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祖国观辨析——兼论“工人没有祖国”
2015-03-19马春玲郭剑林
马 春 玲 郭 剑 林
(1.龙岩学院思政部,福建龙岩 364000;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2.集美大学思政部,福建厦门 36102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里面有句话很有影响力,叫“工人没有祖国”[1]46。这句话往往使初次阅读的人感到困惑,因为似乎与人们的常识和现实不符。而这一经典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被不断的引用和反复论证,至今在学界仍具争论。其实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理论表述方式的一贯风格:貌似难以接受的东西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之后能发现其内在的合理之处。列宁在1914年批评第二国际大多数领袖时指出:“他们在爱国主义和保卫祖国的幌子下鼓吹资产阶级沙文主义,而忽视或否定《共产党宣言》中早已阐明的一条社会主义的基本真理,即工人没有祖国。”[2]2如何正确理解这条社会主义的基本真理,对于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当前树立正确祖国观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共产党宣言》为文本,以前人对此原理的论述、解读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对“工人没有祖国”这一原理加以分析,以期科学理解这一原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理论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为当前倡导的加强正确祖国观教育在理论上澄清困惑。
一、“工人没有祖国”中“祖国”与“国家”含义之辨析
就我们的常识来看,每个人都出生在一定的国家,都有养育其成长的一方故土,祖祖辈辈生活的这块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虽然有极其个别的人例外,但就整体而言莫不如此。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成员集合体,如何能没有祖国?怎么能说没有祖国?不要祖国、背叛祖国、消除祖国,这不是典型的数典忘祖、忘恩负义的行为吗?这也是当时资产阶级对这一观念进行批判的主要理由和依据。
要判断这句话的对错,首先应该对祖国的含义做个分析。祖国含“祖”与“国”两个方面,祖国是“父母之邦”,英语说motherland,都说明这个词语包含着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的含义。就理性而言,“国”是个事实;就感性而言,这个“国”必须是包含有利益、感情以及对此的认同的才能称为“祖国”。对祖国的感情来自哪里呢?一是来自本性的自发愉悦的认同及肯定,所以有人说爱国是一种本能。但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和理性的膨胀,这种本能日益弱化;二是对来自祖国的利益的感激之情,来自保障我利益的国土国度国家国民国体,也就是,情感来自利益的保障。这也就是说:利益、情感和认同是个体产生“祖国”的三个条件。这其中,利益是个很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国若不能给予其国民以丝毫利益,这个国民自然不会视之为祖国。或云:少了利益,国只是国,而不是祖国。举例来说,对奴隶社会的奴隶来说,当时的国是他们的祖国吗?没有自由,没有利益,国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个遥远的概念,产生不了感情,自然也不叫祖国。
根据社会契约论的基本观点,国家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公民的权利,因此它存在的主要职责和意义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公平、正义、合理、有序的社会,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如生存、教育、个人价值等等的实现,使人民有“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坚持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以及免于恐惧的自由”[3]123。这种为当代普遍接受观念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含义,揭示了一个最基本的实质:国家应该给予国民以利益,才能体现出存在的价值。
以此为依据,我们来判断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对于工人来说,国家给了他们什么?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他们一无所有,他们是真正的彻底的无产者,他们所有的只是被剥削被压迫,国家的存在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利益,相反的,却是保障了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剥削压迫。在这样的国家中,无产者成为工人的另一名词,“无产者是没有财产的”“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1]38在国家存在对他们是负利益的情况下,他们会在情感上感激和认同并以之为祖国吗?所以说工人没有祖国!这也正如一个没有获得爱的孩子愤慨的说“我没有家”一样,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愤怒的表达,同时也是心理上一个事实的判断。
二、“工人没有祖国”与“工人没有国家”之辨析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指出这点是针对这句话回答的:“有人还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1]既然如此,我们就有必要探讨辩论双方对“祖国”这一词语的各自理解以及在当时这一概念的基本使用情况,才能更好的把握住“工人没有祖国”的含义。2013年,孙军在《“工人没有祖国”思想的再认识》中指出:“‘工人没有祖国’的思想,并非《宣言》原创,在国际共运史上,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与早期理论家和活动家威廉·魏特林在其1842年出版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最早从私有财产权的角度对‘无产者’和‘祖国’的关系做了阐释。‘谁有祖国,谁也就有一部分私有财产,或是有成为私有财产所有人的自由和手段;谁要没有财产,又没有成为财产所有人的自由和手段,谁也就没有祖国。’魏特林认为,在存在剥削制度的条件下,对于无产者来说,是没有祖国可言的,只有消灭了剥削制度才谈得上祖国。‘现在我们没有祖国,只有到社会以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方式照顾到它一切成员的生活的时候,我们才会有一个祖国。’”[4]95-99
这段话语阐述的思想实质就是前文所阐述的:不能给我财产利益的,如何能视之为祖国?从这个意义上说,魏特林这话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这话的含义,而且也证明了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遍的观点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愤慨之语。
在此有必要说明一点: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并不很强调祖国,他们国与国之间联系与交流的便利淡化了国家之间的观念界限,他们甚至有意弱化民族国家身份以取得研究问题的中立精神。就此而言,中国人之所以难以理解这话,正是传统的重视民族重视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体现。
《宣言》发表之前三年,即1845年,马克思写了篇书评《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文中也提到马克思对“祖国”这一概念的运用。文章中有段话被认为对“工人没有祖国”“绝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1]46这观点有所设想:虽然“工人的民族性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民族性,而是劳动、自由的奴隶制、自我售卖。他的政府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政府,而是资本。他的领空不是法国的、不是德国的,不是英国的领空,而是工厂的天空。他的领土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领土,而是地下若干英尺。在国内,货币是工业家的祖国。”[5]256何谓“货币是工业家的祖国”?资产阶级拥有的最大利益体现在财富上,财富的积累需要货币能带来增值,这就需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的实质能带来价值增值时就体现为一种社会关系。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祖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保证,货币也就是工业家的祖国。这再次说明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工人一无所有,国家对他们没有利益,没有意义,所以“没有祖国”。
一般意义而言,工人当然具有民族性,某个具体的工人自然属于一个特定的民族,而这个民族性表明其在通常意义上是有祖国的。但从工人当时所处的特点来看,工人的民族性这一特征非常薄弱,对于一个工人来说,你是德意志的还是法兰西的根本没有区别,虽然确实依然存在民族性,但却不是工人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淡化至几乎要消失,相对于他们的赤贫来说,这个特征几乎是不存在的。另外,在不存在利益的基础上何来真正的情感?如果有,那也只是故意诱导迷惑式的教育所带来的被欺骗的情感。
读1964年的文章《“工人没有祖国”原理的国际主义本质》,发现其中有句话:“而无产阶级的叛徒、资产阶级在工人运动中的代理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工人没有祖国’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也进行了恶劣的歪曲。叛徒伯恩施坦叫嚷说:‘工人没有祖国这句话已丧失它的大部分真理性。’他认为只要工人在国家、地方自治机构方面都有了同等的选举权,井获得一定社会福利,这时‘劳动者也将有他的祖国’。”[6]60-63
分析伯恩斯坦这话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祖国”的含义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这话的基本含义是:只要工人能拥有选举权和享有社会福利,劳动者也有祖国。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政权机构如果能够给劳动者一定的利益,劳动者也应将之视为祖国。在这里,理性的利益和感性的情感依然是决定对祖国认同的决定性因素。从这点来说,在运用祖国这个概念上,伯恩斯坦和马克思是一致的。这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当时祖国确实是可以这么运用的。其次这话又引出了新的困惑:一旦这么理解的话,工人没有祖国还是绝对的吗?当然,伯恩斯坦运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反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人没有祖国”。伯恩斯坦的逻辑是:如果你是因为他什么都没能给你,所以你不承认这是你工人的祖国的话,那么,他如果给你一些,让你有权利和福利,那他就应该是你的祖国了吧?当然,给到什么程度是另一个问题,但只要有利益、情感、认同就是的话,那么,资产阶级国家也有可能成为工人的祖国。因为,劳资矛盾的缓和和工人利益的改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可能。所以伯恩斯坦才会提出:“‘工人没有祖国’这句话已丧失它的大部分真理性。”
不过,不管这话是什么样的人说的,它可能指出了这么个问题:以前文所述方式去理解“工人没有祖国”的话,则其在解释了第一层矛盾——祖国应该给民众利益,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矛盾——资产阶级让渡一部分政权、让渡一部分利益给工人,工人就有祖国了吗?这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坚信这句话是一个真理的话,那么就不能只以以上这样的方式去解读。伯恩斯坦的理解,是很具有迷惑性的,这也是其具有相当数量的追随者的理由之一。我们认为祖国的要素里包含情感、利益和认同三要素,但不能把具备这三要素作为评判有“祖国”的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以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来评判是谁的祖国,可以解释两点:一是他们的具体运用可以说得通,二是他们在这句话之后随即表明的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祖国和国家相承接衔接。这是对伯恩斯坦偷换概念、混淆视听来否定“工人没有祖国”的原理驳斥的依据。这也是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从“政权拥有”这样的角度来解释“祖国”这个概念的根本原因吧。比如《“工人没有祖国”原理的国际主义本质》这篇文章里面就说:在这里“祖国”一词,实际上是指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言的。又如《“工人没有祖国”论析》这文章中说:“所以,国家只属于统治阶级,被压迫者只能视国家为阶级压迫的工具,是自己的敌对面而不是归属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工人没有祖国’。”[7]69
但是,以“拥有政权”来解释的话实在只是在说“工人没有国家”而非是说“工人没有祖国”。我们知道祖国的含义比国家要广泛,除了国家之外它还包含故土、文化、民族等,工人可以没有政权,但“人的本质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不能否认故土、文化、民族等祖国各要素在他身上的凝结吧?以这样的方式出发,通过论证“工人没有国家”,得出“工人没有祖国”的理由还是不够充分的。
三、“工人没有祖国”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辨析
前述可知,“工人没有祖国”是一种事实判断,但以“工人没有国家”却难以在逻辑上证明“工人没有祖国”。当然,这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对祖国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当时不一样。本文前面的论述在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运用这一概念确实是和现在不同而且有其运用的市场。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本就不是在通俗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而是借揭示本质赋予其新的工人应拥有的内涵。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有说明:这和“资产阶级理解的完全不同”。
列宁在1916年11月30日给伊·费·阿尔曼德的信中指出,不能抓住这句话而无条件的运用它,甚至否定民族战争。“祖国这个概念要历史的看”。“在为推翻民族压迫而斗争的时代,或者确切些说,在这样的时期,祖国是一回事;在民族运动早已结束的时期,祖国则是另一回事。”[8]464可见,工人没有祖国——这既是一个事实判断,也是斗争需要的价值判断。而多数的文章只是阐明了此原理在工人阶级心理上的事实判断,忽视了工人阶级斗争需要这个价值判断。
因此,“工人没有祖国”原理的完整理解应该是:首先这个论断揭露了资产阶级把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伪装成全体国民“祖国”的虚假言论,揭示了工人没有祖国是事实。面对资产阶级指责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马克思恩格斯作出了回应“工人没有祖国”(那是你们资产阶级的祖国,不是工人的祖国,不要把工人所没有的说得像是工人所具有的。),紧接着他们指出:“绝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祖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狭义上仅指国家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使用的祖国是狭义上的含义,工人阶级没有祖国就是工人阶级没有自己的国家,即工人阶级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因此,没有自己的祖国。只有认清楚资产阶级宣传的爱“祖国”的虚伪性——即实质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这一事实,工人阶级才能更好的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其次,“工人没有祖国”也是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这一价值判断方面而言的。当然,斗争需要是建立在科学论证的结论基础之上: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本性,“工人阶级就其本性来说是国际主义的”[9]472。无产阶级的形成一直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1]38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全球贸易的兴起,他们都处在被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共同生活境遇,因此,在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斗争中为避免各民族、国家的工人相互竞争而被资本家利用,就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本性,而不能被资产阶级“地区性”、“国家性”所蒙蔽。所以“工人没有祖国”的另一层意思可以理解为马克思恩格斯号召各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正如列宁对“工人没有祖国”曾作出的解释:“(α)他们的经济状况不是民族的,而是国际的;(β)他们的阶级敌人是国际的;(γ)他们解放的条件也是国际的(δ)他们的国际团结比民族团结更为重要。”[10]32-33正因为“工人没有祖国”,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本性得以体现,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观的基础。
但在革命策略上,工人要抱着没有祖国的政治理想去奋斗、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拥有自己的祖国。“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1]46所以,“工人没有祖国”要和“工人组织成为民族的阶级”相联系。工人阶级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就是列宁所说的两个原理。工人阶级应积极参与本民族的解放战争,应努力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者。在民族和国家依然占有重要地位的时代,各国无产阶级首先应该做好本国的革命与建设。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后,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1]50那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才真正实现了“工人没有祖国”。[1]50
综上,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在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工人没有祖国”的事实,避免了各国工人卷入资产阶级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中相互残杀的悲剧。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号召工人阶级为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进行国际联合的斗争,应该在本国、本民族取得无产阶级专政权,建立属于工人阶级的祖国。但最终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目标的实现、革命使命的完成,阶级、国家消亡。[11]
[1]《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唐健飞.国际人权公约与和谐人权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孙军.“工人没有祖国”思想的再认识[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安苗,火胜.“工人没有祖国”原理的国际主义本质[J].教学与研究,1964,(4).
[7]于学强,刘军.“工人没有祖国”论析[J].聊城大学学报,2008,(3).
[8]《列宁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0]函授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教研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党宣言”[J].教学与研究,1960,(2).
[11]刘臻.从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看“中国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