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15-03-20韩子玉
张 波,韩子玉
张波,韩子玉/山东科技大学讲师,硕士(山东泰安271021)。
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师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爱岗敬业,成绩显著。但是,从总体上看,思政课教师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面临着较多无法克服的现实问题。国家给了高校思政课很高的荣誉,赋予了思政课较重的责任,鼓舞了广大思政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现实中的问题又成为思政课教师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的碰撞冲突使思政课教师面临职业的困惑,职业认同感也在不断降低。因此,在当前情况下,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的现状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现象严重
近年来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现象严重,如胡锦涵针对上海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结果显示,14.3%的教师感到沮丧,35.7%的教师认为没什么感觉;李光莉对辽宁78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自我感觉社会评价较低,25%的人想要转行;张晓麟等对南京思政课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教师的自我角色认识中,75%的回答是感觉一般,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产生的问题
1.思政课教师信仰弱化,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思政课教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刺激,虽然在情感上认可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一种科学的理想,但在理智上却认为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在课堂教学时自由散漫,立场不够坚定,甚至散播一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
2.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上课往往流于形式。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应有的工作幸福感无法从上课中获得满足,容易滋生懈怠情绪,体现为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没有激情和动力,授课照本宣科,流于形式,对学生极度的不负责任。
3.教师个人素质提升缓慢,胜任力不足。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懈怠情绪使其在教学中往往“吃老本”,教案几年不进行更新,懒于紧跟国家形势接受新观点进行新研究,在实际教学中胜任力不足;同时以学科比较弱和课时比较多为理由不进行科研活动,成果较少,因此,无法做到教学科研双肩挑,更无法实现二者的互补。
4.教师的心理失衡,容易情绪化,伤人伤己。教师的心理压力过大,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对己容易自怨自艾,对他人难以使用包容的心态,体现在教学中对待学生比较粗暴、没有耐心,体现在生活中为人冷漠、孤僻,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期望值过高与社会不认可之间存在着矛盾
从国家角度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教育赋予了思政课教师较高的责任和使命。而在社会上,由于受到“泛政治化”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就是为政府歌功颂德,教学课程“大而空”,说的都是大话、套话,所以对思政课教师存有偏见。二者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冲突,而冲突的结果是现实击败了理想,严重打击了教师在现实教学中的积极性。
(二)国家重视与学校制度偏颇之间存在矛盾
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总体要求进行了具体细致的阐述,特别是以方永刚同志为典范,提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激发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但是,在高校的现实操作中,思政课教学经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往边靠”的尴尬地位。如思政课教学时多媒体教室往往配备不足;排课时穿插于专业课之间,经常在下午或者晚上排课;思政课教师的人数和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比例严重失调,教师沦为上课的工具等等。同时,学校对于思政课的不重视也引发了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政课以及思政课教师的质疑,使思政课教师往往感觉低人一等,自惭形秽。
(三)教师上课的积极性遭遇学生上课的消极情绪,“教”与“学”之间存在矛盾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用”的学科,到课率和听课率仅仅是凭借个人兴趣和对老师的喜爱程度而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课堂教学时,无论思政课教师如何想方设法调动课堂积极性,学生基本无动于衷,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认为“讲与不讲一个样,讲多讲少一个样,讲好教坏一个样”,职业懈怠情绪逐渐形成,教学毫无积极性和乐趣可言。
(四)教师心态失衡,内心的矛盾冲突无法进行自我调整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教师心态失衡,体现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也许是学生无意中的一种行为,或者同事无意中的一句话都会引发思政课教师较大的情绪波动,认为他们是有意识地侮辱自己或者是看不起思政课教学。其是在职称评定中,论文和课题是评价的主要因素,思政课教师忙于上课忽视科研的情况进一步阻碍了晋升职称,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意见比较多,不满情绪在不断增加。虽然思政课教师大都修过心理学课程,但并不专业,所以遇到心理问题时无力进行自我调节,只能采用比较极端的方式进行处理。久而久之,思政课教师的心理困境会进一步加深,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一)国家出台强有力的措施,合理定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职责,增加社会认同感
国家在下发文件强调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作用,赋予思政课教师较高的社会责任,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时,要出台一些配套政策,切实保障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切身利益,增加社会的认同感。对待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是提出要求,将思政课教师当作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更不能以偏概全,将学生出现问题的责任推到思政课教师身上,更不能认为仅仅通过思政课教学就能将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高校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关注思政课教师的发展
高校思政课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有很大区别,因此,在对待思政课教师时要特事特办,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考虑。其一,学校要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利益,尊重思政课教师的劳动。比如可以增加合班授课时系数,因思政课信息量非常大,可以优先使用多媒体等;其二,加强教师准入制度,提高胜任力。在很多学校,担任思政课教学任务的老师大多是从其他课程转过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在上课时没有专业功底,只能照本宣科,在教学时存在很大的疑惑,是用“一脑袋的疑惑面对一大群的疑惑”;其三,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高校在评价教师时,多数是从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反馈、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考虑,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使用同样的评价标准会使思政课教师处于劣势,出现一种相对不公平的情况,因此,可以根据思政课单独创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思政课教学,加强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高校学生具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思政课教学“无用”,再加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有一些知识点已经在初中、高中时期接触过,学生认为没有新意,因此不重视该学科。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其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以实力体现魅力。思政课教师认真钻研本课程,加强理论功底,在讲授时增加广度和深度,将枯燥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体现大学老师的学术水平,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认可,通过认可教师从而认可该课程;其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革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使用多媒体授课、专题教学、视频教学等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杯水”的状态,通过各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抬头率”;其三,积极引导学生,使其了解思政课教学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长时间的储备、积累和转化才能体现其价值,增加学生的“信课率”。(四)思政课教师要客观评价自我,学会自我调整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希望能够通过个人努力扭转学生在价值认同方面出现的危机,当其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挫折感,一种是对自身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学生对本门课程不感兴趣,个人努力不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所助益,所以敬业精神不佳,没有教学积极性。针对此情况,思政课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其一,学会客观评价自己的职业,进行合理定位,了解思政课教学“有所能有所不能”,不妄自菲薄,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一切问题;其二,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开阔眼界和心胸,当遇到问题时能够使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解,避免走入极端,导致心态失衡;其三,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打铁还需自身硬”,有实力才会有魅力。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素养,完善自身素质和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得以展现,赢得工作自尊才能激发其创造性劳动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获得职业幸福感。
[1]胡锦涵.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光莉.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
[3]张晓麟,张瑶,曹顺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及特点[J].科教导刊,2011(2).
[4]王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解决路径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1.
[5]张雷生.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
[6]徐维凡.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