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石”可以引玉———《半山诗词》之我见
2015-03-20黄昌其
■黄昌其
“半山石”可以引玉———《半山诗词》之我见
■黄昌其
评点作品,多因受托而为之,当求褒贬公平,扬弃兼有。自古金无足赤,若只扬不弃,则难辞阿谀之嫌;由是则以作品中章句为例,或展开或浓缩而论,然后坦陈己见,寄述心语,以求恢弘。
半山者,何人之谓也?经老领导原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善腊先生告悉,“半山”乃张德顺先生笔名是也。德顺先生早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攻研哲学,后投笔从戎,继而供职于武汉市汉阳区区长之位。几十年阳光与风雨交集的历程和积土成山的矢志,积淀了丰富的素材,为其后来的创作之路奠定了稳固石基,于是无论履职之暇或卸任之后,其雄浑的笔力总陶醉在诗词曲赋的碧海蓝天。羊年伊始,《半山诗词》经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纵观其作,集诗、词、曲、赋220余首,异彩纷呈,蔚为壮观。先生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为可见一斑。
我与“半山”先生虽素昧平生,但从其作品字里行间足以领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颇具特色的创作艺术。正如袁善腊先生为其书作序所写:“德顺几十年如一日,在坚守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锲而不舍。”几多劬劳,几多收获。品读《半山诗词》除平仄格律尚有规范之不足,但其独创的诸多佳句和引人入胜的意境,则教人耳目一新,迸发瑕不掩瑜的赞叹!如《临江仙·赠友人》:“赋罢大江与谁同?气吞三楚外,声震五岳中。”长短句疾徐有致,对仗工整,宏阔的气势催人奋进,发人联想。以《水调歌头》填词描述野山楂:“蜜枣色论仲伯,酸梅味各春秋。”比喻贴切,形象逼真,读者融情汇意,平添淡雅清香之感。《渔家傲》中:“古稀登山未老,摘取棕叶作剑刀。”读罢蓦地顿感辛弃疾当年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画角连营”骏马嘶鸣的情境油然而生。《诉衷情》中细写击浪亚龙湾:“一壶暖茶,半支秃笔,千种风情。”词句将浓浓情愫以平实的语言缓缓道出,心底仿佛潺潺清泉汩汩流淌。记得我早些时曾说过:“半山诗词,诗文意境宏阔,典故、掌故恰到好处,老骥伏枥积极向上的诗风于后人进取大有裨益。”
当今举国正掀起弘扬“国学”之热潮,诗词曲赋乃“国学”之精粹,由是《半山诗词》问世,必将成为传统文化继往开来与革新的使者。所言继往,就是继承诗词曲赋固有的平仄格律、音韵、对仗等写作要领。曾有人说,写旧体诗词遵循格律,好比戴着锁链跳舞更显精彩。称之革新,则是推行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甘为诗词未来的发展之路付出探索之劳。
德顺先生别号“半山”,诚然半山之上必有磐石。一代宗师赵朴初公曾作《拜石赞》:“不可夺,石之坚。天能补,海能填······叱能起,射无碍。”所以我说,《半山诗词》半山石,可以引玉。
注:叱能起,射无碍。出自“叱石成羊”与“射石饮羽”典故。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