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州傩面具的制作工艺与美学特征

2015-03-19檀雨桐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制作工艺美学特征

檀雨桐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100)



池州傩面具的制作工艺与美学特征

檀雨桐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247100)

[摘要]傩戏中的面具既是砌末,也是化装,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学特征。为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傩面具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在对池州市贵池区刘街、梅街等傩戏活跃的区域进行持续田野调查、搜集资料,并对艺人、村民和手工艺者进行走访的基础上,得出无论在制作、保存到使用的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傩面具都透露着民间艺术自然质朴的美感,饱含丰富的创造力。在造型和装饰方面,池州傩戏面具也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地域特征和民间艺术特色。

[关键词]池州傩面具;制作工艺;美学特征

傩面具又称“脸子”,这个名称通俗地表明了傩面具的基本功能和特点。在傩事活动中,傩面具使参与的人格神化,所代表的是凶神恶煞或文臣武将,而在傩戏演出中则代替了化妆而成为演员面部最主要的、唯一的装饰,为演员创造出另一张脸。傩面具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夸张写意的手法,营造一种超脱人类现实境界的氛围,以寻求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实现一种消除人生苦难的理想。傩面具的美学特征,表现在形态逼真、神情自然,并且通过制作过程中的象征手法,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通过持续的实地调查,本文详细地描绘出池州傩戏面具的工艺特征和文化特色,为池州傩戏面具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补充池州傩研究成果,进而深化整个傩文化的研究。

1 池州傩戏面具的制作工艺

传统傩面具的制作程序相当复杂,包括伐木、雕刻、制胚、蒸胚、制漆、上彩、定色、成型等多个步骤,需要的工具多、工艺多、时间跨度也很长。通常需要多位艺人通力合作,历经数月方能完成。在每个村社中,制作傩面具的工艺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艺人们的手艺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和技巧,只传授给本社的男性子孙,轻易不外传。

1.1伐木

池州傩戏面具为木质面具。木头具有质量轻、质地柔软且坚韧、坚固耐用、易于保存等优点,自古就是非常适合制作面具的材料之一。上世纪初,新疆天山附近的库车就曾出土过一枚木质的古代面具,出土时已严重残损,只剩下左半部分的额头、脸颊、眼、耳及耳饰,但仍然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面具造型为深目、大耳、高额的典型西域“胡人”形象。

池州位于长江南岸,气候温和湿润、阳光丰沛、降水充足,适宜于落叶乔木生长。这里遍地都是各种各样的绿色乔木,四通八达的水道河边长满了成荫的杨柳、水柳等。池州傩戏所用的木料便是这种江南水乡最常见的柳属植物,以风杨木、白杨木和柳木为主。

杨木和柳木纤维结构疏松,质地细软,性质稳定,原料充足,是南方常用的木材,常作为家具的附料和小件工艺品的原料。杨木、柳木比较轻软,制作成的面具质量轻,便于佩戴,在舒适度上也更加适合与皮肤接触。并且,民间有柳木可以辟邪的说法。

种植在村社周围的杨木和柳木大多已有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粗壮的枝干、丰茂的枝叶都给面具的制作提供了就地可取的原材料。在伐木之前,村民们会请来“先生”择定吉日,并由族长在树前进香、烧纸、鸣鞭,并作揖叩拜,祈祷傩面具制作的过程一切顺利,并感谢自然的慷慨馈赠。

通常,村民会选取直径超过人脸宽度(约25厘米)的带有“神烙”之相的树木砍下。树倒下的时候,需要立即将地上的土覆盖在剩下的树根部位,意为保护树的“根灵”。再将整根树干锯成略超过标准人脸长度的小木段,由中间劈成两半,作为两尊面具的用料。由于制作傩面具一般需要砍下整棵树木,所以工匠对木料极为珍惜,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一堂傩面具只由一棵树木制成。

1.2雕刻

伐木之后便正式开始了傩面具的制作工作,先是选取木段的中间部位剖开,然后将其四周磨为光滑的、类似于人脸形状的椭圆形。用自制的铁挖勺将其从内部挖空,呈现出外凸内凹的形态,并以铲子和铁凿雕出面具的大致形态和轮廓,例如:帽冠、发髻、耳朵等。再用木雕笔和小号刻笔雕刻出面具面部的具体细节部分,例如:眼、眉骨、颧骨、皱纹、唇齿等。这样,傩面具的粗胚就大致完成了。

池州傩戏面具所雕刻出的人物脸型,大多方正宽阔,类似于“国字脸”。这是为了表现傩面具所象征的神祇形象的正气感,只有少数凶相型的傩面具在脸型上进行变形,或以夸张的图案和颜色来强化性格,其他的神像型和人像型傩面具的面容都显得神态安然、满面和气。

池州傩戏面具中还多处运用了镂空和浅浮雕的技艺。傩面具的眼睛部分,或是眼白镂空,或是瞳孔处镂空,都是为了便于演员观察舞台的情况,以及表现眼神部分的情态,同时也使得面具的神情更加生动逼真;鼻孔处也为镂空,为了便于演员呼吸;耳孔也设计成镂空的状态,是为了佩戴时穿过固定面具的布带或绳子。

另外,池州傩面具的唇齿部分雕刻也是其特色之一,唇齿雕刻十分细致:双唇微微张开,嘴角略微上翘,呈欲语还休状,配合说辞和演唱的表演;牙齿(尤其是上齿)部分被保留,颗颗形态毕露,显得真实自然;然而女性角色却是不雕刻牙齿部分,均为双唇微抿,表现中国女子“笑不露齿”的温婉谦和的仪容仪表。

1.3蒸胚

打磨雕刻好的木料粗胚在进行上色之前要进行一道很重要的工序——蒸胚,这是手工艺人们对于木质工艺品保存方式的创造。将木胚放入大锅中,以沸水隔水蒸煮,使之定型。木料充分吸收水蒸汽后,变得湿润坚韧,并且不易开裂与变形。

蒸透的面具粗胚被取出,放置在阴凉干燥且通风的地方荫干6个月以上,使木料中的水分充分蒸发,同时木头中的纤维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紧密,木质收缩成最佳的状态,软硬适中,坚实耐磨。

蒸胚之后,再用砂纸对面具进行再一次磨光,为接下来的上色做准备。由于江南天气温润,昆虫较多,这又是对傩面具保存的一大考验。用柔软的布擦拭面具表面,再用檀香等香料对傩面具进行熏制,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蛇鼠虫蚁等对面具的损害,还能够使傩面具散发出独特的香味。

1.4髹漆与打彩

传统为池州傩戏面具所上的色彩,使用的是村民自制的土漆,这种土漆与现代的油漆有很大的不同,是用纯天然的植物或矿物色素制成,比较绿色健康。

首先,是采集树脂。树脂是植物组织的代谢产物或分泌物,常和挥发油并存于植物的分泌细胞中,通常为无定型固体,加热后会软化,最后熔融。将收集到的树脂放入容器内进行炸制。

然后,往熔融的树脂内勾兑桐油。这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等特性,用途十分广泛。在古代就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

最后,再加入老土等富含各种矿物质的材料,从而制成颜色各异的土漆。这种土漆绘制在木质的傩面具上,颜色饱满生动,气味清新自然,色彩持久不褪,但颜色种类不如现代油漆繁多。

池州傩面具的面部色彩十分丰富。大部分人像型面具具有共性:以类似人类皮肤颜色的肤色为肌底色,眉毛、发髻和瞳仁处为黑色,嘴唇、双颊、花钿等处为红色,装饰物则有各种颜色。而凶相型和神像型面具的用色则更为夸张活泼,例如:左、右丞相为金色面容,关公的红脸,以及包拯、招魂使者的黑脸等等。

另外,在上色的环节还需要完成为傩面具面部装饰绘画图案的工作,这种绘画多见于女性人物和儿童,例如:花钿、美人痣、腮红等等。而和尚面具头顶的戒疤也需要用黑色漆料为其点就。

为傩面具上色后,再用透明的桐油为傩面具刷上一层保护层,称为“定色”,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内层的颜色长久如新,更使得傩面具表面显得光泽亮丽。这样,傩面具的颜色就做好了,只需放在避光干燥的地方晾干即可。

1.5成型与装饰

傩面具经过雕刻、蒸胚、上漆,待阴干后便可算作基本成型,接下来只是补充的装饰环节。由于传统面具的大部分装饰物已在之前的制作环节中完成,例如:耳饰与发饰以雕刻完成,女性人物面部的花钿等在上色部分以绘画完成。所以,在装饰环节,需要的装饰物并不多,最常用到的是胡须。

传统傩面具的胡须是固定在傩面具之上的,称作“穿须”,或是固定在面部,或是固定在耳孔上。现在,有的村社也会借用戏曲舞台上的髯口、凤冠等道具,在表演中配合傩面具使用。

另外,在荡里姚的傩舞《舞伞》中,由于伞童的面具需突出童子天真的特性,演员便将黑色布条拧成两朵发髻状,戴于头顶。这种随意的、即兴的装饰创作,在民间艺术中比较常见,能够为表演增色不少。

经过伐木到成型装饰,手工艺人赋予了面具新的形象,更注入了文化的内涵。由于木质面具具有坚固耐用、保存持久的特征,一般一套“脸子”(傩面具)可以使用数十年,期间只需进行翻新保养,保证面具的形态稳定、色彩鲜亮。池州傩的木质面具制作完成之后便成为傩仪、傩舞和傩戏中的主角,参与祭祀和表演的各个环节。傩面具除了作为祭祀和表演的道具,更是傩神的象征,是族民信仰的神祇,故而制作傩面具时,手工艺人都慎重仔细,务必做到每一尊傩面具形象自然、生动逼真,兼有实用性与审美感。

2 池州傩戏面具的美学特征

从构成的角度,可以把傩面具的工艺美术分解为造型和装饰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都遵循适用的原则,傩面具的造型较多地体现适用功能,而装饰则是侧重于欣赏,使之看起来更加美观。对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来说,由于“古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较慢,而审美等观念不仅变化较快,个体差异也较大。因此,造型较稳定,装饰更活跃。”

2.1造型特征

池州傩戏面具的角色数量多、各村社风格各异,所以造型十分丰富。其基本的造型运用了写实、写意、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傩面具人物的面貌和性格特征。

在傩面具创作的过程中大多依据祖辈传承下来的图样,也参照剧本和民间传说中的描述,同时结合了面具制作人自身的想象和创造。池州傩戏面具的雕刻手法虽然古朴粗放,但在细节的处理上却十分精巧细致。

2.1.1整体构造池州傩戏面具为内部掏空、外凸内凹的木质面具。面具的上眼睑、鼻腔、嘴唇、颧骨处都微微向外凸出,这样不仅显得人物五官真实立体,并且在佩戴时,演员的面部就能够很好地与面具贴合。而傩面具一般略大于普通人脸,这是为了适应不同演员佩戴的需要。在佩戴时,只需用软布或者宣纸将面具与脸直接的缝隙塞住,就可以很好地保证面具固定在脸上,不会在演出的过程中意外脱落。

池州傩戏面具以布条和绳子固定在演员脸上,穿绳的小孔在耳孔位置,正好位于整个面具高度的中间,很好地解决了佩戴面具时的平衡问题,也保证了“半脸子”和“全脸子”两种佩戴方式都能够适用。

池州傩戏面具分为有头部装饰和无头部装饰两种。头部装饰一般与面部合为一体,在制作面具粗胚的时候就已完成,例如:孟姜女的发髻和簪花、刘文龙的儒生巾、包拯的乌纱帽等等。无头部装饰的傩面具一般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将面具头顶磨圆,呈现出秃头的形态,如:和尚面具;二是将面具头顶自额头部分整齐地切断,留下一个浅槽,表演时需要佩戴戏帽。

2.1.2面部形态如果说各个角色的傩面具在整体形状没有太大分别,那是因为制作傩面具的艺人将创作的丰富想象都应用在了傩面具的面部形态之上。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傩面具的面部形态,可以感受到制作傩面具时,村民们大胆而富有艺术气息的想象力。

池州傩戏面具的眼部、鼻孔、耳孔、唇齿部分为镂空。演员通过镂空的眼白或者瞳仁能够清楚地观察戏台的情况和观众,也使得面具的表情更为生动。鼻孔处的镂空是为了便于演员呼吸,而唇齿镂空是为了声音更好地传播。

池州傩戏面具雕刻的脸型基本上以方而阔为主,眉眼距离大,但眼睛、鼻子和嘴的分布较为紧凑,嘴角上翘,耳廓大且耳垂垂至脸部下方,显得眉清目秀,颇具江南地域特色。大部分人像型面具的五官具有统一性:细眉、弯月形笑眼,高而挺的鼻梁,主要出现在普通角色中,如:刘文龙、范杞良、孟姜女等。

而对于一些“特殊”人物则有不同表现。身份较高贵、面容更姣好的女性人物一律为丹凤眼、樱桃小口,脸型也更为精致小巧,如:张妃、肖氏女等。凶相型人物的五官大多使用了变形和夸张的手法,怒目圆睁、口带獠牙、凶神恶煞是主要特征,如:招魂使者、魁星等。神像型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面具则显得更加端庄、严肃,如:天帝、包拯等。

2.1.3人物表情由于池州傩戏面具是神祇的象征,所以除了可以追求夸张的凶相型面具之外,大部分傩面具上的人物表情大多笑意盈盈、亲切随和、面目慈善,与神殿中的塑像风格颇为一致。

木质傩面具的人物表情都是在雕刻时已经固定好了的,这就意味着在表演过程中观众所看到的演员表情也是凝固的,演员无法以自己的表情配合剧情发展,从而展现人物个性,这是傩戏面具用于表演时的一个缺憾。

2.2装饰特征

装饰,是在造型的基础上对傩面具的特征进行美化和强调。神像型傩面具的华丽堂皇、凶相型傩面具的抽象夸张、人像型傩面具的写实自然都要依靠装饰来使其更加突出。池州傩戏面具的装饰特征主要表现在色彩、图案和线条三个方面。

2.2.1色彩色彩不仅可以使傩面具美观生动,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是划分角色的性格特征。大多数人像型面具都是以肤色或白色为肌肤的底色,有时为了增强美感,还会为人物增添化妆,即唇部着色和腮红。还有一些特殊的颜色,它们被用在特定的傩面具上,表达特定的人物性格特征。

金色:用于身份地位高贵的神仙和凡人,例如,茶溪汪社的皇帝和左、右丞相,南山刘的玉皇大帝,傩舞《二郎舞滚灯》中的二郎神。

黑色:用于刚正、直率、果敢、智慧的人物,例如,《陈州放粮》中的包拯、《五星会》中的魁星。

红色:用于忠勇之士,例如,《圣帝登殿》中的关帝关羽。红色的另一个典型用处是在凶相型傩面具中,将人物已变形的眉毛、眼睛、兽角、獠牙等涂成红色,表现凶狠之态,如招魂使者、张龙。

这种以颜色来区分人物性格的方式,是色彩装饰在象征层面的发挥,表现了民间艺术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池州傩戏面具的用色也十分注重色彩的和谐统一,一般一尊傩面具上的色彩不会超过三种,以免显得杂乱无章。而用色手法也分为类似于戏曲中“洁面”和“花面”两种。大部分人像型傩面具那种勾勒眼眉形态,略施粉黛的手法是“洁面”,而凶相型和部分神像型傩面具那种以大片色彩涂抹于面具之上的手法是“花面”。

2.2.2图案池州傩戏面具中应用到的图案并不多,因为对于人像型面具来说,大部分是以写实的手法来创作的,所以在人像型傩面具上的图案大多是以美观为目的。而神像型和凶相型傩面具上的图案则更多的服务于突显人物性格。

张妃、肖氏女:花钿、眉心坠等是古代女性常用的面部装饰,以工笔勾勒,起到美化面容的作用。

伞童、小和尚:年纪较小的人物,会在眉心和脸颊处点上红点,表现天真活泼的天性。

包拯:额头上的月牙形图案,象征着“日断阳、夜断阴”。

二郎神:额头上的眼睛图案,象征着着明察万物,辨善恶忠奸。

魁星:额头上的金色圆形麻点图案,象征着“映天象、摘星斗”。

老和尚:脸颊和下巴处以黑色小圆点满布,模仿胡茬的形态。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傩面具头顶处也以黑色圆点点就戒疤的形状。

渔翁:眼窝处出现了两大块白色,看起来类似于现在的戏曲涂面脸谱。

看似与傩面具毫无关联的图案,被赋予某种特殊的含义之后,就变成可以增强人物性格特色的象征性符号。这种对于事物内涵与外延的创造,体现了民间艺人从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

2.2.3线条在池州傩戏面具人物面部出现的线条装饰,即是皱纹。制作池州傩戏的艺人非常善于观察人脸上的这些深深浅浅的线条,并将它们巧妙地运用到傩面具上,使得人物神态生动自然。

首先,皱纹被用来表现人物年龄。池州傩戏面具中的人物,根据其年龄大小,脸上皱纹的数量和深度都不同,所在位置也不同。最常见的,是在中年人物额头处有两三道皱纹,老年人物除了额头处的皱纹,还在眼下刻画几道皱纹,更显衰老之态。

其次,皱纹被用来配合人物神态。表现人物神态的皱纹也可以被称作“表情纹”,表现人物微笑时刻画出法令纹,表现人物发怒时刻画出因肌肉紧绷而产生的皱纹。线条与人物表演配合在一起,使得凝固在面具上的人物面容更加灵动,神态更加自然,栩栩如生。

池州傩面具造型朴实自然,装饰活泼生动。细致复杂的制作过程,赋予了它丰富的美感,或是神态逼真的普通人物,或是扭曲夸张的鬼神形象,都展现出了傩面具独有的多层次审美特性。

精细的制作、独特的美学特征,配合深厚的傩文化底蕴,使得池州傩面具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出池州傩事活动的特征。池州傩面具是池州傩的重要道具,也是池州傩神的物化象征,更体现了傩村社的村民们对于傩文化的理解、对于傩艺术的创造、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参考文献:

[1]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的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郎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杏花村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

[3]吕诚之.中国宗族制度小史[M].上海:中山书局,1814.

[4]何根海.安徽贵池:中国傩戏之乡[J].历史月刊,1995(2):81-85.

[5]王兆乾.傩面具与面具戏剧[J].戏剧之家,1998(3):17-22.

[6]周玉.土家族傩戏面具艺术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责任编辑:余义兵]

作者简介:檀雨桐(1988-),女,安徽望江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史,地方戏。

收稿日期:2015-03-03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5.031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5)05-0119-04

猜你喜欢

制作工艺美学特征
蜂蜜橙皮果脯的研制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技艺的传承人保护探议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