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肢体律动的魅力——浅谈舞蹈表现力在教学中的渗透

2015-03-1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动律表现力表演者

蒙 曦

蒙曦/贵州大学讲师(贵州贵阳550025)。

一、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性

作为舞蹈艺术的基石,艺术表现力是决定表演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但现在的舞蹈教学中,由于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动作的外在表现,展现出假、大、空的浮夸肢体语言,并没有对舞蹈表演真正内涵的审美表现深入了解,即艺术审美表现是从内容到形式,语言结构到表现手法创新思维的个性抒发。这导致实际表演展示中给人的感觉是:有着过于华美的肢体语言,却始终无法诠释作品真实的情感,也无法打动观众的心,只是“徒有其表”。因此,在日常的舞蹈教学中应该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表现力在舞蹈展现中的意义,了解其真正的内涵,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找到合适的途径来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还原舞蹈这门艺术本真的艺术魅力及本色,凸显出肢体语言的审美表现。

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表现艺术,表演者通过带有节奏的特定动作来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塑造不同的角色,从而让观众产生共鸣,享受艺术魅力[1]。众所周知,舞蹈中的艺术表现指的是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过程当中,通过二度创作后情感表达与肢体融合的艺术语言,向观众展现舞蹈表演者理解、感受、创造、抒发的审美传递,展现舞蹈作品所蕴含的主题思想与表演者艺术情感。这一过程既是舞蹈表演者肢体动作的外在体态审美表现,也是其内在抒发创造思维的情感途径。站在实际意义的角度上理解,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不但可以给观众带来愉悦的美感,也让观众领略到舞蹈肢体艺术背后所蕴含的肢体艺术语言的魅力。而站在表演者的角度上看,艺术表现力是舞蹈二度创作的艺术传递。包含了演员内在的修养对于作品的理解、技巧的诠释以及配合音乐、造型、舞美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

二、舞蹈表现力的审美表达

舞蹈表现力不仅是体会舞蹈作品的动律、结构、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舞蹈背后的人文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说到底就是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与再现表达的综合能力。表演者既要有宏观作品把握,也要有驾轻就熟的舞蹈语汇的灵活运用,展现“象外之象”的画面中蕴含的生命与灵魂,真正表达“随心而舞”“舞蹈其心”的意趣和哲理。如:杨丽萍的孔雀舞唯美灵动,让观看者叹为观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她不仅是展现的拟人化的孔雀、展现民族图腾的信仰、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突出舞蹈本体的功能、营造孔雀具象而生动的画面,在轻柔快慢流动画面中体现神韵。

舞蹈表现力不仅是一种形式的再现,它还唤起了舞蹈深层的理解与认知,从肢体符号出发作内在情感的审美表达,成为雕塑人类灵魂的最佳手段,是拿来主义救亡的灵药,是人生的一种体悟,是开启善美保持民族性的一把金钥匙。

三、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舞蹈是生命律动的最美表现,是人类文明生动的载体,运用人体动作的语言载体传递艺术符号。舞者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语言表现力和娴熟的技巧,才能展现艺术的表现。众所周知,舞蹈教育的核心是以“身体体现”为审美核心,在教学中要抓住中国美学思想“以形养神”的精神气质,挖掘作品的动律特点,让人的生命形式和艺术性相融合,把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体,做到形美神足、神形兼备。通过与“形”“神”“韵”“象”的艺术审美融入民族文化的基础,理顺教授过程中的表演主体、体姿语言、结构、画面等流动呈现,分析表现力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加强形体训练

舞蹈艺术是一门形体艺术,形体功训练是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舞蹈到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舞蹈认知的结构作用。在教学中,舞蹈作品呈现的成效与形体的成效有很大关联,因此,教师要关注练习的有效性,不仅从“教”的角度设计好训练内容,还应从“学”的角度安排好形体练习的方式。在教学中可运用律动提炼法。从提炼动律到把握动律起,到突出强调动律开法儿、以动律为中心选取主干动作和基本动作,直至体现准确的动态、编排典型组合等,逐渐深化的“动律线”,以核心动律——主干动作——动作短句——动作组合这样一个发展阶梯层层发展,直至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二、塑造风格特点

众所周知,舞蹈作为人类的足迹的外化形式,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发展和传衍的。在此过程中,不断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舞蹈中不仅有着人类自身发展留下的特殊印记,也必然存在着环境(社会与自然)所产生的烙印。将舞蹈放置在自然与社会互动的系统中进行宏观、全面细致的观察,确定在社会与自然环境中舞蹈受到哪些因素制约和影响,又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产生和发展了舞蹈的表现形式,通过探索,可以解释舞蹈复杂的现象及自身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生态学提炼法,让学生走进舞蹈,深入体会动律背后所蕴含的风格特点,抓住舞蹈味道,彰显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诠释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三、情感表达是艺术表现力的内在灵魂

舞蹈靠肢体和思想来创造,表演者靠体姿来挖掘发现作品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表演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等诸因素。如:表现春草的舞蹈动作中,让学生想象春天生机勃发的情景,让自己的身体变成萌发的植物,手指变成嫩芽,在音乐的旋律当中慢慢生长。这其中,不单单要强调肢体表现的到位准确,更要注意对植物的拟人化表演:是什么心境的植物,是快乐的、悲伤的,还是无奈的?在教学中,要尝试将情感应用到舞蹈表演中。艺术传递要进行仔细推敲,反复琢磨,做到心中有物,并将情感融入表现的体态,诠释一个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形象。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的第三卷最后一卷《表现力》中论述道:“艺术形式的表现功能指出了形式通过自身的结构规律来塑造形象,以表现虚幻空间的张力及其消解,同时,生命运动的张弛所唤起的普遍情感被斌予符号形式。”而舞蹈作为“生命律动”的艺术符号,不仅体现着肢体本身的艺术魅力,而且还存在于舞蹈展现的各个领域:动作与画面的联系、视觉与听觉的联系、背景与人体的联系等等,在流动的画面中“立象尽意”。例如:古典男子舞蹈《谢公屐》刻画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形象。作品以历史典故为切入点进行形象塑造,在动作与画面中以“袖舞”的表现技巧“抖”“扬”“抛”“撒”的舞蹈语言和奔腾、跳跃的流动中表现雄浑与淡雅、豪放与含蓄的审美特点,背景文化与人体中以时代特征、民族风格为情感表达和魏晋文人“雅”的意味符号表现舞蹈文化的反射。正如李白诗中所说“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传递文人雅士的悠然自得、思辨人生的精神灌注,通过舞蹈渗透“韵高千古”“百态纷呈”的审美形态。

由此可知,舞蹈艺术并非“从天而降”,它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印记,用其特殊的肢体语言植入人们心灵的生命律动,而其表达的艺术表现力在于超脱物象而深入精髓,从繁复的表象入手,紧扣表象外的审美特征,创造肢体艺术“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美学意蕴,更好地完成艺术表现力由内而外的审美展现。

[1]卢其春.舞蹈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思考[J].大众文艺,2009(3):170-172.

[2]王印英.论高师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艺海,2012(10):132-135.

[3]杨福茹.重视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美感与表现力[J].内蒙古艺术,2012(2):34-36.

[4]李晓霞.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初探[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23):223-223.

[5]韩琳.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0(11):177-79.

猜你喜欢

动律表现力表演者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论报纸新闻摄影专题的表现力
评《Smoke》
妙猜两数
试论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策略
藏族舞基本动律的教学绝招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