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议程设置”在网络新闻评论中的新拓展
2015-03-20文/史伟
文/史 伟
新闻评论以其强大的舆论导向功能,成为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迅猛,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互联网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标志着互联网由一种信息传播工具蜕变成为一种新兴的与传统三大媒体并存的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因其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新闻容量大、交互性高等优越性,为新闻评论这一传统新闻体裁插上了翅膀,放大了新闻评论的号召力与影响力。面对新闻同质化的激烈竞争,不管是传统媒体的网站还是商业门户网站,都从新闻的竞争逐渐转向了言论的竞争,都力图在新闻评论上做出特色,所以网络新闻评论正日益成为当前各大新闻网站新的关注点。
一、网络新闻评论及表现形态概述
网络新闻评论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针对新近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或是焦点话题,运用文字、图片、声像等手段,在网络媒体上发表的传达某种观点、意见的评价性信息。从评论主体角度分为:一是编辑(记者)评论,相当于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代表整个网站的立场和观点,是由网站或与网站相关的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或网站的特约评论员撰写的代表整个网站的立场和观点的评论。二是专家(学者)评论,是由网站邀请的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学者对某个新闻事件发表的评论。既可以由专家、学者来撰写,也可以由网站人员采访并撰写,还可以通过在线访谈、聊天室嘉宾座谈等形式让专家与网民直接交流。三是网民评论,就是由网民发表的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个人化意见,既有一两句话的简短评论,也有上千甚至上万字的长篇大论,网民评论与前两种评论的相对权威性不同,而是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自由性、参差性。
网络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类。一是网络新闻评论专栏,类似于报纸的言论专栏,一般是在网页上设置言论专栏,紧紧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每天在主页显著位置刊发一至两篇署名时事评论,对刚刚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或热点、焦点问题,及时邀请各方专业人士、资深记者、编辑发表网上评论,具有点击率高、转载率高、网友反馈率高的特点。二是网民即时跟帖评论,网友的署名或匿名的评论、跟帖,一般是网民在浏览新闻时针对某条感兴趣的新闻迅速做出的回应,长短不限,但一般短小精悍。网民在即时评论中能自由自在地发表言论,这种形式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所没有的。三是网络媒体论坛,又称为电子论坛,是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为网民提供的就新闻和社会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的场所,是在相互传递和交换信息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用户交流网。网络论坛是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特征创造出的新形式,是因特网上功能强大的大众化信息服务,网民在论坛上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话题各抒己见、讨论交锋,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多元化空间。
二、网络新闻评论视野下的“议程设置”新探讨
网络新闻评论处于新闻评论和互联网的交汇点,是以网络为载体的传统新闻评论的延伸,较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无论从传播内容、表现形式还是承载的功能、产生的效果都异化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它在扩大传统新闻评论外延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学理论——“议程设置”的功能有了新的拓展。从媒介绝对的“议程设置”,到媒介议程与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议程的互动,从议题形成的时间滞后性到网络评论的即时性,从评论议题的有限、单一到评论议题的更广泛化、多元化。同时评论主体的大众化所带来意见表达的杂乱无序性也对传统的“议程设置”功能构成了挑战。下面几点是具体分析网络这种新媒介形式下的新闻评论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
1.议题设置的交互性。交互性是指在新媒介所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基于技术基础上的媒介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互影响、补充、作用。“议程设置”理论只强调了大众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在传统媒体时代,虽然公众议程对媒介议程也会有所影响,像报纸会刊登读者来信,电台、电视台也会采取开设热线或是邀请嘉宾座谈等方式来鼓励受众积极参与,但是由于媒介习惯性的单向传播和传播后产生的公众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媒介决定并影响了公众的种种舆论中心,即媒介议程在基本不违背政府议程的前提下,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左右着公众议程。但是网络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媒介,任何一台网络终端设备既是接收工具同时又是传播工具,所以实时反映、交流民意的网络新闻评论是一种“互动式评论”,是具有互联网特征的网民评论,其自主性、交流性、互动性、参与性是一切传统媒体评论望尘莫及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却强化了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和媒体议程间的互动以及对媒体议程的影响。
如果说,“印刷扩大了人类的视野,广播扩展了人类的听力,电视扩展了人类的综合感觉能力”,那么互联网则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 正是基于互联网强大的实时交互功能,网民不仅要针对别人的信息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发布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东西,每一个网络人都可以兼具信息获取者和评论提供者的双重身份,在传统媒体中评论传受双方“地位”不平等,但是在网络传播体系中传者和受众实现了技术上的平等。
网络在为人们提供海量新闻信息的同时,也为广大网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舆论空间。如东方网不仅根据网友对网络新闻的点击情况自动生成一个“东方网眼榜”,而且强档推出了一个对“东方网眼榜”进行点评、解读的崭新视频节目——《“东方网眼榜”点评》,该节目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分析、评论,其语言活泼、风趣,让广大网友轻松愉悦地对新闻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网络新闻评论吸引了众多网友在这个属于网民的公共场所广泛参与,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大量的意见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介这个平台的汇集、交换和传播就会迅速形成强势舆论,增强网络媒体对某个新闻的关注度。
2.议题形成的即时性。“议程设置”理论主要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但是网络有时却能在瞬息之间吸引所有人的眼球,因为网民可以没有时间差、“零距离”实现对新闻热点事件即时的超时空关注,并即时对同一社会热点共同论说。传统媒体议题形成需要时间,如今天的新闻事件一般来说最早明天才能见报,广播电视除个别直播的情况外,也要等到特定的节目时段,而网络却赢得了时间,不仅新闻实现了“零距离”,而且评论也实现了“零距离”,网络新闻评论正是借助网络的这种“零距离”,实现了议题及时性和最短时间内的变动性。
新鲜性是新闻的本质特性,快速报道是新闻传播的第一要点。报纸的时效性在四大媒体中相对较差,广播或电视虽然比报纸迅速,但因诸如录制、播放等一些不可缺少的程序,时效性也不如网络。一条网络新闻从写出到在网上发表,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只需指尖轻轻一点。新闻评论作为新闻的一种重要体裁,其时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最佳时机发表适时的新闻评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议题讨论的广泛多元性。“议程设置”就是指大众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使这些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所以“议程设置”功能要通过议题的选择来实现,面对大量信息时,大众媒介作为“把关人”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严格挑选传播内容,形成媒介所预期的舆论或社会情绪。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篇幅与表达空间的限制,多倾向于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和焦点事件,并且评论主体多为学者、官员及专家等“高端”人士。而网络新闻评论不仅实现了讨论议题的多样性,而且普通受众也能以多种形式广泛参与,突破了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界限,从而赋予了评论主体更多的内容选择权和话语权。
一条重要新闻发布后,媒体一般都会表达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但具体到各个媒体的新闻评论又各有不同。报纸受到版面、广播电视受到节目时段的限制,不可能对每条新闻都发表评论,甚至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评论报道的篇幅和时长都有一定的规定,无法最大限度地呈现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导致受众接受评论的广度受到限制。与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相比,网络新闻评论拥有跨时空、超文本、大容量的魅力,所以网络评论在吸纳传统媒体评论的基础上将触角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新农村建设到反腐倡廉,从领导视察到出国访问,从村官选举到两会召开等,无不包含在网络评论的视野中;同时,广开言路,让受众发表意见或评论,还利用链接将其他网站的评论加以综合、集纳,甚至将传统媒体的评论转化成电子文本、音频、视频等,让评论内容图文并茂、视听共赏,真正做到议题讨论的广泛多元性。
4.意见表达的混乱无序性。在网络空间里,任何使用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发表言论,但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都需要释放,而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正好充当了“排气阀”。网络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相比,其内容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尤其在网络论坛中,一些网民在虚拟的、隐蔽的网络环境中完全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力,肆意发布一些随意的、不规范的信息来恶意中伤他人,某些情绪化、附和式、煽动性的批评也成为评论常态,成为某种极端情绪的发泄场,对网络评论的走向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作为大众媒体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网络评论作为评论的一个分支,有责任引导网民正确参与社会热点问题、正确认识新闻事件,从而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由于网络评论可控性较弱,特别是论坛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论坛管理时我们可以考虑加强意见领袖的引导。
意见领袖就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虽不是正式领袖,但往往消息灵通、精通时事、足智多谋或在某个方面有出色的才干,或有一定的人际关系能力,因此他们的介入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比方说在网络论坛中,版主作为与网民接触最多的论坛的重要管理人员,应强化其作为新闻人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可以在与网民的交流中赢得信赖并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总结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过程中,网络新闻评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因其速度快、容量大、互动强的显著优势在意识形态阵地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反映舆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办好新闻网站,壮大网上评论队伍,同时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在当今社会呈现出生活多样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客观趋势下,力争在国内舆论引导和国际舆论竞争中赢得先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4]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5]李彬.大众传播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
[6]陈玉苗.网络新闻评论浅议[J].今传媒,2006(11).
[7]田秋生.网络新闻评论的突破和创新浅析[J].新闻传播,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