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方言中“些”的“虚词实化”现象

2015-03-19杨锐刘海燕

关键词:词尾实词虚词

杨锐,刘海燕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四川方言中“些”的“虚词实化”现象

杨锐,刘海燕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些”目前在现代汉语共同语中正以量词的形式被广泛应用着,但“些”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量词。早期汉语中的“些”最初是作句末语气词,是一个虚词。因此,“些”从语气词到量词的演变过程,我们称之为“虚词实化”。实化之后的“些”依然保留了作为语气词和词尾助词的功能,虽然并没有将其纳入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词典中,但“些”原本的虚词意义却在方言中存活下来,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些”;“虚词实化”;语气词;助词;量词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些”为我们所熟知是因为其作为量词的用法。但是,“些”最初并不是被用作量词。“些”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是作句末的语气词。由此,可以说“些”的用法经历了从语气词到量词的演变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词实化现象。但是,“些”的“虚词实化”现象并不是语用学中所认为的暂时性实化。“些”在经历虚词实化后,就作为了实词——量词存在于现代汉语之中。而实化之后的“些”依然保留了作为语气词和词尾助词的功能,虽然并没有将其纳入现代汉语的词典中,但“些”原本的虚词意义却在方言中存活下来,至今仍被广泛运用。虚词实化现象不及实词虚化现象普遍,又因“些”的古今用法并存于现代汉语和方言之中这一特殊的情况。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些”的“虚词实化”现象作一个论述。

二、“些”的“虚词实化”

“虚词实化”指的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过程中,部分虚词远远超出其原有的表达功能,在原有语义表达的基础上被赋予了一定的现实性,并且这种实际意义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被保留下来。这是本文所涉及的“虚词实化”现象,与戚晓杰(1995)与李祯(2008)所认为的“虚词实化”现象有些不一样。戚晓杰(1995)认为“虚词实化”过程中,虚词只是被赋予了一定的实意性,其作用仅仅相当于一个实词而并非就是一个实词[1]。李祯(2008)则认为“虚词实化”是有语言符号和语境共同作用,在其语法手段和语义表达基础上被赋予的词典外的意义,但这种意义是临时的,不在词典义中体现,是一种语用意义[2]。本文认为“虚词实化”现象既包括虚词的暂时性实化现象,也包括永久性实化现象。而本文所要论及的“些”正是虚词永久性实化现象的例证。

《现代汉语词典》对“些”的解释是:量词,表示不定的数量,或者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略微的意思[3]。《现代汉语八百词》对“些”的解释是:量词,表示少量事物或性状[4]。由此可见,在现代汉语中对“些”的词类的划分,都将其视为有实际意义的量词。但是,“些”最初并不是以量词的形式出现在汉语中。杨时俊(2002)指出“些”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如“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5]。早期的字典中,如:《说文解字》《方言》等,都未能找到“些”。后来经过改编,才在字典以及经注中找到“些”的身影。但是,这里的“些”并不表示数量的多少,而被认为是作句末语气词使用。朱熹《楚辞集注》引用了《说文解字》的释义:“些”,语辞也[6]。这就是说,“些”最初并不是一个实词,而是语气词。

目前,在现代汉语中,“些”主要表示不定量的单位词,即量词。作为量词,“些”也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主要包括与数词搭配和与形容词搭配两种。与数词搭配,主要又是和数词“一”连用,表示少量。如:“一些人”“一些粮食”。此时也可以省略“一”,直接用量词“些”表达,如“说了些什么”“做了些说明”。此外,“些”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少量意义。如:“大声些”“高些”等等。这都是“些”作为量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以及《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我们能找到的有关“些”的释义也只有其作为量词的用法。这就说明了“些”由最初的句末语气词的虚词意义发展成了具有实词意义的量词。而早期的汉语不普遍使用量词,而是通过名词或其他词类演化而形成,这刚好说明了量词“些”从句末语气词发展成为量词的“虚词实化”过程。“些”作为量词,表少量的实词意义已经被列入了各大词典中。这就是本文所说的虚词永久性实化的现象。

但在各大方言中,“些”其实还有其他的意义,并没有被词典收录。在此以四川方言为例,对“些”的相关想象进行说明。

(一)词尾

在四川方言中,“些”可用于名词词尾,表示名词的复数形式,与“们”相似。如:“娃娃些”“朋友些”“衣服些”“猫儿些”。可以看出,“些”主要与双音节名词搭配。如果说“×人些”“×你些”“×书些”,这样的表达就不对。“些”位于名词词尾,是四川方言中的一种复数标记,其用法与“们”相似。但由于方言相对普通话来说更为随意,所以“些”的使用比“们”更灵活。廖存希(2014)“X些”作为德阳方言中名词复数的一种表达形式,有着独特的表义特征。比如,可以表示讽刺或不满(“公务员些”“差生些”),也可以表示人与人的亲近(“朋友些”“同学些”)[7]。

由此可以看出,在四川方言中,“些”可以用作名词词尾,是四川方言中名词复数形式的一个复数标记。除了复数意义外,“些”还具有“量”的意义。同时,还具有情感意义。

(二)语气词

说到四川方言中的“些”,四川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前一种现象——“娃娃些”。但事实上,四川话中的“些”不仅仅可以作名词的复数词尾,它在四川人的言语交际中被广泛使用。如:

“快点些。”

“你在说啥子些。”

“让其他人等一会儿些。”

在这些句子中,“些”不再是作名词的词尾,也不是一种复数标记,而是语气词。这一点与西安方言有相似之处。孟维智(1982)研究了西安话中的语气词“些”,如:“吃(饭)些”“他是谁些?”[8]。虽然与四川方言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孟维智认为西安话中的语气词“些”是不定量词“些”的同音同形词。我们则不这样认为,这种语气词是“些”最原始的功能,量词是语气词“些”经过“虚词实化”之后才形成的。

可以看出,“些”作为名词词尾和句末语气词的用法在四川方言中还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在“些”的“虚词实化”过程中,原来的虚词意义并没有消失。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原来的踪迹,但是它本来的虚词意义在各种方言中被保存了下来。方言中的语音词义往往是历经了时代的最早的模板,因此这也为本文“些”的“虚词实化”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王东、罗明月(2010)研究了罗山方言中的“些”,并且认为“些”的这种用法是实词虚化的现象[9]。但是,从上述论证中我们可以确定“些”的演变过程并非实词虚化,而是“虚词实化”的过程。但是其虚词意义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方言中存活下来了。

三、“虚词实化”现象的成因

对于“些”的研究经历了从虚词到实词再到虚词的过程,而现在对它的研究也主要是停留在实词(即量词)阶段。本文的观点在于“些”本来就是语气词,是虚词。后来通过“虚词实化”才形成了它的量词功能,逐渐被当做实词使用。但是在“虚词实化”的过程中,“些”最为虚词的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方言中保留了下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

首先,量词的产生促使了“些”实化。古代汉语中量词少之又少,虽然在甲骨文时期以及先秦文言中出现了度量衡量词和货币单位量词[10],但古汉语表达名词的“量”以“名+数+量”或“数+名”形式为主。量词的发展应该追溯到汉代,如:“口”“具”“所”等。但这些量词仍然具有明显的名词特征[11]。因此,对于“些”从何时开始被广泛用作量词,无从考究。但可以确定的是,正是因为量词在汉语历时进程中的不断发展,才促成了“些”的“虚词实化”现象。

其次,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使得“些”的虚词意义只能保留在方言中。在现代汉语的相关书籍和词典中,我们能查找到的有关“些”的信息,都只是其作为量词的意义。“些”在四川方言中的词尾意义和语气词意义在现代汉语的相关资料中都无踪迹可寻,导致了“些”的虚词意义在今天几乎消失,也就是说它在共时性上仅仅保留在语言的活化石——某一种方言中。这是因为现代汉语发展至今,一直在不断地规范,因此“些”作为名词词尾和语气词的虚词意义只能在相对灵活的方言中存活下来。

四、结语

虽然,“些”目前在现代汉语中正以量词的形式被广泛应用,但“些”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量词。“些”最初是作句末语气词,是一个虚词。因此,“些”从语气词到量词,有着它的演变过程,称之为“虚词实化”。语气词“些”在经历了“虚词实化”过程后,以实词的身份永久地留存到现代汉语共同语中。但是,在今天的四川方言以及其他方言中还流传着“些”的词尾助词和语气词的虚词功能,这说明“些”的“虚词实化”现象既体现了一种历时性,又体现了一种共时性,因此它的虚词意义在各大方言中存活了下来。本文对这一现象和现象产生的原因仅作了初步的探索,但是对于“些”实化过程的起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戚晓杰.谈虚词的实义化[J].汉语学习,1995(01):20-22.

[2]李祯.虚词实化现象初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2):69-70.

[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39.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80.

[5]杨时俊.“些”字形义稽古[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 (5):74-78.

[6]陈明富.《楚辞》虚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68.

[7]廖存希.德阳方言中“们”字语法化及其变体“些”的研究[J].语言本体研究,2014(3):63-66.

[8]孟维智.西安话中的语气词“些”[J].语文研究,1982(2):142-151.

[9]王东、罗明月.河南罗山方言的“些”[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60-64.

[10]满芳.《论语》量词析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5):47-49.

[11]丁华平、欧婷婷、王睿.浅析古汉语量词的产生、发展及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0(21):247-248.

责任编辑:黄贤忠

The Phenomenon of Function Words Used in Context to Express Undefined M eaning in theW ord“Xie”of Sichuan Dialect

YANG Rui1,LIU Haiyan2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00,China)

Although the word“xie”has still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basis ofmodern Chinese language for its classifier function, but it’s not a classifier word from the beginning.In fact,the word“xie”was just a function word in the earlier time.It has been through a progress,from themodal particle word to the classifier,which is called“function words used in context to express undefined meaning”.However,as a function word its function has been kept the function of themodal particle and auxiliary particle in the end.And the word“xie”has still been used generally today,even though itsmeaning as a function word cannot be found in our dictionary.

“xie”;“function words used in context to express undefined meaning”;modal particle;auxiliary particle;classifier

H146.2

:A

:1673-8004(2015)04-0061-04

2014-12-10

本文系校级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培育基金”(项目号:校研字2014-7)的研究成果。

杨锐(1995—),女,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刘海燕(1969—),女,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及逻辑语义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词尾实词虚词
-CK Sounds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