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时间效能感的调查研究
2015-03-20李宝斌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李宝斌(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高校本科生时间效能感的调查研究
李宝斌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部分高校为了节省开支、降低成本、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调整作息时间,缩短学期,减少学生在校时间。但调查结果显示,这样做会导致学生的时间效能感减弱,不利于合理利用时间资源,甚至会浪费时间资源,不利于提高综合效益。为加强对时间资源的管理,提高学生的时间效能感,应该引入松弛时间,整理时间资源碎片;顺应人体生物节律,使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区分生态位差异,缓解资源压力。
关键词:高校;作息时间;教育效益;时间资源
当前部分高校出于节省开支、降低成本、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考量,调整作息时间,缩短学期,压缩学生在校时间,增加周工作天(有的学校恢复一周六天上课制),或增加每天的上课时数(有时晚上也上课),把每个学期的学生在校时间压缩掉2—3周,每年压缩一个月到一个半月,从而延长假期时间。目前,这种做法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仿效,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如果只从减少学校日常开支的角度来考虑,这样做应该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但高校的核心目标是人才培养,应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教育效益的滞后性和长效性决定了高校发展的综合效益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检验,但从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窥见一斑。具有稀缺性、价值性、不可替代性、可核算性的时间资源,无疑是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考察学生的时间效能感,能从侧面了解学生时间资源利用效率,进而窥见学校办学的综合效益。从我们重点观察的一所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在实施新的作息时间两个学年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率有所上升,正常毕业率、学士学位获得的比例、毕业生就业率,则比之前有所下降。这其中当然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也不应排除压缩学期长度、延长假期的作息制度的负面影响。为了印证假设,我们对本科生的时间效能感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
本文所指的作息时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年正常学习时间和寒暑假时间,正常学习时间指整个学期的长度,即学生在校时间周数;二是每周的上课天数和每天的课时数。因为调查本科学生时间效能感的研究背景是部分高校缩短学期长度、延长寒暑假期、压缩学生在校时间,所以调查内容与此高度相关。我们制定了调查问卷进行广泛调查,在湖南常德市、长沙市,广东湛江市的三所普通本科学校里共发放了600份问卷。选择的样本高校都是普通本科院校,即“二本”,这是因为目前压缩学期长度的主要是这类学校,重点大学采取这类措施的并不多见,这样的样本选择更有针对性。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答卷545份,有效回收率90.8%。其中男生218人,占总数的40.0%,女生327人,占60.0%,大一学生19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6.3%,大二学生92人,占总数的16.9%,大三学生255人,占总数的46.8%。有效答卷中,文科学生最多,有376人,占总人数的69.0%,理工科学生124人,占22.8%,艺体类学生45人,占总数的8.3%。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学科三个方面,便于比较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第二部分共有16道题,其中15道为封闭式单项选择,每道题都有5个表示不同程度感受的选项(非常支持、比较支持、中立态度、比较反对、非常反对),另有一题为开放性问答,便于更加全面了解调查对象的所思、所想。为了提高调查研究的有效性,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我们在小范围内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少量调整。比如,单项选择题在原有基础上调整了一道题,增加了两道题;在调查对象方面,因为大四学生忙着实习和找工作,许多学校事实上已经没有严格要求他们遵守作息时间,他们对学校调整作息时间也无所谓,所以在正式调查中就没有选择大四学生作样本。
采用的分析工具是SPSS19.0。问卷调查的同时,还对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作为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印证和补充。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整体时间效能感
尽管本科生已经是成人,但受社会风气和网络、娱乐的影响,有较大比例的学生驾驭时间的能力不强,管理时间的信心不足。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业余时间的45%应该用于学习,35%用于实践,20%用于娱乐。仅有23.8%的学生认为自己善于管理业余时间,48.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管理业余时间。有近五成的学生分不清大学学习生活中各类事情的轻重缓急,有近一成的学生压根就没考虑过相关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正确的时间分配[1]。绝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以及合理安排大学生活的必要性,而且年级越高,时间管理的科学性越强,但是80%以上的学生,仍然认为自己在生活中存在浪费时间或者时间安排不合理的现象,应该进一步加强个人的时间管理[2]。
本研究有相似的结论,对于高校缩短学期时间、延长寒假和暑假,把所学课程高度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留出较长的自由支配时间给学生在假期自己管理的做法,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表示支持,但是更多学生表示反对,非常反对与比较反对的人数占调查对象总人数的50.8%,而拥护人数只占29.7%,另有约20%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从性别差异来看,男生稍显偏激,女生相对温和,非常支持的男女比例是11.0%∶9.2%,非常反对的男女比例是21.6%∶13.1%。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校这种作息调整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大一学生表示支持、中立、反对的比例分别为13.4%、35.6%、51.0%;大二学生的相应比例为:41.3%、21.7%、37.0%;大三学生的相应比例为:27.8%、16.5%、55.7 %。这可能源于新生心理压力大,大三学生课程多、任务重,而大二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轻松一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对作息安排有不同的要求,针对集中上课、压缩学期时间、延长假期时间的作息安排,各科学生的反应是:文科学生对新的作息制度表示支持、中立、反对的人数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3.0%、17.5%、49.5%,理工科学生的相应比例是16.9%、23.3%、59.8%;艺体类学生的相应比例是37.8%、28.9%、33.3%。理工科学生的反对态度最明确,有约60%的学生反对新的调整,这与学科性质有关,理工科学习内容的难度较大,很难在课堂上迅速消化,需要有一定的自习时间来辅助消化;艺体类学生反对比例相对较低,与他们自由个性有关,有较高比例的学生希望尽快结束课程,以便集中时间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比较而言,这些专业的学生平时到课率较低,缺课的学生也比较多。
(二)课堂时间效能感
学生的时间资源是学校的最珍贵资源[3]。高校调整作息时间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新的作息制度有利于督促学生抓紧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并非如此,只有8.6%的学生高度认同新作息制度有利于抓紧时间,提高教学效果,而持强烈反对态度的学生却高达21.7%。说明并不是课程安排得越紧凑就越利于学生抓紧时间,越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之后,要有一段消化的时间。一般认为学习1小时的新知识,需要2小时的时间去消化[4]。高等教育内容并非快餐文化,有些内容学生很难迅速吸收,如果课程安排得太紧,没有足够的消化时间,就容易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学生感觉在课堂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时间效能上有一种挫折感。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62.6%的学生认为压缩学期时间的新作息制度不利于消化所学知识,只有13.0%的学生觉得新作息制度不影响所学知识的消化。瓶颈管理理论认为,改善绩效的最佳方法不是改进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整体绩效取决于瓶颈[5]。本科教育综合效益的“瓶颈”在于教学,当学生因为教学内容太多、太急,而接受不了,消化不良,这个瓶颈问题就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整体教学效益就不可能理想。
(三)校内课余时间效能感
学校生活不只是上课学习,还应该留出适当业余时间,合理安排各种活动。有68.3%的学生支持高校生活多元化,应该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不希望一天到晚听课、看书、做作业。但新的作息时间,让学生感觉总是在赶着时间去上课,如果要参加一些业余活动,甚至是一些学校组织的非参加不可的活动,就会与上课发生冲突,必须请假而无法上课。这种安排非常紧凑的在校学习时间,经常使学生在正常上课与其他活动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痛苦选择,也给任课老师带来到课率偏低的尴尬。调查结果显示:认可度最高的“日上课节数”是每天上课4节,其中56.5%的学生希望每天集中在上午或下午上课4节,另有21.8%的学生希望每天上课4节,但分上午、下午各两节。能够接受每天上课时数为6-8节的调查对象只有12.5%,超过8节的只有4.0%。如果按照当前某些高校调整后的作息时间表,一个学期压缩2-3周,学生每天的课时就会经常出现超过6节课的情况。每天上课时间太多,校内课余时间受到挤压,课余生活难以丰富多彩,难免降低学生的时间效能感。在资源少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生态位的泛化;在资源多的情况下,则容易造成生态位的特化[6]。在压缩学期时间、集中上课的情况下,校内课余时间资源变得相对稀缺,在这有限的时间内,生均图书阅读资源、运动场地资源、协会活动资源,都会随之减少,不利于学生生态位的特化,失去特性和多样化。
(四)压缩学期长度后的身心疲惫感
上课时间太集中,学习太紧张,学生易感疲惫。现在有一种令人不乐观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状态不佳,上课睡觉不是个别现象。学生上课打不起精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很多年轻人有开夜车、晚睡晚起的习惯,也有学生有上网、打电游的嗜好,还有学生因为恋爱原因,影响了正常的休息和睡眠,导致上课没精神、打瞌睡。但课程排得太紧,学习压力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界中动物在生态环境中的觅食范围各不相同,每一种动物都拥有自己的取食生态位,在高校生态系统中,各高校个体对资源的类型要求及定位也有所不同,各自拥有自身的资源生态位[7]。上课时间过分集中,有可能破坏高校的生态平衡,不利于学生个体发挥自己的优势,给学生群体的协调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还有可能搅乱学生的生物钟,不利于个体的协调发展。调查结果显示,有68.8%的学生认为,新作息时间挤压了他们的休息时间,加重了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只有3.9%的学生不以为然。过于紧张的课时安排,降低了学生的课堂时间效能感。
(五)假期校外的时间效能感
假期里,学生有充足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实施假期打工挣钱的计划,有不少大学生都有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的计划,其中部分学生还想利用这个机会挣一些收入以补贴自己的开支,51.6%的学生表明有这方面的计划;利用假期观光旅游,开阔视野,增加见识,有些学生的家庭比较富裕,能够在经济上支持他们旅游观光、开阔视野,另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也希望通过一些比较节俭的方式,比如骑自行车游览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地方,55.4%的学生希望参加类似活动;在假期里参加自己喜欢的培训项目,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有很多学生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多掌握一些真才实学,多拿一些职业技能证书,以便提高将来就业的筹码,另有一些学生在假期参加考研和公务员考试培训,调查数据显示,有45.5%的学生希望参加假期培训。也就是说,时间管理能力强,有比较详细假期安排计划的大学生,支持延长假期,在假期里去做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实用价值的事情。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假期太长,无所事事,浪费时间。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占总调查对象的48.1%,超过了认为延长假期更利于自由发挥的人数,后者占总数的42.2%。高校调整作息时间的一个重要理由是,集中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但事实上,学校并未有效组织,而是任凭学生自由安排,除小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外,大部分学生难以找到实践的平台,处于一种无组织、无目的的游离状态,无所事事,不仅没有加强专业实习,而且长时间的闲散状态也不利于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调查数据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存在假期浪费现象。“人的差异最大之处在于对休闲时间的利用”[8],如果休闲时间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要提高学生对休闲时间资源的利用,需要高校加强资源的分配,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或进行实践。如果教师和管理者有效安排课程和其他方面的活动,学生将会投入更多的努力。如果只延长假期,却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资源。
三、提高高校本科生时间效能感的对策
在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深度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支持压缩学期时间,集中上课,集中上班,认为这样减少了学校的日常运作开支,如水电费、交通费、卫生清洁维护费等,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而且因为学校推迟上课,提前放假,学生在校时间缩短,降低了在校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减轻了学校的管理压力;部分专任教师也希望能够集中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认为如果能够尽快结束教学任务,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从事科研活动或社会兼职。但调查结果表明,这种压缩学期长度、延长假期的作息制度,并未提高综合效益,至少从学生的感受来看,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合理利用时间资源,甚至还存在较大的时间浪费。经济效益不是考量高校效益的主要指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去追求幸福生活[9]。部分高校感受到了这种作息制度的不合理性,采取了一些补救性的修复,但有的高校仍在坚持有利于压缩办学经济成本而缩短学期时间的作息制度。反映了行政权力在目前高校的强势地位。为了提高本科生的时间效能感,加强时间资源的有效管理,高校和教师应加强指导和支持,作息时间的调整不应以压缩办学经济成本为主要依据,而应在结合学科知识和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物钟、生态位,提高时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引入松弛时间,整理资源碎片
加强时间资源管理、提高时间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之一是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整合时间资源碎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利用资源碎片,并非将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不留任何业余时间,恰恰相反,应在紧张工作、学习之后适当留出余地,对工作或学习及时进行梳理和调整。胡春明等人有关网络资源管理的研究表明,确定性资源预留方式的灵活性较差,资源管理系统在进行资源能力的预留和分配时可选择余地非常有限,而且其资源分配容易产生许多“资源能力碎片”,难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在资源管理系统中引入一个松弛时间后,资源能力调度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使资源能力的使用更加有效,且随着系统负载量的上升优化效果越发明显;适当增加松弛因子可以有效地改善资源能力预留时的接纳率和资源使用效率[10]。学生的时间资源有类似的情形,如果把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安排得过于确定,学生可调度的时间资源变得十分有限,时间资源碎片增加,反而浪费更多时间,不利于抓紧时间学习,降低了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希望的日课时量是4节,也印证了这个道理,课时安排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合理利用时间资源,提高时间效能感。
(二)顺应人体生物节律,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生物节律亦称为生物钟、生物节奏或生物韵律,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认为:人自出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止,体力、情绪、智力都进行着相当于正弦曲线的周期性节律变化[11]。这表明在不同的时间段上最适合做的事情有所区别。本科生课程也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合理地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些高校因为课程安排过于紧凑和教育资源的限制,课程安排不合理。比如有的班级第一、第二节课安排体能需求量很大的体育课,而在第七、第八节课安排理论学习课程,与学生的生物节律相背驰;又如,把几门高难度的课程安排在同一时段学习,学生压力很大;假期太长,没有具体的任务,更没有得力的指导,又感觉长时间无所事事,有劲没地方使。无论是时间太紧,压力重重,还是时间松弛,无所事事,都会引起学生的“负律动”,所谓“负律动”即指有一定规律性的负面躁动[12]。当学习安排与学生的生物钟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时,就会引发学生的生理疲劳与心理紧张。解决的途径有两条,其一是更加深入地研究学生的生物节律,根据生物节律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其二是增加时间利用的多样性选择,在紧张学习期间多留自主支配时间,加强时间价值置换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有时段性的标志事物,它们往往成为人们设计自己目标的时点,如果我们促其实现目标,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13],学生的时间效能感就会倍增。
(三)区分生态位差异,缓解资源压力
优质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物品,在高校这个教育生态系统中,作为不同生态位个体的学生,为获取充足的教育资源总是处在紧张的竞争之中。生态学认为,如果多个种群在同一个地区内生活,就必然存在某种生态学上的差异,即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如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特性上的分化,否则他们不能在相同的生态位内永久地共存。在高校生态中,学生除了有年龄、性别等基础生态位上的差别以外,还存在着思维水平、认知方式、智力水平、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已形成的学习生活风格等在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上的可能性差异。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本科学生对作息时间有不同的要求。任何一个高校、个体在空间、时间、资源、规模等多重维度上都有不同的生态位。如果缩短学期长度,就迫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时间、空间内竞争,压缩了他们的生存空间,难免导致错位、倒位、空位的出现。因此,高校调整作息制度时,应区分高校生态位个体差异,根据差异安排时间和空间,促使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各处其位,减少生态位个体对同质资源的争夺,同时尽力减少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参考文献:
[1]王浪.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4):58-61.
[2]胡珍珍.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2011(8):243.
[3]徐波.高校学生投入理论:内涵、特点及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3(6):48-54.
[4]金子元久.大学教育之研究与国际比较[R].武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3.
[5]唐任伍,王力军,周觉.时间管理的科学与艺术[J].经济管理,2005 (21):88-90.
[6] Robert Harding Whittaker.Communities and Ecosy stems [M].New York: Macmillan, 1975:122-137.
[7]马千.高校德育生态位内涵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63-165.
[8]钱永祥.开发利用双休日资源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J].青年研究,1996(8):37-40.
[9]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30-36.
[10]胡春明,怀进鹏,沃天宇.一种基于松弛时间的服务网格资源能力预留机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7( 1 ):20-28.
[11]胡志刚,戴淑范.运用人体生物钟节律把握教育时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3):82-88.
[12]黄馨之.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的负律动及其调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105-106.
[13]李瑞娥,李映青,薛峰光.时间价值的升华:从马克思经济论析中的时间思想到当代时间资源的拓展[J].人文杂志,2004(3):79-81.
(责任编辑:刘英玲)
On the Time Efficacy Sense of Students of Universities
LI Baobin
(Furong Colleg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415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ave costs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universities, some universities adjust the schedule to shorten the term and reduce the students’time in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it will reduce the students’time efficacy sense and result in the students’improper use of time or even waste of time. If we want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time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time efficacy sense, we should introduce the relaxation time, integrate time fragments, conform to the human biological rhythm and arrange rationally the students’learning task reasonably, distinguish niche differences and ease resource competition.
Key words:universities; schedule; education efficiency; time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5)03-0136-05
收稿日期:2015-03-18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BIA130060)。
作者简介:李宝斌,男,湖南湘乡人,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