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群教授治疗痛风验案举隅
2015-03-20齐广瑞宋立群
齐广瑞,宋立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宋立群教授治疗痛风验案举隅
齐广瑞,宋立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痛风;历节病;宋立群;验案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异常或肾功能异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痛风是由于湿邪、瘀浊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趾、指关节红肿疼痛,或伴有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中医之痛风属广义的历节病,朱丹溪正式创立了“痛风”的病名,论述了痛风发病时的临床症状,并提出了各种诊治方法。本病成因较为复杂,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年老肝肾不足,以及嗜食醇酒肉食厚味而伤及后天之本,湿热内蕴脾胃,日久累及于肾,致脾肾亏虚、湿浊内盛,流注四肢而发。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分析痛风病因病机时说:“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热血得塞,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又言手足麻木是“湿痰死血”。虞传继承了朱丹溪的学说,在痛风病机方面指出“因湿痰浊血流注为病”。
宋立群教授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肾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治疗痛风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现笔者举宋教授临证验案2则,以供同道参考。
1 湿浊内蕴、痹阻经络型痛风案
患者,男,55岁,2014年4月15日初诊。主诉:手指、足趾小关节肿痛3年余,加重1周。患者形体肥胖,3年前因经常饮酒,屡进膏粱厚味,饱受风寒,时感手指、足趾肿痛,以夜间为剧,右手食指中节僵肿破溃,以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之后,即疼痛增剧,去医院就诊,查血尿酸高达918 μmol/L,确诊为“痛风”,服用别嘌呤醇,症状有所好转,但因胃痛不适而停药。就诊时患者右手食指中节、足趾小关节疼痛,食少,脘痞,大便黏滞,排便不爽,少寐,多梦,口苦,感觉口黏腻,苔黄腻,舌质紫暗,脉弦数。四诊合参,辨证为湿浊内蕴、痹阻经络,治以泄浊化瘀、蠲痹通络为法。处方:土茯苓40 g,熟大黄10 g,萆薢20 g,积雪草20 g,猫须草20 g,蒲公英30 g,秦皮20 g,蚕沙20 g,马齿苋20 g,生牡蛎30 g,威灵仙15 g,泽泻15 g,泽兰15 g,地龙15 g,牛膝15 g,姜黄20 g,虫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患者服药后疼痛减轻,足趾之肿痛缓解,苔薄,舌紫,脉细弦。药既奏效,继进之,上方加僵蚕15 g、露蜂房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僵肿渐消,苔薄,舌质衬紫已化,脉弦,血尿酸值已接近正常,前法继进,加入补益肝肾之品以善其后,上方加桑寄生15 g、续断15 g。再服14剂后改为丸药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患者形体肥胖,又有饮酒史,喜食膏粱厚味,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内伤脾胃,脾胃升清降浊无权,湿浊内蕴,因湿浊阻滞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由于本病痛风处于发作期,病机以浊瘀痹阻经络为主,故在治疗上以“泄化浊瘀”治其标为主,在瘀浊得化后,再加用补益肝肾之品治其本以善其后,使脏腑得以协调而趋健复。方中土茯苓、萆薢、熟大黄、泽泻、积雪草、猫须草、蒲公英、威灵仙、泽泻、秦皮、蚕沙、马齿苋等均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泽兰、地龙、姜黄、虫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在浊瘀等湿邪化解后,逐渐加用桑寄生、续断等补益肝肾的药物以治其本,使标本兼顾,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2 瘀血阻络、肝肾亏虚型痛风案
患者,男,56岁,2013年10月9日初诊。主诉:左膝关节痛、红肿2年,加重5天。2年前患者膝关节出现剧烈疼痛,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尿酸为634 μmol/L,诊断为“痛风”,出院后未经系统治疗,5天前患者因饮酒而出现左膝关节疼痛加重。就诊时患者膝关节疼痛剧烈,痛如针刺而痛处固定,局部暗红肿胀,腰酸,耳鸣,小便频,色黄,失眠,多梦,大便正常,饮食尚可,舌暗,脉弦滑。四诊合参,辨证为瘀血阻络、肝肾亏虚,治以化瘀清热、补益肝肾为法。处方:川牛膝15 g,地龙15 g,秦艽15 g,当归15 g,川芎15 g,赤芍15 g,姜黄20 g,虫10 g,桃仁15 g,红花15 g,桑寄生20 g,续断20 g,白芍15 g,生甘草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患者膝关节肿痛减轻,舌淡暗,脉弦缓,继续按上法服用,上方加威灵仙15 g,7剂。三诊:患者诸症明显好转,继用上方7剂,膝关节肿痛消失。
按:本病属瘀热阻滞关节之痛风,故治以身痛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姜黄、虫均为活血化瘀之品,其中姜黄、川芎、红花皆辛温行散,既可活血又有止痛之效;桑寄生、续断、川牛膝补益肝肾,川牛膝既可活血又引诸药入下焦;地龙咸寒通经,且熄风止痉;秦艽苦辛微寒,祛风湿舒筋络,二药合用既清络中邪热,又可通络舒筋;白芍、生甘草缓急止痛。二诊加威灵仙为通络止痛之品,与地龙、秦艽合用,其祛风湿通经络之力更强。
3 小结
综上所述,宋立群教授认为浊瘀内阻是痛风的主要病机,而受寒受湿只是诱因之一,不是主因,且此湿浊之邪是内生湿浊,而不是外感湿浊,因为痛风患者多为形体肥胖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食肥甘之好,内生的湿浊日久与血相结而为浊瘀,闭留于经脉,则形成关节肿大疼痛,在治疗上采用化瘀泄浊法,使浊瘀泄化,尿酸恢复正常,关节肿痛得以减轻,脏腑功能得以恢复。在用药方面以熟大黄、土茯苓、萆薢、泽兰、泽泻、杜仲炭、积雪草、猫须草、蒲公英、生牡蛎、秦皮、蚕沙、马齿苋等来泄浊解毒,同时配伍赤芍、虫、桃仁、地龙、姜黄、川芎、当归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泄化浊瘀。蕴遏化热者,可加苍术、黄柏、牛膝等;痛甚者加延胡索、五灵脂、蒲黄以化瘀定痛;漫肿较甚者,加僵蚕、胆南星、半夏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体虚者,又应选用桑寄生、杜仲、续断、补骨脂、骨碎补、黄芪、当归等以补益肝肾气血、壮腰骨。另外,宋立群教授在治疗上强调用药不可过于苦寒,他认为湿热久蕴可伤阳气,也可损伤阴津,用药过于苦寒会损伤脾肾阳气,使旧湿未去又生新湿,同时过于苦燥又易伤阴动火,使旧热未除又动相火,因此治疗原则是“用寒不远热,用热不远寒”,在祛除实邪的同时,也要保护脾阳、固护阴津;而在缓解期,虽以本虚为主,却不可早补、峻补,应重视疏通气机,气行则湿行,气化则湿化,以免壅滞留邪,重点是应分清正邪虚实的轻重缓急,以一个“调”字为度。
(编辑刘强)
R589.7
B
2095-4441(2015)04-0043-02
201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