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传统文化要素

2015-03-19刘振东

关键词:贺岁片贺岁喜剧电影

刘振东,陈 鹏

(1.河北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2.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071051)

思想使电影闪光,电影的最高境界是体现生命的文化价值。冯小刚的每一部喜剧电影作品都流露出对生活的探询。无论是其采取贺岁形式的营销策略,或是表达人性善良的核心思想,还是保持朴实中和的艺术心态,无不体现出其喜剧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

一、贺岁形式的营销策略

以贺岁形式作为营销策略的冯小刚喜剧电影在中国影视界取得轰动效应,也在中国艺术领域产生实然影响。仔细分析冯氏采取这种贺岁形式的电影营销手段实则是紧紧抓住中国传统年文化元素,并且充分利用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

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这是中国历来体现最典型的农耕文明。对于一年来辛苦奔波忙于工作的人们而言,回家过年在他们心中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象征,因此,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寻常的分量。对大多中国人来说,即使一年里再怎么奔波忙碌,到了年底岁末,中国人进入了休整期,浮躁不安的心会因此平复,而思乡怀亲与家人团聚更是迫不及待。可以说从农历腊月初八到来年元宵节期间,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沉浸在新年的氛围中。这段过年的时间在中国人心中普遍备受重视,同时对中国人而言,过年也构成最大的消费动机,包括文化消费。因此,这段时间,对于中国的文化消费市场是一个可留待填补的巨大空间。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贺岁是最为人们所重视和期待的。古往今来,中国人过年讲究团圆和乐的文化情节有增无减,如今,由于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中国日益与国际接轨,人们对过年的文化要求也逐渐现代化。而贺岁喜剧电影则对其产生了巨大的魅力。所谓“贺岁片”,指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香港传入内地,在新年来临之际一些演员艺人自发地组织到一起,不计成本和酬劳所拍的一些富有喜感愉悦观众的影片。迎合过年的气氛,这些贺岁片则多为喜剧,例如:《福星高照》《富贵列车》《欢乐叮当》等。由这些片名就能看出贺岁片故事都无不彰显节日的喜乐味道,而在文化本质上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具有一致性。

1997年,冯小刚的第一部喜剧电影《甲方乙方》在贺岁档上映,成为内地贺岁电影的开山之作,而且收效甚丰,可以说,冯小刚是内地贺岁片市场发展最有力的推手。自此之后,冯小刚在贺岁市场次第推出电影新作并逐渐游刃有余且进入佳境,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内地贺岁片市场的扛鼎人物。毋宁说,冯小刚在中国影视界的成长是与内地过年看贺岁片的民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形成紧密相关。在中国内地以冯小刚为首的电影人填补了中国人传统民俗文化需求并按照公众的这一文化消费心理,将中国内地贺岁片的发展推向繁荣。贺岁片看的是愉悦,享受的是闲情。对于处在身心休整期的中国人来说,就是想借此时处处突显的浓烈的年节欢乐氛围让自己融入其中并尽情享受。平日里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刚好趁这段过年的时间放松一点,做点毫无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的事情是人们的普遍心理需要。喜庆和乐的重要标准使贺岁片具备轻松、幽默的风格,具有普遍的娱乐性而备受人们欢迎。这也就决定了贺岁片多是娱乐消遣性较强的喜剧片。这种喜剧倾向不仅与传统文化需要相一致,也符合了过年期间的节日氛围和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冯小刚喜剧电影之所以会获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其紧紧抓住观众的传统消费心理,巧妙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广大民众的文化价值影响,并以此为电影宗旨满足观众的内心传统文化需求。

冯小刚电影以贺岁形式为电影营销手段,以现代高科技术和艺术形式为运营载体,其贺岁形式丰富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电影的喜剧效果满足了中国人的年节文化需求。过年期间,中国人与家人相伴一起看贺岁喜剧感受喜乐节庆。而冯小刚喜剧电影恰好为人们提供放松心情,享受乐和的选择。

二、人性本善的良知底蕴

冯小刚喜剧电影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还是情节叙事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蕴都崇尚着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而这些传统文化要素与大多观众所信仰的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尤其是以儒家文化理念最为明显,二者有着深层次的文化默契,这就使观众从主观上对冯小刚电影中彰示的核心思想有一种本然的亲近,同时在身心愉悦的观影过程中也会对影片中传达的人生价值观有所认同和体悟。

儒家文化伦理观念以仁爱为形上道德依据,以性善论为人性论基础。子曰:“人者仁也”[1],孟子也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2]。可以说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言行举止到思维观念,无不体现着儒家仁的精神宗旨。在中国儒家道德思想中血缘亲情是发展人的爱的情感和崇高的社会伦理责任的最恒久最朴素的情感基础。《论语》有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3]“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弟”弟弟对兄长的亲情。儒家认为,一个在家孝敬父兄之人,在社会上也是很少会犯上作乱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的血缘亲情是一切伦理精神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一个人是非善恶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此人对亲人的孝悌情感为道德标准的。

儒家这种仁爱思想在冯小刚喜剧电影的人物刻画或故事情节的开展中层出不穷,而这也正是使其喜剧电影备受欢迎的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比如,冯小刚的《没完没了》里韩东为了追债,对自己老板的女朋友进行了一场没完没了的绑架过程,看上去貌似是一件性质恶劣的事件,但是隐藏在这一表面现象背后的思想本质却是浓郁的亲情表达,电影情节发展到后来才让观众明白原来韩东进行绑架追债是为了拯救自己植物人的姐姐。这一人物形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人之为仁的本质。那么,人性本质如何,先秦儒家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说:“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常以乍见孺子将入井时顿然而生的同情心来说明良心人人固有。看见一个小孩就要掉入井中人人都会心生一种悲悯之情要伸手援救,这并非是因为出于利益的考虑,也不是因为其他欲望的驱使,而完全是人内心善良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冯小刚的另一部电影作品《天下无贼》里的傻根就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普通小人物。他随身带着打工挣来的薪水坐火车回家过年。以自己对美好世界和善良人心的信心坚信这个世界没有贼。傻根单纯看似幼稚的思想行为无疑对电影之外早已对现代社会的尔虞我诈司空见惯的观众产生一种极大的心灵震撼。诚然可知,每一位中国人心里都怀有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为公的理想生存环境的梦想。虽然自古至今,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只是一个空想性的乌托邦,但是中国人依据性善的人性论基础,对于这一社会理想从未放弃和否定。随着《天下无贼》里剧情的发展,傻根坐火车回老家的一路上一直都受到同一车厢里另外两个良心并未泯灭的贼的保护,使他身上所有血汗钱得以完全保留住。然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傻根的善良本性上召唤着这两个良心未泯的小偷,让他们重新感知人性的本然状态,醒悟人应该凭借怎样一种状态在一个善良美好的世界里生活;傻根的纯真质朴拂去他们久被尘封的固有的良心,使他们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剧中的傻根与其说是一个角色,毋宁说是一种象征,在这个诚信式微,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他以自己善良的天性向人们昭示人性纯真的美好。

冯小刚自己曾说:“我母亲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善良,离婚以后,怕孩子有继父,三十几岁离婚,她就没有再找人,因此善良这东西对我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冯小刚将这种影响倾尽在其电影作品中并且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天下无贼》对电影视觉魅力的倾力营造中,无论是傻根儿在寺院无意滴落的那一滴金色的溶剂,还是从列车的顶层上渗透出的鲜血,所有的视听传达都在与剧作提供的主题思想共同保护着傻根儿内心坚信的那个“天下无贼”的纯真理想。尽管现实世界不会因人们善良的意愿而有所改变,但是恰如“天下无贼”这样一个中国人自古就梦寐以求的乌托邦,在当代中国电影中重新显现的时候,我们确实感到一种人文情怀贯穿在冯小刚电影的情节之间。当代很多社会心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心态具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因此在考虑市场需要和观众心理要求的时候,冯小刚喜剧电影能积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将善良、质朴等传统思想观念改造为影像元素,并以此得到观众的认同和肯定,并借此产生传播人性善良的正面社会能量。冯小刚喜剧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以及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与观众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相互契合,并与之产生共鸣,这才是冯小刚喜剧电影对观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的本质所在。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影响至深。因此,以儒家仁爱精神为道德理念的中国观众从主观上会对冯小刚电影中彰示的核心思想有一种本然的亲近,同时在身心愉悦的观影过程中也会对影片中传达的人生价值观有所认同和体悟。

三、朴实中和的艺术心态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儒家一直致力达到的理想状态。在很长时间里,儒家思想以中国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姿态走过历史,其精髓要义早已内化于中国人的心灵中,成为一种民族意识,如中和的思想是儒家提倡的基本主张,也是中国人的情感基调。中和思想的完整表述在儒家重要经典《中庸》上有阐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4]“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这种中和心态的具体体现成为中国人论人、论文、论艺的标准,同时也是中国人处事为人的原则。这一原则在现代中国人的思维里依然得以留存,所以中和的状态易于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对于影视艺术也是如此。

中和心态在冯小刚喜剧电影里就有多处显现。比如,电影剧情中一般没有让人不可饶恕的恶人,没有凶杀残忍,更是与政权斗争毫无干系,展现给观众的多是鸡毛蒜皮的人事常态,无关痛痒的调侃,接连不断的笑点,最后发展成令人愉快的结局,这种避其极端用其中的叙事风格,正是中和心态的体现。这种中和的电影作风使观众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这也是冯小刚喜剧电影与中国观众在文化层面相契合的另一方面,即在电影过程中展现传统文化朴实中和的艺术心态。电影《没完没了》中韩东在采取一般方式讨债不成的情况下,于是利用绑架老板女朋友的手段逼阮大伟还债,表面看来这好像是一段充满暴力犯罪的剧情,但是冯小刚导演却没有向观众展现凶残的场面,反之,带给观众的是他一贯具有的温文柔和,他先是通过误会将剧情矛盾得以深化,然后又凭借同情和理解使矛盾得以消解,一场电影看下来观众得到的更多是愉悦和理解。导演把惊险的绑架案演化成了一场绑架闹剧,剧中几人之间,阮大伟与韩东没有深仇大恨,绑架者与被绑架者是同谋,这样以来,剧情往闹剧的方向缓和,整部电影没有恶毒的要挟,没有对绑架者的虐待,里面的人物都是善良的平民百姓,为经济纠纷“没完没了”地闹了一番,无伤大雅,正如电影里韩东说的“这是人民内部矛盾”,完全浸透着传统的中和心态。

在冯小刚另一部喜剧电影《手机》里,费墨有一句台词,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就是“做人要厚道”,这句话在剧中多次出现,其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何其深刻,从影片热播后,观众对这句话的激烈反响就可得而知。这句台词深深留在人们心里,成了大家争口相传的对象,冯小刚的喜剧电影,总是隐含着一种厚道的心态和立场。他的影片里的人都是踏实做事的人,对待朋友很真诚,很少有虚伪的一面。《大腕》里的尤优,就是一个厚道的人,即使在利欲熏心的商业氛围下,他仍然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不以损害对方名誉来赚钱。剧中他为了筹办大腕的葬礼,不得不四处筹措经费,先是去找某影视公司老总请求赞助,但对方提出的条件:需要尚未出道的女演员扮演泰勒的情妇一角并且要求有她在尸体旁哭三十分钟的戏。在唾手可得的赞助款诱惑面前,尤优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并鼓起勇气对这种不公平行为进行反抗,结果是他一人难敌对方强大势力,惨败而归。但丝毫无悔恨之意。电影进行到这里,尤优的厚道在荧屏上抑或在观众的心里跃然而生。而当泰勒“死”而复活的消息被众人得知,葬礼活动不得不就此停办,这时候尤优迫于偿还债务压力躲了起来,然而泰勒果断地将这一切事情责任自己承担下来,并没有因此怨恨尤优而是一直把尤优当作朋友,并将其介绍到美国去发展,由此可见泰勒的厚道与尤优相比则毫不逊色。这些跌宕起伏的情节,是电影厚道心态和立场的具体体现。在冯小刚喜剧电影中,很多时候朴实厚道是用宽容和坦诚来诠释的,冯小刚的很多电影作品都提倡这种宽容心态。比如,电影中有对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态度的宽容,但是冯氏作品只对那些在将金钱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时才给予宽容和理解。《没完没了》里在韩冬进行了一场没完没了的绑架过程后,关于钱的重要的讨论,小芸和他有过一段对话,

小芸:你会选择10万块钱,还是我?

韩冬:我选择钱。

小芸:你太让我失望了,你们这些人对金钱的欲望连起码的掩饰都没有,你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最珍惜的,在你们心里还有什么比钱更重要的,有吗?

韩冬:没有。

对于韩东的回答,无疑是让小芸伤了心,同时也让荧幕前观众的心里五味杂陈。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现实生活自己的扪心自问。钱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会不会有本末倒置的倾向,真正值得我们珍惜的到底是什么?于是在压抑情绪弥漫的剧中和剧外,冯小刚给了大家答案。在韩东和小芸的上述对话结束后,另外一幕是韩冬的姐姐作为植物人躺在床上,“没钱我就没姐姐了。”韩冬的这句话不仅消解了他跟老板之间的债务矛盾,而且抚慰了小芸的伤心,同时也解答了在场观众的疑惑。在观众误以为影片的导向是钱就是当今社会上最重要的东西而疑议不快时,电影却最终告知:其实大家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在韩冬眼里钱只是他拯救姐姐生命的一个手段而已,在他心里最浓郁的是亲情,最珍贵的是仁爱。所以冯小刚对韩冬的行为给予了宽容和同情。

由此可见,在冯小刚喜剧电影里,无论是其贺岁形式的营销策略,还是电影善良仁爱的思想意蕴,抑或是中和质朴的艺术心态,无不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观众面前,不仅使观众愉悦了视听,更为可贵的是电影使人们在轻松快乐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得以认同和印证。

[1]郑玄.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M].吕友仁,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6.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322,25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曾军,校.长沙:岳麓书社,1985:273,272.

猜你喜欢

贺岁片贺岁喜剧电影
虎年贺岁
电影摄影机
新春贺岁,迎接挑战
从《羞羞的铁拳》看国产喜剧电影的突破与革新
春天来了
——新年贺岁歌
2017年法国喜剧电影回顾展开幕在即
初三看贺岁片
回眸2015中国电影:喜剧电影改朝换代
动作喜剧电影周
更牛的贺岁攻略 新网吧宝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