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象说理 因情言趣——论道说理类诗歌鉴赏指要
2015-03-20■章磊
■章 磊
借象说理因情言趣——论道说理类诗歌鉴赏指要
■章磊
中国的古典诗歌一般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借诗歌来说理的情况相对少见,正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其实诗歌中的说理一般不是单纯地通过议论来表达的,而多半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或抒情来喻理说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等。鉴赏此类论道说理的诗歌我们必须明白:理的表达是同形象的描写、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的。现在,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鉴赏理趣类的诗歌。
一、注意诗歌中形与神的结合
此类诗歌中形与神的关系其实就是所描绘的物象和所要表达的哲理之间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所在,它是借助形象的表达而生发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由形悟神,探求诗中包涵的意蕴,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哲理美。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中的颈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人描绘了如下景象: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虽然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在对景物的描绘中有时不止有情还有哲理。诗人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描绘向我们阐释了: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旧的事物必然会被新的事物所代替。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本意为送别,诗人通过对小草这个意象的描绘来诉说别情,但也让人们联想到生命存在的真谛——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二、注意诗歌中情与理的结合
诗人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理趣实际上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借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带情。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词本是诗人来宽慰自己的,但其中却富含理趣,他用亘古不变的宇宙规律来说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其实自古已然,而这个世界上本来也就没有所谓十全十美的事物。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了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感。若是知心好友,纵然是远隔千山万水,情感都不会淡漠。相类似的情理结合的诗句其实比比皆是,《琵琶行》(白居易)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鹊桥仙》(秦观)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
三、注意诗歌中论与理的结合
一般说来,诗中的议论是和对形象地描述相结合的,并且这样的议论往往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所以显得比较隐晦,不是那么的明显。我们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议论便蕴含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和“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而这种哲理则是通过对“庐山”的比喻来表现的。我们再来看这样一首绝句“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诗作完美地将哲理融入到诗情中,其比喻手法的运用更是显而易见。我们稍作分析,便可明了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人才之所以会被扼杀,是因为在其尚未崭露头角前就已经被那些没有远识的人否定了。
还有一种理趣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对事理的体察借诗来表现,这样的诗往往营造出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意境。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玩家南山陲。兴来没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后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颇多赞誉,云本来给人以悠闲之感,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诗人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将此时心境的闲适揭示出来。与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单位:武汉市硚口区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