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世增名医工作站建设与中药学教学结合的探索与启示

2015-03-19刘仁慧许利平王秀娟罗良涛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李教授中药学名医

刘仁慧,许利平,王秀娟,罗良涛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

李世增名医工作站建设与中药学教学结合的探索与启示

刘仁慧,许利平,王秀娟,罗良涛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

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建立对于学好中药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李世增名医工作站以本校临床中药学科为主体建站,通过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以增强中药学的教学效果,将其作为工作站的建设目标之一。具体措施包括:在课堂教学中邀请李世增教授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讲授自己的临床用药经验;李世增教授的继承人在课堂讲授医案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课后学习中开展学生科研及第二课堂项目,通过学生跟随名医侍诊及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名医的用药特色;在中药学网络平台中开设“名医讲坛”栏目,展示相关研究成果。

李世增名医工作站;中药学;中医思维模式

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医、中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又是中医、中药专业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中医、中药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1]。

1 目前中药学教学的主要问题

中药学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其中中医学方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学科内容;中药学方面则包括药理、化学、炮制、药用植物等。尤其在《中药学》各论中涉及的具体药物非常多,容易混淆,加之大部分学生对中医学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且尚未学习中医临床知识,故缺乏临证的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导致对中药功用的理解不够透彻。笔者在中药学教学中发现,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中药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主要靠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考试[2]。鉴于中药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培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2 李世增名医工作站建设概述

名老中医工作站的建设工作主要目的是为抢救和继承我国为数不多的老一代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留下火种。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中医局实施了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拨专项资金支持首都地区的名老中医建设了专门的工作站,制订了详细的工作站建设目标,旨在继承和发扬首都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同时,工作站的建设为培养中医人才、开展学术交流、进行中医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它在中医高等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也将成为中医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3]。

李世增教授为第四批北京市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李世增名医工作站于2012年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批复开始建设,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依托单位,以临床中药学科为主体建站,建设优秀传承人才流动培养基地,主要任务是整理和凝练其学术思想及提升学术影响力,创新中医药学术传承模式,促进中医药学术经验的共享和传承。

3 李世增名医工作站建设与中药学教学结合的举措

李世增名医工作站结合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增强中药学教学效果采取了多项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邀请李世增教授参与中药学课堂教学:李世增教授从事中医药工作近五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用药特色鲜明,善用药对、药组;李世增教授从事教务管理工作19年,在教学管理上具有丰富的经验。李教授已被聘为中药学科的校外名师,他不仅对中药学学科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还亲自参与本科生中药学的课堂教学,如2014至2015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学生学完各章中药学具体药物后,李教授在课堂讲授了“脏腑虚实用药与祛脂”。他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以五脏六腑为纲,在脏腑生理、病理的基础上,高度凝练各脏腑虚实证候的主要临床表现,并着重介绍自己的临床用药及配伍原则。李教授的讲授,提纲挈领地以另一条主线(脏腑用药,而不是教材的功效分章)梳理了中药学各论中的药物,并以高脂血症为例,详细讲述了如何根据特定症状(抓主证或主症)进行辨证用药。

(2)介绍李世增教授典型医案或组织病案讨论:我中药学教研室的多位教师均为李世增工作站的参与人员或其传承弟子,在数年的跟师临证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总结李教授的临证医案。现结合中药学教学,对用药特色鲜明的医案进行提炼并用于教学中,或简明扼要地介绍,或组织病例讨论。如讲到消食药的重点药物山楂时,为让学生加深理解山楂活血化瘀的作用,介绍了李教授治疗一位年轻女性闭经的病案。此病人闭经1年多来最典型的症状为体重增加明显,李教授以痰湿立方温胆汤,并加味重用药对生山楂30 g、荷叶15 g,7剂药后即行经,共计服药3个月,体重恢复正常。通过此病案,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山楂活血化瘀作用的传统应用——妇科的瘀血证,尤其是闭经,而将其降脂减肥的现代应用也牢牢掌握。故通过名老中医的病案讲授,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名老中医的治学思想和临证经验,更重要的是结合诊疗过程还可充分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3)第二课堂、大学生科研项目等课后教学活动:结合首都医科大学第二课堂及学生科研项目的申请,吸收优秀的学生参与跟师临证,总结、整理病案并展开讨论,同时通过现代数据挖掘等手段研究李教授的用药特色。工作站建设后已经开展了3项学生课后活动,如2013年获批的首都医科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名老中医李世增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用药特色研究”,吸取3名学生进入工作站参与名老中医李世增教授的临床实践,搜集李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对所用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并同时归纳所用药物性味归经,以用药为突破口,研究李世增教授诊治慢性胃炎处方的用药特色。通过与名老中医的相处,切身感受名老中医救死扶伤、济贫救困的高尚医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结合临床,加深了学生对中药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了中医、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中药学的学习能力及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证”的自主思维能力,达到了增强中药学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拥有自学中医药相关知识的能力。

(4)中药学网络课程开设“名医讲堂”栏目:为进一步扩大李世增教授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影响力,在已经建设的中药学网络课程中增加“名医讲堂”栏目,上传李世增教授的授课幻灯片、视频以及典型的医案,同时展示李世增工作站结合中药学教学开展的、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项目、科研项目、本科生毕业专题项目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和网络技术,扩大名老中医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力,有助于探索中医人才师承培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通过李世增名医工作站建设与中药学教学结合的探索,体会到名老中医工作站的建立可作为中医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能够弥补中医高等教育在中医理论学习和临证实践之间脱节的不足,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和建立中医思维模式、传承中医药的心法、掌握中医学术精髓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名师引路是中医成才的捷径,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不断亲身感受名医高尚的医德及高超的医术,有助于树立坚定的学习中医、中药的信念,增强学习效果。

[1]刘仁慧,许利平,赵宇昊,等.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1):108-109.

[2]赵宇昊,刘仁慧,王秀娟,等.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9,16(6):108-109.

[3]白晶,王煦,吴晓丹,等.论名老中医工作室在中医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5):432-433.

G420

A

1671-1246(2015)20-0058-02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基金教改课题(13JYY35);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建设项目(2012-SZ-C-42)

猜你喜欢

李教授中药学名医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便秘应该怎么吃?名医这样告诉我们
育槐
厨子救人
一张合影背后的故事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别人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