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播偏向的角度看手机媒体传播的负面效应

2015-03-19邵念念邵念念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

传播与版权 2015年6期
关键词:负面效应手机媒体

邵念念[作 者]邵念念,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

从传播偏向的角度看手机媒体传播的负面效应

邵念念
[作 者]邵念念,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

[摘 要]手机以其便携、互动的大众多媒体身份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并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从传播偏向的视角出发,从时空偏向和感知偏向两个方面对手机媒体传播的负面效应进行分析,旨在使受众认识到手机媒体传播的弊端,培养良好的使用手机媒介的习惯,合理协调现实与虚拟的变换节奏。

[关键词]传播偏向;手机媒体;负面效应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同比提升至85.8%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手机终端的各类应用软件也因手机网民人数的增长而得到极大发展,成为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

一、传播偏向及其研究

20世纪50年代中期,哈罗德·伊尼斯提出“传播偏向”的理论,指出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偏向,而偏向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媒介特有的物理特性。媒介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偏向时间或空间,特定的偏向催生特定的文化,并在社会事件、意识形态和政权更迭等方面都打上了鲜明的偏向印记。在《帝国与传播》中,伊尼斯论述了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倚重时间的媒介具有耐久的物理特性,而倚重空间的媒介在耐久性方面比较逊色,但其质地轻便。②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麦克卢汉完善了“媒介决定论”的内容,提出了媒介的“感知偏向”这一概念。媒介即讯息,媒介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内容,同样具有建构性,媒介完成了人器官和感官的延伸,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媒介信息以特定的符号为载体,通过媒介实体将数据或信息传播出去,但是媒介实体并不是简单的传送带,“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规定着什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以及如何被解码”。③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页。实际上,受众在使用不同物理特性的媒体接收或解码信息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在对不同媒介使用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倾向和社会文化,给社会意识注入不同的血液。

基于媒介技术自身的特征,会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特定的偏向。手机本身具有高度的便携性、可移动性与单手操作性的物理特征,且由于手机屏幕适合频繁切换,使信息能够有效地到达每个受众,实现精确的分众化传播,受众也可以及时地参与互动,完成传受者角色的统一。至此,手机已经从简单的沟通工具变为集通讯、娱乐、服务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掌中宝,覆盖面之广使得手机媒体在受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真正成为人类的“影子媒体”。

手机在为我们带来种种自主、自由、极速、便利的享受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在时间上,受众的生活被手机媒体提供的社交与娱乐服务重新整合,呈现零碎、多元的状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在空间上,手机媒体传播模糊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边界,晒客秀场与群体窥私并存共长;在感知上,受众在交错的时空中肆意穿梭,手机焦虑症成为现代病。

二、手机媒体的时空偏向及负面效应

基于伊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传播媒介可以分为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和和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时间偏向的媒介,性质耐久、易于长期保存,但具有难以运输的倾向性;空间偏向的媒介,质地轻便、易于远距离运送,但具有长久保存性差的倾向性。

就手机媒体而言,它使“地球村”的概念更加凸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分享信息更加容易、方便。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海量应用程序的开发,人类已经进入全民APP时代。各种APP应用软件的运用,使得人们能够突破空间的束缚,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各种问题的讨论当中,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网民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意见的碰撞和知识的交汇,使社会热点事件最快最广地传播。同时,手机用户也可以用有限的时间浏

览、收藏海量的内容,并且可以以具体日期为搜索方式,重温当天的信息。大量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得以传输、存储。这些特征都印证了手机媒介的时空偏向。

手机媒体传播方便用户单独观看视频、浏览新闻、欣赏音乐,给受众带来了可以独享的“小屏体验”。但是,受众一味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交给多功能的手机来管理,放任自己使用手机进行频繁操作,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从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的视角而言,方便独享的手机传播方式降低了共享信息的频率,使受众缺失了心理上的共鸣和集体参与的回忆,极易加速集体的分离。传播的仪式并非只指讯息的扩散,也是传播方式上对一个集体或社会的维系,而手机媒体将此拒之门外。

手机媒体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影响受众对公私生活的界限判断,空间上来回自如的转换和时间上分毫不差的交叠,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时间与空间的认知,导致极端化或局限性。空间不再是单一的空间,而是分离、片段、多重交叠的;时间也不再只是时、分、秒的时间,而是更多支离破碎的时间片段与区块。①王萍:《传播与生活——中国当代社会手机文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受众通过手机与外界进行间断或连续性的互动,使整体的时间被切割,造成注意力易被转移、专注能力降低的问题。也容易模糊受众对空间的感知,造成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分裂,越来越忽视自己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交流与互动,忽视在真实可触的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因此,受众在享受手机媒体高度便携性和自主性的同时,也接受了手机这一技术带来的局限性,长此以往,受众极易成为手机媒体的“奴隶”,甚至为手机媒体所“反控制”,成为被手机媒体监视或跟踪的对象。

三、手机媒体的感知偏向及负面效应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和人体的各种器官、中枢连接起来,并向外扩展,形成“人的延伸”。因此,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能改变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从而彻底改变社会。②陈力丹、易正林:《传播学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6页。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四大媒体”而言,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五媒体”,其传递信息的快捷、便利、准确不逊色于以往的任何媒体。它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习惯,重塑了人类联结的方式、规模和形态,打造了与传统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造成了受众对手机媒介的强烈依赖。

由于手机的轻便移动性和接收媒体信息的方便快捷性,全民低头“凝视”手机屏幕的状况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不论是在拥挤的公交上、在繁华的街头、在聚会的场所,还是在安静的家中,几乎人人都是低头凝视手机屏幕的状态,发微信、刷微博、打游戏、看视频,似乎人人都想通过“凝视”手机屏幕的方式来填补杂多零碎的时间,“低头族”的身影随处可见。

同时,在手机媒体传播盛行的信息生态环境中,受众的沟通、娱乐、购物等各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就阅读习惯而言,现在坚持通过传统出版物来阅读的受众人数在急剧减少,而通过手机媒体的方式阅读的受众人数却在几何倍增,受众推崇快速阅读,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信息。受众开始逐渐适应手机屏幕快速选择、简短浏览的阅读方式,这种浅阅读的模式制约了人们的深度思考能力,并且极易分散受众的注意力。当受众长期以浅显浏览的方式接收海量信息资讯时,思维方式也逐渐由逻辑线条的方式向形象化和碎片化的方向转变,大大减弱了阅读传统书本应有的专注思考能力与独立分析能力。手机媒体的这一感知偏向验证了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塑造着人类的联结方式、行动、规模和形态。媒介即讯息,媒介形式带来的影响远远大于媒介内容(即具体信息)的影响。③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可见,麦克卢汉提到的“媒介即按摩”的忧虑不无道理,手机媒体重新构建着我们的感知世界,阻碍了我们对时间流逝和社会现实的正常感知,“用种种快乐充塞我们的感觉,从而使我们无暇感觉我们真正应该感觉、应该关注的东西,让我们身在异乡乐不思蜀,甚至反认他乡为异乡”。④居伊·德波著、王昭凤译:《景观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终端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丰富。用户只需手指划动,做一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享受到图文并茂的信息与服务,因此用户极易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世界里,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兴趣和爱好,甚至因严重依赖手机媒体传播而影响力正常的自主生活和工作。手机作为这样一种传播的媒介,也在时间、空间和感知上表现出了特定的偏向,正是这种偏向决定了手机媒体衍生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社会事件。

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种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构建世界的倾向,或者说它给一种事物赋予更高价值的倾向。⑤尼尔·波斯曼著、何道宽译:《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8页。如今,手机媒体传播已然深入受众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覆盖面之广使得手机媒体传播俨然成为受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鉴于受众与手机媒体如此高频率的亲密接触已不可避免,因此面对手机媒体时空偏向与感知偏向造成的负面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便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负面效应手机媒体
由“奥迪二手车”广告的负面效应谈媒体广告的自律与他律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直播的负面效应与出路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析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
浅谈手机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效应分析
论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负面效应与积极应对
浅析发挥手机媒体在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