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包”模式下的参与式新闻

2015-03-19刘居星

传播与版权 2015年6期
关键词:新闻

刘居星

“众包”模式下的参与式新闻

刘居星

[摘 要]新闻生产模式的更新是对技术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回应。“众包”即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开发、公众素质和参与意识提高、社会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的推广等因素出现。论文解释了“众包”模式的新闻生产方式,分析了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对参与式新闻的促进作用,并指出了该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说明了新闻生产模式的更新所带来的新闻理念的变革。

[关键词]“众包”新闻;新闻生产模式;参与式新闻

[作 者]刘居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新闻生产模式的更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布信息的管道得到更新,用户生成内容大量涌现,自下而上建构议题,对主流传统媒体致以冲击。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大势所趋,专业新闻媒体开始吸纳用户生成内容,在实践中与之渐趋“合流”。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和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参与”的范围和水平都在不同程度地拓展,也就不断催生着新的内容生产模式。在此环境中,众包模式与参与式新闻历史性相遇,共同指向协作化的新闻实践。

一、参与式新闻的兴起与实践困境

“参与式新闻”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末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坚定支撑下应运而生,主要是指公民作为主体参与到新闻活动中所带来的新闻模式变革。①Shayne Bowman,Chris Wills:《参与式新闻的兴起》,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7月。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杰·罗森在《从前作为受众的人们》一文中写道:“从前作为受众的人们,是那些处在一个媒介体系的接收端的人们……少数几家巨头争争吵吵,而大多数人在彼此隔绝的情况下被动倾听。”②Rosen,Jay:The people Formerly Known as the Audience。转引自胡泳:《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新闻战线》,2007年第12期。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巨头”对新闻生产的垄断局面,为普通公众提供了发声平台,将主流媒体忽视的现象、自我观点呈现给公众。参与式新闻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新闻类型,它仅仅是一种理念,代表了新闻产制的发展趋势。它强调第一手信源,公众参与互动,实现了由“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传播”到“多数人对多数人的传播”的转变。

回顾参与式新闻的实践,它重视“参与性”,强调“全民记者”。但这一“宏伟愿望”一定程度上似乎用“数量”稀释了“质量”。由于公众缺乏新闻职业素养,受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传播的信息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网络上的信息发布平台内容缺少把关人,真实性有待确证;散兵游勇式的信息发布造成信息“碎片化”,深度报道之类的内容难以组织;网络放大了所有的声音,但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有价值,有时候有价值的声音还会被喧哗所埋没;负面新闻在网络回音壁中累积发酵,易导致情绪化无理性的发泄。另一方面,受众参与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实际上很难落实。由于专业理念和复杂的社会经济等因素,“专业记者和编辑对于受众参与新闻产制普遍抱有审慎的态度”。③Domingo,D:Interactivity in the daily routines of online newsrooms:Dealing with an uncomfortable myth.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8(13),680~704页.

因此,纵使参与式新闻具有诸多优点,其发展仍不算理想。首先,参与的水平过低,缺乏组织性和把关,公众的力量难以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其次,其参与存在局限性,主流媒体和记者一般只是将公众所生产的信息作为信源,公众依然处于公共信息生产的边缘位置。这种参与式新闻生产所面临的困境亟待寻找新的模式来打破瓶颈。

二、“众包”模式的新闻生产

“众包”这一模式首先应用于商业。在这一概念还未提出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它的实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领域的专业化分工出现。企业把一些自身不太擅长的或需要占用大量时间、人力、物力的工作委托给外部的专业公司来完成,以扬长避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谓“众包”,简而言之,其实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参与实践。

2006年,美国《连线》记者杰夫·豪首先提出了这

一概念,并为其下定义:“众包”是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之行动工作任务,以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①杰夫·豪:《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转引自吴乐珺:《“众包”模式推进美国公民新闻再发展》,《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8期。在著作《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中,作者阐述了“众包”得以实现的几个必备条件:业余爱好者阶级的出现;生产方式由封闭独占向开放共享的转变;生产工具的民主化;有效的生产组织模式。应用到新闻实践中,首先,草根力量崛起,参与意识提高,对于重大公共事件,积极展开讨论;一些专业人士在自己的领域就相关事件引导舆论。其次,互联网技术使传统媒体较为封闭的新闻生产走向开放,微博等自媒体经常由于信源的接近性发出第一手消息,这些都冲击了专业媒体的话语权。再次,技术的发展使新闻生产所需的专业技能平民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每一个用户都具有了生产新闻的能力。第四,自媒体平台兼具社交功能,可以将具有同一关注点的人们组织成一个社区,人们在这个网络中共享信息,分析问题。通过分析可知,“众包”模式的新闻生产具备了充分的条件,有待在实践中发展和成熟。

杰夫·豪将“众包”生产划分为四种类型:集体智慧、集体创造、集体投票和众筹。因此本文认为,众筹新闻也是众包新闻的一种形式。目前,众筹的应用较为广泛,美国2008年上线了第一个众筹网站Spot. us,中国2013年也出现了“众筹网”,网上发起的众筹项目,截止到2014年3月24日,已上线13个,其中4个项目成功筹款。②陈中小路,刘韵珊:《“新闻众筹”的中国实验》,《企业家日报》,2014年3月24日。

概括这些实践的特色,本文将“众包”模式的新闻生产做出如下总结:这种新闻生产依托于新媒体,通过一定的组织,由公众参与线索提供,资料收集,专业剖析,甚至写作编辑,完成一个新闻项目的资金筹集等工作,以协作的方式完成。这种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参与式新闻存在的漏洞,并将“参与”推向更高的水平与层次。

三、“众包”模式的应用对参与式新闻的促进

(一)高质量的产品

在诸多的参与式新闻实践中,公众以个人为单位自主生产信息,但由于一定数量的“草根记者”并不具备相应的新闻素养,所发布的信息真实性无法保证;公民新闻易于浮于事件表层进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得不到深度挖掘而浪费。“众包”模式的新闻是一种组织化的社会化参与,这种方式更趋同于Nip和Paulussen et al。对“参与式新闻”的定义。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业余公民记者在专业新闻记者所设计的框架下参与新闻产制的新闻模式,相对于由公民独立完成,更强调协同合作。③Nip,J.M.:《Exploring the second phase of public journalism.Journalism Studies》,2006年第2期。通常由记者或一定影响力的人发起,公众提供自己熟知的信息或协助调查,过程中有互动交流,最后有人将信息汇总发布。这种方式有效地将“碎片”整合,并且发布人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必然会采取一些审核措施。有利于提高公民新闻的质量,发出更理性的声音。

(二)参与度和影响力提升

如上文所述,各自为战的信息生产出自于不同的目的,具有随意性和偶发性,收到的传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有些并不会引起太多关注,更不会引发共鸣。而在我们讨论的这种新的生产模式中,公众的参与基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优势,或资金支持,整个生产过程都受到群体的相互支持和外在关注,公众在专业新闻生产环节中的角色也不仅仅限于信源提供者,地位有所提高,收获了更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因而具有更高参与度。这种模式鼓励所有人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分享知识,贡献力量。

美国《新闻报》有过一次实践,2006年,一个读者举报,说自己所在的住宅在安装污水处理系统时,向居民索要4500美元的费用。该报纸转换了报道思路,相较于派记者调查原因,他们求助于读者帮忙分析。报社收到了许多调查报告——有工程师分析的设计图,会计审核了资产负债表,有知情人拿出了垄断的书面证据……依托这些读者调查的报道随即刊发,引发了当地居民极大关注。最后,市政府削减了费用,还有一名官员因此辞职。④王晨郁:《一次“众包”新闻实践带来的思考》,《中国记者》,2012年第7期。通过“众包”模式的信息聚合,该报不仅推动了事情解决,而且吸引了读者的关注,更提升了影响力。

(三)资源的整合

“连锁公众”理论将公众分为参与、兴趣和知识三种类型。在特定某一话题上,不同的人属于不同类型,不可能有的人一无所知而有的人全知。这三种类型互动、变化、融合,贡献不同层次的知识与兴趣,社会群体知识增加,智慧增长。“众包”即集众人之所长。这是一场新闻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这种优势在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突发性事件和国际新闻的报道方面更明显。上文中提到的《新闻报》中关于安装污水处理系统费用的报道就是“众包”在调查性报道中的运用的一个例证;此外,这种模式将参与从内容扩展到资金,调查所需的费用也可以通过“众筹”由大众资助,实现资金上的聚合分配;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可以提供专业方面的知识,如医疗、科技、金融、政法等,也可以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弥补了职业

记者之不足,摒除了公民新闻之肤浅。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专业记者不可能赶巧在场,即使在场也难顾及事件“全貌”。公众自拍素材或体验的整合更易于反映事物全貌,更贴近于事实真相。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新民晚报》“借船出海”的实践也给我们一些启示。由于资金和规模限制,媒体不可能有足够的驻外记者分布在全球各地,共享渠道的信息又很难做出特色,“众包”模式可以为其提供一条出路。国内媒体可以与海外媒体展开长期合作,互通信息,并且可以吸纳留学生群体的加入,提供消息或直接撰稿。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众包”模式的新闻生产是一种协作化实践,通过一定的组织和资源分配,使“参与”的质量和层次最大化,个体优势也得到极大发挥,同时收获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四、该参与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知沟”和“信息沟”对这种新闻参与的影响。由于“众包”新闻是依托于新媒体的一种协作化生产,社会经济地位高和知识富有阶层更容易接受新媒体,也易于接受这种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参与也会更积极,因而受益较大。从话题的发起与选择角度来讲,发起人的知名度对该话题是否最终能进入组织生产环节具有很大的影响。如记者、公众人物、专业人士等,他们的能力和水平被大众所认可,由他们所起的话题影响力和号召力都非一般大众能及,所以更能激起众多人的参与,他们的人脉、“朋友圈”也在其中发挥作用,最后生成的新闻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高知”阶层提供的信息更容易得到运用,也在这种不断地反馈互动中参与更加积极广泛。于是我们有理由担心这种“线上协作”会演变成“知识水平高者大声疾呼,知识水平低者渐趋于沉默”的局面。

其次,还需警惕有可能发生的“群体极化”现象。公开进行的“众包”新闻生产,话题和观点都在网络平台公布。由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不一样,对事物的认知也会有差异,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和情感偏向也会有差别。当一些对同一事件负面的情绪相遇,“众包”模式有可能沦为群体负面情绪的组织工具,积累起众多的消极表达,形成煽动效应。个人理性被淹没,再加上事件本身的刺激,群体无意识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导致“群体极化”现象。

另外,还需警惕“众包”模式对于公众的迎合,这一点在涉及资金筹集的时候会更为明显。由于需要依赖资助,新闻选题或制作上不免出现迎合姿态;还需谨防个别出资人控制整个新闻报道和“有偿新闻”以伪装的面目出现等现象,使新闻丧失了客观性。

这些是我们对于“众包”模式下的参与式新闻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估,新事物在发展中还会逐渐暴露缺陷,都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和补足。

五、结论与思考

新闻生产模式的更新是对技术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回应。“众包”即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开发、公众素质和参与意识提高、社会生产协作化的推广等因素出现。通过对该模式特色的分析,总体上,它将对参与式新闻的浪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这种有组织的社会化的协作,新闻产品超越以往“各自为战”的质量,以更理性、更具深度和专业性的面貌呈现。至于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非单纯由于该模式自身导致,而是在所有参与式进程中都有可能面临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实践中更完善的组织和监督,更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整体素质提高。

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同样推动新闻理念的更新。“众包”模式的新闻参与进一步宣告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新闻不再是单方面的“讲述”,而应该形成一种“对话”,而且是内容丰富的对话。在新媒体、公民新闻迅速发展的时代,媒体需要把公众看作新闻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公众的新闻参与需要得到培养、引导和鼓励。这种参与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和公众互相赋权的过程”①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75页。,是一种公众之间、公众与媒体交流的呈现。而媒体将失去以往的地位与优越感,更加注重与公众紧密连接,学会聆听、接纳和尊重。一个由专业记者和全民记者共同塑造的更出色的新闻业即将出现。

猜你喜欢

新闻
刍论新闻的版权保护与立法创新
如何坚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
新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探讨
浅析新闻热点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