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初探
2015-03-19蔡道锐
蔡道锐
当前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初探
蔡道锐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高等教育的新课题,对维护学生利益、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等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法律支持力度不足、高校行政层级森严、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学生参与管理实际效能的发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转变教育理念、健全参与管理运行机制等对策。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体制机制
[作者]蔡道锐,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教师。
现代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认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具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高校的主体及其教育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大学生已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参与力量,其参与高校管理能有效促进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并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同时,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践行教育民主化理念的必然要求,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在提高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构建文明、和谐、进步的校园氛围;是高校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及民主精神的重担,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渠道。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下,让作为高等教育消费主体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对于保障学生的主体权益、约束和规范校方行为也具有实际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一文中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和负责任的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订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由于学生有成立代表自己的组织的权利,所以应保证学生对这些工作的参与。”这说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其中,体制机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成熟的体制机制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基本保障和有效的实现途径,具有根本性和实质性的影响。
一、学生参与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备的具体表现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参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备,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法律法规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保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指出应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也成为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题中之意。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理所当然应纳入法治的框架,步入法治轨道。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的诸多法律中,均未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其中,《高等教育法》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制订的专门法律,其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但对民主管理的参与主体、内涵、形式和程序等具体内容,并未做出规定。该法同时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团体。学生团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服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学生组织社团并开展相关活动,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形式。但从法理逻辑而言,该条款并不是为了明确学生作为学校管理参与者的主体地位,而是将学生组织纳入到学校既有的管理体制内。
2005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第一次较为明确地要求“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但《规定》的性质是部门规章,其法律效力低于宪法、法律等上位法,并且《规定》对该问题的表述过于简略,仅仅是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在法律形式上的认可,因此《规定》在高校管理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高校间均存在差异较大、随意性较大、规范不足、实效较差的问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缺乏国家上位法层面的有效保障和支持,法律根基缺失。
(二)高校行政氛围浓厚,“条块分割、层级鲜明”的管理体制对学生参与管理起实质性的阻碍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形式、运作机制参照政府机构进行设定,不仅不同类别的高校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如有副部级、正厅级、副厅级等级别的高校),而且学校内部也划分出具有一定行政层级的管理部门,管理者依照岗位的不同也有相应的行政级别。这种层级鲜明的管理体制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负向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造成高校行政氛围浓厚,民主化管理思维难以有效传播和普及,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形成抑制效应;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受行政性僵化思维支配,“只唯上,不为下”,理所当然地把处于管理层级末端的学生视为被管理者,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平等对话的主体,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没有发言权;再者,“条块分割”的组织管理运作模式存在统筹协调性差、管理效能低下等缺陷,使学生的利益诉求难以在管理工作中得到高效的反馈和有效的维护。
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对此予以了证实:43.90%的学生认为,高校管理者仅把他们作为管理中的次要、被动一方来看待;31.77%的学生认为,学校管理者存在忽视大学利益和权力的现象;只有12.60%的学生赞同高校在管理中积极征求学生群体、学生代表或组织的意见;在此基础上,10.8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高校曾鼓励他们参与学校有关管理。而另一项调查则显示,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非常有兴趣”或者“比较有兴趣”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去,期望能够“维护学生整体利益”或者“从参与管理中获得个人能力的锻炼”。但学生的参与热情往往被高校强大的官僚气场所压制,从而最终难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三)学生参与管理的层次低,范围窄,方式单一,影响力有限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参与机制,我国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自主性较差,常常是因为个人的权益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受到侵害,出于维权需要而对学校的管理事务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参与管理的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与其个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发展成才、择业创业等方面,但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定位选择、改革发展决策、规章制度出台等方面,或是广泛影响到学生利益的决定,如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规章制度的制订等,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其中。
以参与主体来分类,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主要有学生个体参与、选举学生代表参与、成立学生组织参与这三种类型。学生个体参与主要是通过对与自身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事务的意见反馈形式来参与,例如他们对食宿等后勤服务问题提出不同意见,但他们的这种意见往往是零散的,难以引起决策层重视。在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中,学生或者通过竞选班长、团支书等学生干部职位的方式参与管理,或者是通过成立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方式参与管理。这些学生代表或组织都处于学校层级管理体系的最底端,往往受学校行政管理思维的惯性支配,成为具体管理意图的执行者,无法在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学生虽然对参与学校管理有实际的需求和很高的期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意见反馈机制和决策参与机制,其参与管理的范围小、层次低,实质影响力有限。
二、推进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路径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管理的现状,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一)加强顶层设计,从立法上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基本权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规定还较为笼统和模糊,尚未出台保障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专门性法律,使学生参与管理缺乏根本性的制度保障,进而造成各校在这项工作中随意性大、效果差。对此,国家立法部门应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积极推进学生参与管理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建设,切实维护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权利,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各高校应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适切举措,保障学生参与管理工作上水平、出实效,进而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的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
(二)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成功转型,高等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仍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部分高校管理者仍然把学生视为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动辄使用制度压制或用行政命令迫使学生服从,使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为降低。当前,关键是要转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使他们牢固树立“学生本位”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高校主体和高校教育活动主要参与者的地位。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各级、各类的管理事务中;另一方面,在处理学校与学生的具体关系时,要切实倾听学生的心声,保障学生的权益,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构建完善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层次、水平和实效
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应充分保障学生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咨询权、监督权、建议权、申诉权等权利。围绕这些核心权利,学校应依据学生参与管理的层次和内容,分别构建监督参与机制、行动参与机制和决策参与机制,形成完整、统一、有序的参与管理机制体系。
其中,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挥网络在构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中的积极作用。网络因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和其高度的灵活性和交互性,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为此,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开设官方网站、部门网站和官方微博、微信等,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切实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另一方面,通过开设校长信箱、校长在线、部门信箱等,使学生能够与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反馈,充分行使监督权、评价权、建议权和申诉权。此外,还可通过举行网络投票、网络选举、网上听证会等方式,使更多数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参与到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提升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如上所述,通过线上(网络)与线下结合,监督参与、行动参与和决策参与三大参与机制互动,形成高中低层次搭配有序合理,涵盖内容完整、全面的机制体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实际效率和水平。
[1]梁瑜,陶钦科.试论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0).
[2]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宋丽慧.学生参与:转型时期高校管理的视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岩.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5).
[5]黄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D].西南大学,2010.
[6]梁瑜,陶钦科.试论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0).
[7]张琼.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高校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2.