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必然性的消费之维

2015-03-19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消费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必然性的消费之维

汪煜a,b,熊韵波a

(蚌埠医学院a.思政部;b.党委学生工作部,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消费是实现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环节,但不同社会制度或文明形态下的消费有着本质的差别。工业文明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成物,其倡导的消费观是一种异化的消费;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其消费观念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类的自身利益。文章通过揭示消费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剖析不同文明形态的本质规定及其消费观的异同,指证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从而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决心和信心,实现增强“三个自信”的目的。

[关键词]消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消费作为满足人类生理需要的手段,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消费不仅是人的生理需要的反映,而且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与归宿,它对生产和其他各个环节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没有消费需求,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刺激消费可以引导、带动投资,加快资本循环,从而扩大生产规模,拉动经济增长。正是由于消费在市场经济中对生产和再生产所起的客观推动作用,当今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积极寻求通过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两者之间又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和不同,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1 消费之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作用

不管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进步,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消费在推动文明进步中的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通过刺激消费来推进社会发展以实现文明进步的历史。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尽管生产力的发展催生其发展的主导因素,但同样它与当时社会流行的以宫廷生活为代表的奢侈消费方式也是密不可分。“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2],人们对物质产品的巨大需求,在客观上催生了机器大工业,也催生了资本主义。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通过各种手段唤起人们无止尽的物质欲望,刺激消费,维持无限扩大的生产。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工业文明的进程。因此,从资本主义诞生那天起,它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不断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既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在我国,投资、出口、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道路上,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投资和出口。但出口商品多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不可替代性低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或来料加工后的产品为主,随着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逐步减弱。加之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种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增多,出口形势更加严峻。而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走的那条重积累轻消费的发展之路,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国内消费不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充分显露了出来。据商务部统计,2000到2010年的10年间,我国最终消费率从GDP的62%降至47%,资本形成率却从35%上升到49%。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是以高税收、高积累为代价的,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消费能力下降,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出口和投资。同时,大规模的投资还会加剧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单纯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3],同样有效推动着我国的文明建设和发展。

2 消费观念的差异促使着现代文明的转型

如果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随着工业文明弊端的不断显现和人们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变,生态文明逐步替代工业文明同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其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消费观的弊端决定其必将被取代。

1929到1933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重创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危机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有效需求不足又是消费和投资不足引起的,解决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消费,增加投资,使经济走出滞涨的状态。随着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的盛行,以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消费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随着消费主义的确立,消费取代生产,成为维持、推动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动力,整个社会由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在这种社会,刺激消费从表面上看是经济增长的需要,实际却是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在资本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必然会大力宣扬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激发消费者对商品不可遏制的购买和占有欲望,不断推动、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消费社会的消费己经背离了消费的本质,是一种异化消费。这种消费首先是对需要的背离。它已经不是为了满足健康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欲求’”[4]34,人们消费已不再简单地是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实际需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彰显自身价值,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消费成了占有的符号,整个社会的消费由客体异化为主体,从手段变成了目的。消费的这种异化,使异化成为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人、社会、自然及他们间的相互关系都出现了异化。消费被主体化后,对金钱和物的盲目追求和精神文化消费相对缺失,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冷漠,归属感、幸福感缺失,理想信念、精神追求、道德观念丧失,为空虚、迷茫和孤独所困扰。人们不知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该选择什么和如何去选择,完全被金钱和物欲所占据,迷失了自我,被消费所奴化,成了消费的机器,异化成“单向度的人”。整个社会处在物质富裕、精神痛苦,生活优裕、精神空虚的异化状态中,充斥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正如布热津斯基所描述,“物质享受上的纵欲无度越来越主宰和界定个人生存的内容和目标,导致这些社会道德败坏、文化堕落、精神空虚现象严重滋生与蔓延……,而且这个社会有解体的危险”[5]128。

消费主义是符合经济学的,却是违背生态经济学。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无节制的消费,向大自然过度索取是这种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性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尽的,消费主义将人的这种欲望充分发掘了出来。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人们对自然进行无情的掠夺和盘剥,自然成为人占有和支配的对象,高额利润的源泉,经济利益成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唯一的考量因素,人们无止尽地向大自然索取,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充分暴露出人类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之间的矛盾。

其二,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消费观念逐步得到人类的认同和选择。

“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虽然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某些共性,但根本还是社会制度问题”[6]。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绿色环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及其所产生的消费主义的一种反思,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限制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其“以生态中心论为代表的西方绿色思潮的生态批判主要是一种伦理价值批判,他们把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一价值观基础上的科学技术”[7],没有把握住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危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表现这一本质。

消费主义自美国诞生以来,不仅成为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主流消费观念,同时,也不断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和扩散,成为影响这些国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我国也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奢侈品年消费总额已达126亿美元,占全球的28%,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粗放型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等问题逐渐暴露,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避免重走资本主义工业化老路,党的十七大顺应人类文明发展潮流,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单列一章加以详细论述。将社会主义定位于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终极问题做出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为我国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又一次飞跃。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综合考量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的可承受能力,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社会及自然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解决环境危机主要是解决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主要是人的思维方式问题”[8],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与之相适应。我们所提倡的消费是从可持续消费发展而来的,与资本主义以超前、过度、奢侈为特点的消费主义有着根本区别的全新的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是人类必然的理性选择,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主义,也不是简单地在禁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而是从我国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以基本生活需求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为边界,以消费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公平性为原则,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前提,保证经济有好又快发展,不断促进人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9]392,这种享受能力的获得,需要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精神文化消费来保证。研究表明,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超过一定范围后,幸福感的体验是递减的。人既有物质消费需要,也有精神消费需要,精神消费是在物质消费相对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是树立生态消费观的保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障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消费需要。人们通过精神消费,提升了个人文化修养,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实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解构和升华,将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使个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同时,促进了人们对消费功能、对象和手段的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不断提升自身消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生态消费观念的形成提供精神上的保障。

3 文明的本质规定决定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归宿

工业文明作为资本主义的生成物,其消费观取决于资本的本性,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资本是不可能实现无限增值的,因而工业文明必然会被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取代。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刺激消费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工业文明的进程。但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并未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其收入的增长与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增长是不成比例的,其消费能力的增长也是落后与社会发展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这一根本矛盾,决定了其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社会生产目的从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偏离到谋取超额利润,导致生产的无限扩大化,无论资本主义采取何种手段来刺激消费,都永远无法跟上这种扩大的步伐,最终与实际的消费需求和能力脱节,造成各种社会、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甚至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另外,消费主义这种消费模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过了个人、社会及自然的可承受能力,个人、企业甚至政府大多被迫靠举债来维持这种超前消费,在繁荣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一旦爆发,会使经济陷入衰退和危机,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

斯大林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要缩减个人需要,而是要竭力扩大和发展个人需要,不是要限制或拒绝满足这些需要,而是要全面地充分满足有高度文化的劳动人民的一切需要”[10]318。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国刺激消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相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还相对滞后。通过刺激消费,可以快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同时,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种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脱贫,通过刺激消费,既可以拉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又可以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提高生活质量。

我国有13亿多人口,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国内市场巨大。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为77%,而我国只有47%,还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国家正逐步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的力度,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实现藏富于民。同时,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在不断增长。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国家又先后提出国民幸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绿色GDP等新的发展理念,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优化消费结构,从根本上改变着发展和消费的模式。因此,我国有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带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生态文明的现实基础和可能。“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11],这就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它从根本上消除了生产与消费的脱节的根源,保证了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人们在劳动中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只有这样人才可能从工业文明中觉醒过来,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最后解放。

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是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解决工业文明造成的人、社会及自然异化的唯一途径,是对消费本质的理性反思与回归,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正如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取代一样,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也必然会被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所取代。

参考文献:

[1]郑永奎.消费正义与人的存在和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70-72.

[2][德]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M].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15.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张兴桥.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5][美]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潘嘉扮,刘瑞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熊韵波,齐梅.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当代价值述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4):14-18.

[7]陈枢卉.生态文明语境下的执政理念解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53-56.

[8]王凤珍.生态危机中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构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2-136.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苏]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余义兵]

作者简介:汪煜(1974-),男,安徽定远人,蚌埠医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熊韵波(1974-),男,安徽潜山人,蚌埠医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01)。

收稿日期:2014-03-06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1.009

[文章编号]1674-1102(2015)01-0033-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B03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