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刊不灭

2015-03-20刘建生

传媒 2015年19期
关键词:印数期刊笔者

文/刘建生

现在办刊、办报、出书,要有质量、有价值,要有让人货比三家最终选择你的特点、特征。人们的文化需求不仅仅是阅读,不仅仅是娱乐,不仅仅是消遣,更重要的是实用、实惠、实效。如果大家对你的产品认可度高,你就有了生存的基础;如果大家对你的产品置之不理,你就有了发展危机。

到期刊大省、强省的湖北参加一年一度的刊博会,感到激动、冲动和感动。激动的是,在世界期刊趋于萧条之时,在很多百年老刊都面临破产、入不敷出之时,湖北这边风景独好,期刊业依然是红红火火,2014年整体下滑幅度不到5%,很多期刊的发行仍然在增长,所以让人激动。冲动的是,数字化的机遇越来越让我们看到另外一条路径的选择和机遇,那是一条可以走得通的路子,是一条可以试一试的路子。感动的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各个部门、各界人士,尤其是新闻出版系统的同事们,为了期刊博览会精心筹划、辛苦操劳,为迎接刊博会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实在令人感动。

刊博会期间,有一位老出版人向笔者说,看到博览会这么热闹、热烈、热火朝天的局面,他最想唱的一首歌就是“马儿啊,你慢些走”。笔者说,“那接下来您应当要唱的是‘我要把壮丽的景色看个够’了”,他说不是,“我是怕这些热闹的风光不长久,所以我要再多看几眼”。笔者顿时悟出了老人的心声,他是在为期刊担忧,为期刊的未来担忧,怕期刊没有明天。笔者的回答也很明确,请他老人家放心,期刊不灭,期刊不走,期刊不休。

目前在传统出版物中,期刊受网络冲击较大,发行下降,广告受挫,而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各项费用都在上升,“压力山大”,困难空前,踌躇不前。据相关统计数据,2014年度期刊发行数、总印数、平均期印数等下降幅度均大于图书下降幅度,其中,平均期印数下降10.81%,总印数下降5.44%,总印张下降5.71%,总定价下降1.57%。当然,在书报刊中,期刊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报纸,下降幅度在8%~10%之间,图书相对好一点,下降幅度只在1%~5%之间,而且它的定价是上升的,上升了5.75%。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为何笔者还坚信期刊不灭、不走、不休呢?理由有三。

第一,“选择”是出版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这是期刊的立身之本。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海量、信息多元让人们无从选择、不辨真伪、无所适从,决定了出版的永远存在,也决定了期刊无论是纸质形式还是网络形式都会永远存在。传统出版抗衡网络的天然神器就是出版的本质特征——选择。比如做菜,我们从市场上买菜先要选择好的,到家后要择菜、洗菜、切菜,然后经过制作加工,才能炒出一盘好菜。期刊的编辑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稿件,哪一篇都不可能是来稿即登,即使是刊发读者来信也常常是百里挑一,也需要选择和加工。每期期刊的稿子,都需要编辑三审,出版时还要三校。这些环节看似简单,但它决定了传统出版完全不同于眼下的所谓自媒体的喧嚣和闹腾,决定了受众的选择。笔者的一位同事回家探亲,做了一些调研,他了解到乡下的一些实际情况,即使有了网络、电视,乡亲们更相信的还是白纸黑字,虽然他们不明白其中更多的道理,但是经验告诉他们,书报刊的可信度更高。

笔者的预测是,选择决定了出版业强盛的生命力,出版选择的核心价值会让期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二,期刊阅读所形成的有效服务的拓展和服务空间的拓展,是期刊存在和必将继续发展的根本理由。当年广播出现后有人断言报刊会消亡,结果是报刊业不仅没受到影响,反而发展得更好。后来电视出现,舆论再次一边倒,认为电视大有代替广播和报刊的趋势,结果仍然是各自发展、各行其道。

我们在判断媒介走向时,要看它的本质特征。人们的生活习惯会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而改变,但不变的本质是,人们仍然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小的精力,用最方便的途径,选择自己最希望知道的信息,完成自己最有效用的文化学习,这就是人们依然读刊、读书、读报的硬道理。

现在办刊、办报、出书,要有质量、有价值,要有让人货比三家最终选择你的特点、特征。人们的文化需求不仅仅是阅读,不仅仅是娱乐,不仅仅是消遣,更重要的是实用、实惠、实效。如果大家对你的产品认可度高,你就有了生存的基础;如果大家对你的产品置之不理,你就有了发展危机。

中国地域广大,发展很不平衡,这就给各种媒介的发展留下了不同时段、不同时空、不同机会,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大众期刊能够找到更多的知音和读者,使一些专业期刊能够找到更多的目标受众。

笔者的判断是,网络替代期刊是局部的,是暂时的,完全替代是不可能的,最后的结局是打个平手,各留空间。

第三,适者生存,顺应变化。在媒体融合中重生,是期刊自身发展的不二选择。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要想活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奉行传统的出版理念,不仅要有价值地选择,有方向地选择,而且要有选择地出版,有选择地传播。如果网络化、数字化产品能够按照出版业的核心价值来生产,就会改变其生态,改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如果传统出版人能够及时用网络思维、网络形态,改变自己的形式和服务,就可以形成媒介形式的互补,形成纸媒、网媒互动、互应、互照,形成更有效的传播和大众阅读。传统媒体可以在插上现代科技翅膀的飞翔中得到重生。

笔者的认识是,不惧变革本身就是出版行业的天性,期刊不灭在于它的应变能力,在于它的变革潜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抓住机遇,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期刊业就会得到持续发展。

笔者深信,期刊不灭、期刊不走、期刊不休不仅仅是一个誓言,更是一种现实,是符合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现实,期刊会有更加光彩、更加辉煌的未来。

猜你喜欢

印数期刊笔者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老师,别走……
期刊问答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2015年全国期刊业基本情况
2014年全国期刊业基本情况
2011年全国期刊出版基本情况
主要刊期的期刊出版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