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综合疗法治疗膏淋的体会
2015-03-20齐德生
齐德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1)
膏淋是属于淋证的一种,民间俗称为尿白、精浊等。其以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并伴有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为主要临床表现。淋之名始见于《内经》,有“淋”“淋溲”“淋满”等记载。对于淋证的分类,历代医家主要是依据病因和临床特征进行划分的。《中藏经》即将淋证分为冷淋、热淋、气淋、劳淋、膏淋、砂淋、虚淋、实淋等八种。四维综合疗法是将四种治疗方法即食疗、针刺、拔罐、热敷有机结合起来,在通督助阳原则指导下辨证施治于顽固性膏淋,疗效确切。
1 病因病机
在淋证的病机上,张仲景将淋证的病机责之“热在下焦”,并提出“淋家不可发汗”。汉代名医华佗已认识到淋证是一种全身性病症,其在《中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中曰:“诸淋与小便不利者,皆由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荣卫耗失……或寒入膀胱……”可见其对淋证病机认识的关键着眼于整个机体的协调、通畅与自身的调节,此乃扶正治本的思想,足见治淋之法贵在一个“通”字。徐灵胎在《临证指南医案·淋浊》中亦提出“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清”,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淋》中亦赞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皆相通移”,这种以“通”为主的治疗法则,意在使闭阻之阳气得以宣通,达到疏经通络的目的。膏淋多见于老年人及素体虚弱者,老年人多脾胃气虚,肾阳虚衰,其表现多以尿频、淋漓不尽、夜尿增多、大便稀软,时感小便涩滞,隐痛不止伴有倦怠乏力、喜卧怕风、四肢不温为主;素体虚弱者尤以脾胃气虚为多见,症见形体消瘦、恶寒喜暖、消化不良,时感肩背腰部发凉等,且多因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恣食生冷等而诱发或加重,其病程具有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愈后复发的顽固性特点。《灵枢·口问》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究其根源在于脾胃素亏,运化无力,精微不散,浊阴不降,精浊相混,水道不清,湿浊内生,下注膀胱,日久伤肾,导致肾气化失司,固摄无权,膏脂随出,发为膏淋。中气素虚,峻补载负,虚不受补,故往往汤药无进,疗效不佳,且当今多以寒凉之药迭伐胃气,使脾胃愈亏,脾阳更虚,缠绵难愈,终成顽疾。
2 治疗方法
2.1 理论基础 四维综合疗法为民间治疗膏淋的常用方法,将食疗、针刺、拔罐及热敷四种治疗方法有机结合,以达到综合治疗膏淋顽疾的目的,较之单纯的汤药有显著疗效。探求四维综合疗法理论渊源,可从脾、肾、督脉三者入手,而此三者尤以脾胃为要[1]。《医方考》云:“脾胃者,六腑之总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于脾胃而调之。”今脾胃至虚,虚不受补且汤药味重,故峻补无益,须以食味通调[2]。清末著名温病学家王士雄善以食代药,有言曰“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任无弊”“药极简易,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故以谷食缓调,胃气方可渐复,胃气得生,脾阳可输,再以针刺督脉,通督助阳[3];金代医家张洁古认为督脉“为阳脉之都纲,总督诸阳”,针刺督脉,以“通”为要[4],意在使闭阻之阳气得以疏通,脾肾交映,二阳交通。正如《素问》所言“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不利,是肠胃所生也”。拔罐疗法是一种温热的物理刺激,通过罐体边缘吸吮,刮熨皮肤,牵拉挤压浅层肌肉,刺激经络、腧穴,循经感传,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功效[5]。利用罐内的吸力,能吸出肌肉血脉的风寒,除湿驱寒,拔邪外出。热敷又称透热疗法,可由浅渐深温散凝寒痼疾,温补阳气,行气活血,驱寒外出。拔罐与热敷相合并用,起到通调督脉、健脾益肾、温补命门、驱寒透邪的作用,意即“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2.2 具体方法
2.2.1 食疗基础方 以胡桃仁、核桃仁、葱须、玉米须、大枣为基础方,此五物以黄酒缓煎,少量频服。
2.2.2 针刺督脉 基础穴可取大椎、命门、长强三穴位,大椎穴直刺1寸,命门、长强穴皆向上斜刺1寸,留针9 min。
2.2.3 刺穴拔罐 可在大椎、命门、长强三穴位针刺结束后,用大号罐置于上述穴位上,待穴位处出血即可启罐,轻轻按压上述三穴位并顺脊柱提捏6次,注意对穴位的保护,防止感染。
2.2.4 热敷脐周 用醋炒麦麸置于棉布小袋,温度以温热不烫手为宜,敷于脐腹部,稍凉即换,如此循环,共敷9袋。治疗结束后应注意防风避寒,忌食生冷食物等。
3 典型病例
病案一:患者,女,58岁,主诉:反复发作尿频、尿急4年余。患者半年前病情加剧,尿液混浊如米泔水,排尿涩滞疼痛伴有全身困乏无力,喜食热食,惧怕生冷食物,小便清长,夜尿频多,严重时每隔4~5 min小便1次。刻诊见:患者形体消瘦,食欲差,面色苍白,头晕神疲,少气懒言,腰酸腿软,大便稀溏,中午炎热之时仍穿外衣,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弱涩滞不畅。自诉每逢发作便自服呋喃坦啶、阿莫西林及清热利湿类中药,效果不佳。中医诊断属脾肾阳虚、膀胱失约、经络不畅之膏淋,治宜温通扶阳、补脾益肾。用四维综合疗法治疗1次后,诸症减轻,尤以饮食、畏寒症状改善最明显,再行2次治疗,小便恢复正常,1年随访未见复发。
病例二:患者,男,45岁,水业工人。2004年患者发现尿液呈米泔水样,下水工作后尿液如同白石灰色,症状日渐加重,甚至排尿后期有白色絮状物排出,致使排尿不畅,有疼痛感。身体逐渐消瘦,腰背肩部时感发冷、酸痛,食欲不振,形寒肢冷,面色灰白,脉虚大无力。自诉从事20余年水利工作,长期与冷水接触,现已提前退休。中医诊为膏淋、脾肾阳虚证,以食疗、针刺、拔罐、热敷联合治疗3次后,诸症渐退,1个月后痊愈,1年随访未见复发。
病例三:患者,女,28岁,教师。8年前夏季患者发现尿液变白,症状日渐加重,日渐消瘦,后发现每于食生冷饮食及淋雨受寒后诸症加重,尿量增多,尿液清长,排尿涩滞疼痛且月经延迟,色暗红,有瘀血块。患者自诉平素喜食雪糕、冰冻饮料等。诊见患者形体瘦弱,四肢不温,唇淡面灰白,食不味甘,舌质淡润,脉沉迟无力。诊断:膏淋,辨证为脾阳亏损,久病及肾,治以温脾通肾。予四维疗法治疗2次,并嘱患者忌生冷饮食,防风避雨,随访患者诉症状消失,体力渐恢复,正常上班,1年随访未见复发。
4 体 会
笔者通过四维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膏淋体会到,脾胃化物传输的原动力是脾阳、胃气以及肾之元阳的接助。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关系密切,脾胃之气需肾阳之温煦,肾之阳气又需脾胃之气以充养。而此先、后天的联系与呼应以督脉为通渠。督脉即统率诸经之脉,其通过一条主干、三条分支与诸阳经阴经交会联系,而其两旁为分布各脏腑背俞穴的足太阳膀胱经,进而增强了督脉与脏腑的联系,尤其是脾肾之间的联系,而脾肾之间的交通又依赖于督脉的通畅。故当督脉为阴寒外邪等所阻时,脾胃阳气即难以相续,瘀阻即成,脏腑乃伤。今脾胃既已衰败且经久不愈,久病多瘀且督脉被外邪所阻,加重闭阻,脾肾阻隔,二阳离断。若以辛温之汤剂强补,只可使胃气逆乱,无路通行,瘀阻生热,脱汗败精,更伤胃阴。谷食素与人身相随,最适自然,脾胃得食物精微滋养,脾阳自复,后天得神,加以针刺通督,脾阳可循督脉下及于肾,交通肾阳,两阳相接续,脾肾通调,精微得布,浊阴可降,膏淋顽疾易除。四维综合疗法以食疗养脾、针刺通督、拔罐驱邪、热敷助阳达到通调脾肾、扶正祛邪之效;其治疗顽固性膏淋旨在四者有机结合,共奏于脾肾督脉。由此可见治疗顽固性膏淋应以整体有机观念为指导,重视脾肾与督脉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脾胃学说”思想为根基,加强整体调节,始知脏腑-经络不可偏废,应统一兼顾,则“疾无所居,恶无由生”,疾患乃除。
[1]孙志新,马艳春,张瑞.浅析从脾论治淋证[J].中医药学报,2007,35(3):2-3.
[2]覃冰心.中医食疗的研究概况及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84-185.
[3]叶一萍,刘祖如.探求冲任督带证治理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146-1147.
[4]李风.针刺以通为要[J].中医论坛,2008,5(8):45-46.
[5]陈丽华,李雪冰.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J].吉林中医药,2004,24(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