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拓展:资源节约教育
2015-03-19阮李全付乐平
阮 李 全 付 乐 平
(1.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重庆 401331;2.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1331)
“节约型社会”战略提出之后,一直成为历次党代会和历年“两会”关注的焦点,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把“资源节约”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这在党的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单独列出来加以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根据中央关于推进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部署,2013年底教育部发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彻党中央方针政策和精神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前途,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这一根本问题。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国家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如何转变大学生资源利用的传统观念、形成资源节约、反对浪费的行为意识,这是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时代课题。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是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教育,没有凸显资源节约教育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两者不可偏废。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思想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意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首先离不开具有“节约”思想意识的人的教育和培养。这才是从根本上、源头上保证节约型社会建设顺利推进的长效机制。
一、节约型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
21世纪以后世界能源资源危机愈演愈烈,资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形势,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特别是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资源节约教育,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束缚。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资源节约教育十分滞后甚至缺位。
(一)资源危机与节约型社会的提出
自从二战结束之后,世界人口急剧膨胀,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多以粗放式模式发展经济,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压力正面临崩溃,资源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威胁到人类与自然系统的和谐稳定。人类财富的创造和集聚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建立对自然的不断攫取以及对资源的需求加大的基础之上。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甚至破坏浪费,造成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河流干涸、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环境的衰落,必然导致文明的衰亡,如雅玛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就是例证。当前肆虐的沙尘暴、温室效应、泥石流以及各种骇人听闻的公害事件,都在控诉着人类的“罪行”。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严肃地告诫世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304
大自然已经向我国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亮起红灯。2013年全国各地频发重度雾霾天气,2014开启了重点治霾元年。但治理只能收一时之效,而非标本兼治之长计。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才是根本之策。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在全社会倡导资源节约的理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构想。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全国上下积极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专项整顿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新时期,必须重视资源节约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地位,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构想为指导,提高全民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以此作为应对资源危机的长期策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物质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资源节约教育的缺位与滞后
导致资源危机的因素很多,包括经济、技术、管理体制的落后等,但归根结底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淡薄。一直以来,在学校教育中一直灌输“地大物博”思想,容易使人陷入“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误区。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节约型人才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但在社会宣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似乎更多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严重忽视资源节约教育的重要性。可见,我国高校资源节约教育仍然没有跟进,突出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学生进行资源节约教育的滞后和缺位。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出在政治领域,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作用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教育价值,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调整,而忽视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资源节约教育一度遭到忽视。导致高校节约意识淡薄,浪费现象十分突出,如一些大学生消费观念严重畸形,追求名牌、盲目攀比、浪费惊人,节约意识荡然无存[2]。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突出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上还未把资源节约教育作为一项专门内容纳入其中,仅仅是在公民社会公德中强调了“保护环境”,也还没形成专门针对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普适性教材,因此导致学生对“资源节约”或“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意义、含义、原则、措施等都没有完全、深入地了解,学生资源意识淡薄。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滞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讲台式说教为主,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和互动性[3]。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教学资源不足、时间有限的缺陷,但只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做”,而忽视“为什么”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资源节约教育是感性的、现实性的教育,需要学生在更多地互动和实践过程中感受和体会身边的资源发展现状,加深其对我国资源现状的了解和认识,因此资源节约教育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资源节约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公民节约习惯的养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内涵。”[4]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起新的资源观教育的责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以及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新塑造,从而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5]用节约资源的理念引导大学生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变革,进而再形成辐射力和影响力,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递正能量。
(一)资源节约教育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传统观念渊源流长,节约从古至今都被视为人之美德加以褒扬,这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深厚的道德文化支撑。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就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把节约上升到关系国与家兴衰的高度。“节约”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古代节约观念折射的是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与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但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节约”的涵义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一般认为,“节约”在传统观念上主要是指节俭或节省,要求在财力、人力、物力和时间的耗费上的减少、节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为了维持生存需要,“节衣缩食”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而被推崇为社会美德,节约的涵义过去曾一度停留在“衣、食、住、行”这一满足生存需要的消费层面上。马克思早就指出,“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的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的消费”[6]。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理念才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由此,“节约”的涵义进一步发展到贯穿于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整体效益。当前,继承和发扬崇尚节俭传统美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因此,我们应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情怀,怀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传承节俭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资源节约教育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应对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资源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发展观。它主要强调代际公平,即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需要之间不矛盾、不冲突,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资源节约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入,适应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资源节约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好地将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深入到大学生之中,让学生认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自觉意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其次,资源节约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入能够促使高校更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资源教育,提高大学生资源保护水平,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养成崇尚节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生活习惯,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及高端产品和技术。
(三)资源节约教育是积极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促进大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国家栋梁之才,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在高等教育中,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贯彻和体现,也是高等教育之价值追求和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阐述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过程”的原理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特别是由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地理教育仅是零散地、局部地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知识以及资源观进行教育,加上升学压力以及应试教育的干扰,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现代文明素质的培养。在环境资源危机日益突出的今天,就是要把资源节约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道德责任感,使他们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适应新时期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资源节约教育的引入
随着十八大精神“三进”工作的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体系的更新和教育功能的拓展,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资源节约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置于新时代背景下
为了共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危机,2009年12月,来自世界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这是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7]419的会议。作为世界的一份子,地球的一份子,中国有必要也有责任将自身的发展置身于整个世界中,与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探讨应对环境资源问题的有效对策。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时代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资源的国际争夺愈发激烈甚至发展到局部战争,我国资源过分依赖进口供给,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置身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环境资源危机的新挑战,必须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人与人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从注重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涵盖环境道德、资源节约的全面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入现实生活中资源节约的实例,通过活生生的实践营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浓厚氛围,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结合当今的时代要求,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把资源节约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培养具备良好节约意识的高级人才,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他国资源节约教育经验,探讨适合本国国情的有效教育方法。当前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应对资源危机开展丰富有效的资源节约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是将资源节约教育贯穿国民序列教育整个过程,大学阶段教育尤其不容忽视。如:泰国适时将节约教育列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并在学校教育目标和德育教育计划中都有关于“俭朴”“耐劳苦”“节省”“适当开支”等节约内容的重点体现。二是将资源节约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如:英国、日本等国按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指导教学方法。三是将资源节约教育贯彻到学校生活的细节上,如:美国、澳大利亚将“教科书”和“课本”列为公有财产,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节约意识。[8]
(二)资源节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高、大、空”的状况,其内容形式缺乏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比较单一,模式化、理想化比较严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关注学生政治导向性和觉悟性,往往欠缺时代新意、生活气息以及实际的应用价值,重理论轻实践,以满堂灌为主,教育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及时吸收更新思想内容。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过多地强调人与人的关系或人的利益,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和自然对人的作用,例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资源节约教育同样是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道德的素质教育。常言道:成由俭,败于奢。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历史经验,说明勤俭节约是实现理想成功的“垫脚石”,铺张浪费则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节约既是一种良好的个人道德,更是对社会一份责任。节约并不是寒酸小气,而是现代文明的内在诉求,是人类传统道德准则。在现实中节约直接地体现为朴素、现实、严谨的生活态度以及高尚、积极、奉献的社会责任[9]。必须与时俱进地深化、丰富和更新“节约”内涵的理解,“节约的人能够理解一件事物的价值,并且懂得珍惜和利用,进而懂得对劳动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10]。因此,将资源节约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在严峻的资源危机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的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资源节约教育,转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政治教育,轻环境资源教育的观念误区,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同时将资源节约教育作为一项专门内容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资源节约教育的实现方式
由于各国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各国资源节约教育进程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资源紧缺和经济发达国家资源节约教育开展得比较好。作为资源紧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在资源节约教育上学习和借鉴资源紧缺和发达国家资源节约教育的先进经验,总结自身教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教育机制。对于资源节约教育的子系统高校而言,就是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下,可以通过“节约型高校”的建设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新审视资源节约教育的内容、形式,提高资源节约教育的实效性。在内容和形式上,资源节约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双重构建。
首先,改革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上,偏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而资源环境教育课程设置仅限于少数涉及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导致资源节约教育普及面不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专门开设不同门类的资源环境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专业、兴趣爱好的学生所需,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高校还必须针对不同门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编写相应教材,在教材内容上要把握侧重性、突出层次性差别。特别是选修课教材内容要浅显、易懂,但不乏新颖性,主要包括资源环境的基础知识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即“两课”是开展资源节约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平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两课”教师要用事物普遍联系以及发展等唯物论观点说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存性以及能动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懂得为什么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学生对“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向学生进行资源节约教育,阐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必由之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将资源节约教育融入到社会公德以及具体法律制度当中去,着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节俭行为的养成道德教育和资源节约法律教育。[5]
其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多渠道、多方面灵活教学。资源节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培养大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要求大学生把认知意识转化成自觉行为和道德习惯。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使人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实现教育行为与目的的和谐统一。[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下,校内和校外,网上和网下不同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12]课上,要改变传统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摈弃照本宣科、坐而论道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及专业特点,引入实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视频教育法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课下,要充分利用“地球日”、“环境日”等特殊意义的节假日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资源节约社会氛围,陶冶热爱自然的道德情操。此外可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达到启智育人的功效。校外,要注重家庭、社会的第二课堂教育作用,学校要努力和家长、社会组织和团体取得联系,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在网上,要充分占领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设网络资源节约教育专题加以正确引导。[13]
最后,加强资源节约立法,推进资源节约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法律意识。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具有法律层面的意义。资源节约既需要道德“软”约束更需要法律“硬”规制,即资源节约需法治化,纳入法治的轨道,才是长效机制、长久之策。资源环境的改善不仅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而且需要建立一整套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保障。近年来,我国在资源管理和有效利用方面制定了专项法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节约能源法》(2008年施行)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1989)、《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可再生能源法》(2006)、《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以及众多自然资源单项法为主干,以中央和地方的法规、规章为补充的资源节约法律保障体系,为资源节约教育提供了法律文本和行为规范。然而,当前环境资源方面的立法主要关注于能源节约、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对于资源节约的法律规定只是散见于诸多法律文本中,绝大多数一些倡议性、号召性的条款,缺乏刚性的法律责任。我国环境保护立法比较受重视,2014年又重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但资源节约方面的专门立法至今尚未出台。在2013年两会期间,有委员提出有必要尽快制定和颁布“资源节约法”,形成比较完善的资源节约法律体系,要求政府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将“全民节约资源”的教育实施到教学中去[1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效经验,适时制定专项的资源环境教育法,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教育纳入法制范畴,建立健全大学生资源环境法制教育制度,成为高校一项有法律保障的长期、常规、常态的教育工作,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15]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蒋蕾蕾.对学生节约教育的几点想法[J].环境教育,2009,(5).
[3]李闯.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4]刁志萍.消费主义对构建节约型消费方式价值诉求的制约[J].中国城市经济,2006,(7).
[5]于海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0,(29).
[6]陆振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田玉敏,赵艳芹.国外学校青少年节约教育探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3).
[9]丁林.略论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10]将军.节约是种美德[N].内蒙古日报,2013-6-18.
[11]王保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建设的宏观构建[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0,(1).
[12]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3]曹艳杰.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机遇与人才培养价值取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14]张立.唐瑾建议尽快制定与颁布“资源节约法”[N].中国矿业报,2013-03-12.
[15]刘平清.健康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