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中感受价值——述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根基》
2015-03-20杨晓锋
杨晓锋
(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2249)
近日,有幸拜读了周树智先生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根基》一文,深觉其文贯通古今、结合中西,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主根——《周易》同当下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紧密连接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从整体上看,周先生从当下的核心价值观谈起,循序渐进,逐步涉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方面。将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上升到哲学层面,并能够与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起源紧密联系起来,实属不易;将之与《周易》联系起来,同“天、地、人、(神)合一”连接起来,令读者惊叹。原来核心价值观同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源泉有着这么根深蒂固的联系!让读者能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看到抽象的中国古代哲学魅力,从而使之有了中国的“精、气、神”;使之有了民族特色、民族底蕴、民族血脉和民族根基;也使之有了根基,增添了底气,重新树立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奠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实务实的精神。这是本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及出彩之处,也是作者长久思索的创新所在,没有长年的学术积淀和深厚的功力是无法想象的。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谈起,认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不仅应当体现时代精神,而且还应当注重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但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是十分鲜明,逻辑也不是十分严谨。紧接着,文章第二部分浓墨重彩地探究了《周易》的哲学义理,论述了《周易》的世界观、四大道理论、实学精神和“元道”总体思辨的思维方式,认为它是民族精神精华和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根基之主根。先秦诸子百家莫不从“元道”论出发,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最后,文章第三部分指出,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形成一个国家昌盛、民族振奋、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就应当夯实民族精神精华和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根基之主根。下面逐一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兼与作者商榷几个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体现着她的价值理念。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中华民族自然也不例外。她有着体现自己价值理念的梦想,即中国梦。而要实现这个梦想,首先就要从价值观念层面培育和践行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个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该论断尽管简练全面,但在作者看来,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和传统文化的根基强调得不是十分突出。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并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及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从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对此,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国特点、民族特点和中国文化,要尊重中国历史。如他在1938 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休息,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他还在1940 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此外,他还强调“中国文化应该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2]“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3]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
二、民族精神精华和传统文化精髓的主根——《周易》之哲学义理的探究
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体现国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还应当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精华和传统文化精髓。须知后者是前者的基因、根基。此外,作者指出,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爱国主义”有些太笼统,而民间学者则更多地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民族精神精华的基因和根基。经过考究,作者认为《周易》就是民族精神精华和传统文化精髓的主根。依据是:首先,《周易》是中国有文字可考的三千年前的第一部哲学经书,而且在观念和历史方面均位列六经和十三经之核心;
其次,《周易》不仅是一部象数预测学,更是一部哲学义理学,它描述的是“天、地、人、(神)合一”的现实世界观。天象征着自在自然,地意味着人化自然,人则是现实的个人,神并非西方人所信奉的彼岸世界的、无所不能的造物主,而是指天、地、人这“三才”之中的“自然神”,实指万事万物因自身阴阳二气而合二为一的变化过程,即“阴与阳交合之易”为“神”。
再者,《周易》哲学义理的实质思想是四大“道”。即,“天道”,子曰“阴与阳”,是指“人与自然关系之道”(或“人与天合一之道”);“地道”,子曰“柔与刚”是指“人与社会”(众人)之道;“人道”,子曰“仁与义”,是指“个人与自我外在现实世界的关系之道”,是“文化之道”,而文化则就是“人化”;“神道”则是指内在于“三才”之中的自然神的变易之道,即,阴阳交合之易。
最后,《周易》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民族自信自强的实学文化精神动力。其理由则是:
其一,“三位一体”现实世界观是古人观察现实世界的根本观点,因此是一个务实求真的认识论;
其二,天道,本义“元亨利贞”,不仅表明自然界万物因具阳刚之气而强健运行,而且还要教人得天道,立自强不息之德。如古人长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其三,地道,本义“元亨利牝马之贞”,不仅表明万事万物因具阴柔温顺之气而生,而且还要教人得地道,立“厚德载物”之德。
再者,人道蕴涵于六十四卦之中,乃“开物成务”之道,即教人务实求真以达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开启智力,开发资源,开拓事业,以做成实际事务。
最后,在思维方式上,《周易》的务实求真有别于西方那种主客体二分,以主体为中心的、单向度的、攫取式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东方特有的“天、地、人、神(合一)”的“元道”整体思辨式思维模式。
总之,《周易》奠定的“天、地、人、神(合一)”的三位一体的世界观,“天道、地道、人道、神道”四大道理论,务实求真、实干创新、厚实包容、务实求实的实学精神以及“天、地、人、神(合一)”的“元道”整体思辨式思维方式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精华和传统文化精髓传统根基或基因的主根。先秦诸子百家莫不是从《周易》的“元道”论出发,无不是在求道、释道、立道、传道,莫不在分享继承、分别阐释、完善发展《周易》的元道论。
《周易》,我相信大多数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文人都看过,而且不止一遍,但大多都浅尝辄止,要么畏于其玄奥神秘而不得其解,要么干脆就是用来卜算预测吉凶而已,而并没有从传统中国哲学总体层面、历史传承角度思考过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周先生则凸显《周易》在这一方面对中华民族主张“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精神的巨大作用,谓之民族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他从哲学层面进一步做了解析,令人钦佩。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青年爱好者,我个人觉得文章第一二部分有几个问题值得同作者商榷。
其一,文中有些术语需要进一步凝练概括一下为佳,例如文中的传统基因根基就有些笼统,指示不明;
其二,对于《周易》中的“天”自古以来就有多重含义:自然之天、神灵主宰之天、道理之天、天国之天。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孟子·尽心上》)程颐曰:“人与天地一物也”,“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程颐云:“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道与性一也。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二程全书·语录》)可谓其涵义是多种的,也是颇有歧义的。很难同西方哲学的范畴一一对应。故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多视其运用的语境而定。而作者则将“天”理解为象征天体(自在自然宇宙界),也可喻为“政治”,看起来比较形象,浅显易懂,但实际在学术上人为地缩小、限制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义。
再者,将术语“地”喻为人与人关系的人类社会界,也可喻为人化自然的“经济”,“人”喻为现实的个人,也可喻为“文化”,也有上述类似问题的。在四大道理论中,“地道”指“‘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之道”,“人道”是指个体与自我外在现实世界的关系之道,也可喻为“文化之道”,孔子认为是指“仁与义”。作为现实存在的个体,其必然要与自然、社会和自我打交道,而自我又有肉体、物质上的自我,理想精神上自我和内在、心理上的自我之分。而上述的“地道”和“人道”的论述在逻辑上是不严谨的。“人道”是“文化之道”,更确切地讲,是“人化”之道。
此外,作者对“神”的理解超出了常人之见,是指“阴阳交合之易”。“神道”是指万事万物因其自身阴阳二气变化而发生的神秘变化之道。其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因,而内因当中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很难精确地运用西方哲学的范畴体系来加以解释。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
该问题并不是这篇文章所独有的问题,而是学界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今日之学者、研究人员,绝大多数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传统国学的熏陶,而是在以西方学术体系为参考体系、标准中成长起来的。故研究中国哲学,尤其是古代哲学,他们情不自禁地会有一个路径依赖,即以西学的标准、参照体系来分析,解读中国哲学、中国学问,这往往会显得词不达意,甚至力不从心,有种使不上劲的感觉。为此,研究中国哲学,构建一套自身的概念、范畴和体系是非常迫切的。民族精神能否得到弘扬,传统文化能否得到继承,民族国学能否卓有成效地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东学西渐,都需要我们有一套自身的学术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自信自强,才能对外开展深入的交流、碰击,才能推陈出新,形成中国特色的、体现时代精神而又有传统积淀的文化体系。
最后,当今的国人是生活在时代丛林当中的,故凡事都有比较。而比较首当其冲的就是古今、中西的比较了。其中,中西比较近几十年来十分鼎盛,而方法论上的比较尤为令人瞩目。周先生澄清了中西方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这个我是赞同的。譬如东方注重现实,向当下看;印度注重来世,向后看;西方注重未来,向前看。[5]中国注重天理,强调整体、和谐、“天人合一”,信奉祖先;而西方则注重求真,强调主客体二分,凸显人的主体性,信奉基督教等等。
三、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就需要重视中华民族实学精神的精华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更需要溯源强基固本,夯实《周易》这一主根。
第一,要扎根传统,学习研究《周易》,做到贯通古今,古为今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第二,全面实现真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需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防止全盘苏化(当下是防止全盘西化),历史上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就是惨痛的教训;二是不要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否定自我,割断历史,抛弃传统根脉,而应扎根传统文化,立足当前国情,放眼世界,兼蓄并包,求实务实,培育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发扬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精神,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三,注重对《周易》的哲学义理学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完全接受其所有思想内容,这也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而应当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给予继承。尤其是要克服《周易》旧实学存在的缺点和糟粕,譬如其存在着男女君民不平等思想、宗法家国思想、吉凶祸福命定论、极具神秘性的“道”理论、迷信奥秘的占卜筮术、缺乏缜密的逻辑分析和严谨的科学实验方法等等。相反,要继承发扬《周易》奠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实学文化精神传统,创立中国的新实学,实现传统文化、西方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创新。
当前,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过多地注重于其时代精神,忽略了其历史传承性;过多地注重宏大叙事,忽略了公民个人的现实利害诉求;过多地说教,忽视了党政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侧重于其时代感,而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加之西方价值观在意识形态的渗透、碰撞,令国人,尤其是青少年无所适从,思想领域陷于迷茫、混沌状态。而现实中的经济急速发展,社会转型,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政府官员忙于救火,疲于应付,问题最终并未得到妥善解决,使得国人淡漠,甚至多少厌烦这套理论说教。更为甚者,党政官员腐败堕落,两面三刀,拉帮结派,“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现象比比皆是,这些多少都弱化了这套价值体系的功能。这也是当前中国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总的来讲,文章贯通古今,打通了当代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主根——《周易》的源流关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术语需要进一步凝练、概括。譬如说“民族精神传统根基”,将之改为民族精神、传统根基、传统基因或者别的什么,效果会好一些。
其次,作者是否可以就《周易》的哲学义理在历代的传承发展写些文章。因为我认为在本文中,作者可能限于篇幅,不太可能就此而畅述下来的,而只能忍痛割爱,重点论述了《周易》的哲学精髓。即便提及了先秦诸子百家,也只是点到为止。这样一来,令读者多少有些意犹未尽、不尽兴的感觉。
最后,也是前一个问题的延续。我个人觉得,可否继续从中国哲学史上历代哲学大师(譬如孟子、二程、陆九渊、王阳明、王夫子等)当中节选、引用他们有关这方面的一些主张、名句格言之类的,从而加大文章磅礴气势,增加文章的渲染力,进而提升后生们的历史使命感,爱我国学,扎根传统,都是甚为必要的,也是紧迫的。而且近代以来的大师的著述对现代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1][2][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707.708.
[4]习近平.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2014-02-26.
[5]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