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内涵型建设路径探索
2015-03-20庄源源张海珍
庄源源,唐 龙,张海珍
庄源源,唐龙/常州大学机械轨道学院助教,硕士(常州213016);张海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助教,硕士(常州21301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全国2015届高校毕业生达史无前例的749万。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环境下,201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可谓空前。而高校毕业生存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就业心态、就业期待和合格的就业能力,高校就业工作中也存在着“临时突击”的情况。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工作势必要进行内涵型的“精耕细作”。在内涵型建设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重视。
一、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凡事必须要有适合的人去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内涵型建设离不开一支成员组成科学、能相互弥补、发挥“1+1>2”作用的队伍。
这首先离不开辅导员,因为他们和学生接触时间长、交流频繁,对学生的成绩、个性特质等各方面情况了解最多,而且在相处过程中有很好的感情基础,便于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帮助。但辅导员多数较为年轻、理论缺乏、经验不足、对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基本及最新情况也不够了解。如果给这支队伍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心理咨询师则能很好地弥补理论缺乏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请专业任课教师、线上和线下的相关招聘网站以及人才市场的一线工作人员、相关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的人士加入。特别是人才中介机构和相关用人单位,他们都有最丰富的一线经验,除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科学的就业技巧,还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就业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做法、提醒学生就业中的一些注意事项、降低就业风险。还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往届毕业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他们的经验和体会也会对学生有不一样的启示作用。当然还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班级的党员和干部。他们和同学朝夕相处、关系密切、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结对子”的形式,给他们“下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帮助同学调整就业观念、给同学传递就业信息、分享就业经验,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同学内部的力量。
家长也必须包括在这支就业工作队伍中,可以帮助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观、见习、实习以及到企业做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机会,有的可以为学生介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各项素质要求,做学生的就业规划导师。再者,由于中国社会特有的“差序格局”,家长对子女所就读的学院有特殊的感情,自身的社会资源和网络也是学院学生就业的宝贵资源。
最后,可以将以上的各种力量构建成“校、院、班”的三级就业工作队伍,形成统一指挥、分工协助、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支队伍的力量。
二、完善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不仅仅是毕业班辅导员带头打的一个“突击战”,它还是一个连续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从新生入学就要做起的事情。
1.就业咨询。新生入学时除了进行心理测评外,学校专业的职业指导师还可以对新生进行定量的职业测评,帮助其客观、科学地了解自己的特质和职业倾向。同时指导同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初步的规划和目标,规划和目标确定以后大学生活就有了风向标。但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这就需要心理和就业咨询工作的跟进。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就业咨询和心理咨询相结合、团队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调整就业规划,树立科学、健康的就业观,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力。
2.就业指导。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在毕业年级才开始仓促上阵,遗漏了许多大有可为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就业力,造成就业工作被动。
大一入学时,可介绍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就业去向和不同就业方向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去向和自身的就业力提高有个初步的认识,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活动,主动提高自己相关的就业力;大二、大三可以开始在创新创业,公务员和研究生考试等方面提供相关引导和帮助;大四则侧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简历制作、应聘技巧和就业心态等方面的介绍、帮助和调适。
以上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内容也可以公布在学院网站的就业栏,这样就具有了延时性,除了可供反复查看、还可供低年级的学生提前查看。其中对创新创业的指导需要大力加强,除了针对不同年级,给予不同内容的免费甚至是奖励性的创新创业指导和培训外,还可以通过设立、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设立创新学分或弹性学制,提供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创新创业示范、孵化基地,挖掘校友资源等办法鼓励创新创业的开展。
同时,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教学班额大、课程内容滞后、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效率低、实际效果差等问题,就业指导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新的形式主义。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就业特点,毫无区分的“大而全”的就业指导课在缺乏针对性的同时也就缺乏了实际的指导性和趣味性。在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操作中,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丰富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这样的就业指导课才不会在下课铃响后就被忘记,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专题性的就业指导讲座或课程,课时不必过多,以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准。专业性、专题性的小班教学是高校就业指导课努力的方向。
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需要分年级、按专业和专题进行,而不能只在毕业年级临阵磨枪,就业指导课也需要改变“一本书、一间大教室、一个老师讲一节的局面”。
3.就业帮困。家庭经济困难、成绩不理想、少数民族、身体有残疾、就业被动等学生是就业相对困难的群体。对这些群体可以建立相关的数据库,通过座谈等形式倾听他们的诉求,整合资源,争取支持。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发放求职补贴、提供勤工俭学机会,或者免费技能培训的方式给予帮助;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可督促其在修满各类学分的同时,在求职中注重展示自己的优势;对就业被动的学生,可以组织“就业互助小组”,和班级干部、党员或已就业的同学结对,以提供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技巧和介绍就业经验等形式提供帮助。
4.就业信息。除了辅导员牵头收集、甄别相关就业信息外,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自己获取的就业信息和大家分享。同时,就业信息的发布,除了常用的飞信、QQ、微信之外,还可以开发专门的信息推送软件,针对学生的求职意向,自动实现更精确的“定制式”的信息推送,甚至是点对点的推荐,而且直接推送到手机,避免了信息推送到QQ可能造成的延误。同时,已经就业的同学可以从推送名单中退出,这也免去了无谓的干扰。
5.专业调整。对于大部分的高校来讲,要想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要做到“人职匹配”,必须以实际的社会需要为向导,建立具有前瞻性的相关专业评价和调整体系。在新开设社会所需专业的同时,也需要设立专业预警、调整和退出机制。专业的动态调整才能从本质上解决“供”和“求”匹配的问题。
三、与实践相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理论和“道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感触深刻、知识才能真正变得活生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以规定主题和自选主题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并提交社会调查报告。在学生学完相关理论知识、完成校内实训后,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参观、见习。甚至可以参加顶岗实习,直接投入到单位的实践中,和单位员工近距离交流,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实际运用情况。在这过程中,学生就能慢慢切身体会到所学专业的实际运用情况,更为直观地感受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修正自己的就业规划目标,反思自己存在的优缺点,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开发自我的潜力。在实践中学生会逐渐了解、认同用人单位的文化,缩短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期,甚至可以实现部分学生的就业和拓展就业基地的目的。
此外,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也可以围绕相关单位运转过程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用实实在在的实践启发学生的思考。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成果运用到单位的实践中,在解决单位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也是肯定和激励。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内涵型建设任重而道远,注意到以上几点可以提高学生就业力,改变学生中过度依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和眼高手低等不良就业心态,逐步培养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高校在内涵型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挖掘、整合各方资源,逐步提高就业工作的质量,改变以往重管理、轻服务和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建立系统的、连续型的就业服务体系。
[1]王文龙,蔺欢.对当前中国高校院系调整热的冷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吴成林.关于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与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