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合作性演唱的指导策略
2015-03-19王星
王 星
幼儿园合作性演唱的指导策略
王星
幼儿园的歌唱活动是幼儿最直接接触音乐的一种常用的艺术活动,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合作演唱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更具体、更形象地展现歌曲的结构、内容,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如何正确指导幼儿进行合作演唱,让歌唱活动真正“唱”起来?笔者首先根据幼儿特点选择内容、运用图谱、创设情境、探索模式、注重表现,让幼儿在快乐中歌唱,在歌唱中成长。
选择内容;运用图谱;创设情境;探索模式;注重表现
合作性的歌唱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发展合作、发展态度以及合作能力的机会。近年来,我们积极围绕在扬州市江都区少年宫艺术幼儿园市级课题《幼儿艺术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开展微型课题《幼儿合作演唱的应用研究》,发现由于合作演唱歌曲的构成和唱法比较复杂,教师较难把握教与学的度,有些幼儿在学唱过程中无法坚定自己的声部立场,出现跑调、抢调、跟调等混乱状态,致使教师“教得累”,幼儿“学得难”。久而久之,这种合作演唱的结果使许多幼儿磨光兴趣,逃离了音乐。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合作演唱,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唱”起来,带着种种疑问,我对幼儿园合作演唱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合作演唱的歌曲有许多,有些教师仅凭个人兴趣随意选取歌曲,致使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也使幼儿丧失了演唱兴趣。《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要注重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在选择合作演唱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
1.四句式、排比式的小班歌曲。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和演唱能力不及中大班幼儿,因此在选择歌曲时,应充分考虑歌词内容和旋律变化等。
如歌曲《这是小兵》:
甲:这是小兵的喇叭,乙:嗒嗒嗒嗒滴。
甲:这是小兵的铜鼓,乙:咚咚咚咚咚。
歌曲《走路》:
甲:小鹿走路跳跳跳,乙:小鸭子走路摇摇摇。
甲:小乌龟走路爬爬爬,乙:小花猫走路静悄悄。
这类歌曲旋律轻快活泼、歌词内容简单,通常都是采用四句式、排比式的形式,比较接近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小班幼儿在合作演唱的过程中,不仅能较轻松理解记忆歌词内容,还能掌握简单的合作演唱方法,为以后的复杂化合作演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多句式、复杂化的中大班歌曲。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演唱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多句式、复杂化的歌曲,这类歌曲的形式多样对中大班幼儿具有挑战性,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欲望。
如歌曲《柳树姑娘》:柳树姑娘辫子长长,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洗洗干净多么漂亮,多么漂亮阿里罗。
又如歌曲《摘草莓》: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那个玛瑙坠,装满小竹篮,风中飘香味。
这类多句式、复杂化的歌曲,歌词内容较长,乐句句式较多,形式多样,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进行合作演唱。在合作演唱的过程中,幼儿的主动参与性增强,对复杂和趣味性的歌词内容能够较快地掌握,不仅感受到乐曲的优美旋律,还促进了同伴间的相互合作,提高了人际协调关系的发展。
二、运用形象化的图谱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过符号来帮助他们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因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谱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图画和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帮助幼儿较好地理解音乐的性质、旋律、节奏、特征、曲式结构特征,强化音乐审美感受,提高音乐记忆效果。
如二声部演唱歌曲《钟》,我们在图谱中分别用红色线条和黑色线条表现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在共同演唱部分用较大的图片放在两声部中间位置,使幼儿很直观、清晰地分辨自己的演唱角色,了解自己的演唱内容。
又如歌曲《萤火虫》,我们将萤火虫分成了紫色和蓝色,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区分两个声部,明显直观看出两声部进入的时机。在最后部分幼儿容易混淆,因此教师用紫色灯笼表示第一声部重复演唱的部分,第二声部仍然用大红的灯笼,两声部有所不同以便区分。这些颜色鲜艳、图像清晰、形象逼真的教学图谱,不但提醒了幼儿分清自己在合作演唱中的声部、内容,还启发幼儿在理解图谱的基础上掌握各种旋律节奏,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合作演唱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活动质量。
三、创设游戏化的情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倡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这种活教育理论在学龄前幼儿的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幼儿的年龄小,传统、机械式的一教一唱,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尝试将活动情景化,让幼儿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音乐与人、环境、材料的关系,促进音乐与幼儿之间互动。
如:小班接唱歌曲《小黄鸭》,合作演唱前,我们为幼儿创设新颖有趣的游戏情境,有盛纯净水的小水盆、橡皮小黄鸭、吸管,幼儿一见到这些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学习的兴趣大增。活动采用接唱的形式,当教师唱到“我会游”的时候,幼儿一边接唱“哗哗”一边倒水。唱到“我会叫”时,幼儿接唱“嘎嘎”,并轻轻捏小鸭子两下。唱到“我会吹许多泡泡”时,幼儿用吸管吹气“波波波波”。整个活动在这种充满游戏化的情境中进行,不仅提高了幼儿主动参与合作演唱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乐句句读感觉以及良好的节奏感等。
又如:大班两声部合唱歌曲《八只小狗抬花轿》,活动前教师准备了一顶大花轿,和幼儿共同玩抬花轿的游戏,游戏中,教师引导一部分幼儿唱第一声部的主要歌词,另外一部分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伴唱“嘿呦嘿呦嘿呦嘿、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样边演唱边表演的形式,将演唱活动轻松的带入了游戏化的情境中,不仅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幼儿轻松的掌握了新的演唱方法,使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探索多样化的模式
平时的合作演唱教学中,我们发现长时间的使用一种演唱方法已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幼儿的需要。《纲要》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因此,应该在合作演唱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合作演唱教学效果。
1.单声部合作演唱。单声部合作演唱一般在小班运用的比较多,因为他们年龄小,很难分辨并坚持自己的声部,容易跑调和走音。多声部演唱的形式和歌词内容都相对复杂,小班幼儿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小班开展问答式对唱、领唱、齐唱、接唱等单声部合作演唱形式,更易于小班幼儿接受。
如对唱歌曲《小鸡在哪里》,师问:“小鸡小鸡在哪里”,幼儿答:“小鸡小鸡在这里”,这样一问一答的演唱方式,既增加了演唱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幼儿的演唱能力。又如领唱、齐唱歌曲《胆小鬼》,由领唱的幼儿唱一句歌词,齐唱的幼儿重复最后的三个字进行合作演唱。如领:“东东是个胆小鬼”,齐:“胆小鬼”;领:“怕风怕雨怕打雷”,齐:“怕打雷”。这样简单、有趣的重复演唱方式,小班幼儿学习起来非常轻松也很感兴趣,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多声部合作演唱。多声部合作演唱是中大班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演唱形式,因为中大班幼儿的演唱能力比小班幼儿强,他们能很好地分辨自己的角色,乐于与同伴合作,对于复杂的演唱形式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大班开展轮唱、同声式合唱、填充式合唱、音型伴奏式合唱、双独立旋律合唱等多声部合作演唱,能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和演唱水平。
如同声式合唱:《欢乐颂》
一声部:蓝天高高,白云飘飘,太阳公公在微笑。
二声部:啦……(表示灿烂四射的阳光)
这两个声部演唱相同的曲调。主要声部唱原歌词,配合声部唱衬词。由于第二声部和第一声部的曲调相同,不容易走音,但同时又要求幼儿能分清自己演唱的声部不混淆。因此比较适合在中班演唱。
如音型伴奏式合唱《钟》:
第一声部:我家的钟儿会唱歌,滴答滴答滴,当当当当当当当,打了7下钟……
第二声部:铛——铛——,滴答滴答滴,铛——铛——,滴答滴答滴……
这首歌曲第一声部演唱原歌词,第二声部演唱类似“固定音型”歌曲材料。由于歌词的内容整合了数学的知识,歌曲的旋律和伴奏有了一些变化,因此这首歌适合在大班演唱,幼儿掌握了数字和节奏的匹配以后,就能很好地记忆歌词内容,较轻松的掌握演唱方法。
又如填充式合唱《柳树姑娘》:
第一声部:柳树姑娘——,辫子长长——,风儿一吹——,甩进池塘——
第二声部: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
第一声部演唱原歌曲,第二声部休止或演唱延长音处唱填充的歌曲材料。要求幼儿学会倾听,能分辨自己在何处演唱填充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比较适合在大班演唱。这种新颖的演唱方法能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呈现出了合作式、竞赛式场面,不仅有效预防了幼儿声带疲劳,还能引导幼儿养成注意倾听他人演唱的习惯,同时也能满足幼儿独立表现的欲望,并能体验到分工合作演唱带来的乐趣。
五、注重情绪化的表现
《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不仅关注教学的策略和幼儿学习方法的探索,更应该关注合作演唱的表现力、幼儿情绪情感的研究,引导幼儿进行审美和情感体验,表现丰富的情感。
如大班二声部合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结合中秋节在活动前布置教室,营造了优美的夜晚意境,将月亮设计成了婆婆的造型,使幼儿联想到奶奶和婆婆对自己的爱。活动前我们引导幼儿学习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增加知识经验,体验和奶奶婆婆在一起的愉悦情感。合作演唱时,第一声部能够扮演月亮婆婆抚摸小宝宝,音色轻柔、舒缓。第二声部沉浸在月亮婆婆抚摸拥抱的情境当中,更加轻柔的哼唱拟声词“呜啦啦呜啦啦”,懂得和第一声部的声音融合、协调,不仅使整个活动都充满温馨,也增强了幼儿演唱技能的提高。又如双声部轮唱歌曲《勤劳人和懒惰人》,在第一声部演唱勤劳人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勤劳人的生活和做事风格,体验做勤劳人的情感,知道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第二声部用缓慢、轻柔的声音演唱,体验做懒惰人的情感。在分别扮演不同人物演唱时,活动出现了很强的情感对比,不仅提高了演唱效果,也促进了幼儿演唱能力的提高。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幼儿园合作演唱微型课题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之中,除了以上一些指导策略之外,今后还要注意培养幼儿分工组织协调和人际空间协调的能力等,积极挖掘合作演唱的多种有效途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合作演唱,提高幼儿合作态度以及合作能力的发展,为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1]教育部.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徐卓娅.幼儿园教育活动—歌唱活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陈孝禅.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M].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5]杜声锋.皮亚杰及其思想[M].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
责任编辑:何岩
G62
A
1671-6531(2015)01-0156-03
王星/扬州市江都区少年宫艺术幼儿园教师(江苏扬州2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