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影视作品名称的汉语翻译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

2015-03-19郭燕燕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意译名称日语

郭燕燕

日本影视作品名称的汉语翻译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

郭燕燕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日本影视作品名称的汉语翻译,由于影视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等特点,所以翻译的时候需要译者在把握原作的主题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影视作品的特点,充分发挥主体性,采用:直译、音译、意译、反转、加译、减译、创译等多样化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的实现影视作品的商业化目的。

译者主体性; 影视作品名称; 翻译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作为中日文化交流桥梁的日本影视作品(包括动漫)被大量的引进国内市场,从八十年代的《排球女将》、《阿信》、《武田信玄》到现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日剧、动漫等,日本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许多九零后成了哈日族、动漫迷等,日本影视作品不仅是人们娱乐、消遣的手段,也是了解日本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的方式之一。一部作品能否得到认可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个精彩的剧名可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去观看,因此剧名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日本影视作品的汉语翻译,探讨译者主体性理论指导下的多样化的剧名翻译方法。

一、译者主体性

关于译者主体性,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 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1]。许钧认为:“译者主体意识是指译者在翻译中表现出的能动的创造意识和人格意识”[2]。仲伟合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以尊重客观翻译环境为前提,并充分体会译语文化的需求,在翻译活动中体现了主观能动性”[3]。综上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包含两层意义,既承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加以限制。因此本文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理解原文并适应原文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译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日本影视作品名称的汉语翻译研究——从译者主体性角度

影视作品的名称如同一件商品的外包装,没有引人注目的名称,很难引起观众注意。众所周知,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具有大众化、艺术性、商业性等特点。因此要求译者不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影视作品的特殊性。“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围绕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即翻译的中心就是功能对等,并遵循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审美价值四个原则。[4]综上并结合译者主体性的理论,本文认为:翻译影视作品名称的时候,译者要在充分理解和适应影片的基础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作品的主题、内容并体现其艺术价值,并符合观众的审美价值,结合我们的文化背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多样化的翻译方法,从而实现其商业价值。

(一)直译

直译是影视作品名称翻译中最常见的翻译方法之一,是指翻译的时候,保持原作品名称的内容和形式。由于日语的汉字多来自于中国古代的繁体字,所以,直译法在日本影视作品名称翻译中使用最多,这种翻译法保持了原作的风格和特点,使译文名称和原作名称达到了和谐统一。比如:「结婚できない男」(不能结婚的男人)、「地獄少女」(地狱少女)、「键のかかった部屋」(上锁的房间)等这种直译,观众即使不懂日语,但一看汉语的译名就可以理解意思。但是像「篤姫」(笃姬)、「大奥」(大奥)、「東京大学物語」(东京大学物语)等这种直译,观众即使看了汉语译名,恐怕也不能理解原著的意义吧。虽然这些汉字我们汉语中都有,但是意思却截然不同,“笃姬”的“姬”在日语中是“公主”的意思。“大奥”在日语中是德川将军的妻妾们居住的江户城的称呼,“物语”在日语中是“故事”的意思,不懂日语的人对这种直译是无法理解的,但通过影评调查,这些电影在我国也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正因为这种无法理解的汉语,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效益。

(二)音译

音译法是根据原影视作品名称的发音直接译成另一种语言,比如影视作品名称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等都可以通过音译法使观众了解该作品的人物、地点、内容等信息。比如:「ドラえもん」( 哆啦A梦)、「NANA」(娜娜)、「パンドラ」(潘多拉)等。音译法保留了原影视作品名称的韵律节奏,具有浓郁的异域特色。译者通过发挥主体性,采用音译法使观众对作品产生好奇心,引起兴趣,从而实现了商业目的。

(三)意译

意译是指译者在充分理解原作品、把握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提炼出作品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抛弃原作品的形式,创造出一个新的能够引起让观众共鸣的名称。意译适用于原作与译作文化和审美相差大的情况。特别是反映语言文化等影视作品名称的翻译尤其适合使用意译法。比如:「フリーター、家を買う」直译就是“自由职业者买房”,这过于普通的译名,并且观众对“自由职业者”毫无概念,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意译为“打工仔买房记”,观众通过剧名就可以理解原作品的精髓了。「君はペット」如果直译就是“你是宠物”,对于观众来说看了这个译名仍然不知所云,但是意译为 “宠物情人”令观众眼前一亮。「北国から」直译就是“从北国来”,很平淡的叙述,但是意译为“北国之恋”,观众就会明白是一场美丽的爱情故事。正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才创造出了这些经典的译名,从而实现了影视作品的意义。

(四)反转

反转就是译者采用调整原影视作品名称的形式的方法。由于日语和汉语的句子构成不同,汉语采用的是“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而日语采用的是“主语-宾语-谓语”的形式,因此,翻译影视作品名称的时候需要译者发挥主体性,根据汉语的习惯和国人的思维方式调整一下作品名称的形式。比如:「スワンの馬鹿」译为“笨天鹅”,而不是“天鹅笨 ”。「ようこそ、わが家へ」译为“欢迎来我家”,而不是“欢迎我家来”。「花嫁は十六才」译为“16 岁新娘”,比“新娘16岁”更符合汉语定语在前面的表达习惯,更容易被观众认可和接受。

(五)加译和减译

加译和减译是指在原影视作品名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或减去一些内容的翻译方法。比如:「一休さん」译者发挥主体性增加了定语译为“聪明的一休”。比如:「野ブタ」译者发挥主体性增加了谓语译为“野猪大改造”。加译之后作品名称所表达的意思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更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观看欲。比如:「问题のあるレストラン」译为“问题餐厅”,省略了“有”。「よろず占い処 阴阳屋へようこそ」译为“欢迎来到阴阳屋”,省略了对阴阳屋的解释部分“占卜的地方”。减译之后,作品名称简洁有力,使观众一目了然。

(六)创译

当以上译法都无法表现出原作品的风格和内容的话,这时可以考虑创译。创意要求译者在充分把握原作的基础上,抛开原作名称,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创造出一个更好的译名,最大限度地实现影视作品的价值。比如:「PU - PU - PU」[5],一连串的字母符号,没有实际的意义,观众根本不知所云,但是译者发挥主体性将其译为“打工疯神榜”,一个疯狂的打工者形象跃然纸上,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花より男子」,花和男子有什么可比性呢?但是译者创造性的译为“流星花园”,浪漫的气氛使观众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慢慢品味。

[1]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2]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1):6-11.

[3] 仲伟合,周静. 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42-46.

[4]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国语教学, 2001(1):56- 60.

[5] 毛娜娜.从目的论角度看日剧名称的中文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5):115-117.

责任编辑:刘海涛

郭燕燕,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日语翻译(安徽 宿州 234000)。

2015-06-09

H36

A

1673-1794(2015)04-0066-02

猜你喜欢

意译名称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