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雄师范学院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2015-03-19李媛媛张无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楚雄州经济学学科

李媛媛,张无畏

(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领域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办学条件方面的硬实力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效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社会声誉等软实力方面的竞争,学科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是高校竞争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一所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我们必须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学科建设问题,对过去学科建设的经验和不足作认真梳理,积极探索下一步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思路,继而明确学科建设的方向,突出学科建设的特色,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提升我校的核心竞争力。

1.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回顾

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可以追溯到学科建设承建部门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系成立之初的1997年6月,成立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系后,随即开始了经济类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工作。当时,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我校经济类学科建设起步阶段和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初衷等情况,将学科建设的名称定为当时学科目录中经济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经济学”。当时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系区域经济学学科组仅有6名成员,6名成员中除了1名具有讲师资格外,其余5名成员均是助教职称,依托区域经济学学科建立的专业也仅有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1个专科专业,学生规模仅有40人。此后,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到2006年区域经济学学科组成员发展到2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助教7人。依托区域经济学学科建立的专业也发展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管理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和与此相关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金融学、会计学等16个函授本专科专业,学生规模达到1000余人,区域经济学学科也在同年被学校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备选学科”进行建设。近10年,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颁布了新的学科专业目录 (简称:2011年学科专业目录)。2011年学科专业目录学科分类较之以往学科分类界限更加简练清晰、学科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将经济学学科门类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区域经济学则作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系区域经济学学科组随即调整了学科建设的方向、层次和工作重点,将学科建设的方向、层次和工作重点由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调整到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并按照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相关要求在学术梯队建设、专业拓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目前,应用经济学学科组成员发展到3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助教7人,副教授以上成员占比达到45.2%。博士1人,硕士27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成员占比达到90.3%。高级程序员2人,电子商务师3人,会计师1人,律师1人,双师型成员占比达到22.3%。依托应用经济学学科建立的专业也发展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商管理、贸易经济、会计学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和与此相关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金融学、会计学等16个函授本专科专业,学生规模达到1600余人。近几年来,应用经济学学科组成员承担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研究、云南省宏观经济模型的计量分析研究等国家级、省级、厅级、院级各类科研课题70多项,在《思想战线》、 《商业时代》等核心期刊和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线性代数》、《云南经济概况》等教材著作10余部。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也于近期被学校批准为“校级培育建设学科”进行建设。

2.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回顾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近20年的历程,不难发现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在学术梯队建设、专业拓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很多需要克服的不足和问题。

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经验主要有:

2.1 学科建设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在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起步阶段,承担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主要建设任务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就紧扣“立足楚雄、重在云南、面向全国,着力为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P15)的楚雄师范学院发展服务面向定位,结合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着重开展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努力提高应用经济学学科服务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近年来,学科组参与楚雄州相关建设项目的咨询、调研、规划50多项,为楚雄州工业与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楚雄州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楚雄州地方税务局、楚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楚雄州医药公司等20余家单位开展应用经济学相关知识培训;组织楚雄州10县市近1000人次乡镇企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为促进楚雄州地方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学科组积极承担与楚雄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课题的研究任务,先后完成了楚雄州巩固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等应用经济学研究项目,形成了《楚雄固基发展战略研究》 (云南出版集团出版,2008年4月)、《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及研究 (研究篇)》 (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12年7月)、《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及研究 (楚雄州规划篇)》(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12年7月)、《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及研究(楚雄州各县市规划篇)》(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12年7月)等成果。上述研究成果共计60余万字,在促进楚雄州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云南省与楚雄州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类似的其他地州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上述研究成果也为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在省州范围内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真正实现了我校全面深化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要求。

2.2 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拓展需要

应用经济学学科有两个层面的概念界定:第一层面是指经济科学领域与理论经济学相对应的学科分支;第二层面是指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应用经济学第二层面的概念,对于高校中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而言,提高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拓展的引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对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拓展的引领作用,尤其是2001年6月升本以来,随着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成果的逐步积累,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对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引领就进入了快车道。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过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引领与推动,2003年拓展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全日制本科专业;2004年拓展了市场营销全日制本科专业;2005年拓展了财务管理全日制本科专业;2010年拓展了工商管理全日制本科专业;2013年拓展了贸易经济全日制本科专业;2015年拓展了会计学全日制本科专业。2015年申报了应用经济学领域中获批难度较大的教育部控制布点的金融学全日制本科专业。由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范围相对广泛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所以省内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和我校相同或相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商管理、贸易经济、会计学6个本科全日制专业的专业拓展规模和地处省会昆明的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等在区位优势、生源条件、办学设施、师资力量、科学研究、经费投入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的高校基本持平,和同处地州的曲靖、玉溪、大理、红河等地方高校相比,我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拓展方面有明显优势。

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学科建设队伍的数量不足

应用经济学学科是开放型学科,其属下有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 (含:税收学)、金融学 (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三级学科,且每个三级学科包含的内容也博大精深。可以说,应用经济学学科的相关知识涵盖了现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即便选择其中的2至3个三级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方向来建设也将是一项十分浩繁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学科建设队伍。我校作为牵头承建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经济与管理学院目前能承担建设任务的专任教师仅有3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助教7人。这支队伍结构尚可,但数量明显不足。加之近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在专业拓展、招生录取方面的良好势头,学院共有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100余人,生师比接近40∶1,高出教育部规定标准的两倍以上。这支队伍要完成上述规模的本科学生教学、管理等教育培养任务已十分困难,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完成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各项任务实际上更难,这也是部分学科组成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急功近利从而出现“职称科研”现象,进而导致学科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研究深度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学科建设队伍的数量不足是制约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最大的瓶颈。

(2)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高

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从纵向比较来看,近20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学科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学科建设在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是显得质量不高,水平偏低。首先是学术队伍建设方面,经济与管理学院目前能承担学科建设任务的31名专任教师中,从职称学历结构来看,仅有3名教授,1名博士,博士占比仅为3.2%,教授占比不足10%。从年龄结构来看,3名教授的年龄均超过了50岁,1名博士的年龄也超过了45岁。学术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教授、博士比例偏低和年龄偏高的“两低一高”的现象。其次是科学研究方面,应用经济学学科组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偏少。应用经济学学科组成员承担的70余项研究课题中,绝大部分是校级、厅级研究项目,国家级项目仅有1项,省部级项目5项,两项合计不足研究课题总数的10%;出版的10余部专著大部分是教材类专著;发表论文160余篇论文中,仅有50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的论文占比也仅为30%左右。第三是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我校校、院两级狠抓本科教学质量,本科生教育培养质量有很大提升。但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任务除了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承担本科生人才培养任务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才是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和关键要素。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项没有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实现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应用经济学学科组还要做大量艰辛细致的工作。

3.加强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近20年历程的初略回顾和取得的经验及存在不足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工作。

3.1 积极创造条件,充实学科建设队伍

足额充实的学科建设队伍数量是学科建设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足额充实的学科建设队伍数量,学科建设队伍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我们要在物质待遇、研究平台、成果奖励等方面积极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多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到学校工作,引进更多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成果丰硕的中青年教师到学校工作,不断充实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队伍的数量,为进一步推进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队伍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科建设队伍数量充足时要引入末位 (末位群)淘汰制、首位(首位群)增补制等有效的竞争机制。实行学科组成员和学科组成员外的非成员的动态管理,对学科组成员和学科组成员外的非成员在项目申报、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成果评比等方面的情况实行量化考核,采用百分制记分。对于考核分数最低的成员 (末位)进行末位淘汰,也可以对考核分数最低的成员群 (末位群,)进行末位群淘汰。末位群的数量可以综合学科组成员与非成员的量化考核情况酌情设定,如果考核周期内学科组成员完成学科建设任务较好,则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末位群的数量;如果考核周期内学科组成员完成学科建设任务较差或非学科组成员完成的科学研究任务较好,则可以适当提高末位群的数量。根据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组目前人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可以将末位群初步设定为2至5人。学科组成员末位 (末位群)设定后,就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对非学科组成员实行首位 (首位群)实行增补制。在充实学科建设队伍数量的前提下,采用末位 (末位群)淘汰制、首位 (首位群)增补制等有效的竞争机制,可以使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在较短的时间迅速推进学科建设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进而大幅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

3.2 深度结合实际,凝练学科研究方向

应用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关注、分析、研究是应用经济学学科的生命力所在,因此,深度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应该是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全国很多综合性大学和绝大部分财经类高校目前均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经济学类学科的建设也绝大部分集中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很少有高校建设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从我校近年来在全国高校综合排名450名左右的位置估算,上述高校当中至少有数百所高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高于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如果我们仅采取常规、从众和一般化的学科建设思路和方法,就很难在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上超越上述高校、甚至赶上都成问题。但是,如果我们采取的是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和方法,那么我们完全有超越上述部分高校的可能性。我校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和方法就是在应用经济学博大精深的框架中装入云南省,甚至主要是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研究内容。因为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会存在共性的问题,更多的则是边疆、民族、贫困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的个性问题。我们要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支持云南建设成为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省加快构建滇中经济区等宏观战略问题中融入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要素进行应用研究。对上述特殊个性问题的研究才可能使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学术声誉,也才是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提高质量,创出特色的最好出路。因此,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只有深度结合这种特殊的个性问题进行研究,才可能走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发展之路,凝练出有自身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也才可能实现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3.3 搭建学科平台,强化建设日常管理

应用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要取得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长时间的积极探索、点滴积累和深入研究,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断然不可能有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这是一项持续性要求极高的工作。因此,在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搭建相对稳定的研究平台,以强化学科建设管理,尤其是日常工作的管理,以改变过去把学科建设工作作为教学、管理工作之余开展或者是打算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在业余时间突击进行研究成果拼凑的不良局面,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经常性和持续性。笔者认为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平台的搭建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并着重发挥研究机构对成员尤其是年轻成员的引领、培养功能,着重发挥研究机构对学科建设日常事务的管理及提高学科建设工作持续性的服务功能;二是完善学科建设的提高、交流平台。主要包括:(1)进一步鼓励学科组成员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访学、讲学、学术交流;(2)围绕应用经济学学科应用性特点并结合专业转型发展的要求,选派学科组成员到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等经济领域挂职锻炼,拓宽应用型师资培养途径的同时提高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成果指导实际经济工作的针对性,从而使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在实际生产领域获得更好的声誉;(3)抓住云南省自然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加之楚雄地处滇中食宿成本较低、交通便利等优越条件,积极主动地与高水准的学术机构合作,主办 (初期可以考虑联办、承办)高水平的应用经济学方面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拓宽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队伍学术视野的同时大幅提升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影响力。

3.4 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突出学科关键环节

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数量会对学科建设工作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数量并不是学科建设成效与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否则,经费投入数量相当的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其建设的成效与水平就不应该存在差距或者说差距不大,这显然不是事实。笔者认为,在学科建设经费方面,对学科建设的成效与水平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经费使用的效率。我校作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所年轻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的数量和其他东中部地区的高校相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有优势,所以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目前在学科建设经费方面首先考虑的不是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如何想办法尽可能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的问题,这本身也是经济学学科的核心内涵和基本常识。学科建设的主要环节包括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条件及管理等几个方面。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工作过程中,要按照重要性排序的方式找出上述环节中牵动全局的关键环节,并在最关键的环节集中投入经费,从而实现整个学科建设工作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条件及管理等主要环节中,笔者认为最关键的环节应该是科学研究中的成果发表环节。要把有限的学科建设经费相对集中地投入到成果发表环节,从而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进而提升成果的质量与档次。有了高质量、高档次的学术成果,学术队伍的结构、水平、声望及影响力就能迅速提升。教学与人才培养环节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实现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也就具备了充要条件。因此,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工作在经费投入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突出学科建设中关键环节,快速提升学科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从而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1]楚雄师范学院党委.楚雄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意见 [Z].2014.

[2]楚雄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Z].2015.

[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631—639.

[4]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年)[Z].2011.

猜你喜欢

楚雄州经济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楚雄州文联积极开展春节写春联活动
“超学科”来啦
楚雄州迎十九大书法作品展作品欣赏
楚雄州迎十九大美术作品展作品欣赏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