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精神家园的结构初探

2015-03-20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科学技术人类

曾 萍

曾萍/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博士(广东广州510006)。

一、精神家园的结构的内涵

什么是精神家园的结构,在分析它的概念之前,首先我们要确定精神家园结构的价值前提,那就是我们所探讨的精神家园结构是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结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在精神家园建设方面最大的不同就是精神文明的成果不再是少数剥削阶级所享有的,而是由广大人民创造并共同分享。精神家园建设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随意的,它具有意向性,即对所处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所意向的社会存在就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的经济结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家园结构是多层次的、一元主导与多样化并存的结构。具体说来就是精神家园结构是含有思想观念、文化体验、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信仰体系等要素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是各个部分、要素、成分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

二、精神家园结构的作用

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决定人具有物质、社会与精神的需要。人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现代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文化与信息的丰富性,为精神家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32)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都给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一方面使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复杂、多样,加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兴起和风险危机的频发,必然以各种方式程度不同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致使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呈现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自主性、竞争性、选择性的增强,多样化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也会以各种方式,或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或阻滞社会与人的进步,使社会和人的发展呈现差异性。为了驾驭精神家园的变化,把握精神家园的内涵,理解精神家园的本质,提升精神家园的质量,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必要从总体上研究精神家园的结构。

同时,还应当看到,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两个世界,即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内部世界是一个主观的精神王国,外部世界则是一个客观的复杂系统。当外部世界发展变化太快,特别是当有些人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对自身现实利益过分追求,对客观外在变化过分关注,对竞争压力过分在意时,容易忽视内在的精神家园,导致行为的自发性或盲目性,产生迷惘困惑,思想难以把握客观存在,精神家园滞后于物质生活。为此,必须从整体上研究当代社会精神家园的结构,一是为了引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发展,为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方向与内在动力;二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家园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家园质量,自觉追求高雅、文明的精神价值,形成社会现代文明风尚;三是推进现代精神文化的创造和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精神家园结构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去揭示和分析。既然是系统,就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要素构成的,而是由不同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精神要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精神家园建设的复杂性,而个体精神家园建设的主体由于其个性的差异又进一步决定了个体精神家园建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此,个体和共有精神家园的结构是十分复杂的。精神家园的形式与内容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56)人的实践是实践观念与实际行动的统一,表现为人的能动性,任何实践活动都蕴涵着精神活动。因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既需要确立实践目标、提供实践动力,又必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所以实践是精神家园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实践主要包括认识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科学技术实验以及当代的虚拟实践。人类精神家园的主要内容,也都产生并包含于这些实践活动中。

第一,认识和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的精神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中,不仅获取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发展了人类物质生活,而且发展了人类的身心,创造了人类特有的精神家园。从早期先民的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到现代人们的开天辟地、遨游太空,都是改造自然的壮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不断改进、创造生产工具,而且不断增强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战天斗地精神、勤劳致富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节俭朴实精神、勇于创新精神等。因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仅是物质生产过程,也是精神生产过程;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为物质生活的改善提供条件,而且为精神家园的提高奠定基础。

第二,认识和改造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精神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实质上是改造人类自身的过程,是构建、丰富、深化人类社会关系的过程。随着改造社会实践活动的日益推进,人与人之间历史地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诸如阶级斗争关系、比较竞争关系、团结协作关系、群体交往关系,还有网络领域的虚拟交往关系等。在规范、发展这些关系的过程中,人类不断推进政治、法律、道德的发展,促进社会和个体走向精神文明,创造并形成了反抗阶级压迫精神、团结友爱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助人为乐精神等。

第三,开展科学技术实验过程中的精神活动。人类从发明简单工具,到现代科学技术实验、科学技术开发,不断推进生产工具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科学技术实验与科学技术开发,锻炼和培养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务实求真精神、怀疑批判精神、敢于探索精神、不怕风险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乐于奉献精神等。这些精神既是开展科学技术实验、科学技术开发所必备的主观条件,也是科学技术实验、科学技术开发的精神成果。因此,科学工作者的实践,为社会创造的不仅仅是科技知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产品,充实了精神家园的建设。

第四,进行网络领域虚拟实践过程中的精神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所具有的独特的虚拟性,人类也从此进入了一个与现实的物理领域相对应的虚拟领域。与之相应地,人类也开辟了虚拟领域的精神家园。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有目的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客观活动,它是一种崭新的人类实践形态。虚拟实践活动虽然是现实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但它与现实实践活动相比较,具有虚拟性、自由开放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特点。由于虚拟实践活动是一种自由的并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现实世界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大大减少,并且来源于现实事物的“虚拟客体”不再受现实事物的属性、关系、状态、本质的束缚,虚拟实践活动也不再受时间、地点、气候等外在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人在虚拟实践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性、自由度和自觉性,也就是思想得以解放,精神可以焕发。同时,在虚拟实践中,虚拟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能够便捷地进行实时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人的“交互式思维”;超文本的出现和运用,必然强化人的“非线性思维”;虚拟实践对现实性限制的虚拟超越,也会激发人们批判的、创新的精神。总之,开展虚拟实践活动,有利于人们摆脱以往单一、线性、静止的思维方式,逐步转向全面、非线性、动态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批判的、革命的实践精神获得进一步展现与发挥。另外,人们在网络领域可以拥有、选择、甚至生产和消费精神产品,这些产品蕴涵着文化、艺术、道德、法律、情感等各种精神内容;人们可以自由交往,宣泄个人情感与情绪,讨论政治与法律问题,进行网上谈情说爱,这都是网络领域的精神家园。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精神家园内容之外,还有交往活动、休闲活动、家庭生活过程中的精神活动内容,也是精神家园内容的组成部分。与实践过程相伴随的精神家园内容是主要的,由实践活动延伸或派生活动的精神家园内容是不可缺少的,整体形成了人的精神家园的内容结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科学技术人类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