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苏轼、黄庭坚轶诗辑考——以方志文献为中心
2015-03-19李成晴
李成晴
(清华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084)
在对唐宋作家的诗文进行整理辑佚时,大量的方志资料是不可忽视的文献来源。方志所收唐宋作家诗文,往往有石刻或法帖的依据,也有地方文献历代相传而不为世人所习见的情况。这类地方志留存历代名家散轶诗文的例证很多,尽管其中一部分系张冠李戴或以讹传讹,但仍有不少资料真确且具有稀见性。下就平日翻检所得,自方志文献中辑录范仲淹轶诗2首、苏轼轶诗4首、黄庭坚轶诗4首,十首诗皆不见于三人本集及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诸家补遗亦未及。诗后附按语对诸诗进行初步考证,探求轶诗与作者生平的联系及在他种文献中的载录情况。至于诸诗是否确为三人轶诗,仍有待学界的深入探讨,方可论定。
一、范仲淹2首
1.《送邵炳赴召》
凤凰衔诏入烟萝,喜得从容半月过。多谢东君壮行色,轻雷一夜起清波。
2.《眉寿堂劝农》
采葵剥枣古年丰,莫管时殊俗自同。太守劝农农勉听,从今再愿颂豳风。
按:《全宋诗》卷一六四至一六九录范仲淹集中诗五卷,辑佚诗一卷,[1]3册1857-1919未辑此二诗。
第一首《送邵炳赴召》见于吕昌期万历《严州府志》卷二 ,[2]443邵炳为邵焕之兄,以进士授富阳主簿。任满返乡。其时,范仲淹任睦州知州,以礼召之,辞不就。筑白云楼,人称“白云先生”。
第二首《眉寿堂劝农》见于苏东柱续修顺治《邠州志·题咏》,[3]338同书此诗后尚载范仲淹《酬邠州王通判俊》一诗:“南豳日日接英标,公外追随岂待招。恶劝酒时图共醉,痛赢棋处肯相饶。一抛言笑如何遣,频得音书似不遥。独上西楼为君久,满城明月会云霄。”[3]339此诗见于范仲淹本集《范文正公集》卷四,题作《依韵酬邠州通判王稷太博》,“会云霄”作“会云销”,《全宋诗》卷一六七收录。[1]3册,1903范仲淹祖籍为邠州,且尝任邠州知州,与《邠州志》地理相合。
二、苏轼4首
1.《题傅钦之草堂》其二
诛茅卜筑十年心,碧草幽堂曲径深。平地明珠流晓色,一林寒玉锁秋阴。稔知好景无时有,尽把新诗对此吟。却忆杜陵江上叹,浣花憔悴不如今。
2.《重阳登灵山》
俯窥盘谷接天坛,平地危峰岂易攀。鳌足断来移海外,天星落处化人间。世尘汩没谁常到,樽酒登临我倦还。岁岁邦民重九会,孟嘉休独羡龙山。
3.《登啸台》
高士隐苏岭,平台留至今。峰峦相掩映,松柏共阴森。自是甘潜迹,谁言竟陆沉。喜观三绝易,时鼓一弦琴。作炭人能识,投河怒不侵。当年居士窟,素志乐山林。阮籍闻长啸,嵇康愧夙心。谷岩悉响应,鸾凤比声音。信是江沱咏,诚非泽畔吟。我来重游览,清气逼尘襟。
4.《龙济寺访友云禅师》
舍舟江岸望崚嶒,路险巾车御漫胜。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四时光景吟无尽,一点红尘到不能。信步吾师行履处,朗然破暗一禅灯。
按:苏轼诗作,经过孔凡礼对《苏轼诗集》的补编、《全宋诗》辑佚以及诸家补遗,已经罕有遗珠。此四诗所出的(乾隆)《济源县志》、《河南通志》、(道光)《吉水县志》三书纂修态度都很审慎,尤其(乾隆)《济源县志》、(道光)《吉水县志》两部县志,无论从纂辑义例还是刻版校勘来说,都是清代县志的上乘之作。
第一首《题傅钦之草堂》其二见于萧应植(乾隆)《济源县志》卷一六,[4]856清人萧应植纂修的(乾隆)《济源县志》,是一部体例谨严、刻印精工的地方志。本书卷一六“艺文·诗”收录了大量两宋诗人有关济源的题咏。《济源县志》卷一六共录苏轼《题傅钦之草堂》两首,第一首“微官共有田园兴”诗,见于南宋乾道九年刊《东坡集》卷二,[5]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二八)、施元之《施注苏诗》(卷三)等宋人苏诗注本也著录,题作《傅尧俞济源草堂》,《全宋诗》卷八三一也已收入。[1]14册,9142第二首为各种苏集及《全宋诗》所不载。
傅尧俞,字钦之,与苏轼、司马光等人交游颇深,査慎行《苏诗补注》卷六《傅尧俞济源草堂》诗后注曰:“施氏原注:傅钦之,本郓人,官孟州,乐济源风土,徙焉。”又引《名胜志》谓:“济源草堂在济渎庙西,宋知河阳军傅尧俞建,俗呼其遗址为傅家林。”[6]132、133可知傅尧俞曾经客居济源,筑济源草堂。当时名士苏轼之外如范祖禹(《寄题傅钦之济源草堂》)、郭祥正(《济源草堂歌赠傅钦之学士》)、苏颂(《寄题傅钦之学士济源草堂》)、苏辙(《傅钦之学士济源草堂》)、黄庭坚(《寄题钦之草堂》)等皆有题咏。苏轼原本应是作同题诗两首,后本集佚失一首,而赖济源地方文献保存流传,至萧应植编纂(乾隆)《济源县志》时据以采录。又(乾隆)《济源县志》所录诗题《题傅钦之草堂》与范祖禹等五人称字而不称名相近,更为合乎当时礼俗,不同于传世苏集的诗题《傅尧俞济源草堂》,足见(乾隆)《济源县志》另有所本。
第二首《重阳登灵山》诗亦见于萧应植(乾隆)《济源县志》卷一六,[4]856本诗前四句又见于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二八“陵山”条,谓“在济源县西北一十五里,孤峰特立,宋苏轼诗”云云,未标诗题,[7]487文字与(乾隆)《济源县志》全同。清田文镜、王士俊等纂《河南通志》卷七“山川上”“陵山”条全录此诗八句,亦谓“在济源县西十里,孤峰特立,宋苏轼诗”云云,[8]205似是参考李贤《大明一统志》而成,唯订正了陵山的方位道里,且补全了苏轼全诗。据《一统志》及《通志》所列条目,知山名当以“陵山”为正,(乾隆)《济源县志》作“灵山”,或是刻版误植,或是至乾隆时山名已因谐音而变更。
第三首《登啸台》诗见于清田文镜、王士俊等纂《河南通志》卷七四“诗·五言长律”,[8]473苏轼尝至啸台,有其《阮籍啸台》诗可证,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四已收录,又见于《全宋诗》卷八三一。[1]14册,9102
第四首《龙济寺访友云禅师》诗见于清周树槐(道光)《吉水县志》卷三一“艺文”,署作“眉州苏轼”。[9]329、330本诗不见于他处记载,唯《四库全书》据明刻本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衢州”录中间两联“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四时爽气来无际,一点红尘到不能”,标作邵康节诗,而“四时”一句异文颇为明显。
清梁章矩《楹联续话》卷一曰:“施愚山《矱斋诗话》云:‘龙济寺在吉水城东南,踞东山胜处。苏长公初到岭外,曾过此寺题联云:‘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手书刻于柱,明末犹存。或曰:‘此坡老诗中一联也。’惜未见其全篇。”[10]152可见清人如施闰章、梁章钜都留意过苏轼此诗的传闻。又清沈兆澐《篷窗附录》卷上转引此则而未标出处曰:“龙济寺在吉水城东南,踞东山胜处。苏长公谪岭外,过此题曰:‘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手书刻柱,明末尚存。或曰:‘此坡公诗中一联也。’惜不见全篇。”据施闰章所述,苏轼此诗乃是贬惠州道过吉水龙济寺偶作,可能寺僧将之刻于柱上。周树槐编《吉水县志》,对于当地文物遗迹的收载,应当有所本原。又有当代出版物标识“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为明僧如晦或陈经邦所拟,然在古籍中并没有确凿的文献证据,且亦有可能是二人手书苏轼之作,故附带提及,不再枝蔓。
那么苏轼足迹是否到过吉州(北宋时吉水属吉州庐陵郡)呢?苏轼有诗《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永和清都观道士童颜鬒发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全宋诗》卷八三一收录,[1]14册,9501、9586惶恐滩在万安(属吉州),与吉水邻近。清都观,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三一“清都观”条:“在庐陵之永和镇,旧曰西台。睹苏公武山之北空洞有书‘清都台’三字,又有诗赠谢道士。”[11]1375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五六“半苏桥”条曰:“在府城南,宋苏轼过城隍冈,见水木秀发,以其境半于苏州,故名。”[7]862均可证苏轼曾到过吉州,且曾在吉州各处盘桓。
三、黄庭坚4首
1.《龙眠山》
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
2.《古云山寺》
空余叔子两青碑,无复山翁白接离。卧对江流悲往事,行穿云岭扣禅扉。松风半入烹茶鼎,山鸟常啼挂月枝。见说北归应有日,道人先作鹿门期。
3.《题灵岩》
大夏高堂未足论,凿时功力借乾坤。广长可坐三千客,今古惟留十八尊。谷口白莲生玉沼,壁间青蔓挂云门。开山萧老今何在,六股鸣环锡杖存。
4.《寄南冈寺惟信大师》
草深丈许落花红,正令行时绝异同。背触俱非无敢犯,锋芒不露有谁通?掀翻窠臼全收放,卖尽风流患哑聋。曾向黄龙檐下过,种来毒气满虚空。
第一首《龙眠山》辑自《大明一统志》卷十四安庆府“山川·龙眠山”[7]229下按此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六“山川诗”已引,[11]1892宋佚名《锦绣万花谷·续集》卷十“淮西路”谓“出山谷咏龙眠山”,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四九引作黄鲁直诗,皆可证《一统志》引黄庭坚此诗不误。
第二首《古云山寺》诗辑自明杨林(嘉靖)《长沙府志》卷五,“古云山寺”条下注“黄山谷诗”云云。[12]又见于明李蓘《宋艺圃集》卷十“黄庭坚五十首”,[13]“白接离”作“白接篱”。
第三首《题灵岩》辑自清曾国荃、郭嵩焘纂(光绪)《湖南通志》卷十五“地理志”,《志》谓“云岩,在州东二十里,一名灵岩”云云。[14]630注先引黄庭坚此诗。
第四首《寄南冈寺惟信大师》辑自清周树槐(道光)《吉水县志》卷三一,作者名上注“分宁”,[9]330盖黄庭坚为分宁人(属吉州),与《吉水县志》地理相合。
惟信大师即佛典中常提及的吉州青原惟信,《五灯会元》卷十七“黄龙心禅师法嗣”载其著名的三境界之说:“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15]1135黄庭坚与黄龙心禅师一系渊源颇深,黄庭坚集中存《为黄龙心禅师烧香颂三首》可证。今《寄南冈寺惟信大师》“曾向黄龙檐下过”一句,正可与此相印证。又《江西通志》卷一一二“寺观·吉安府”于“南冈寺”条下注曰:“在吉水县东,古孝义寺,唐宝历三年性空禅师创。宋绍圣中,黄庭坚延青原山惟信禅师主法席。”[16]684“绍圣”为宋哲宗年号(1094-1098),而黄庭坚卒年在崇宁四年(1105),据此可以推知《寄南冈寺惟信大师》当作于1094年到1105年之间。庭坚作此诗时当在贬所,故诗题用一“寄”字。
[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明)吕昌期.严州府志[M]//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县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3](清)苏东柱.邠州志[M]//清代孤本方志选刊.第一辑.第11册.北京:线装书局,2001.
[4](清)萧应植.乾隆济源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四九二号.影印乾隆二十六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5](宋)苏轼.东坡集[O].南宋乾道九年刊本.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清华大学中华字库工程宋元印本文献用字搜集与整理项目摄影胶片.
[6](清)査慎行.苏诗补注[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7](明)李贤.大明一统志[M].影印明天顺五年刻本.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8](清)田文镜,王士俊.河南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9](清)周树槐.(道光)吉水县志[M]//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16册.影印清道光刻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0](清)梁章矩.楹联续话[M]//楹联丛话全编.白化文、李鼎霞点校.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1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影印清道光二十九年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
[12](明)杨林.嘉靖长沙府志[O].明嘉靖十二年刻本.日本上野图书馆藏.
[13](明)李蔉.宋艺圃集[O].明万历五年暴孟奇刻本.重庆图书馆藏.
[14](清)曾国荃,郭嵩焘.(光绪)湖南通志[M]//续修四库全书.第661册.影印清光绪十一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宋)普济.五灯会元[M].苏渊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16](清)谢旻.江西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