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大学生课外创新科技活动体系构建研究——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

2015-03-19李靖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科技活动体系构建创新

独立学院大学生课外创新科技活动体系构建研究——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

李靖华

摘要:当代高校素质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课外创新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独立学院大学生课外创新科技活动现状,提出构建合理课外创新科技活动体系,促进学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新;科技活动;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为提升办学质量,各独立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其对旨在检测和判断学生综合素质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课外创新科技活动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则还不够深入,这制约着独立学院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影响着独立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课外创新科技活动现状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将是未来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主力军。开展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的构建研究与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独立学院值得探讨的课题,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课外创新科技活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各独立学院对实验、实训学时都有明确要求,但对课外创新科技活动无明确要求或要求流于形式。尽管独立学院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认识有所增强,对课内实验实训环节有所加强,但实验实训的内容以验证为主,不利于学生创新科技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科发展,影响学生创新科技活动开展。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各独立学院大都套用母体院校的课外创新科技活动标准,有基本的管理制度,但比较分散,不成体系,执行效果就大打折扣。目前,国家级、省级、地市及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各类竞赛日益增多,如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财政厅设立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科技培育项目”;广东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等单位组织的“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还有其他各类别和名目繁多的赛事对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2010年已制定出大学生科技竞赛管理办法,并在人才培养中有课外培养学分的必修要求,但缺少对课外科技活动参赛指导教师奖励和工作量认定制度,严重影响指导教师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间接导致学院课外培养学分工作落实难度较大。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加重视,而各类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竞赛种类日益增多,覆盖面越来越大,学校如无专项配套经费支持及完善的制度保证,是无法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的。

(三)组织构架不完善

对于各类别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及大学生创业活动,很多独立学院还沿用以往方式由学生管理部门或教务管理部门独立组织,缺少带动学院相关部门联动的专门组织机构,导致各类活动组织无序,部门之间协同配合能力有待加强。

(四)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创新科技活动需要运用综合性知识多方面合作,需要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的持续努力方可以实现。一些有兴趣参加的学生因缺少专业老师的指导,在项目申报上往往会出现定位不清,方向不明确,缺少理论支撑,眼高手低,可执行性不强等问题。而参加项目的同学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创新科技活动中,由于学生担心影响正常的学习,导致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外创新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五)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的教师都有意愿加入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中来,但是有很多原因制约教师的积极性。首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内容较少,课程内容和课外创新科技活动相关联的要求更少,弱化了教师对课外创新科技活动的研究。大部分的创新科技活动的指导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很多独立学院只对获奖的项目给予教师奖励,而对没获奖的活动项目甚至没有基本的工作量认定,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

二、独立学院创新科技活动体系构建

造就具有扎实专业基础,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并有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复合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与运行纳入创新强校的重点工程,发挥课内与课外各自的优势,以协同机制创新为引领,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成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一)组织架构搭建

由学院领导牵头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形成院、系及项目团队三级创新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机构。学院主要围绕有关政策制订相关制度,统筹资源,做好服务与管理;系部主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选择活动项目,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实施与管理;项目团队主要根据院系政策及资源,结合专业学习及项目需求,具体开展活动。

(二)完善制度体系构建

根据目前制度现状,除需要修订完善现有的各类科技竞赛管理办法、创新科技讲座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及课外培养学分等管理办法外,还应根据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补充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工作量核算及奖励等管理办法。对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活动规范管理,有了制度的充分保障,人、财、物到位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长期化与深入化。

(三)构建与人才培养相衔接的活动平台

各类课外创新科技活动应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相衔接,将课外创新科技活动和课内实践环节相衔接。一方面,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课外创新活动形成对课内教学的补充,通过老师参与反哺教学,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提高老师专业研究能力。并将学生课内学习、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等环节与创新科技活动相衔接,拓展学生的专业培养模式,让学生将创新科技创意融进平时的学习。

1.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在现有实验室开放制度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开放项目及开发力度,如增加课程实验的数量、难度并将课外完成相关实验作为平时成绩,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开展创新训练。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或学生项目的创新实验课题,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直接放到实验室完成,将实验室作为学生社团活动展示作品的重要活动场所等各种形式,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练就本领的重要平台。

2.学科竞赛。引导各专业将与专业较为密切相关的学科竞赛纳入课外培养学分必修要求,注重学生参加各类有益的学科竞赛参与面,使学生通过竞赛促进学习、提升兴趣。对于拔尖学生,给予必修学分认定,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兴趣和个性。通过学科竞赛的选择、组织及开发横向企业真实项目的学科竞赛等,有效对接课内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参与竞赛及教师指导竞赛,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反哺教学的效果。同时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展示平台,从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进来,进而促进学生实践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教育部在2012年 8月 1日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的通知》( 教高厅[2012]4号),开始统筹和部署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各独立学院都在此基础上大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项目的申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2012年5月开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活动,2013年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30项;2014年申报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35项、校级项目12项。但相比其他同类院校,在申报项目数量上,总体还是偏少。因此,学院还需要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引导,通过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相应机制及配套制度,通过各种指导服务、扶持科技创新和创业团队,通过对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引导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业项目中来。

4.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是学生创新科技教育的另一优质平台。各独立学院应加强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合作,开展实习基地共建项目,为学生对外开展科学研究、学习专业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和教师除多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参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可以尝试更多的与企业联合开展师生力所能及的实际项目,将实践实训项目引入学校,引入课堂。通过企业工程师、教师的共同指导,提高学生的实战水平及教师的实践技能。

(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优质的师资是学生创新科技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独立学院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情况,学校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强“二元”师资队伍建设。以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培训、学习或参加实际项目开发;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企业工程师、高级管理员等到学院担任创新活动项目导师或课程任课教师。为学生的创新科技活动提供师资保障。

(五)学生团队建设

学生团队是学生兴趣小组、学生科研小组及学生成立的各类创新创业协会。应鼓励学生建立专业协会,通过丰富课余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公关能力、信息搜索与沟通能力,从而能极大地丰富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兴趣,反过来会引导学生探索创新科技知识,参与创新科技活动,从而也能更深入地推动课外创新科技活动全面开展。在这些学生团队中挑选出优秀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课外创新活动的良性发展。

通过平台搭建、制度完善、活动载体建设、教师及学生团队建设等全面构建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平台体系,能极大地促进独立学院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融合。通过有步骤成体系的平台建设,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支持,采取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的管理和实施,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多元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启霞,韩吉衢,常显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分析[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9).

[2]刘建军,李美凤.浅议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就业[J].考试周刊,2011(10).

[3]黄宪伟,张伟杰.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3).

[4]李蓉蓉,唐亚军.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4).

[5]樊保臣.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策的研究[J].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6]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

[7]郭娟,李平则.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教育,2011(31).

[8]刘长宏,李晓辉,李刚,岳庆荣,任永功.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

[9]苏晓晋,武君,曹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

[10]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11]李秋斌.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J].闽江学院学报,2014(1).

责任编辑:魏明程

猜你喜欢

科技活动体系构建创新
我国科技活动对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因素及对策建议
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现状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黔东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的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