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2015-03-20张茹
张 茹
(河南省中共许昌市委党校,河南 许昌 461000)
一、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国有和国办文化全面调控型的政府文化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1978-1991年的提出与实践阶段。该阶段,文化市场开始在我国形成,我国也逐步建立起了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体系。其次是1992-2002年的探索与定型阶段。这一阶段把属于公益性的文化和属于市场的文化进行区分管理,而且政府对文化单位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最后是2003-2012年的深化与拓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主要加强了对文化市场上非公有制资本的管理。
二、当前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办职能分工界定不清致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无法统一
文化产品所带来的最佳影响力是社会效益为首,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但是文化事业的所有者,还是管理者和经营者,因此政府不仅管文化还办文化。然而,那些直接从事文化生产和经营的单位,却没有办文化的经营自主权。在这种状态下,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国有文化单位产出的文化作品虽然拥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但却难以吸引观众,不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而且本身突出的社会效益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另外,那些商业性的文化企业所产出的作品虽然能吸引观众,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但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却不高,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二)错综复杂的管理模式致使被管理单位无所适从
长期以来,主管文化的各部门之间普遍存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管理分散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各主管部门对文化的管理既难以形成合力,又会使被管理的文化单位在多头管理的情况下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应该听从谁的管理,最终导致听之任之,不作为,或出现投机取巧的现象。民间有一句话巧妙地形容了我国当前的文化管理模式,即“上面三国演义,下面八国联军”。不同文化主管部门“各扫门前雪”,但职能交叉的地方却并非是被“扫”得“最干净”的地方,反而多是各部门都不愿意负责的“三不管”的地方。因此,这些交叉地带就成为不法分子用来投机取巧的“灰色地带”。
(三)文化管理的滞后带来的舆论被错误引导的问题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广泛普及,新媒体时代已到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蓬勃发展。但政府对这些新媒体的管理却相对滞后。特别是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上很容易出现各种谣言,错误引导舆论,煽动群众情绪,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舆论环境,对国家和社会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四)文化创新的不足带来跟风模仿现象严重的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内各类文化产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真正的文化原创产品却很少,且跟风模仿现象泛滥。一旦某种题材的书籍、电影、电视剧或娱乐节目“火了”,紧跟着就会出现大量类似题材的书籍、电影、电视剧或娱乐节目。在商业利益至上的跟风环境下,不但会使读者、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会使文化工作者失去创作热情,难以出现经典原创作品,致使整个文化领域创造创新力难以提高。
三、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宏观
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就是指理顺党委、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结构状况与相互关系,使各文化单位各司其职,并相互配合。[1]
第一,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使政府部门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在《决定》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就可以依托主管主办制度和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把政府与其所管辖的文化单位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关系转变为出资人与投资企业的关系。政府是出资人,为主管单位,在其投资的文化单位具有资产收益权、重大决策权、经营管理者选择权,而经营自主权就归被投资的文化单位自己所有,即文化单位拥有了主办权,这样改革可以使管办职能分工界定清楚。
第二,加强党政部门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网上斗争,是一种新的舆论斗争形态,必须讲究战略战术。”首先,注重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对舆论的引导和净化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其次,完善新媒体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各部门联合打击网络造谣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处置机制。再次,鼓励重点媒体向国际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提高对于国际舆论的引导能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微观
文化微观运行体制主要指文化企事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通过对文化企事业内部组织机构的改革,促使其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社会效益也显著提高。[2]
第一,制定严格的文化产品考核机制,以保证文化产品的质量,使其拥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比如,韩国在电视剧制作方面,不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且拥有严格的收视率考核机制,以此来保证电视剧制作的高水准。韩国电视剧中不仅突显了本国的饮食文化,还大量运用本国的服装品牌和化妆品品牌,同样也会选择在本国的旅游景点进行拍摄。由此,韩国电视剧已成为韩国文化的最大输出品。在全球刮起了一场又一场的“韩流”。
第二,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相关评奖制度。文化产品的评价和评奖应该更侧重于是否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样才能推出更多的文化精品。
第三,鼓励文化产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递社会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以文化市场为主的文化产品经济效益考核机制。鼓励各类拥有较高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以此保证文化产品在拥有较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第五,要不断创新文化宣传的手段和方式。文化宣传方式的创新需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融合。APP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融合,正是文化宣传方式创新的一个良好平台。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主要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如手机微信、手机QQ、手机百度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使用APP客户端上网已十分普遍。而且像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传统主流媒体也都建立了自己的APP客户端。因此,不管何时何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都可以通过手机观看央视新闻、阅读人民日报。而且,像人民日报APP客户端,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结合,已经打破了过去传统纸质媒体的限制,不仅可以收听音乐,还可以观看视频,给受众带来了丰富的视听享受。
[1]于今.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要点[J].人民论坛,2011,(31):56 -57.
[2]杨帆.吹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号角[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4,(2):42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