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国际、俄共(布)对中共创建初期妇女干部队伍建设影响的历史考察和启示

2015-03-20汤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100080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共产国际共产党妇女

汤涛(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80)

共产国际、俄共(布)对中共创建初期妇女干部队伍建设影响的历史考察和启示

汤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80)

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对中共创建初期的妇女干部队伍建设有着深刻影响。一方面,中共党内妇女工作专门机构的建立健全,党内优秀妇女干部的大量涌现,以及妇女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工作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共产国际和俄共(布)的大力推动和帮助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这种推动和帮助也存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总体来说,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对中共创建初期的妇女干部队伍建设的影响具有明显两面性,需辩证看待,并加以全面分析。

共产国际;俄共(布);中共;创建初期;妇女干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非常关注妇女干部队伍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作为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总机关”,共产国际以及在这一组织中起特殊作用的俄共(布)①对其也发挥过一些重要影响。

一、共产国际、俄共(布)直接推动中共设立了妇女工作专门机构

列宁领导的俄共(布)一贯较为关注妇女解放运动。共产国际成立后,在俄共(布)的影响和推动下,1919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就已经清楚地表明自己对吸引妇女参加实现专政的斗争问题的态度。”[1]1085共产国际的成立,成为有组织的共产主义妇女运动的起点。为推动国际共产主义妇女运动向前发展,共产国际通过了《共产党对妇女进行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纲)》等重要文件,提出了相关目标、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1920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专门成立了以克拉拉·蔡特金等为领导人的国际共产主义妇女工作书记处,并规定其主要任务为“负责领导各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团结女工努力完成共产国际所提出的各项任务,吸引各国妇女为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苏维埃政权和工人阶级专政而进行革命斗争”[2]。这一组织成立后,在领导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妇女运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曾给予充分肯定。1922年1 月18日,他在《现代女权运动》一文中明确指出:“第三国际的执行委员会,于一九二○年指定Clara Zetkin(即克拉拉·蔡特金——引者注)为妇女共产党的国际的书记,计画着开一国际共产党劳工妇女会,示全世界劳工阶级妇女以正当的道路,以矫正大战开始后一九一五年在Berne开的第一次国际妇女大会的错误。”李大钊高度评价道:“这又为女权运动开一新纪元。”[3]

国际共产主义妇女工作书记处成立后,即着手开展各项工作,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大力推动各国共产党设立妇女工作专门机构。1920年,妇女共产党员第一次国际代表会议召开并通过决议,提出要在各国共产党内成立妇女工作专门机构。但是,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却认为这一决议并非共产国际代表大会通过的,因而没有认真执行。会后真正在党内成立妇女部等工作机构的只有俄国、德国和保加利亚等国共产党。鉴于此,共产国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1921年7月8日,蔡特金于共产国际三大上大声疾呼:“我们建议在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之下设立各种委员会(名称无关紧要,可以由党确定),作为这种机构,从最小的地方组织到最高的中央领导机关,到处都应建立这样的机构。”[1]832-833大会随后通过决议,认为“建立一些从事妇女工作的专门机构是适宜的。在党内,从事妇女工作的这种机构是各级党委(从中央到市、区、县委员会)中设立的妇女工作部或妇女工作委员会。参加共产国际的各党,必须执行此项决定。”会议还进一步规定了妇女部应执行“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妇女群众,吸引她们参加党的队伍”;“吸引女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国内战争,以锻炼她们的意志”[1]1087等各项任务。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时,距离共产国际三大闭幕还不到两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只是对妇女运动相关工作略有涉及,并没有进行过多地讨论与筹划。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并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明确提出:“第三国际,为一切无产阶级,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妇女及一切被压迫的少年的世界革命的总机关,所以他的里面包括共产党妇女国际为其一部。第三国际第三次大会议决定各国共产党于他们的组织之旁设立特别委员会,以宣传广大的妇女群众,并令在各国创立一妇女部……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尽快的时期内实现第三国际这种决议。”[4]88此后,由于一时还不具备成立中央妇女部的条件,中共实际上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式,于1924年5月正式设立了中央妇女部,并根据1925年四大上通过的“大会对于国际妇女会议的决定亦完全同意。本党以后应注意妇女运动并在本党各级委员会下设立妇女部”[4]321等决定,逐渐在地方各级党委中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在此过程中,共产国际不断提出进一步要求。1922年11月,共产国际四大重申了设立妇女工作专门机构的必要性,并特别强调:“在那些我们已经建立了共产党和工人运动兴起的地方,如日本,部分地还有在中国和印度,共产党应当为开展妇女工作而成立专门的机构”[5]230。1927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任务》的决议,其中专门指出:“中央委员会和地区委员会内应设立以下常设的基本部门:组织部、工会工作部、宣传鼓动部、农民工作部、妇女工作部”;而在支部建设中,应“根据支部人数多少、秘密工作条件等支部可下设一些重要的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等”[6]。中共妇女工作专门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后,在加强妇女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各级妇女工作专门机构本身就是锻炼和培养干部的重要岗位,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妇女相关工作的参与者和直接组织指导者。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级妇女部积极开展工作,不断吸引和组织广大妇女群众加入到党的各项事业中来,大大推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

二、共产国际、俄共(布)直接帮助中共培养了一批妇女干部

1922年2月,在陈独秀和李达等人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共创办了平民女学。这是中共第一所专门培养妇女人才的学校。该校立志于使学生“于最短时间,灌输最多智识”,“使能自由完成个性”[7],延聘陈望道和恽代英等著名学者担任教员,教育出丁玲等一批早期优秀妇女干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体而言,此时中共妇女干部的匮乏现象极为严重。正如1924年7月中国代表在共产国际妇女部第三次大会上所指出的,“吾们的人才实在有不敷分配的苦痛!吾们中国妇女运动不能发展最大的原因,便是太缺乏工作的人才”[8]189在这种情况下,选派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赴苏俄学习,就成为必须也是较好的一个选择。

在共产国际和俄共(布)的积极努力下,莫斯科有不少学校都承担了教育培训中国赴俄留学生的任务。其中最负盛名的主要有两所,一是1921 年4月创立的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直接隶属于共产国际东方部,其学生主要是东方各国共产党的党员或团员,办学目的如斯大林所言为“一个方针就是造就能为东方各苏维埃共和国需要服务的干部;另一个方针是造就能为东方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劳动群众的革命要求服务的干部”[9];另一所则为鲍罗廷1925年10 月7日正式宣布成立的莫斯科中山大学(简称“中山大学”)。该校为纪念孙中山而开办,既招收国民党员,也招收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这两所大学都集中了一些中共妇女干部学员。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如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莫斯科步兵学校以及红色教授学院等学校也招收并培训了一批中国留学生。

至于赴俄求学的中共妇女干部来源则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由国内直接选送,二是经陈独秀批准与协调,由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转学而来。总体上而言,女生人数比不上男生,但也不乏其人。如:向警予,1925年秋至1927年底在东方大学学习;蔡畅,1925年3月至1925年7月在东方大学学习;赵一曼,1927年至1928年在中山大学学习。还有杨之华和张琴秋等许多富有影响的党员干部。据统计,中山大学第一、二期学生有300多人,女生约占20%左右[10]。其中,包括了大量妇女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有的女同志还担负着领导工作。1925年10月28日,陈独秀就选派学生入中山大学学习事宜专门致信中共莫斯科区委,其中谈到“派去24名中国共产党党员,67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和12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共计103人到中山大学学习”[11],并指定俞秀松、胡彦彬、刘铭勋、朱务善、张琴秋等5人为赴苏途中负责人;指定俞秀松、张琴秋、朱务善、刘铭勋、陶淮等10人为中山大学期间学生工作领导人。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赴苏途中还是在苏学习期间,张琴秋都被赋予了相当领导职责。由于资料所限,现在尚不能准确统计出曾在苏学习的中共妇女干部的准确人数。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特殊群体人数不少,并在回国后为推动中国革命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共党内,曾有向警予、杨之华、王亚璋、张金保、周秀珠、蔡畅、邓颖超、陈少敏等八位女性干部担任过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职务,其中向警予、杨之华、蔡畅等三位在苏参加过学习。向警予还是中共在革命时期唯一一位担任过中央局委员职务的女性干部。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状况,诸多妇女党员干部抱着“在莫斯科研究革命的学说,求得革命的经验。有了这种学说与经验,他们便可回去救国救民”[12]729的愿望,不远万里,奔赴莫斯科苦学救国之道。她们中的许多同志在异国他乡克服了重重困难,勤学苦读,不断开阔眼界和增长各方面才干,逐渐成长为优秀而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共产国际、俄共(布)在帮助中共加强妇女干部的选拔任用及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共产国际和俄共(布)非常重视加强对妇女干部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共产国际三大曾敦促各国共产党:要“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妇女群众,吸引她们参加党的队伍”[1]1087,“妇女工作委员会应通过印刷品进行宣传、组织和教育工作”[1]1097,共产国际四大也指出:“除了在广大党员群众中的这种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工作外,每个党要想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责,都必须对干部进行专门的教育工作。共产党必须在工会、合作社里,在房客组织中,在妇女、青年中进行工作。”[5]236除了一般性要求,共产国际在具体的工作层面往往也会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1926年9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委员举行联席会议,就中共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妇女工作和军事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在谈及经费使用问题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驻上海远东局主席维经斯基“坚持认为有必要从预算中拨出一定款项用于妇女工作,特别是用于出版妇女机关报,指出排除这个项目是错误的和不合法的”,经讨论,会议决定“妇女部在最近几天内递交一份详细的报告,论证自己对中央拨款的要求。”[13]此外,共产国际经常也会提供一些富有针对性的帮助。1924年,刘清扬、邓颖超等人在天津创办了《妇女日报》。对这份报纸,共产国际执委会驻中国代表鲍罗廷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帮助,使其得到了较好发展。这些都表明共产国际对妇女干部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确实是非常重视的。

共产国际关于加强妇女干部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和要求对中共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中特别提到:“第三国际第三次大会议决……各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中,亦须为妇女特辟一栏”[4]88-89,并表示尽快实现这一决议。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意识到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还在建党之前,李大钊、李达等就发表了《战后之妇人问题》及《女子解放论》等文章,猛烈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大力推进妇女解放运动。中共创建后,通过理论指引、政策宣讲、组织领导以及建立各种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广大妇女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1921年12月,中共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发行了自己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声》。此后,又创办了《妇女日报》、《中国妇女》等报刊进行宣传教育,大力鼓励妇女积极投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收到了较好效果。

苏俄在推动各国特别是东方落后国家革命进程时,也较为关注妇女干部选拔任用问题。1921 年7月,共产国际明确规定:“妇女工作部还应该吸引妇女参加苏维埃选举,关心女工和农村妇女参加苏维埃和执行委员会工作的情况”[12]187。此后,共产国际多次强调“女工和青工必须吸收到工会的领导机关中去”[14]。共产国际的这些决议和意见,对建党初期中共妇女干部的选拔任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事实上,成立之后,中共一直注重发挥广大妇女干部对于推动革命进程的重大作用,不断创造各种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把素质较高的妇女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中共中央多次明确指出:“党的指导机关必须有女同志参加”[15]434。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各个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中共在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过程中,也屡屡强调“妇女必须参加苏维埃政权”[15]437,不断在各种实际工作中培养与提拔妇女干部。

此外,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在中共吸收女党员等问题上也有过一些建议和要求,这些都对中共加强妇女干部队伍建设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

四、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对中共创建初期妇女干部队伍建设的双重影响

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对中共在创建初期的妇女干部队伍建设无疑有着深刻影响,对这种影响,需要辩证看待,并加以全面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共产国际和俄共(布)确实对中共的妇女干部队伍建设有着较明显的正面影响。可以说,当时中共党内妇女工作专门机构的建立健全,党内优秀妇女干部的大量涌现,以及妇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长足进步等,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和共产国际和俄共(布)的大力推动分不开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对中共的妇女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和帮助也存在着很大的负面作用,姑且不论其提供帮助的出发点主要还在于维护苏俄自身的国家与民族利益,单就其指导本身来看,也经常因不顾实际情况,人为地把俄共(布)经验照抄照搬到中共党内来而造成重重弊端。

比如,在大革命后期,伴随指导思想的不断“左”倾,共产国际在论及中共组织建设问题时越来越陷入“唯成分论”的误区,明确表示:要“采取措施纠正中共中央的机会主义错误,并从政治上纯洁党的领导成分。”“必须使工农组织的领袖,即内战时期成长起来的党员,在党中央也有决定性的影响。”[16]这一思路在当时中共的妇女干部队伍建设中也有着明显体现。1928年,在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直接指导下,中共六大制定和通过了《妇女运动决议案》,其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只有建筑基础于工业无产阶级的时候,他才有力量”,认为“党的妇女工作人员应无产阶级化”,并强调“首先要注意大城市无产阶级群众与女工群众”。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表述明显存有“唯成分论”的痕迹,同时也带有苏俄式以城市为革命中心的浓厚色彩。

又如党内妇女工作专门机构的成立问题。如前所述,共产国际多次通过决议,要求各国共产党尽快成立妇女工作专门机构。1922年11月,共产国际四大还特别对中共提出要求。从一般意义而言,这当然有利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但共产国际在最初做出这一决策时,更多地是建立在欧洲各国共产党和妇女运动已有较好发展基础上的。反观中国,直到1922年6月,也就是中共二大前夕,全国党员只有195人,其中妇女党员4人。妇女党员干部如此之少,再加上党处于初创时期,各种条件有限,立即成立专门职能机构委实显得过急也过于勉强。因此,二大后中共在妇女工作机构建立问题上实际上采取了稳步推进的方式。这也反映出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并没能从中共的具体情况出发。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俄共(布)所提供的帮助也只是有限的,在深度、广度和精度方面都不能说尽如人意。以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帮助中共教育培训妇女干部之事而论。当时共产国际和俄共(布)确实帮助中共培养了相当一批妇女干部,但是,其数量和中国革命所需相比,毕竟还是远远不足。当时大规模派遣妇女干部赴苏俄学习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对此,中共方面也有着清醒认识。1924年7月,中国代表在共产国际妇女部第三次大会上报告提到:“吾们为造就人才的方法,本来可以派人来莫斯科的东方大学,但这只可选少数的精干人才,绝不能派送多数人来的,因为路途的遥远,所以要得多数人的家庭肯允许他的女儿出国,是很不容易,所以吾们本很愿能派女生来莫斯科求学,直到现在都很难有相当的人来,就是这种原因”[8]189-190。因此,中共培养教育妇女干部的着眼点还是立足于国内,立足于依靠自身力量。从1920年开办平民女学,到后来陆续创立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等学校,中共在妇女干部的培养上进行了艰辛努力,并采取了系统推进的方法,即在注重实践锻炼的同时,也注重有计划的集中教育培养;在注重一般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开拓专门的妇女干部培养渠道;在注重外在的培养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妇女干部自觉的认真修养,在客观上形成了多途径、多角度、多方面工作协同并进的培养模式,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培养出一大批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人才。妇女干部的选拔任用也是如此,共产国际和俄共(布)确实在很多方面对中共有所帮助和影响,但具体到在中国实际国情下,如何切实推进这一工作,却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明确意见和具体方法,最终还是由中国共产党不断艰辛探索,逐渐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使大批的优秀妇女干部得以脱颖而出,不断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总之,这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即“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7],而且,无论什么时候,“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建设,都是依靠发挥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为主”[18]。在长期的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断把妇女干部队伍建设成功推向前进,为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条件。

注释

①苏联共产党的名称有一个变化过程。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正式成立;1918年3月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12月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10月改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1921年6-7月)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贝拉·库恩.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1册[M].上海:三联书店,1965:162.

[3]中央档案馆.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16.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5]董建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35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4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83.

[7]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9.

[8]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14.

[10]黄新宪.莫斯科“中大”、“东大”与国共两党留苏学生[J].理论学习月刊,1989,(3):42-45.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728.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1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3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527-528.

[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第1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43-644.

[1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5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494.

[1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18]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45.

[责任编辑:欧世平]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Inspiration About Influence of Com intern and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Bolsheviks)on Construction of Women Cad res Team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ANG Tao
(The CPC Central Party History Research Office,Beijing 100080,China)

Comintern and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Bolsheviks)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omen cadres team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On the one hand,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spe⁃cial institution for the work of women in the CPC,the emergence of outstanding women cadres in the party,and the progress of the work for th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 women cadres are not separable from the help of Comintern and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Bolsheviks)to some degree.On the other hand,it also has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Overally,the influence of Comintern and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Bolsheviks)on the construction of women cadres team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obvious dual nature.It should be treated dialectically and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Comintern;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Bolsheviks);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in the early period of estab⁃lishment;women cadres

10.13454/j.issn.1674-8638.2015.03.002

D231

A

1674-8638(2015)03-0011-05

2015-02-25

汤涛(1973-),男,安徽颍上人。副研究员,法学博士,全国青联委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共产国际共产党妇女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