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研究*
——以楚雄师范学院《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例
2015-03-19段连鑫谢利东
段连鑫,谢利东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就其培养目标而言,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合格师资,以及在信息技术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管理维护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围绕培养目标,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了大量的专业实践性课程,而实践教学也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因此,在实践性课程中如何体现培养目标,更好地突出应用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特点
1.1 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
从硬件方面来说,主要包括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基本结构原理、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选购策略和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及测试、硬盘规划、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等方面的内容,且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子科学的不断发展,硬件更新速度是越来越快;从软件方面来说,主要有系统BIOS设置和优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安装、使用,系统的优化,常见故障的诊断等。同时由于软件升级快、版本多,版本越高对硬件的性能要求也更高;从知识面来说,涉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等,教学内容多,可扩充性强。
1.2 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由此产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和更新,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产品的需要。
1.3 课程侧重应用和实践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能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硬件结构,能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和掌握计算机日常维护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
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现状
2.1 教师教学观念滞后,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一方面,由于承担《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很多教师本身就是精英教育的产品,不可避免地带有精英教育的烙印。另一方面,《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更新速度快。而本科阶段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总课时为36学时,实行“1+1”的课时结构 (即每周一节理论课、一节实训课)。很多教师主要采用以讲授理论内容为主,实训部分只用几次课对老机器硬件进行拆卸和安装。软件部分直接在虚拟机上来进行,并且安装的操作系统和大部分应用软件版本比较低,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2.2 实训设备落后、老化
由于受到硬件设备的限制,在实训教学中,通常是在教师介绍计算机各部件的品牌、型号、技术指标等等后,学生再到实训室对计算机主机进行硬件的拆卸和组装,而实训室里用来做拆卸和组装的主机都是教学和办公无法使用而淘汰下来的,机器设备陈旧、老化突出。
2.3 学生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突出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开始购买电脑,主要以笔记本为主,并且都是当时的主流产品,配置和性能比较高、速度快。而教材中所编写的是台式机,教师教学时讲的也几乎是台式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电脑知识也是以台式机为主。这就给学生造成课程内容陈旧过时的印象,而且部分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由于教学中所讲内容与学生所用的计算机在性能指标上差距较明显,实训课中硬件设备的陈旧以及在安装操作系统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性,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突出。
3.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的主要途径
3.1 转变教学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探索实践教学中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过程,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指导、帮助、鼓励学生在做中学,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反思和重组,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3.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增减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特点,该课程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上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保证基础知识,突出重点。要求学生对电脑各部件的功能、性能指标、安装、选购方法及日常维护方法要重点掌握,熟悉部件的主要品牌与型号,对部件的工作原理作一般了解就行。
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需要,结合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注意课程间的横向联系,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教育技术学专业一般都设置《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原理》、《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教育应用》、《音频处理技术》、《数字平面艺术设计》、《非线性编辑》、《数字化校园建设》等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都会对计算机某些部件进行详细的讲解或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教学内容必须结合专业要求与最新的技术信息、当前市场流行的主流产品讲授。资料来源可以是最新教材、最新参考资料以及各种介绍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期刊或网站 (如《电脑报》、 《微型计算机》、太平洋电脑城、中国DIY网、泡泡网、天极网等等)。另外,随着笔记本电脑的普及,本课程中要增加笔记本电脑的相关内容。
由于计算机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基本上18个月一周期地更新换代,选用教材即使再新,也永远跟不上产品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走进计算机市场进行调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与最新的产品打交道,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调查,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3.3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1)充分发挥实物展示台的作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比如在讲计算机硬件系统时,可把实物展示给学生,针对具体的部件 (如CPU、内存条、硬盘、主板等),让学生通过查看这些具体部件上的相关信息能认识部件的名称、型号、容量、生产日期等。在计算机硬件的安装时,教师可借助实物展示台边讲边进行具体的安装过程,关键或需要注意的地方,可重复演示和说明。在BIOS设置中,教师可边讲边设置具体的参数,并查看效果。这样课堂内容生动、具体、直观,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操作系统的安装时,可让已有一定经验的学生 (教师事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确定)进行一定的讲解和具体的操作,这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自信心。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演示操作、视频播放、交互式动画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各部件的结构。同时,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声、像的有机组合,可以弥补教学中语言、文字描述、实验器材的局限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上的相关资源自主学习,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如学生可以利用酷6网、百度视频、56视频等网站上的视频资源,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3.4 依据课程性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同时也无法满足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该课程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
就教育技术学专业中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来说,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应能根据具体用户的需求,给出一份合理的购机配置计划,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机器的组装;当计算机出现故障时,要能根据故障现象,利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并及时排除故障。因此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运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例如,对于计算机的具体故障,可由学生通过掌握的故障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信息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 (通过观察法、拔插法、替换法等)故障产生的原因,然后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确诊并着手解决故障,从而提高学生解决计算机实际故障的能力。
(2)案例教学
在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硬件组装、软件安装以及计算机故障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如各组件如何搭配才能发挥最佳性能、如何用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辨别组件的真伪、计算机典型故障的分析、判断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案例,学生利用已学知识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及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获得一些直接经验。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在分析、判断、解决故障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积累经验,学会自主学习。
(3)社会实践
由于该课程与社会、市场状况紧密相关。在学生对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件的性能指标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把购机配置任务交给学生,学生根据不同用户 (办公型、家用型和“发烧型”)的需求,首先通过网络了解和收集计算机各部件的品牌规格、主要性能指标和价格等信息资料,确定配置方案,而后进行市场实际调查比较,并对原定方案进行优化 (学生要简述设计思想、设计原则以及设计说明),最终决定配置方案由教师签字方为认可。这样,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动力。
3.5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实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优化实验设备,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
由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的设备老化现象突出,大部分是教学和办公无法使用而淘汰下来的,设备陈旧、老化,类型多等,因此,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计算机进行归类摆放,合理配置计算机和相关设备。不同档次的计算机安排不同内容的实验,可利用性能稍高的计算机用于软件安装及测试 (如安装WINDOWS XP SP2、Office 2003等一些低版本的软件),而性能差的计算机则用于计算机部件的认识和拆装机练习用。这样让学生亲眼看到实物,同时根据具体部件上的相关信息,了解其结构和性能指标。学生在实验中接触到新旧不同的计算机,对计算机发展历程也有了一些亲身的体验,从而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
(2)学生通过攒机活动,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作为这门课程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要通过攒机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攒机人员应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迅速给出一份合理的购机配置计划,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机器的组装。所以,作为实训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的训练,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3)将虚拟软件技术引入实训教学,提升实训设备的效率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引入虚拟软件技术,一方面是解决硬件环境陈旧,无法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将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虚拟机软件 (如Vmware Workstation),学生可在电脑上根据实训的任务反复操作CMOS设置、仿真分区、安装操作系统、备份和恢复数据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学生也可反复操作练习,对硬件也不会造成损伤。
(4)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方面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在大二上学期开始购买电脑,主要以笔记本为主,《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一般在大二下学期进行。因此,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对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的软、硬件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如用360硬件大师查看自己电脑的硬件配置情况),当电脑出现故障时也可以自己动手试着解决,也可在教师 (或同学)的帮助下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参加多媒体教室和专业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通过日常的管理和维护熟悉各种类型的硬件和软件,了解其规格、型号、性能指标以及不同软件的运行环境、使用方法等等。同时通过对不同类型设备的维护,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3.6 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应用和实践
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形式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注重考核方式的改革,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本门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实际操作考核和期末综合实践考核三个部分。
平时考核占该门课程成绩的20%。主要是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平时作业、电脑市场调查等给出平时成绩。
实际操作考核占该门课程成绩的30%。一方面是课程实验,如:计算机部件的识别和组装、软件的安装与调试、整机的优化等等,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和实验报告;另一方面是学生平时对计算机的维护,如:计算机常见的故障诊断、分析和排除,主要依据是学生上交的维护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对故障现象的描述、运用所学知识诊断和分析故障原因、故障的排除等。
期末考核占该门课程成绩的40%,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为主。该项考核主要反映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掌握的程度,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根据所给硬件条件安装相应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教师出多套题,学生现场抽考;第二部分是根据所给用户类型,教师出多套题,学生现场设计购机配置方案。
[1]李占宣.浅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改革 [J].教育探索,2011,(8):28—29.
[2]罗明东.我们怎样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29(8):1—5.
[3]宋强,倪宝童等编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标准教程 (2013—201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