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路径
2015-03-19祝玉峰
祝玉峰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重庆 401331)
历史证明,国家强盛,离不开精神支撑;民族进步,伴随着文明的成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创造奇迹的同时,还要书写精神辉煌。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寻求国家价值内核、实现社会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物质和精神双重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是非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凝聚中国力量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中,怎样焕发人民的精气神,才能引领社会前进、凝聚共识、团结人民、攻坚克难?这是新形势下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1]有了核心价值观,就有了主心骨,就能够更有效地凝聚人心,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有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勾绘出我国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必然会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胜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促进人民追求强国梦想
转型期中国,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穿越历史的三峡,靠什么蓄积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又该如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神州百年,沧海横流。如果说有什么理想能够始终将亿万中国人凝聚在一起,那就是建设现代国家、实现民族复兴。时光的年轮,铭刻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艰辛步履。面对瓜分割裂的悲惨命运、山河破碎的惨痛经历,无数仁人志士为强国梦上下求索的不懈努力,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一条悲怆激昂的主线。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在岁月长河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骨气与底气的源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一代人,理应自觉承续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汲取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因此,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标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从这个意义出发,处于前所未有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的中国,尤其离不开这一理想信念来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守望共同精神家园。
3.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坚守公平正义
崇尚自由、平等,市场经济才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追求公正、法治,社会生活才有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当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更高层次的挑战。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社会领域的利益纠葛、无序竞争、行为失范等问题日益凸显;物质生活逐渐丰盈,人们的权利意识水涨船高,对公平正义有新的诉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如此强调社会层面的价值共识,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细数改革面临的硬骨头,多数都与人们的“公平焦虑”有关。人们真诚向往平等的发展机会,满心渴望公正的社会环境,热切期盼法治政府和司法公正。新形势下,多元思想不断交流、交锋、交融,越是众声喧哗,越要坚守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社会。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决定着这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努力方向。市场经济本就崇尚身份平等和规则公平,现代社会更以公正和法治为价值核心。如果公平的阳光变得晦暗、正义的空气逐渐稀薄,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茹毛饮血的霍布斯丛林,现代社会就可能陷入你争我斗的零和游戏,社会主义本质就难以彰显和体现。相反,当机会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社会信任才会蓬勃生长,公民美德才会蔚为风尚,个体的绚丽人生才能绘入中国梦的美好图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中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不仅需要价值共识的弘扬,更需要利益格局的调整、制度文明的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勇气,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体制机制的积弊,才能为公平正义的价值生长创造更好的制度土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有赖于释放社会活力、激扬内生动力。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共同追求,当公平正义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社会活力才会竞相迸发,内生动力才会充分涌流,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才能获得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4.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培育公民品格
形成健康的社会风尚,需要每个公民的协力;打造奋发的时代气质,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从公民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再大的社会,也是由个人组成。个人的价值选择,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基础所在、根本所系。涓流汇海、积土成山,每个人秉持怎样的道德意愿,践行怎样的理想信念,追求怎样的人格品质,决定着一个社会的面貌,形塑着一个时代的气质。积小我为大我、聚个体为群体、集小气候为大气候,才能绘就社会主义中国的美好价值图景。
回顾历史,“中国奇迹”的书写、“中国故事”的讲述,都离不开万千胸怀报国理想、坚持道德操守、激扬蓬勃朝气的普通人。青春报国、托起飞天梦的科技功臣,扎根农村、带领乡亲致富的大学生村官,精益求精、为“中国制造”增光添彩的产业工人,殚精竭虑、为服务群众不辞辛劳的基层干部,一诺千金、宁肯散尽家财也决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正是一个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个人,支撑起共和国大厦的脊梁,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催动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步伐。
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但越是纷繁复杂,越要站得住脚跟,越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
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有“善学者能,多能者成”的敬业作风,才能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有“以信立身、以诚处世”的诚信品格,才能赢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友善态度,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价值,让我们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生带入更高境界。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深化改革重任在肩,民族复兴曙光在前,每个公民都从自己做起,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之舵,必能鼓起梦想之帆、驶好梦想之船,为事业的进步、国家的前行凝聚起最磅礴的力量。
5.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培育共同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24个字的“三个倡导”,在人们心中引发强烈共鸣,兴起了关于价值观的热烈讨论,更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起全社会崇善向德的共识。无论是赞扬道德楷模、“最美人物”,表达对崇高价值、淳朴风气的向往,还是关注“扶人”问题、批评“挺黄”言论,深化对道德失范、社会丑恶现象的反思,都说明核心价值观寄寓国家理想、凝结社会期待、诉说共同愿望,是思想道德领域的“最大公约数”。传递正能量,还需化解负情绪。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既要倡导奉献,放大榜样力量;也要敢于说不,防范破窗效应。在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当中,价值判断没有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激浊才能扬清,抑恶才能扬善,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对那些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该挺身而出敢于“亮剑”。让造假者受到惩罚,让讹诈者付出代价,让是非不分者受到教育,才能澄清模糊认识、捍卫道德底线,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蕴涵着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到普通公民的积极参与,每个人多一些担当、尽一份心力,就能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让道德航船乘风破浪,把中国推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一种控制社会生活的外在价值力量,它能够造成一种道德氛围,无形地控制和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言行,因而对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情感旨趣等发挥巨大影响作用。社会舆论可以通过对各种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达成社会的共识,实现价值取向基本趋同,从而促进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传播。
社会舆论通过宣传鼓动、扬善抑恶、塑造楷模,对个体有着具体的教育、有效的暗示等作用,从而成为一种有力的约束力量,促使人们从他律走向自律。人的价值观,无论是形成还是转变,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加强舆论引导,改进社会舆情环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确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加速现代化进程中,界限清晰的社会关系因为利益格局的变化而变得复杂,行为方式、阶层利益、群体意识逐渐分化。
在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环境中,社会舆论对于各民族价值观念嬗变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关系国家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面对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并存、社会舆论多元、多变的局面,必须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使其在价值观念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1)掌握社会舆论话语权
话语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社会舆论的竞争说到底是话语权的争夺。掌握了话语权,也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导向,决定了社会舆论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一是增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其在社会公共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起到激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二是注重主流媒介的信息传播质量,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建构主流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使之成为社会态度的“定盘星”;三是通过塑造典型和舆论批评,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己证实:人们的行为普遍会受到模仿这种心理机制的作用。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社会舆论对于那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思想和行为的谴责,发挥着社会舆论的扬正抑邪作用。
(2)加强网络媒体管理和网络舆论引导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网络已经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使各种文化接踵而至,相互交织。”[2]网络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人们及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通道。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话来说:“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BBS、QQ、博客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
舆论的本质是公众对某一事物比较一致的意见表达。网络舆论也具有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网络舆论是公众(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舆论形式。[3]网络已成为公共意见的平台,网络舆论直接影响公共生活,网络舆论场逐渐强大,频频延至社会,对公共事件的处理施加重大影响,网络已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在形成中反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网民的价值观,建构着一种文化样态。在相对开放的舆论格局中,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探寻新媒体舆论触发、主体博弈、交互感染、演变消长的规律,认清舆论变局,从社会舆论中倾听公众的呼声,从社会舆情中感知民声的底蕴,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
(3)大力提升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努力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以立体交叉的大众传播为媒介,融合组织传播、民间传播、外交传播、文化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及国家主流媒体、区域性媒体、民营媒体、社会个体网站等多元表达主体,相互联动,形成合力,突破西方信息的传播垄断;二是对于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要先发制人、抢占先机。先入为主是舆论的特征之一。要健全危机信息披露机制,面对明显偏离理性轨道的网络热点要敢于发声,避免失语,更不能失控,确保公众对危机的知情权;三是建立舆论场,设置议题、主动宣传,尤其在涉及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性事件或突发事件,要及时、准确地传递事实真相,积极开展热点问题的舆论斗争,放大“中国声音”,驳斥虚假传言,让那些本无敏感的公共议题真正脱敏;四是强化社会舆情工作,拓展延伸舆情信息汇集网络,及时准确掌握社会舆情,把握群众思想动态;五是研究新形势下大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研究分析舆论形成、传播规律等。
(4)提高社会管理者自身的媒介素养
微博客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已不存在技术障碍,宣告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就要求社会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积极参与和应用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传播技巧,要学会使用新媒体来针对敏感问题及时“纠偏”;要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正确引导社会热点和社会舆论;要善于在互联网话题设置中体现正确导向,在网民互动交流中促进形成价值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
2.巧借网上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有利于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才能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舆论导向。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止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80%;手机用户超过12亿,国内域名总数1844万个,网站近400万家,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我国有3家,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在新形势下,将网络作为精神文明传播的有力抓手,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第一,要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添把火。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当前,互联网应该适“时”而动,抓紧抓早抓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一方面,要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让网民朋友们清楚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从社会层面倡导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从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它是全社会价值导向的“最大公约数”。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潮流,紧跟党和政府步伐,与时俱进,及时准确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的最新精神、最新动态、最新要求,让“24字”宣传教育铺天盖地、入脑入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第二,要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度”,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把好航。网络舆论环境良莠不齐,要运筹帷幄,掌握好分寸火候,收放有度,要发挥重点新闻网站、核心商业网站作用,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牢牢控制主动权和话语权。一方面,要尊重合法的舆论自由权,听民声,解民惑,纳民意,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利用,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使广大网民朋友们心服口服,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和捍卫者。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主动有效进行网上引导,及时回应网民朋友关切问题,宣扬正面思想,警惕不法分子、愚昧分子利用网络平台违法乱纪,扰乱人心,抹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大网络低俗和淫秽色情信息整治力度,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第三,要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效”,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添份力。要适应网络的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的传播规律,将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融汇贯通,互为载体,紧密联系,互促共进。一方面,要创作适应于新兴媒体传播、符合大众口味、格调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的网络化传播。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上舆论引导监督作用,及时曝光“走形式”、“走过场”、“脱离群众路线”的“假把式”,让责任单位自觉承担起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任务,让各行各业主动融入到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活动,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贯彻落实,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社会的全力推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缺一不可。巧用网上舆论引导,形成合力,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强国”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走入千家万户,我国网民数量已居世界第一。在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会看到“网络舆论会以舆论发出者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对某些知识或者信息进行断章取义或穿凿附会,使原本意思因人为原因被改变和曲解”[4]。所以,网络谣言的肆意,网络暴力的横行,网络垃圾的蔓延,这些毒瘤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网络环境,毒害着网民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如何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
(1)网站要遵守职业道德
作为网络工作者,一定要以身作则,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特别是主流网站,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赚取点击率而不负责任的任意刊登新闻。“互联网以其特殊的传播优势将海量信息统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虽然这海量的信息让我们感叹和吃惊,但这其中有很多信息和知识是互不相关的”[5],错误的,有的甚至是严重失实的。我们知道网站需要创造利润,但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才能持续创造利润。不遵守正确的价值观,肆意散布不健康、不真实、不道德的新闻来赚取利润,无异于饮鸩止渴,最后必将适得其反,还可能受到法律的严惩。
(2)网民要增强自律意识
网络是最开放的世界,每个人都能享受网络发展带来的成果。同时,网络也是最无序的环境,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网络的伤害。广大网民在上网工作娱乐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因为自己的好恶,或者一时的冲动,不负责任的发表违背正确价值观的言论,只会沦为传谣者的工具,甚至是违法者的帮凶。[6]
(3)规范网络行为政府部门责无旁贷
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法律,对于恶意扰乱网络环境的别有用心者要严厉打击,对于谣言要予以有力的回击,用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网民理性思考,正常享受网络生活。
一个强大民族的崛起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网络的发展同样需要正确价值观来引导,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网络强国”。[7]
4.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知行”合一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做到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我们强调知行合一,就是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精髓所在。用知行合一的理念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遵循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生成规律,在“知、信、行、成”四个字上聚焦,形成知而信、信而行、行而成的衔接递进、互动共进的良好局面。
(1)知行合一,“知”为先
我们做任何事情,先要做到“知”,这是行动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切实贯彻,也须从“知”入手,以形成最大限度的思想自觉。“知”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才能把握内涵、明确路径、强化担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精神风貌,乃至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价值标准。只有深刻认识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合当前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重大作用。
(2)只有“知”其深,才能“信”其真
“信”解决好“信守和认同”问题。知行合一,关键在于在“知”与“行”之间架起“信”的桥梁,但这个环节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知”而不“信”,“行”也就成了空话。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是指在相信、信守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认同和自觉、自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要至少做实三个立足点:第一,立足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做到真懂真信真用。要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真正成为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忠实执行者、自觉实践者,同时引导更多的群众去学习、掌握、相信,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第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价值观中优秀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和光大,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正确的思想资源,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第三,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无不对幸福生活充满渴望。“向善”、“向好”、“向富”、“向美”的精神诉求广泛存在于社会大众中,任何人都希望活得快乐幸福,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将人们“向善”、“向好”、“向富”、“向美”的不懈追求挖掘出来并提炼升华,使其成为主流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幸福价值观。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贴近性,将“24字”内涵与当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人们追求梦想的实际行动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目标的追求动力和信心,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8]
(3)“行”为重
知行合一,论轻重,“行”为重。“行”是“知”和“信”的实践转化,反过来对“知”和“信”又有深化促进作用。“知”和“信”最终必须落实到“行”上,其效果必须通过“行”及其结果体现出来。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进而坚持它。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实践融入的大文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所有“行”之中,真正做到“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切实做到三个融入。其一,全方位融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融入具体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使各方面政策导向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像商鞅“立木为信”一样,在经济运行和社会活动中把价值观“立”起来,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其二,全过程融入。在谋划、部署、推进各项工作过程中,在开展国民教育、宣传舆论、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注重自始至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始至终体现思想道德建设的正确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受到制约。其三,全社会融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各层次共同参与、协力推动。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承担宣传教育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时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切实发挥好组织协调职能,使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强势推进的势头。同时,要积极引导一切社会力量,从本系统、本部门、本区域、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和认知系统。
(4)“成”为目的
知行合一,最终的目的就是“成”。“行”而不“成”,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不“行”。因此,在“行”之后,还要推动落实,产生真正长久的实际效果: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又芳菲满园、香飘万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没有过路客,其“成”最终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在社会好风尚的形成上。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有好载体的持续推动。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领域、创新形式,努力构建起推动两大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两大载体进一步抓实、立住、叫响、传开,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加扎实、更加丰硕的成果。
[1]胡宝荣,李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中国特色入社会主义研究,2014,(2)
[2]郭明飞,张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舆论简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建设,2013,(2).
[3]网络舆论 http://baike.sogou.com/v29208037.htm
[4]关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
[5]苏景荣.网络境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创新[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3,(3).
[6]罗卓.对网络删贴行为的法律规则——以口碑网站非法经营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4).
[7]邹新.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失范及其治理[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8]朱吉玉.实现“中国梦”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