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为民教授“络病”理论治疗偏头痛经验撷萃
2015-03-20陈炯华
杨 肖 陈炯华
(江苏民政康复医院内科,江苏 南京 210003)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与痴呆、四肢瘫痪、严重精神疾病并列为全球最致残慢性疾病[1],是目前医学界重点关注与防治病种。中医药特色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在改善急性发作期症状和预后方面独具优势[2]。中医学说“络病”理论肇始于《内经》,经近代医家及研究者共同努力,目前共识认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及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符为民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精研《内经》之旨,参悟诸子百家学说,在疑难杂病及中医内科急症诊治方面极具造诣,临床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符教授结合“络病”理论治疗偏头痛,见解独到,疗效确凿,同时又“不失人情”,体现大医本色。兹从病因病机、效验效方、特色用药及调摄护理几个角度介绍符教授临证治疗偏头痛的经验。
1 审因知变,久病入络
偏头痛属中医学偏头风、头风病范畴,《内经》中有“首风”、“脑风”之名,《素问·风论》记载详实,“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诊在目下,其色青”,因摄生无度,伤于虚邪贼风,偏头风发作常先于气候变化,作止无常,剧烈疼痛伴有冷汗淋漓,恶吹风,正常劳力活动受限,且患者素有肝失疏泄,气机失常之变,如情志不遂,急躁易怒,呕恶,两目下色青,失眠等。
符教授认为偏头痛病因虽多,总以风邪深入,痰瘀阻络为要,顽固性偏头痛尤以痰瘀胶着,脑络不通为主,其病位在脑,主病之脏属肝、胆,与脾、肾亦相关。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邪气由经脉继及络脉,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有丰富脉络纵横交错于此,《灵枢·小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络脉逐层细分的结构特点,使得气血流速愈缓,决定了病久入深、易入难出、易滞易瘀的致病特点。符教授认为偏头痛病理因素不离乎风、火、痰、瘀。肝为风木之脏,肝木不和,则内风旋动。《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肝失疏泄,气机违和,直接导致自身协调能力及适应外界能力下降,遇触易发。《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论痰:“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之产生,因气机失常、脏腑功能失调所致,风痰相裹,上扰清窍,气血运行不畅,络脉阻塞不通,发为偏头痛。痰乃津液之变,瘀乃血液凝滞,津血同源,痰瘀同源,痰瘀胶着,络脉阻滞不通,顽疾难愈矣。
中医传统理论对“络”及“络脉”的记载自古有之,散见于《内经》之中,《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专行气血,以通为用,“血者,神气也”,“气者,人之根本也”,对生命至关重要,遗憾的是中医学两千年发展过程中,对络病并未予特殊重视。及至20世纪90年代,王永炎院士高瞻远瞩,承古拓今,首次提出“络病理论”这一概念,潜心研究并阐释络病病机,指导相关心脑血管病等临床研究与治疗,对络病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符教授数年来致力于研究络病与临床多方面有效结合,强调络病研究应以提高现代医学诊治难治病的临床疗效为重要落脚点,切勿脱离实效。络病理论是传统医学理论观念的一种突破,其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加之现代实验研究证实,络病理论可广泛运用于现代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领域[3]。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学说发展成为完整的学术体系,再到建立独立临床学科及证治体系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对中医学术理论的自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效验效方,特色发挥
2.1 创制良方,法度严谨 符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拓展理论认识新局面,以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络病”理论,立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法,创芎芷镇痛颗粒系列方,作为江苏省中医院中药协定方,临床疗效确凿。基础方芎芷镇痛颗粒1号,药物组成:川芎、当归、白芷、僵蚕、全蝎、地龙、甘草,适用于瘀血阻络型;2号为基础方加黄芩、栀子、天麻、钩藤,适用于肝郁络阻型;3号为基础方加石菖蒲、法半夏、天竺黄,适用于痰湿困阻型;4号为基础方加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适用于肾精亏虚型。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谓:“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提示顽疾日久,病机复杂,然其治疗,贵在“通”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倡“用苦辛和芳香,以通络脉”,指出“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示人法度。芎芷镇痛基础方中川芎味辛性温,辛散温通,活血理气,祛风止痛,《本草汇言》言其为“血中气药……,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白芷辛温,李东垣谓“其气芳香,能通九窍”,和利血脉,善治阳明头面诸痛,与川芎共为君药;当归性温,味辛、甘,为臣药,功善补血和血以通络,为叶氏辛润通络代表药,一者助川芎、白芷活血之功,二者补血养血,柔肝止痛,三者佐制辛香温燥药及虫药劫伤阴血;僵蚕、全蝎、地龙血肉有情之品,共奏搜风剔络止痛之功,为佐助药。全方合力于活血祛风通络止痛,效专力宏。伴恶风脉浮者,酌加羌活、防风搜风祛邪;见心肝火旺,予黄连、淡豆豉、焦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以除烦,天麻、钩藤平肝潜阳以熄风;头痛如裹苔厚腻,予天竺黄、石菖蒲清热化痰开窍,半夏理气燥湿化痰;头痛且空伴腰膝痠软耳鸣者,酌加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以固本,抑制风阳上扰。符教授临床组方灵活权变,以切中病机为要,使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气机升降出入有序,顽疾可逐渐痊愈。
由上可知,符教授宗先贤之学,不惟化瘀通络,并用熄风、祛痰之法,目的均在“通”也,谨察病机,攻伐有度。“菀陈则除之”,“血实宜决之”,符教授善用草木之品与虫药相合,取其辛香攻窜化瘀之用,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脑络得通,疼痛减消,正如《金匮要略》所言“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素问·风论》记载“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即风邪致病变幻莫测,治疗直需祛风除风,祛风外出使之不得上干,养肝调肝熄止内风以定其源,养肝重在滋阴潜阳,以抑升动之风阳,调肝重在清肝疏肝,宣畅气机与情志。《丹溪心法·头痛》治疗痰邪致痛,患者素有呕恶便秘,舌苔厚腻,一派痰邪内蕴之象,谓“有可吐者,可下者”,示人法度,符教授治痰独具匠心,一者从内而化,治以燥湿化痰,清热化痰,健脾化痰;二则从下而泻,通腑泄浊,诚如丹溪之法,使邪有去处。
符教授临证注重分期,用药有缓急之分,制方有大小之别,法度严谨,总以恰至病所为准则,诚如《景岳全书》所云:“治病之则,当知邪正,当权轻重。”偏头痛发作期,因风阳上扰,气机逆乱,气血失和,致络脉绌急,猝然而痛,《素问·举痛论》描述头痛甚者竟“不可出内”,符教授急以平肝活血搜风之法以通络止痛,遵循“治主以缓,治客以急”的原则,先除其主苦;偏头痛缓解期病情较平稳,以肝阴不足,痰瘀阻络为本,头痛不显,治以养肝活血,轻缓图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之去也亦遵循徐缓渐次的原则,待脏腑阴阳气血调和,顽疾自愈也。
2.2 妙用虫药,效专力宏 虫药功专搜剔疏拔,是络病治疗的一个显著特色。符教授临床应用虫类药得心应手,尤其对顽固性偏头痛体会独到,取虫药之长攻症结所在,体现在以下方面。
2.2.1 搜风通络止痛 《素问·举痛论》云:“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无论是虚邪贼风抑或气机逆乱、内风扰动所致气血失和均可导致络脉绌急,不通则痛,符教授以全蝎、蜈蚣等血肉有情之品搜风剔络,急折其盛,随手奏效。张寿颐谓:“蝎乃毒虫,味辛。其能治风者,盖亦以善于走窜之故……若内动之风,宜静不宜动,似非此大毒之虫所可妄试。然古人恒用以治大人风涎、小儿惊痫者,良以内风暴动,及幼科风痫,皆挟痰浊上升,必降气开痰,始可暂平其焰。”现代药理研究可为佐证,如李宁等[4]将微量全蝎蝎毒与吗啡分别注射于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发现蝎毒具较强中枢镇痛作用,强于吗啡4倍以上;李小莉等[5]报道蜈蚣水煎液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2.2.2 化瘀通络止痛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顽疾日久,痰瘀胶着,顽痰败血混处络中,草木舒畅略显乏力,虫药攻冲则独善良能,常用药如水蛭、地龙、僵蚕等。符教授引《本草经百种录》言水蛭:“盖血既离经……,投之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又反能伤未败之血,故治之极难。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因此,临床喜用水蛭治疗因失治误治,时机延误所致久痛入络者,以免伐伤正气之弊。现代药理研究支持该理论,如Mruk等[6]报道,水蛭素、阿司匹林、肝素均能加快重组组织纤维酶原激活剂(rt-PA)溶解富含血小板的血栓,但只有水蛭素能很好地清除血管壁残余血栓;陆琳等[7]证实从蚯蚓中提取的蚓激酶具有降纤维蛋白原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李国安等[8]研究发现,僵蚕具抗凝作用,其抗凝活性更接近于低分子肝素。符教授曾遇一顽固性偏头痛患者,就诊之际头痛欲裂,甚至以拳击头,以僵蚕、地龙、水蛭、全蝎、蜈蚣共用搜风活血通络,配合平肝活血药,7剂之后,头痛消失,按原方服用半月余,原方加减治疗6个月,期间未再大发作。
3 调摄护理,防治结合
现代医学在整体医学观念的引领下,注重预防医学在人类健康事业中的重大作用,目前公认应对慢性病的最佳策略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人为干预,包括药物干预、营养干预或生活行为干预[9]。积极引导患者主动参与自身健康管理,强化健康生活理念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符教授认为偏头痛的发作与患者精神心理、饮食、生活方式、气候变化或者一些基础病(如失眠、原发性高血压)等密切相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大,一部分人因紧张焦虑、熬夜工作、酗酒应酬、饥饱无度、冷热不调、劳逸失宜、血压控制不当、失眠或颈椎病等引发偏头痛,甚至并发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符教授认为这些不当的行为方式应予特别重视,人们汲汲探求健康之道,需怀一颗清净之心,博爱而宽容,乐从心生,真气充盛,若能效法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适时调整生活方式,与天地气机变动保持协调一致,顺应自然之道,对疾病的防护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符教授认为经络按摩可有效改善和预防偏头痛发作,《素问·异法方宜论》最先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按跷”即为推拿的古称,以多种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或疼痛部位,达到疏通经络气血的目的。符教授临证观察偏头痛患者疼痛部位,提出与少阳经关系最为密切,引导患者以示指自两目外眦(瞳子髎)点按,循足少阳胆经至额角,依次点按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脑空、风池等,风池是足少阳、阳维之会,它具有疏风通络、醒脑开窍止痛的功效,常按此穴有良效。此外,经外奇穴太阳穴亦为治疗偏头痛的要穴,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功在疏风散热,清利头目,通络止痛,以示指、中指、环指并拢,坚持每日上下揉按双侧太阳穴100次左右。更为简便的方法如,晨起或夜寐前,以牛角梳或以手梳头8~10 min,经络气血得以疏通,可以较好的预防偏头痛的发作。
小 结 符为民教授治学严谨,博采众长,40余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匠心独运创制许多疗效确凿的经验方,病症结合针对不同疾病用药见解独到,防治相参临证贵在以人为本,承古拓今积极创新中医传统理论。研究与继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以名老中医为楷模,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是中医成才的必经之路,通过继承、弘扬与创新,使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泉源不竭。
[1] 刘春梅,周俊山.偏头痛的国际分类、诊断标准、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0,9(12):953-955.
[2] 袁坤,陈励竞,周贵福,等.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4,36(1):141-144.
[3] 张乐乐,陈炯华,符为民.络病理论与头痛病源流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3(4):77-79.
[4] 李宁,吕欣然,韩惠蓉,等.蝎毒与吗啡中枢镇痛作用效果比较[J].中草药,1988,29(11):750-752.
[5] 李小莉,陈红琳,甘民.不同品种蜈蚣的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8):498-499.
[6] Mruk JS,Zoldhelyi P,Webster MW,et al.Does 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fluence residual thrombus after thrombolysis of platelet-rich thrombus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irudin,heparin,or aspirin[J].Circulation,1996,93(4):792-799.
[7] 陆琳,徐以南,刘健,等.注射用蚓激酶临床药效观察[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1):1326-1327,1337.
[8] 李安国.僵蚕提取液抗凝活性初步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2,12(3):37-39.
[9] 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等.中医药学学科方向的变革与创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