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急性中毒84例临床分析

2015-03-20向二英游文忠余新华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毒物中毒服用

向二英,游文忠,余新华,朱 芸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儿科(湖北恩施445000)

小儿急性中毒是儿科急症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1]。由于儿童的生活经验不足,中毒的原因多样,患儿对中毒的病史不能描述或描述不清,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2]。笔者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探讨急性中毒的危险因素、救治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儿童中毒的发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住院的84例急性中毒病例中,男51例,女33例,发病年龄分布:其中0~1岁9例(10.7%),1~3岁22例(26.2%),3~6岁 43 例(51.2%),6 岁以上的学龄儿10例(11.9%)。发病年龄集中在1~6岁年龄阶段,占79.8%(67/84)。发病季节分布:春季9例(10.7%),夏 季 32 例 (38.1%),秋 季 29 例(34.5%),冬季 14 例(16.7%)。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发生相对集中。患儿来源分布:农村69 例(82.1%),城市 15 例(17.9%)。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毒的种类及途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

2 结果

2.1 中毒种类及途径

2.1.1 药物中毒 共45例,均是经过消化道摄入中毒。本组患儿中23例因家长失误,给小儿过量喂服,或把外用药当口服药喂服,4例小儿自己过量服用,12例是患儿自行过量服用家中长辈服用的药物,其中部分患儿把家长的糖衣药片当作糖服用。6例因家庭或学校矛盾蓄意服用。本组患儿年龄分布:因家长失误,给小儿过量喂服的年龄多在0~3岁阶段,过量服用家中长辈服用药物的患儿年龄多在3~6岁阶段,蓄意服用的均是7岁以上青春期前或青春期儿童。药物种类有消毒剂、外用擦剂、止咳糖浆、中药制剂、抗生素、解热镇痛感冒药、降糖药、降压药、镇静抗癫痫药、避孕药等。

2.1.2 杀虫剂、农药、鼠药中毒 共15例,通过消化道摄入中毒11例,其中因家长放置不当导致患儿误服8例,自杀蓄意服用的3例。通过皮肤接触中毒4例,主要是接触伴有有机磷农药的种子,或给庄稼喷洒有机磷农药时皮肤接触。这一类中毒患儿均发生于农村。其中误服患儿多发生于年幼儿童,自杀或皮肤接触中毒多发生于年长儿。

2.1.3 食物中毒 共11例,其中摄入过期变质、污染食物中毒8例,亚硝酸盐中毒1例,未煮熟的四季豆中毒2例。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年长儿童,夏季多发。

2.1.4 其它 共13例,其中 CO吸入中毒4例,发生于冬季烧炭取暖过程中。蜂蜇伤中毒3例,因旁人捣蜂窝取蜂蛹时发生。食用野生果子中毒4例,系年长儿在野外采集野果服用中毒。毒蕈中毒2例,系家人采摘野生毒蕈煮熟后食用中毒。

2.2 临床表现 经过消化道摄入中毒患儿多首先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继之出现其它系统受损表现。有些药物或毒物中毒有其特殊表现,如有机磷中毒表现为多汗、流涎、瞳孔缩小、肌纤维颤,呼出气体大蒜味;亚硝酸盐中毒表现为肠源性紫钳;CO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百草枯中毒表现口咽部粘膜损伤,继之出现肺、肝、肾、心、脑等多脏器功能受损;镇静剂中毒表现为头晕、嗜睡、共济失调、昏迷等。蜂毒中毒表现为溶血、横纹肌溶解,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受损。

2.3 治疗方法及转归 治疗方法:患儿均在明确诊断的同时,第一时间得到彻底清除毒物(脱离中毒环境、催吐、洗胃、导泻等)、脏器功能支持及对症等治疗。部分应用特效解毒剂、高压氧、血液净化治疗,其中血液灌流9例,血液透析2例,腹膜透析4例。转归:治愈离院69例(82.1%),好转后自动离院10例(11.9%),死亡5例(6%),其中百草枯中毒1例,鼠药中毒1例,蜂毒中毒1例,毒菌中毒2例。

3 讨论

儿童中毒多为急性中毒。由于儿童的生活经验不足,中毒的原因多样。本组资料显示常见的中毒原因有:药物中毒,杀虫剂、农药、鼠药中毒,食物中毒,CO中毒,生物毒素中毒等。其中药物中毒在小儿急性中毒病例中占有很大比例。本组资料84例中毒患儿中,药物中毒45例,占53.6%。与陈月[3]等报道一致。其中婴幼儿多系家长失误,给小儿过量喂服,或把外用药当作口服药喂。在本组资料中,有把爽身粉当作蒙脱石粉口服,有把碘伏当止咳糖浆喂服等。由于本地经济不发达,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人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够,儿童对毒物的辨别能力不足,易导致小儿生活中误服中毒。本组一例1岁2月患儿,因家长把百草枯除草剂放置不当,致其误服,虽经过血液净化等治疗,仍未成功救治。此外,目前的独生子女往往因心理承受能力差,易产生过激行为,蓄意服用药物或毒物自杀。本组9例年长儿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而导致自杀行为。因此,对年长儿的心理卫生教育应引起家长、学校及全社会的重视。

由于毒物的种类繁多,急性中毒表现千差万别,急诊医师时常面临考验与挑战。为提高急性中毒的诊断意识,及时有效救治患儿,医务人员应反复耐心询问病史,尽可能找出中毒的蛛丝马迹,对于可疑中毒患儿,应做到:(1)了解发病的背景;(2)尽力明确接触毒物品种、剂量、途径;(3)发病现场情况:患者剩余的饮料、呕吐物、排泄物、器具、遗书等;(4)患者同餐人、同居室人、身边人有无类似发病者;(5)全面体检。结合病史明确与中毒相关的常见症候群,其对急性中毒具有相对特异性。急性中毒病情复杂变化迅速,抢救治疗应争分夺秒。维护各脏器功能,维持和稳定生命体征。在保证呼吸循环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清除毒物,如催吐、洗胃、导泻、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使用特效解毒剂,加快排除吸收入血的毒物,减轻中毒症状,降低中毒患者的死亡率。预防小儿中毒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药品管理。药品用法、用量和存放不当是造成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儿科医务人员开处方时,应认真计算不同年龄体重用药量,并耐心向家长说明服药方法,尤其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家长不要给小儿服用成人药品,不要将外用药物装人内服药瓶中;(2)加强农药、鼠药严格管理,避免小儿接触;不用食物作诱饵,不用食品袋、食品罐装有毒食物。(3)学校应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现在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留守儿童关爱不足都可能使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报道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负相关[4],当孩子遇到应激事引起心理冲突时,母亲不能及时疏导,个性内向、敏感、抑郁的儿童在处理问题时易情绪化、偏激,遇到强烈负性心理刺激易导致自杀等恶性后果。(4)加强农村儿童安全教育。农村发病率远远高于城市,这与农村的特殊环境有关。经常教育孩子不能随便采食野生植物,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提高小儿保护自己和识别毒物的能力。

[1] 荣莉,周立成.236例儿童急性中毒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26(3):166-167.

[2] 李晓萍.儿童急性中毒误诊32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杂志,2012,32(3):120-121.

[3] 陈月,蒋火富.儿童急性中毒275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2,13(8):81-82.

[4] 杨阳,何成森,马南正,等.父母文化程度与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安徽医药,2011,15(5):596-597.

猜你喜欢

毒物中毒服用
服用三七的“科学打开方式”
如何正确服用胃药
服用抗过敏药物须谨慎
服用降压药警惕不良反应
快跑!有毒物 绝密毒药报告
中毒
毒物——水银
使用铅笔会中毒吗
爸爸中毒了
天哪!我中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