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原来这么美
2015-03-20西藏阿里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慕班军
西藏阿里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 慕班军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全国语文名师于永正的教学视频《秋天的怀念》时,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于老师那自如恬淡的教学艺术着实令我汗颜。特别是他的“示范朗读”将坐在电脑旁的我也带入了史铁生描绘的意境中,我如痴如醉。朗读——声音的魅力竟如此之大,它不仅仅是诗歌吟诵所独有,只要是好文章都可以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来传达意蕴,承担起审美教育的任务。
之后,我爱上了朗读,且一发不可收拾。然而刚开始着意练习朗读基本功的时候,朗读要么流于声音的清亮与甜美,要么干瘪地抒情,总达不到浸入心灵的感动。自己不禁有些焦躁。原来看似简单的朗读其实需要“内功”啊!自我剖析“内功”不深的原因为练得少以及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不到位。原因查出后,我开始“对症下药”——没事就读课文,有些篇章读几十遍不止;不仅如此,我还经常听音频朗读,空白时间就在听与读中滑过。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朗读有了较大起色。
汉语课堂上,朗读环节不可或缺。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延长学生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扩大孩子们的词汇量,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促进孩子们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领悟到语言之美。在以前的课堂上,我虽然也经常示范朗读并指导学生朗读,然而根本没有入情入境。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下意识地将入情入境的朗读用到课堂上,是要讲《小红帽》那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将本课生字朋友熟识后,便接着说:“现在咱们分角色进行朗读对话。”于是从课文中选出了两部分小红帽与狼的对话,自己给学生演示了一遍:我读小红帽的话语时就完全是小红帽,读狼的话语时就完全是狼了,小红帽的天真可爱、狼的阴险狡诈在自己的朗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听了老师的范读后很是欣喜,争先恐后地举手要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我及时点评,及时引导他们对人物角色感情的把握。比如,有学生流于形式,读时矫揉造作,只是将音色拉得又尖又细,我就这样评价:这是一只可爱的狼,我没觉察到狼的阴险啊!……如此种种,学生便在读中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文章的内涵。
回顾以往我校举行的学生朗诵比赛,有一些现象令我倍感遗憾。其一,学生朗诵比谁的音高、响。特别是一些小女生,摆出天真烂漫的表情,拿腔拿调,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高、读重,却不知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我曾指导过一个参加朗诵比赛的学生,这个女生天生声音沙哑浑厚。她汉语基础好,对文章的感知能力强。在我的指导下,她朗诵那首诗歌时声情并茂,令我感动。不过,由于她没有清亮的嗓音,在朗诵比赛中并没有取得好名次。其二,朗诵比赛的评委,一般由县教育局领导、校领导及个别汉语老师组成,评委们对朗诵的要求仅停留于表面,听着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有腔有调就行。这往往造成一些学生在读到诸如描述祖国遭受苦难等的句子时,反而声音高亢,听不出对祖国遭受苦难的深深哀伤。总而言之,学生朗诵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教师指导时也没有侧重入情入境这方面。
朗读于我,如今还处在一个“厚积”的阶段。尽管在平日的课堂中经常朗读,也用自己对“朗读”所知的一点知识或感悟来指导学生的朗读,但到目前为止,我对自己的朗读水平还不甚自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所“积”还不甚“厚”。因此,我的手机8G内存卡中装着“名家诵读精美散文”的音频,在办公室作业批阅完时便戴上耳塞,享受诵读的听觉盛宴,揣摩语言文字的深厚底蕴,有时也情不自禁地朗诵美文,然后录音,自己做自己的评委。朗读已然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新的兴趣爱好。突然记起一同事曾调侃:“陈老师,你说你游戏也不会打,牌也不会玩,你得给自己培养一个爱好啊!要不然生活太枯燥了。”我只是淡淡一笑,因为我不觉得自己生活枯燥——手机上安装了爱听360软件,下载了很多自己钟爱的音频,如名家诵名篇、古代文学名著、蒋勋细说《红楼梦》……闲暇之时,怡然畅听。就算普兰的天如娃娃的脸,时而小雨纷纷,时而飞雪飘絮,而我坐于窗前,冲一杯香茗,捧一本书,放段背景音乐,引吭朗诵,任窗外雨雪飞舞吟唱。陶醉在文本的意境中,徜徉在自己的声音中,早忘了阴沉沉的天,早忘了春天早已到来但飞雪还来追随春天的脚步。
此时,正朗诵藏编汉语课本第四册的一篇课文《火种》,它是著名作家罗兰女士的作品,课文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这“火种”可能自动地来,但多数时间,需要我们自己去找。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引发自己潜力的机会,这是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大要诀。哦,于永正老师的绝美朗读艺术不就是我人生当中的一个火种吗?我找到了它,它引燃了自己对入情入境朗读的热情,我定将美的朗读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