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瑶传统村落地景与空间结构研究
——以贺州沙田镇大冷水村为例

2015-03-19陈容娟

关键词:土地庙空间结构冷水

陈容娟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土瑶传统村落地景与空间结构研究
——以贺州沙田镇大冷水村为例

陈容娟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空间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中,空间结构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环节。地景是指地面景观与历史文化二位一体的形态,是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也是研究村落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大冷水河、社王庙和土地庙这几类地景将大冷水村的村落空间划分成了四个层次,即以地缘为基础组成的“家族”住宅区、整个大冷水村住宅区、住宅区周围广布的耕地林地、远离住宅区的山地林地,这四部分共同形成了土瑶村落空间的四重同心圆结构。

土瑶;村落空间;地景

现如今,在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中,空间结构的研究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村落的空间结构指的是空间结构与文化、社会意识相结合的表现,包括地理环境、家屋、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内的村落空间作为人类活动呈现的物质性场所,镶嵌着人类深层次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结构。

一、空间理论与村落空间研究

(一)空间理论

在20世纪文化思想的震荡转型中,空间理论的研究突破了历史时间的束缚,以令人瞩目的方式成为当代学术思想界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人们称之为“空间转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空间转向”成为社会人文学科理论变革的重要内容。

列斐伏尔是提出社会空间理论的先驱。他注重空间问题的哲学反思,试图建立系统化的空间理论,为空间转向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理论资源。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他以马克思实践生产理论为基础,将空间理解为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提出空间生产的概念,认为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空间是一种历史建构。由此提出了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重合一的空间辩证法,实现了社会性、历史性、空间性的统一。此外,他还借助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与社会形态理论,从绝对空间、神圣空间、历史空间、抽象空间、矛盾空间、差异空间六方面对空间生产的历史方式进行了描述和分析[1]。福柯是西方当代空间理论的另一位思想先驱,他对空间的认识充满解构主义的色彩,认为空间不是一种虚空,而是一组关系。福柯还关注权力的空间化现象,认为空间是一种通过权力建构的人为空间,是权力机构控制民众的一种方式。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福柯通过“空间视角”来考察权力支配方式的演变问题,并诠释了“边沁式环形监狱”使之成为学术史上研究空间权力效应的经典案例,福柯的“权力空间化”研究,主张将权力置于空间研究的显著位置,为考察权力的特质与运作提供了一个空间视角[2]。

(二)村落空间研究

空间结构是指对地面各种活动与现象的位置相互关系及意义的描述[3]。英国地理学家D.Gregory将之定义为“空间经由自然或社会过程的运作,而被组织起来的方式”[4]。也就是说空间结构强调各个空间的相互关系,组织空间的方式,以及组织空间的过程与背后的力量。

英国人类学家埃文思·普理查德在《努尔人》中通过考察棚屋、家宅、营地、村舍、村组成的村落格局,研究努尔人地域维度上的空间结构,区分了努尔人地区空间结构的三种层次:物理空间、生态空间、结构空间[5]。日本人类学家福田亚细男通过对日本传统村落的研究,提出了村落领域的三重同心圆结构[6],并对三重领域的象征意义进行了阐释。中国学者文忠祥运用此三重同心圆结构于土族村落的考察中,他对土族的空间观和村落的空间结构进行考察研究,并将土族村落空间划分为村落与村落、村落内部、庄廓及其内部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最后讨论了土族村落的同心圆结构[7]。

“地景是指地面景观与历史文化二位一体的形态,其被文字化形成一整套关于物质景观与文化境遇耦合的空间话语范畴。”[8]鉴于空间结构强调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空间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本文试图从土瑶村落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空间”,即大冷水河、社王庙、土地庙和家屋这些地景的组合关系入手,分析地景是如何将村落的各个空间建构起来的,以此来研究镶嵌在地景背后的社会意识和空间观念。总体来说,在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中,空间结构的研究依旧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本文对土瑶村落地景与空间结构的研究,不仅为研究土瑶传统村落提供田野个案,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研究。

二、村落外部边界:村境及村境意义

(一)田野点概况

土瑶是瑶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主要散居在广西贺州市沙田镇、鹅塘镇两镇交界处,大桂山东端余脉深处的明梅、大明、槽碓、金竹、新民、狮东六村绵延数百里的二十四条山冲里。土瑶是典型的南方山地民族,以高山林业、山地旱地农耕为主。笔者的田野点是沙田镇狮东村的大冷水自然村,大冷水河自村内东南部高山向西北蜿蜒而下,沿岸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高山。因为大冷水河地处高山下,山冲较宽,水凉,所以被称为大冷水河。大冷水村高山峡谷相间,山峦起伏,坡陡林密,交通极其闭塞。特殊的地理环境空间和历史文化使土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空间观念。

大冷水包括上寨和下寨,中间以大冷水河为界。大冷水有74户,450多人。其中,上寨有31户居民,主要聚居在大冷水河岸边的封围山的平坦山坡上。山脚下的下寨有43户,散落分布在大冷水河沿岸的向阳缓坡地带。这样的村落格局,利于日照、避风、排水、用水等。上寨位于山腰上,下寨在山脚下,隔着大冷水河,上下遥相呼应。大冷水河沿途流经大冷水村、石岔等村寨。大冷水村因位于大冷水河的起源地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内民众和周边村寨都形成了一种默契,一旦提及大冷水,便指的是大冷水村。如果仅仅是指大冷水河,则会特地强调大冷水河。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看大冷水河等同于大冷水村。大冷水已经成为了大冷水村的代名词和专属名词,更是官方和民间的对此地的专属地名。

大冷水河对当地人意义非凡。此河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是村落的生命之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大冷水人,更是他们身份的象征物和精神的归属地。在调查中获悉,当地村民认为大冷水河的起源地是自己“家”,所以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冷水河是属于本村的,并且在外人面前很自豪地声称自己是大冷水人。

康、乾二帝在南巡期间所游览的景观类型丰富多样,涉及6个主要的大类。在笔者统计的1565首南巡诗、721副匾联中,自然旅游资源占总数的35.11%,人文旅游资源占64.89%。可见,康、乾二帝南巡期间所游景观以人文景观为主。

大冷水河有着多重身份。生活上,大冷水河是村民的母亲之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村民;地理空间上,大冷水河作为村境线在地理区域上划分了内外;作为身份的象征物,大冷水河让村民确定了“我”为“大冷水人”,从而使他们得到了一种归属感。显然,村民已将大冷水河视为是自己身份的象征和精神的归属。大冷水河这一地景已融入了当地人的历史心性,能让村民通过历史记忆和生活体验来切实地理解和感受到认同感、世居感和归属感。

(二)作为村境的社王庙和大冷水河及其意义

国有国界,村有村境。村境的主要作用是区分村内和村外,同时也防止村外的邪恶力量入侵村内。大冷水村地势总体来说是东南高,西北低,村民则聚居在平坦的山谷和山腰上。村口位于地势较低的西北部,离核心居民区约有10公里。大冷水的村境由大冷水河、小桥和社王庙组成。这里的村境由两种文化意义。一种是因村境而产生的地理空间区分,另一种是因村境而产生的精神空间区分。

大冷水河、小桥和社王庙作为大冷水的村境,成功地区分了村内和村外的空间,这是地理空间上的区分。大冷水河将村内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小桥是村内和外部世界联系交往的纽带。由村内踏过小桥,意味着走出了大冷水村。由外经过小桥,十步开外便看到一座社王庙,这就意味着进入了大冷水村。当地村民通过大冷水河、小桥和社王庙这三类地景来圈地划界,以明确本村落的领地。明确稳定的边界形成了本村人与外村人明显的身份差别,致使具有很强封闭性的村落存在明显的“排外”现象。因为村境而导致的内聚性,培养了村民高度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高于个人层次的集体生存利益。

大冷水河、小桥和社王庙这些地景作为象征物,不仅代表了村落的领域范围,更是象征着村落祥和安定的精神空间,具有社会属性。日本人类学家原田敏明在其论文《村之境》中指出:“村境乃是通过它与村外相区别的,而且,这是由内朝外给出的区别。因此,它并非地图上的境界,更是具有社会属性,是以村内的社会为核心,村内的社会构成了其存在的依据。村境之所以具有宗教性的意义,也正是由于这个理由。与村落的神圣相对应,境外被视为不洁净的场所,其关系意味着境外乃是针对境内而来的某些对抗性或可能带来的存在。”当地村民潜意识认为村内是和平安全的空间,不存在邪恶之灵和不洁之物。相反,村落外是邪恶之灵徘徊不定的危险和不安的空间。所以,在村口建立一座社王庙,借助社王的力量起到驱鬼逐妖的作用,将一切不洁净之物和邪恶之物抵挡在外,起到“自净”作用,这是对外。当地人认为,有社王庙守在村口,便象征着村内人和物的祥和安全。社王为村落营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

三、村落内部格局:以土地庙为核心的多重地景

我们虽然都承认空间是以自然的地理形式或人为的建构环境为其基本要素及中介物,却都不认为那是最终的,而是在其上依人的各种活动而有不断的建构结果[9]。笔者试图从村落格局以及住宅、土地庙、社王庙、大冷水河之间的组合布局关系来探讨土瑶村落内部的空间结构。位于村口的社王庙,除了具有作为村境的文化意义外,还管辖着整个大冷水村,包括人、畜、林业、农业等生产生活领域。

再往细分,则是土地庙对村落内部格局的再次区分。大冷水村总共有5座土地庙,其中一座大土地神位于下寨,统管整个大冷水村;上寨有一座土地庙,负责管辖上寨;另外,下寨除了一位统管整个大冷水村的大土地庙外,还有4座小土地庙。这4座小土地庙所管辖区域分别称为兴旺寨、中央寨、围龙寨等。

大冷水河及其分支小溪曲折蜿蜒穿过村落,将下寨的部分家庭与其他家庭隔离开,形成隔溪相望格局。当地有“土地神不过河”的说法,被小溪隔开的家庭会联合周边家庭一起建立一个小土地庙,以管辖和庇佑这篇区域。于是便形成了若干个小寨子,如兴旺寨、中央寨、围龙寨等。上寨由于地处山腰上,没有小河穿过,不存在隔溪相望格局,故只需要一座土地庙管辖即可。

笔者在调查中获悉,当村民搬迁到一处新地方时,会择地建土地庙。2002年,赵增养从上寨迁居到下寨,和周围几户人家达成协议一起建立一座土地庙,并请师公择日子在此取名、立土地神。因从新家往外看,高山连绵起伏,像是层层山峰将家包围起来,类似于风水里的围龙,便取名为围龙寨。迁居的原因是这几户人家认为此地风水好,在周围建立一个土地庙,不仅利于迁居者,也利于后代的繁盛。列斐伏尔曾举例说过,一座庙宇不仅包含着砖头、瓦块、水泥等物质的内容,而且包含着建筑学知识、建筑师的审美情趣以及宗教文化等精神性的东西。物质内容是建筑社会空间的基础,精神、思想赋予了建筑物情感、灵性[10]。在大冷水村,土地神便被人们的精神和意识形态赋予了情感和灵性。通过在新居或者家族周围建立一个土地庙,从而与土地神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某个区域的家庭得以定期在土地庙前举行的安龙仪式中集结一起,从土地神的“灵力”中获得一种世居感与归属感[11]。

综上所述,大冷水村落的土地神基本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下寨的大土地庙——整个村共同所有。主要职责和社王类似,都是保佑村内人平安和谐、六畜兴旺、林业和农业发达。但有所不同的是,此土地神主管全部住宅区和住宅区周围山区。

2.上寨土地庙——为上寨所有。主管上寨住宅区及其周边山区。

3.集中在下寨的小土地庙——相邻多个家庭共同所有,主管所在区域住宅区及其周边山地,如兴旺寨、中央寨、围龙寨。

在《原始分类》里,事物是依据氏族、图腾和方位来分类的。澳洲的分类,把宇宙分成了八个家族[12]。而在大冷水村,土地庙将村落空间分为若干个以地缘为基础的“家族”。

同样是划定一个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范围,那社王庙与土地庙的意思又有何区别呢?以社王庙为界,是一种“圈地划界”的过程,是以大冷水村为出发点而对外进行圈地划界,它是转换所划定空间的“混沌”为“有序”之物;土地庙的圈地划界则是对村内而言,人们对其栖息之地进行一个“内”与“外”的区分,在疆域中进一步确定核心生活空间,划定了一个提供归属感与世居感的空间。

村民通过大冷水河、社王庙、土地庙等地景来圈地划界,以明确本村落、家族的领地。那么,这些地景是如何能划界呢?显然,这些地景之所以能勾连其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恰在于它们都是作为一种标识符号,并且都是带有“人工”痕迹之“物”。地景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社王庙和土地庙通过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关联,将“混沌”空间转化为“有序”空间。地景的生命意义,表达了一种类似于“万物之有灵”的观念。因此,使得人们在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时候,必须要主动借助于有“灵”的地景将“人之灵”与“物之灵”相结合。既包括物本身之灵,也吸纳或被赋予了人之灵,从而有别于一般的自然物,具有沟通人文与自然的灵性[13]。因此,人们在建立不同形态的社会秩序,构建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时,仍然通过地景将这种社会秩序和空间结构与自然进行融会贯通。

四、四重同心圆结构:土瑶村落的空间结构

日本学者福田亚细男在《村落领域论》中认为“被称为‘村’的‘一个民居的集团即宅地所有的部分’位于中央,其周围广布着‘村民耕作的水田旱地’,再往外侧,便是‘其利用的山林原野’,呈现出三重的同心圆结构。位于中央的‘村’乃是聚落,是作为定居点的领域。与此相对,其外侧是耕地,是作为生产地带的领域”[14]提出了三重同心圆结构。笔者试图在此基础上,结合土瑶村落以地景划分村落空间的情况,扩展为四重同心圆结构,即小土地庙和大冷水河将村落空间分为若干个以地缘为基础的“家族”住宅区,如下寨的兴旺寨、中央寨、围龙寨——大土地庙统管下的整个大冷水村住宅区——住宅区周围广布的耕地、林地——远离住宅区的山地林地。由此可见,四重同心圆与三重同心圆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土地庙和大冷水河这两类地景将最内层的民居集团进行一次“内”与“外”的区分,从而得出一个四重同心圆结构。

人们借助于地景而形塑一种“和而不同”的关系。具体而言,土瑶村民通过大冷水河、社王庙、土地庙这三类地景所建立起的有序的人文世界和村落空间结构的层次与特点也是各有不同的。第一层,小土地庙和大冷水河将所有住宅区分为若干个小区域,包括家屋及家庭拥有的地块界限等。如,大冷水河将村落分为上寨和下寨这两个地理区域;下寨的四座小土地庙又将下寨分为四个小寨子。这是村民对其栖息之地进行一个“内”与“外”的区分,将所在的区域进行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上的私有化,以此划定一个提供归属感与世居感的生活空间;第二层,大土地庙统管下的所有住宅区,包括全村的房屋、道路、水渠。虽说大冷水河将村落分为上寨和下寨,小土地庙将下寨又分为若干个小寨,但是整个村落共同体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依旧需要一个共同信仰来支撑和维系。在这里,位于下寨的大土地庙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第三层是住宅区周围的林地、耕地、荒地等。起伏的山岭坡地,土质较为贫瘠,缺乏水源,村民在较为平缓的坡地种红薯、凉薯、姜、芋头等农作物,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第四层,住宅区外围的山地、林地。对村外而言,大冷水河和社王庙作为村境确定了大冷水村的领域,界定了村内与村外之间的关系。除此外,社王庙还管辖着整个村落,但是最主要的管辖区域是住宅区外围的山地、林地。这些山地、林地是人们的生产区,主要种植杉树、茶叶等经济作物,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第一层和第二层是村民的核心生活区,第三重和第四重是生产区。这个四重同心圆结构并不是简单僵化的小与大、内与外、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更是环环相扣、分工合作,构架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生产作业和精神生活的空间框架,共同建构了土瑶村落的空间结构。

这个空间结构说明了当地人的空间观念及其信仰。多样性的山地环境、生计方式、文化历史造就了土瑶独特而丰富的空间观念。四重同心圆结构既基于土瑶人对封闭的村落自然环境的观察,又与他们对空间、世界和宇宙的想象有关。这个结构是传统村落社会世界观的具体表现,在村落空间的构成和村落信仰之间存在着较为深切的关联。在上述四重同心圆中可看出,第一层由小土地神管辖和庇佑,第二层是大土地神负责统筹管辖,第三层则由大土地神和社王共同管辖和保佑,最外层是社王管辖,保护村落的所有生产与生活,都是保佑村民安居乐业、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等,形成不同层次却又井然有序的精神空间。

村落区域的划分与地景的坐落相对应,而且它们还错综复杂地相互交织,融为一体。我们可以说这些地景被划分到所在区域或所在层次,也可以说是这些地景划分了这几个区域。正是以它们为中介,划归到它们区域中的万物才能够与人类、神灵相通,并保佑区域内的万物生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区域,以及归属区域的所有事物,实际上是处在对土地神、社王的信仰和依赖之中的。

五、结语

日本学者福田亚细男在考察日本传统村落之时提出了三重同心圆结构。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土瑶村落以地景划分村落空间的情况,扩展为四重同心圆结构。这个结构充分体现了土瑶独特的空间观念。这说明由于社会、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在空间建构上会存在差异。

人类学家的研究不再集中于文化的物质和空间层面,而是承认空间是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要素。人类学家正在反思并以空间化的方式将他们对文化的理解重新概念化。将文化的空间维度置于前台而非将其视为背景。因此,所有行为是在空间中地方化且为空间所形塑的观念具有了新的意义。人类学家这种观念的改变,对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民族志文本撰写产生了深远影响[15]。村落空间结构研究中空间分析方法为研究传统村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促进传统村落研究从历史文化变迁及传承保护、宗教信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传统研究模式向地景、地方感、空间观等理论的转变。在土瑶研究中建立地景与村落空间的关联,考察村落空间结构的不同层次对研究镶嵌在地景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空间观念有重要意义,这不仅会丰富和充实土瑶村落空间研究,也会促进山地民族村落空间研究的深化。

[1]谢纳.空间生产和文化表征——空间转向视阈中的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

[2]叶涯剑.空间重构的社会学解释——黔灵山的历程与言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0.

[3]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空间结构初探以闽西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5):63-68.

[4]陈坤宏.客家农村聚落之空间结构分析[J].思与言, 2013(2):262.

[5][英]埃文思·普理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日]福田亚细男.村落领域论[J].周星,译.民间文化论坛,2005(1):78-89.

[7]文忠祥.土族村落的空间结构及土族的空间观[J].青海民族研究,2007(1):19-23.

[8]马春花.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地景[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4-77.

[9]黄应贵.空间、力与社会[A]//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6:4.

[10]潘可礼.社会空间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7.

[11]汤芸.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地景、传闻与历史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08.

[12]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著,汲喆,译.原始分类[M].商务印书馆,2012.

[13]汤芸.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地景、传闻与历史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0.

[14][日]福田亚细男.村落领域论[J].周星,译.民间文化论坛,2005(1):78-89.

[15]尤小菊.略论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8):67-71.

责任编辑:黄贤忠

The Landscape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u Yao Traditional Village—Taking the Large Cold W ater Village in Shatian Hezhou as an Exam p le

CHEN Rongju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xi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541004,China)

The research of space is one of the hottest research spot i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In the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the study of spatial structure is a weak link.Landscape is one form combined by the landscape an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amaterialized performance of cultural concept.So the landscape is an importantmeans to study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village.The river of large cold,community temple and the earth temple divided village space into the four levels,the“family”residential built on the basis of geopolitical,all residential areas,arable woodland widespread around residential areas,mountain and woodland far away from residential areas,forming a quadruple concentric structure of the village space.

Tuyao;village space;landscape

C958

:A

:1673-8004(2015)04-0014-06

2015-05-05

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南岭走廊土瑶传统村落的仪式与村落空间建构”(项目号:YCSW2015055)的研究成果。

陈容娟(1990—),女,广西贵港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南方族群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土地庙空间结构冷水
冷水泡面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炖肉秘诀
高邮土地庙拆除风波
绿豆汤冲鸡蛋治嘴角糜烂
孙红雷:请把冷水换成温水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土地庙联趣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