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粹主义对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影响

2015-03-19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积极影响毛泽东思想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对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影响

陈香,刘友忠

(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民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其理论体系中的积极正面成分较少为研究者谈及。文章分两个阶段阐述了民粹主义对毛泽东个人思想的积极影响,指出:毛泽东与马克思一样,从不排斥学习和吸收好的东西,哪怕这些东西来自民粹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借鉴民粹主义克鲁泡特金有关农民阶级观点,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依靠农民力量,走群众路线及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见解,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将民粹主义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结合,提出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工业化建设的总路线,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民粹主义;积极影响

虽然保罗·塔格特认为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不能进行精确定义的概念,它只是对严重危机的强烈反应,缺乏核心价值且能随环境而变化[1],但毋庸置疑,民粹主义是近代出现的诸多社会思潮中的一种,在我国产生过重大影响[2]。长期以来,我国学界普遍认为,民粹主义具有强烈的反市场文明、反现代化特征[3],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具有消极作用。因此民粹主义一度成为“禁词”,不仅为政治家所忌讳,亦为理论家所回避。这就造成了在研究民粹主义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的影响方面出现了停滞,甚至形成了误区。根据马克思哲学基本理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民粹主义亦不例外[4]。晚年马克思在致查苏里奇的信中“自觉地向民粹主义靠近了”,因为“马克思不会拒绝真正的好东西,哪怕这种好东西握在魔鬼的手里”,更何况民粹主义并不是魔鬼呢!马克思在“一种崭新的高度上、在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之下把民粹主义的部分要素纳入到自己新建构的理论框架之中”[5]。而列宁也在土地问题等具体策略上接纳了民粹主义的观点[6]35-3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民粹主义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营养成分,并将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长期以来,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民粹主义对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影响始终得不到承认。1997年后,胡绳提出了毛泽东与民粹主义论题,引发了国内学术界的激烈批评与争论,这些争论一开始明显带有政治斗争的色彩,更有甚者出现了对不同意见者的人身攻击[2]。这种“为权威者讳”及“言民粹主义必贬”的认识偏于绝对化,不利于全面、客观认识民粹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更不利于对民粹主义在我国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阶段出发,分析了民粹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面、积极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粹主义对毛泽东个人思想的积极影响

民粹主义与同为社会主义思潮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思想交集,它们皆重视劳动、强调底层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革命作用;都强调资本主义的罪恶,主张非资本主义的前途;都主张以革命方式创造新社会。正是因为这些思想交集的存在,使民粹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者有一定的亲和力,马克思和李大钊思想中均夹杂着民粹主义的观点。莫里斯·迈斯纳认为[7],农村和农民是民粹派所依托的重点,因而早期的毛泽东受李大钊影响较深,不可避免会受到民粹主义观点的影响[8-10]。毛泽东早期所提倡的革命模式、武装割据道路和他建立的“新文明”,也是民粹主义的实践[11]。施拉姆及一些日本学者则认为,毛泽东1919年发表在《湘江评论》上的论文《民众的大联合》,是克鲁泡特金思想的延长线,表明他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民粹主义者[12-13]。

由于对民粹主义及民粹主义者“帽子”的天然排斥,中国学者为毛泽东进行了辩护。石仲泉将科学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民粹主义割裂开来,认为毛泽东思想理论正确时[14]601-606就不是民粹主义者,这种辩白显然是无力的。胡绳则从毛泽东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对民粹主义的态度出发,强调毛泽东是反对民粹主义的,并将之称为我们党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坚定地、透彻地反对民粹主义的第一人[15]。其实,以上两位大可不必如此为毛泽东同志开脱,中国共产党人一向注重对外来思想的批判性吸收,毛泽东个人思想中对民粹主义有益成分的吸纳,并不能代表他是一个民粹主义者,反对民粹主义,也不能全盘否定民粹主义。

1927年毛泽东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从民粹主义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将农民看作革命的民众基础,并创造性地将革命创造力和政治判断标准赋予了农民[16]13,迈斯纳指出,毛泽东自始至终都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孕育了社会主义萌芽的观点,而是从中国社会构成实际出发,将社会主义的源泉归于以广大农民阶级为代表的中国民众[17]。这虽然与巴枯宁的“农民是不自觉的社会主义者”在形式上基本一致,但在内涵上已经经过了毛泽东结合我国实际而进行的改造,形成了毛泽东个人思想中肯定和赞美农民自发的革命意识及集体革命潜力方面的正确认识,从而找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为强大的推动力量[18]。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非常科学到位,他认为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这一点如论如何不能改变,但必须特别重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力量。毛泽东指出,重视农民阶级,不能盲目依赖,因为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生产者,小生产特点使农民政治眼光受到限制,政治思想芜杂[16]13,因此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辩证地解决了领导权和革命主导力量的关系问题,科学划分了中国革命的阶段,这是对民粹主义重视民众理论的突破和升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科学地提出了无产阶级如何能取得领导权,他认为必须用加大宣传,使群众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行动,保障群众切身利益,从而“使群众懂得哪一个党好,跟哪一个党走他们才有出路,这样来实现的”[19]59。这一点,也是毛泽东从民粹主义中汲取的“重视民众”的有益营养。

从“重视民众”出发,毛泽东进一步提炼了最终使中国革命获得胜利的“群众路线”法宝,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所提出的整风运动也与这个思想一脉相承。基于这一思想,毛泽东同志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建党理论[20]44,并用它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另外,在新民主义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重视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作用方面进展不大,但他们却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21]。结合这个实际,毛泽东受俄国民粹主义“到民间去”观点的启发,提出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观点。基于此,毛泽东准确预见到革命高潮到来的可能性来源于对农民——拥有伟大力量的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动员。斯图尔特·施拉姆认为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22]89,群众路线对清除革命内部潜在的官僚主义有重要的作用[23]18-25。直到今日,反官僚主义及“实事求是”,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及准则,是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障之一。群众路线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粹主义对毛泽东个人思想的积极影响

基于民粹主义“可以在村社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4]223-432的认识,结合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25]280-281,毛泽东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即社会主义改造)”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26],该路线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当前,关于毛泽东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否“曾经染上民粹主义色彩”引起了激烈而又持久的争论。以胡绳为首的“肯定派”和以沙健孙为首的“否定派”各持己见,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27-35]。虽然他们各执一词,但核心都在回避民粹主义的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前者极力辩解,并小心措辞,淡化民粹主义对毛泽东的影响,避免让公众认为己方给毛泽东在扣民粹主义者的帽子,而后者则基于政治敏感,也极力为毛泽东撇清关系,似乎一经与民粹主义关联,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就丧失了其伟大的意义。这些争论到最后偏移了学术讨论的轨道[36-37],造成了较为负面的影响。即便如此,双方都同意,新中国开篇时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是不能否定的。就连莫里斯·迈斯纳也承认,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与德国、日本、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的时期相比毫不逊色”[38]。

如前文所述,只要是好的,正确的东西,哪怕归于魔鬼,马克思都不惮去吸收学习。因此,民粹主义并不是洪水猛兽,不能谈之色变。跳出理论的框框,辩证分析民粹主义,汲取民粹主义的有益成分,这正是毛泽东比这些理论家高明的地方。

3 结语

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关于民粹主义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毛泽东个人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民粹主义养分,这些养分中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这两种养分究竟谁占较大比例虽然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毛泽东个人思想来源多么复杂,这丝毫不影响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被中国人民永远纪念。

参考文献:

[1]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J].战略与管理,1997(1):84.

[3]林红.论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J].学术界,2006(6):189-193.

[4]肖雪慧.何谓民粹主义思潮[J].书屋, 2008(1):25-26.

[5]周凡.马克思与俄国民粹主义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4):17-32.

[6]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7]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8]邹志斌:理论与实践的分裂与统一[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31(2):36-42.

[9]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文版[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10]王素莉.五四时期李大钊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与超越[J].中共党史研究,1991(1):18-24.

[11]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M].北京:三联书店,1994:59-67.

[12]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日本学者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14]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M].新增订本.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15]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J].中共党史研究,1999 (3):3-15.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 1991.

[17]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57.

[18]张明军.如何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兼论毛泽东是否染上民粹主义色彩[J].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0(1):3-8.

[19]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李默海.民粹主义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审视[J].兰州学刊,2007(1):158-161.

[22]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23]Tang Tsou.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24]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5]杨耕,陈志良,马俊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6]沙建孙.坚持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J].真理的追求,1999(3):2-6.

[27]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J].中共党史研究,1998 (6):1-2.

[28]沙健孙.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评胡绳教授对毛主席的批判[J].中流,1999(12):22-25.

[29]黄如桐.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就岂容否定[J].中流,1999(4):37-41.

[30]范麻.能够这样论证吗[J].中流,1999(4):56-59.

[31]林蕴晖.论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兼评“‘一穷二白’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J].中共党史研究,2000(l):89-95.

[32]胡岩.民粹主义和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 (2):2-20.

[33]王也扬.也评毛泽东的“一张白纸”说[J].中共党史研究, 1999(6):81-84.

[34]温璋平.岂能如此曲解.中国社会科学,1999(5):31-33.

[35]邱路.请放下你的棍子——质疑沙健孙教授对胡绳先生的批判[J].百年潮,2000(1):23-27.

[36]中外著名人士谈毛泽东[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37]林庭芳.应当尊重胡绳教授的原意[J].中共党史研究,2000(l): 106-110.

[38]刘志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与民粹主义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00(2):84-89.

[责任编辑:余义兵]

作者简介:陈香(1980-),女,江苏泰兴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刘友忠(1965-),男,安徽望江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4-09-25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1.007

[文章编号]1674-1102(2015)01-0027-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A8

猜你喜欢

积极影响毛泽东思想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英美原声电影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关于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关系的辨析——重读《青年与农村》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一种巴洛克式的民粹主义艺术
毛泽东思想挂了帅牛鬼蛇神脚下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