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清明的时代意蕴与丰富内涵

2015-03-20梁芷铭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钦州535099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机电部安徽合肥30086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廉洁奉公圣贤权力

梁芷铭,姚 峥(.钦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钦州 535099;.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机电部,安徽 合肥 30086)

●党政建设

政治清明的时代意蕴与丰富内涵

梁芷铭1,姚峥2
(1.钦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钦州 535099;2.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机电部,安徽 合肥 230086)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多个政治清明时期,清官能臣和开明君主是造就古代政治清明的主要政治力量。政治清明不仅是君主和百官群臣的共同期待,也是黎民百姓的期待。在现代政体环境中,政治清明是中国政治开放民主的基点,是社会主义法治的良好状态,是我党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政治清明,离不开对圣贤之德的遵守,离不开公务人员的廉洁奉公,更离不开民主法治建设。

政治清明;时代意蕴;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反腐力度加强、民众对反腐有着较高期待的当下,深入探讨政治清明的时代意蕴和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政治清明的历史表象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中国的官僚政治,正如世界其他国家的官僚政治一样,是一个历史的表象。在这其中,又有着王亚南先生所说的“延续性、包容性、贯彻性”等诸特殊表象[2]。而政治清明的前提是廉政,是官员的廉洁自律。唯有如此,政治清明才能“血脉通畅”。

(一)从清官到圣君

无论是清官还是圣君,似乎都是铁面无私、六亲不认、铁血无情,但实际上,他们心怀“仁义”——对黎民百姓的“仁义”,而非“铁石心肠”。唐太宗说,“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3]。正是有了对黎民百姓的仁义,一个官员、一个君主才能以大智慧、大能量从权力、利益和欲望的包围中挣脱出来,造就时代的政治清明,为社会国家带来稳定,为百姓带来福祉,为后世颂扬。

(二)从民间到庙堂

政治清明是民间的期盼,也是居于庙堂之高的君主和百官群臣的政治期待。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百官,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氛围中都普遍遵从“礼”与“法”。“礼”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是一种“外在的仪式”,是人对制度规范的“内在的自觉意识”,在国家治理层次上与“法”紧密结合起来,在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形成了“教化为本、刑政为辅”的主次关系,彰显于国家政治运作过程之中[4]。借助于此,政治清明才得以出现在国家治理中。

这实际上是身处庙堂之上的君主与百官群臣对民间社会的政治期盼作出的积极回应,更是民间对社会共同体基本利益的追求。其中蕴含着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一是巩固国防,发展良好的对外关系,繁荣边境贸易,维持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的和平交往;二是以开放的姿态和开明政策回应来自民间的声音和诉求,在予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基础上,以圣人之道德教化民间,发展教育,为平民提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上升空间,焕发民间活力;三是君主以史为鉴,整饬纲纪,警戒自身与百官群臣,为政治清明建立官僚阶层基础。

(三)从修身到治国

仁爱、忠恕和推己及人深嵌于中国历史,深嵌于个体道德体系,在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历史情境中,个体往往在成就自我和成就他人之间主动寻求统一,“注重内在价值的外向推展”,把私德延扩至公德领域,把个体修身与治国抱负联系在一起。政治清明的出现就与这样的观念和个体践履紧密不可分。

一方面,个体修身践履和对参加国家治理理想的追寻,促进了政治清明时期的出现,也就是说,当仁爱、忠恕和推己及人观念深嵌于个体思想之维成为内在的自觉,转化为参与国家治理的具体行动,国家政权的理性、国家官僚阶层的理性和官员个人行为的理性便得以在整个国家治理过程中推展,从而造就政治清明。另一方面,政治清明使个体修身践履更具动力,使个体参与国家治理的理想更易于实现,而这恰恰是维持政治清明的重要条件。事实上,政治清明并非一时一地的政治清明,而是表现为较长时间和较广区域的政治清明,无论是文景之治,还是贞观之治,抑或是康乾盛世,都是如此。而缺乏从百官到君主的修身,缺乏维持政治清明的官僚阶层,缺乏参与国家治理的理想,则难以形成政治清明的局面。

二、当代政治清明的时代意蕴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说过:“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5]认识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当下,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政治清明”作为其今后执政治国的重要方略和价值维度,既是对我国古代政治清明历史的人文关怀,也是对当代政治发展现实的高度关注和回应。

(一)是中国政治开放民主的基点

历经朝代更迭和近代民主风潮,中国古代政治走到了尽头,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利益格局的角色不再是君主、国家或者社会利益主体中的任一方,从原来利益格局分化出来的其他利益主体,尤其是个体利益主体的地位得以凸显。在此种时代境况下,政治清明也就有了新的时代意蕴。亨廷顿说,现代政体与传统政体的区别,关键在于“民众政治意识和政治介入的幅度……现代政体却必须组织广泛民众的参与。”[6]在现代政体的光环下,新的政治清明进入人们的政治视野。

此时,政治清明不再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工具,不再是维护“家天下”的法宝,而是生成新的政治氛围,形成民主的政治环境,是中国政治开放民主的基点。一方面,官僚阶层的权力意志退缩到其本有的领域,而不至于在其领地之外张牙舞爪,行政权力的边界被明确界定,受到确切的制约,在其固有的轨道上运行,而不至于越出自身轨道横冲直撞。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权利意识觉醒,公众的权利意识普遍增强,对行政权力有着强烈的期待与警惕,普遍对参与政治有着强烈的欲求,在维护自身权利和他人权利方面有着强烈的自觉。同时,在政治清明的时代环境里,社会组织得到健康成长,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大作用,维护着社会利益格局的稳定,推动政治领域的民主开放。

(二)是社会主义法治的良好状态

法治思维是当代政治清明得以实现的重要根据。在法治思维的统摄下,现代国家政治告别由君主和君主管辖下的官员推动造就的政治清明,通过法治建设推动形成新的政治清明。当代政治清明是社会主义法治的良好状态。

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在个人天赋、能力和机遇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无法避免,这似乎是人类社会的悲剧,但既然不可避免,就应让这样的不平等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们所从属的公职和职位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第二,它们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7]很显然,在个人利益、集团利益的相互博弈中,在社会丛林的生存游戏中,必须依靠法治使这两个条件得以满足。社会主义法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演进过程中,呈现着当代政治文明的光辉与往日的、旧的政治体制产生的暗影的拉锯,光辉与暗影在不同领域交织,直到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真正树立并深入影响社会国家治理,当代政治文明的光辉才普照社会每个角落,守护每个公民的权利,使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不至于演变为真实的人间悲剧。

(三)是党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

社会心态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情绪情感和社会态度,是社会风气的集中表现,与政党执政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而言,社会心态良好则有利于政党执政;相反,则容易导致社会混乱,影响执政党执政。在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社会成员间出现了紧张焦虑、心浮气躁、麻木冷漠、空虚迷惘、悲观失落、不满怨恨、失衡偏激等不良社会心态,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只有政治清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一方面,政治清明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尤其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以此保证党的清正廉洁,而只有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才能得到拥护,也才能保持长期执政。另一方面,在政治清明的状态下,行政权力得到有效约束,民众的基本权利得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民众安居乐业,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党长期执政。因而,必须开拓执政党建设的新视野,推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政治清明,维护党的长期执政。

三、政治清明内涵的三维解读

“政治清明”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提高了人们对政治文明的认识,更是为今后反腐倡廉建设指明了方向。它应该是包含着政务的透明、权力的透明、政府的透明,也包含着官员及其权力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人民的监督等内涵。那么,到底“政治清明”怎么理解?都包含哪些“核心元素”呢?应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解读。

(一)政治清明以圣贤之德为根本

圣贤之德是政治清明得以实现的根本。它不仅在个体身上流淌,成为个体公务行为的指南,也对整个公务人员群体起着普遍约束。无论是就个体而言,还是就群体而言,圣贤之德主要来自对圣贤典范的学习,但从根本上说,则来自于自我的觉醒。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义务,并明确体会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弄清自己对“决定他本身的幸福的那些存在物的义务”,所有这些思考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出“道德原理”[8]。

在国家治理层面上,圣贤之德包括了对“己”和对“民”两个方面。对“己”,要求以圣人为典范,提升自己品行,规范自身行为,不贪图享乐;对“民”,则要求对民深含情感,体察民情,慎用刑罚,以仁政惠民。在圣贤之德的两个层面中,圣贤之德是基础,对“民”是对“己”的延伸,对“己”最终要落实于对“民”,否则局限于对“己”一面就失去了意义和依托,而对“民”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政治清明,使个体真正实现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义务”。缺了对“己”和对“民”的任何一方,都会使圣贤之德遭肢解而不能带来政治清明。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圣贤之德不仅是普遍的伦理规范,也是普遍的政治准则。它规范和指引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增加人们的道德体验,使个人和群体认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同时,它还约束着个人和群体的政治行为,要求公务人员在职权范围内作为或者不作为,使个人和群体普遍遵守并维护国家政治秩序,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与社会共同体利益联系起来。正是由于圣贤之德,如儒家提倡的“仁爱”、“仁政”,墨家提倡的“非攻”、“兼爱”,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得到积极践履,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政治清明时期。

(二)政治清明以廉洁奉公为基础

政治清明形成于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中,但实际上,政治权力本身却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遇到“阻力和反弹”才会停止前进,“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在政治权力的运行中,权力的腐化在所难免,民众利益就很容易被损害和侵犯[9]。这样一来,政治清明就成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因而,掌握权力者和行使权力者必须廉洁奉公,使权力得到正确使用,才能使政治清明成为可能。

首先,在实现政治清明的过程中,廉洁奉公是作为个体思想观念结构的一部分而存在,也即是说,权力拥有者必须具备牢固的廉洁奉公的思想观念,对权力、权力运行和权力运行的后果有着科学地充分地认识,即使在其他思想观念的冲击下,也不会使其放弃对廉洁奉公的坚守。其次,廉洁奉公是具体的个体行为,这样的行为表现在公务人员的具体职务工作中,当然,具体的廉洁奉公行为或许是迫于纪律法律的压力,或许是迫于社会舆论压力,或者是遵从内心的信念,但这并不直接阻障政治清明的出现。因为正是在具体的个体行为的有力影响下,正是在社会公众对个体的廉洁奉公行为高度认可的情形下,政治清明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再次,廉洁奉公是公务人员的普遍自觉。在形成政治清明的过程中,廉洁奉公绝非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整个权力集团的普遍行为规范,否则,廉洁奉公的个体很快就会在政治权力的运行场域中倒下,不仅不能催生政治清明,反而会使政府工作人员纷纷明哲保身,甚至加剧权力的腐化。只有廉洁奉公成为普遍行为,才能使权力得到普遍约束,使权力真正用于维护和发展民众权利,使政治清明由内心期待变为可触摸的现实。

(三)政治清明以民主法治为核心

在阶层分化加剧的转型期,具有“异质性、隐匿性”的社会准群体,“沿着‘分散—聚集—分散’的轨迹参与利益博弈”,增加新的社会和政治风险[10]。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民众对政治清明有着更高的期待,以期使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得以维护。虽然,在圣贤之德和廉洁奉公自觉意识的推动下,新的社会和政治风险会降低,但却会因缺乏外部约束而出现反复乃至恶化。这是与政治清明相违背的。只有以民主法治为核心,从刚性约束与道德约束、个体内在自觉多个层面努力,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才会得以维护,政治清明也才能延续下去,避免其在专制政体下的短暂命运。

在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必然包含着法制完善、行政权力边界的限定和行政权力的制约,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权力被关进了笼子,权力寻租和制度寻租得到遏制,特权逐渐消失,社会公平正义逐渐显现。在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也包含着民众意见的充分表达,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成为常态,舆论监督和政府、政党内部监督相得益彰。不同政治主体间的对抗性情绪和社会政治秩序的非和谐状态得到缓解。如此一来,社会这一共同生活空间就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将逐步实现,而政治清明就体现在此过程中。

与圣贤之德的约束和廉洁奉公的内心坚守不同,由民主法治而带来的是刚性约束,个人的内心坚守和品行修养在此让位于社会共同体的普遍规范,政治清明由个体的内心期待转化成了制度和法律的价值追求。离开了民主法治的守护而依赖个体的品行修养,政治清明必将回到传统政体的状态,最终受损害的是依然是民众的权利。

(本文系“新时期官员腐败行为及其治理系列”第三篇论文。)

[1]刘昫.旧唐书·魏徵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8-39.

[3]吴兢.贞观政要·仁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惠吉兴,敦鹏.礼与法:二程重构政治秩序的双重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7.

[5][英]乔治·奥威尔.1984[M].刘绍铭,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6]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83.

[7]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70.

[8]霍尔巴赫.健全的思想[M].王荫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186-187.

[9]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7.

[10]冉光仙,徐玲琳,田杰.非直接利益冲突式集群行为现象的人本考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4-128.

[责任编辑:欧世平]

The Im plication and Rich Connotation of Political Honesty and Uprightness

LIANG Zhi-ming1,YAO Zhe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535099,China;2.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Department,Hefei Branch of Civil Aviation Airport Group Co.,Ltd.,Hefei 230086,China)

In ancient China,there had been a number of periods of political honesty and uprightness which attributed to the major force of upright officials and enlightened monarch.Political uprightness is not only the anticipation ofmonarch and all officials,but also the common people’s expectations.In themodern political environment,political uprightness is the basis of political openness and democracy,the good condition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and the long-ruling party’s inevitable choice. Political justice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the follow of the sages’morality,public servants’probity and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political honesty and uprightness;implication;connotation

10.13454/j.issn.1674-8638.2015.03.004

D089

A

1674-8638(2015)03-0021-06

2014-12-04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的特点、机制及规律研究”(12XKS016);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程资助项目(GXQG022014062);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网络时代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SBD13YB0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协商民主视域下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15JD710046)和“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建设研究”(15JD710028)

梁芷铭(1981-),男,广西玉林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硕士,研究方向:政府行为与政策分析,公共治理与媒介传播;姚峥(1990-),男,安徽肥西人。研究方向:通讯管理。

猜你喜欢

廉洁奉公圣贤权力
境随心转是圣贤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刘少奇:心系人民、廉洁奉公
基于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党的作风建设
修身
斯诺笔下的毛泽东
诡异的仕女图
权力的网络
明代中越两国历史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人物——阮安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