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30例临床观察
2015-03-20丁潇
丁 潇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康复科,北京 101300)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可以由假性球麻痹或真性球麻痹引起。假性球麻痹是指双侧皮质及皮质脑干束、脑干损伤,真性球麻痹仅由延髓损伤出现,均可出现声音嘶哑、吞咽障碍、摄食障碍、饮水呛咳及构音障碍等症状[1]。其中吞咽障碍和饮水呛咳极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2]。2013-08—2013-12,笔者应用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30例,并与吞咽训练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我院康复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8~80岁,平均(65.56±11.67)岁;病程3~27 d,平均(9.44±2.26)d。对照组30例,男 18例,女 12例;年龄 34~80岁,平均(62.11±13.54)岁;病程2~30 d,平均(7.76±2.23)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同时临床上均有吞咽障碍,如饮水发呛,或合并有构音障碍。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诊断标准;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停止进展>48 h;神志清醒,可配合检查和治疗;病程30 d内。排除标准:合并有中重度认知和智能障碍、失语症,不能进行吞咽评估及治疗;并发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非脑梗死如帕金森病及神经肌肉疾病等所致吞咽障碍。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根据病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调整血压等治疗,同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4]。包括一对一吞咽功能指导,口轮匝肌、舌肌的运动训练及咀嚼,声带训练,日常生活训练。每日训练1 h。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取穴:金津、玉液(分别在舌系带左右两侧的静脉上),百会、四神聪,人中、廉泉(均在前正中线上),患侧翳风、风池、地仓、外关、合谷、足三里、丰隆、解溪、太冲。针刺方法:金津、玉液快速点刺出血后不留针;四神聪针尖朝向百会,留针30 min;廉泉向舌根方向刺,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得气后将针略退出,留针30 min,嘱患者集中精神做吞咽动作[5]。其他穴位针刺方法:选用1寸针,进针1寸,施以平补平泻,得气为度。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日1次。
1.3.3 疗程组均14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用洼田饮水试验测试吞咽功能,分为5级。1级:能顺利1次5 s以内咽下,计0分;2级:能1次咽下,但超过5 s,或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咽下,计2分;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计6分;4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屡屡呛咳,全量咽下困难,计 8分[6]。
1.5 疗效标准 痊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减分率≥75%;显著进步: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减分率50%~74%;进步: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减分率25%~49%;无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减分率<25%[7]。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治疗组 30例,治疗前(3.86±1.56)分,治疗后(1.72±0.85)分;对照组30例,治疗前(3.72±1.48)分,治疗后(2.66±1.32)分。2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2.2 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痊愈12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30例,痊愈9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30% ~45%,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时甚至需要鼻饲维持营养,故解决吞咽障碍是综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8]。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理论基础:①中枢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组能力和可塑性,通过康复治疗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建立新的运动投射区,并逐渐具备发放运动神经的功能,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未完全凋亡的脑组织重组或代偿,加速吞咽相关肌力的恢复。②针刺通过对喉返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与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进行刺激,缓解神经元麻痹,促进麻痹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从而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缓解废用性肌萎缩,加强其功能,改善咽喉部血流,实现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属中医学中风、喉痹范畴,标在咽喉,本在脑髓[9]。是由于正气虚弱、情志过极、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病因诱发下,致瘀血阻滞、痰热内生、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而形成本病[10]。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本研究的取穴原则是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开窍醒脑、化痰祛风的穴位。点刺金津、玉液并放血有调气机、利口舌之功效。百会醒脑开窍,四神聪清利头目,人中亦有熄风镇惊、开窍苏厥的作用。廉泉利咽清热,通窍舒舌,通过刺激喉部肌肉产生吞咽动作。翳风祛风通络,风池通利清窍,地仓舒筋正舌,共奏疏风散邪之功。外关通经活络,合谷清热解表,此二穴通调气血。足三里扶正培元,丰隆化痰祛湿,解溪清肝泄热,太冲调理下焦,此四穴扶正祛邪,祛风化痰,补泻并用,祛邪外出。
本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证明针刺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肯定,早期治疗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并加强舌和咀嚼肌的运动和摩擦,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雷奕祺,李如良,林巧芬,等.曾氏太极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6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4):780-781.
[2] 刘洪玲.不同选穴和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研究概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364-365.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徐志强.脑血管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J].黑龙江医药,2005,18(2):71-72.
[5] 庄淑美,吕海波,刘建桥.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7):847-84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26.
[7] 赵性泉,张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38-139.
[8] 张为民,王健.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比较[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3):262-263.
[9] 周湘明,栗先增,顾伯林.项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3,33(7):587-590.
[10]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9-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