12 g,木香12 g,青皮12 g,枳壳12 g,川楝子12 g,小茴香12 g,茯苓12 g)可显著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显著降低子宫内膜异位模型大鼠外周血及腹腔液的IL-8、TNF-α的含量。郭永红[6]运用高、中、低不同剂量丹赤胶囊(药物组成:赤芍药、丹参、川芎、三七等)给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灌服,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腹腔液中IL-8和TNF-α的水平。结果发现丹赤胶囊大、中剂量组明显降低IL-8水平,丹赤胶囊大剂量组明显降低TNF-α的水平。说明丹赤胶囊可以通过降调参与子宫内膜的黏附种植—血管生成—浸润发展这3个阶段的细胞因子的水平及活性,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黏附、种植和进一步生长。
1.3TGF-βTGF-β是一种以抑制免疫为主的负性因子,其可抑制T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增殖及活化,对巨噬细胞、中性白细胞、成纤维细胞有趋化作用,同时可活化血管生长因子。有研究表明,在人的子宫内膜及小鼠异位症模型中都有TGF-β表达。刘艳巧等[7]报道TGF-β主要存在于异位内膜上皮细胞胞浆中,且与VEGF的水平呈正相关,补肾活血方(药物组成:续断15 g,淫羊藿15 g,柴胡12 g,香附10 g,丹参30 g,三棱15 g,莪术15 g,炒蒲黄、五灵脂各12 g,穿山甲10 g等)可降低其含量。
1.4环氧化酶-2(COX-2)COX-2是炎症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诱导酶,周龙书等[8]实验发现COX-2、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2%、51.1%,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田永杰等[9]、侯克刚[10]实验发现COX-2及VEGF在异位内膜的表达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而COX-2及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COX-2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与VEGF呈明显正相关,提示COX-2、VEGF共同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过程,且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潘丽等[11]报道小柴胡汤联合丹那唑能明显降低COX-2在异位内膜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目的。
1.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MMP是一组钙及锌依赖的中型蛋白酶家族,其能降解细胞外基质中的所有成分,包括胶原蛋白、明胶、纤维连接蛋白以及层粘连蛋白。MMP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出芽,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代谢调节中,TIMP是与MMP对应的负调节物。邱芳等[12]研究发现在异位病灶中,MMP-2、MMP-3呈高表达,同时伴有TIMP-2表达降低。另有研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了研究组(卵巢内膜异位囊肿标本、腹膜红色病变标本及同期在位内膜组织)及对照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标本)MMP-9和TIMP-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TIMP-1mRNA在2组内膜间的表达差别不明显,但是,研究组在位内膜中MMP-9 mRNA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些结论表明,无论是MMP高表达或是TIMP表达降低,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且MMP/TIMP的平衡失调有利于异位内膜的种植,近年来中医药研究寻求使二者恢复平衡状态[13]。曹立幸等[14]研究发现经莪棱胶囊(药物组成:三棱、莪术、丹参、赤芍药等)干预后的患者在位、异位内膜TIMP-1含量上升,异位内膜MMP-9含量下降。胡樱[15]观察消膜胶囊(药物组成:柴胡、川楝子、蒲黄、延胡索、三棱、莪术、血竭等)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MMP-9和TIMP-1的变化,结果与前者实验相似,提示中药治疗可在手术切除病灶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进行远期抑制。
2中药对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影响
血管抑制素(AS)和内皮抑素(ES)均为强血管抑制剂。胡樱等[16]认为抑制因子内抑素(ENS)是XVⅢ胶原的C末端片段,其能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具有强烈的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在血管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其抑制效应和特异性都优于血管抑素。王小翠等[17]灌服加味佛手散(主要成分为川芎嗪、阿魏酸、延胡索乙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疗程结束后显示加味佛手散能有效抑制异位内膜组织增生,降低微血管密度(MVD)及VEGF蛋白的表达,并能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血清和异位内膜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促进ENS蛋白的表达,说明加味佛手散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VEGF及促进ENS蛋白表达有关。
3中药对异位子宫内膜新生微血管的影响
微血管包括细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微血管密度(MVD)是对新生血管生成做出定量描述的一个指标。李兆艾等[18]运用Wistar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观察了人参皂甙Rg3对其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和MVD影响,提示Rg3对大鼠的异位子宫内膜比孕三烯酮有更强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孙盛梅等[19]给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川芎嗪注射液连续给药15 d,结果发现川芎嗪注射液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组织中MVD的表达和新生血管形成均有抑制作用,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张颖等[20]运用姜黄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川芎嗪注射液、姜黄素有望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抗血管形成治疗的新药。李卫红等[21]分别给予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蠲痛饮高、中、低剂量和丹那唑,持续用药28 d,结果显示蠲痛饮能够降低大鼠异位内膜MVD计数,说明蠲痛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组织中MVD的表达和新生血管形成均有抑制作用,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4总结与展望
血管生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大多研究集中在血清药理学的体外实验研究以及对血管生成促进因子的蛋白质水平的研究,但对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研究较少,而血管生成的启动取决于二者的平衡,临床可加大对血管抑制因子的研究。在促血管生成因子中,VEGF是迄今鉴定出来的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促血管形成因子。VEGFR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主要有VEGFR-1(Flt-1)、VEGFR-2(KDR)和VEGFR-3(Flt-4)3种。Flt-4被证实是主要与淋巴管生长相关的特异性生长因子受体,Flt-1和KDR是与VEGF密切相关的主要受体。很多学者已从多方面证实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呈现高表达,但目前对于VEGFR的研究尚少。希望以后学者们加大临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腹腔液及在位内膜VEGF及其受体的研究,以VEGF-VEGFR为靶点运用中医药抗血管生成有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李旭冰,毕慧霞,王西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J].海峡药学,2010,22(5):21-23.
[2]倪婕,顾林,史颖莉,等.紫草素对人鼠嵌合内异位症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1):56-57.
[3]陈景伟,刘京芳.女金胶囊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管生成的研究[C]//全国第七次中医妇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华全国中医妇科委员会,2007:167-172.
[4]曹阳,朱焰,秦保峰,等.红藤颗粒剂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内膜黏附分子相关基因表达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2011,31(2):73-81.
[5]汤永玖,陈怡,虞和永.香桂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鼠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4):1108-1110.
[6]郭永红,李光荣.丹赤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腹腔液中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09,26(5):417-419.
[7]刘艳巧,刘润侠.中药内异消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5):502-504.
[8]周龙书,戚潜辉.COX-2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管形成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6):754-755.
[9]田永杰,沈蓉,林常荣.COX-2、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11):662-664.
[10]侯克刚.COX-2、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23-24.
[11]潘丽,郑辉.小柴胡汤联合丹那唑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试验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6,13(1):27-30.
[12]邱芳,高雪梅,罗国林,等.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1):118-122.
[13]李艳,郎景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组织抑制剂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1):30-33.
[14]曹立幸,司徒仪,黄健玲,等.莪棱胶囊防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及对在位、异位内膜组织MMP-9 mRNA和TIMP-1 mRNA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6):541-544.
[15]胡樱,蒋贵林,王晨媛.手术联合消膜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MMP-9、TIMP-1表达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11,42(8):38-40.
[16]刘木彪,何援利,陈燕英.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内抑素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7):613-615.
[17]王小翠,杨洋,陈刚,等.加味佛手散抑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及其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3):350-354.
[18]李兆艾,智明春,姜艳华,等.人参皂甙Rg3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5):348-350.
[19]孙盛梅,吴雅冬,周德娟.川芎嗪注射液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微血管密度的实验研究[J].2010,33(5):5-6.
[20]张颖,曹洪,张昌军.姜黄素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微血管密度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1979-1981.
[21]李卫红,李莉.蠲痛饮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2):181-183.
(本文编辑:董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